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16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docx

届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导入:

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

授官。

都督:

统率。

所出:

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

适逢。

当国者:

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

缓和,解除。

意:

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

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

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心情是:

“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其意图是:

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

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遽:

立刻,马上。

轻:

轻视。

慷慨:

意气激昂。

度:

估量。

羁縻:

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

向前。

直:

直接,径直。

诟:

耻辱,怒骂。

数:

列举罪状。

貌:

表面

分:

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

“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

“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

明确:

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

不矛盾。

“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

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明确:

“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

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

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

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十八个。

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

(讨论)

第一个呜呼:

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

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

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

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

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

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熟读本段。

明确:

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

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

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

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

在荒野里。

露:

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

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

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

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

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

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7、【课后探究】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

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注意字词疏通文意

蓼liǎ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傫lěi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ì(骂)冏ji?

ng(光、明亮)

2、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

五人墓碑记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ǎ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傫lěi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ì(骂)冏ji?

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

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

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呜乎,亦盛矣哉!

”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

”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

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

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

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

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

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

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注意的词语:

盖:

发语词当:

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

连词,表结果

焉:

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

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

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

名作动,筑墓

而:

表顺承

止:

通“只”

有:

通“又” 

徒:

这类人 

疾病:

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

不值得称道  

之:

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

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

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

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

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

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

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

通“资”,钱财

而:

表修饰

哀:

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

鞭打,笞打仆:

使动,使……倒下

抚:

动词,作……的巡抚

使:

主使

痛心:

痛恨于心

溷藩:

厕所

按:

①握着②追究

以:

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

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

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

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

接受

詈:

以:

地,表修饰

颜色:

脸色(古今意)

少:

稍微

五十金:

五十两银子

函:

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

终于,最后

全:

完完全全

小结:

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

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

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

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

注意词语:

乱:

乱政   

易:

改变     

欤:

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

指代民间

闻……之训:

接受……的教导   

素:

平素,平时      

以:

因为

非常之谋:

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

马上发动      

出:

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

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

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

闭门不出   

佯狂:

假装疯狂  

所之:

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

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

比       

固:

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

通“曝”,显示   

土封:

坟墓  

美显:

使名声荣耀。

美,使……美;显,名声           

斯:

百世之遇:

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

头颅(古今意)  

户牖:

代家。

户,门;牖,窗      

尽:

动词,享尽

隶使之:

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

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

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

这些人      

哀:

惋惜

徒:

白白,空             

为之记:

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

记,动词,作记

明:

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

平民       

社稷:

国家

于:

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

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

判断句

【课堂练习、探究】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

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1、文本研习P41第3题

2、《高中语文作业本(必修三)》(南通名师编写组)P38~41

《品质》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及时代背景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

《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

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熟读文章正音识字词语积累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鬈(quán)曲赊(shē)账

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2)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鬈(quán)曲赊(shē)账

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词语积累

簇新:

极新、全新。

羞怯:

羞涩胆怯。

鬈曲:

弯曲的。

赊账:

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

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

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

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

皱纹。

抚爱:

照料、爱护。

喃喃:

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

不迅速、缓慢。

慈悲:

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4)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

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

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