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136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文档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Word版含答案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第1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目标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的斗争、为捍卫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

 2.知道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分析导致孙中山转变的原因及其转变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孙中山一生的主要活动,认识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弃医从政

19世纪末,孙中山放弃行医,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2.转向革命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但没有受到重视,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思维点拨]

孙中山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为重。

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兴中会

(1)时间、地点:

1894年,檀香山。

(2)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影响:

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2.同盟会

(1)时间、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2)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意义:

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特别提示]

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

(1)思想上:

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

(2)军事上:

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经过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建立民国

①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3)颁布《临时约法》

①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②基本精神:

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意义:

它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3.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易错提醒]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是与美国三权分立制政体相同的地方。

2.孙中山出于限制袁世凯权力的需要,实际上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从这点看又区别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清帝退位

清帝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实践

背景

时间

结果

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合同

1913年

失败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两次护法运动

捍卫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

1920年

失败

[史论要旨]

1.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结局失败,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2.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政府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推翻北洋军阀而迁就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结果陈炯明发动了叛乱。

事实证明,革命派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五、促成国共合作

1.合作背景

(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

(2)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

(3)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

2.合作实现

(1)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基础:

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伟人逝世:

1924年抱病北上,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史论要旨]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的表现

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知识图示]

主题一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转变

史料一 (孙中山认为)①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②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③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史料二 ①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②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③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史料三 ①这十三年多,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②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的②可知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的关键是进行政治革新。

由①③可知孙中山从“医人”转向“医国”。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

②说明民众尚未觉醒。

③说明民族危机严重。

(3)史料三中的①说明北洋军阀的统治更加腐败。

②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俄国革命的先进性,准备效仿俄国革命,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重大转变。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据史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据史料三,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关键:

改革政治。

选择:

从改良到革命。

(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

(2)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

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论发展:

提出新三民主义。

原因:

捍卫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任答两点即可)

[史论总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2)从“改良”到“革命”:

上书李鸿章受挫,让他认识到清政府无可救药的反动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还未意识到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的过程。

主题二 孙中山的革命贡献和革命精神

史料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2016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逝世91周年。

    图一    图二      图三

[史料解读]

由图一“民报”“第壹號”可知应是《民报》的创刊号。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

图二说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图三说明孙中山在法制建设上的贡献。

[问题思考]

(1)结合图一,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方面的最大贡献。

他吸收了启蒙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的内容?

(2)结合图二、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3)结合以上分析,你从孙中山身上得到了什么认识?

答案 

(1)最大贡献:

提出三民主义。

吸收内容:

启蒙思想中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三权分立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到来。

(3)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超越阶级界限,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不恋官位、不慕权势的个人品格。

[史论总结]

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

(1)历史功绩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2)革命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1.孙中山在谈论自己弃医从政时说:

“全世界现在都已经知道了困扰中国的弊端所在。

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

”据此,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救亡运动的高涨

D.国人的愚昧麻木

答案 D

解析 题目中四个选项都是孙中山弃医从政的原因,但依据题干材料“但是,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昧”可知,孙中山侧重于国人的愚昧麻木。

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 C

解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革命,有很多封建王朝被推翻,所以A、B两项不符合“有史以来所未有”“破天荒之创举”;《临时约法》的颁布不是“变局”;中华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共和政体,因此,C项符合题目要求。

3.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被帝国主义扼杀了

C.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D.领导人软弱、妥协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并没有实现,故选C项。

4.(2017·株洲高二检测)孙中山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

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

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

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

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

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

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

——[美]史扶邻著《孙中山:

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1)怎样的“环境”将孙中山造就成为一位“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2)试举一例说明孙中山“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

(3)“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在思想上表现为怎样的转变?

(4)作为一位“纯粹的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等。

(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与中共合作,接受“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形成新三民主义。

(4)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

解析 第

(1)题实际上回答孙中山发动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第

(2)题最恰当的例子就是孙中山为了达成革命成果而又不愿采取武力最终不惜辞去大总统而转让给袁世凯的做法;第(3)题首先要准确读出设问的含义,然后回答出孙中山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第(4)题关于孙中山的精神要注意答出其众多的伟大品质。

[基础达标]

1.(2016·嘉兴高二检测)“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

孙中山发表于1912年4月的这段言论,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D.实业救国

答案 B

解析 孙中山认为铁道等规模大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关注国计民生,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故选B。

2.(2016·漳州高二检测)有人评价说:

“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

”他赞颂的应当是(  )

A.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B.孙中山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C.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D.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

答案 C

解析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杰斐逊是美国政治家和思想家。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思想家,因此,该人评价的孙中山先生也应当是在思想方面的成就,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故选C。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最能体现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措施是(  )

A.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宣布国内各民族平等

D.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国民

答案 A

解析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实行责任内阁制。

4.(2016·厦门高二检测)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战争,这一时期孙中山的革命宗旨是(  )

A.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B.彻底反帝反封建

C.捍卫民主共和制

D.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 C

解析 此时期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制,但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口号,因此B、D错误,A反袁的说法片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应该怎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倾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改组国民党。

经过苏俄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

“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

”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  )

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提出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均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旧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促成了国共合作。

[能力提升]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

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

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

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

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XX百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

这在当时有何意义?

答案 

(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

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

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解析 第

(1)问,从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角度回答孙中山的思想,政治平等即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经济平等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

(2)问,“国父”即国家的创立者,从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角度回答;材料中的“当时”指1940年,正是抗战时期,缅怀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争取抗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