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897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9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

安全第一课

课型:

新授课

执教人:

彭邻之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

(2)班级举例:

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国家、政府狠抓安全教育工作。

(4)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三、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

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不玩水。

(2)交通安全:

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在马路上行走时要靠右行。

(3)财产安全:

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

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

最后老师补充归纳: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二,新年刚过,同学们又大了一岁,也渐渐懂事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应该记住的安全知识。

常人说: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

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

”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

 第二、做好劳动活动时的安全。

 第三、注意交通安全。

 第四、提高食品卫生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

第五、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

第六、注意增强“防火防盗”意识,随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要保管好自己的钱物,防止

各种事故的发生。

如果发生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老师。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好更优良的环境!

 四、小结

 1.让学生牢记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并自觉去遵守

2.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课题:

认识方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天平?

指针指着中间,说明什么?

(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天平有一边下垂,说明什么?

谈话:

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一些数学知识,请看投影上的天平。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把它写出来。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象这样的式子你能说几个?

随机板书。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

(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

(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

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为两类,怎么分?

为什么?

指出:

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

(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

(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

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3.随堂练习

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

哪些不是方程?

4+x=2120-a12m=9644÷m﹤1236÷a=b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

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方程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课题:

等式的性质

(一)与解方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

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

(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

)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

天平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

(20=20)

现在的天平使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失去平衡)

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

(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20+10=20+10)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出示下面3组天平图。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

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

“x-25+25”化简后会得到什么?

“x+18-18”呢?

2.教学例4。

(1)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2)出示例4。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X+10=50)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

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

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

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尝试解答,集体核对。

说说你的想法。

每题中,应该怎样做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如果检验每题汇总x的值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什么是解方程?

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第3、4、5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一)与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课题:

等式的性质

(一)与解方程

课型:

习题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及检验。

3、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一),并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第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12-a=4x+12=38

45-x<30x=14+2845-13=x+16

2.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

18+x=1818-x=0x+15=33

X-10=8x-18=18x+3=18+3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二、讲解练习

1.讲解练习一的第1题。

看图列方程时要理清等量关系。

2.讲解练习一的第2题。

同样的是看图列方程,这题的要求比第1题高,要试着把语句排好顺序再进行解答。

3.讲解练习一的第3题。

要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是什么意思,不然无法正确判断方程的解。

4、讲解练习一的第4题。

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再进行书写。

如果先在草稿本上写好第一步再誊作业本上更好。

5、讲解练习一的第5题。

看图列方程的一大难点就是找等量关系,所以找到等量关系就可以列方程了。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把作业上的错题改在改错本上。

 

课题:

等式的性质

(二)与解方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学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他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集体核对

思考:

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指出: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4)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40x=960)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

40x÷40=960÷40

X=24

检验:

40×24=960

答:

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说说这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

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二)与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能在具体情景中,找到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数量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6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引入谈话。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方程,我们还可以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例7。

(1)出示例7的情景图。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小红今年的体重比去年增加2.5千克”,你知道其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吗?

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

运用这个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

(在小军的成绩上打“√”)

“去年的体重”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未知数“x”来表示,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把未知的量设为“x”,同时要先写“解”。

示范:

解:

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X+2.5=36

在小组中说说:

x、2.5、36及方程的左边,右边各表示什么?

看看列出的方程是否符合数量关系。

小组交流。

会解这个方程吗?

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X+2.5=36

解X=36-2.5

X=33.5

指出:

在“解:

设……”时已经设了“x千克”,因此求出的x的值不写单位名称。

怎样可以知道解答的是否正确呢?

你准备怎样检验?

说说检验的方法。

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小组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2)小结方法。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主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告诉大家你获得的新知识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所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形成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情境导入

西安大眼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小雁塔高多少米?

2、理解题意

已知量是大雁塔的高度,未知量是小雁塔的高度。

以质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是大雁塔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3、列方程解题。

(1)找数量关系

“大雁塔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是把小雁塔的高度看作标准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2)列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已知量和未知量,设小雁塔高x米,可列方程:

2x-22=64。

(3)解方程

①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转化为2x=86,然后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求出x=43.

②书写格式:

2x-22=64

2x-22+22=64+22

2x=86

2x÷2=86÷2

X=43

检验:

把X=43代入原方程中,因为2×43-22=64,所以X=43是原方程的解。

答:

小雁塔高43米。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告诉大家你获得的新知识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①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

②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③解方程;④检验比写答语。

(不要求检验的在草稿本上检验)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2、会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所列方程进行检验。

教学重点:

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

教学难点:

会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8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情境导入

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

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公顷?

2、理解题意

根据“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发现本题包含了两层关系:

一层是颐和园占地面积与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很显然“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占地面积”;另一层关系是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即“陆地面积×3=水面面积”。

用线段图表示如下:

陆地面积:

290公顷

水面面积:

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面积是标准量,水面面积是比较量。

3、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已知量,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均是未知量,这里含有两个未知量,可以把一个量(通常是标准量)设为x,另一个量(通常是比较量)用含有x旳式子表示,即设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x公顷,则水面面积大约有3x公顷,可列方程为x+3x=290

4、解方程。

x+3x=290

解:

4x=290

X=290÷4

X=72.5

3x=3×72.5=217.5

检验:

检验方法一:

常规检验法,将未知数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方程左边=x+3x

=72.5+3×72.5

=290

=方程右边

所以X=72.5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方法二:

因为两个未知量之间存在“和一定”的关系,又存在“倍数一定”的关系,所以可以从两个未知量相加和相除这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72.5+217.5=290(公顷)217.5÷72.5=3

符合题意,所以X=72.5是原方程的解。

答:

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大约有72.5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217.5公顷。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告诉大家你获得的新知识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三第1、2、3、4、5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

解决“已知两个量的和(或差)及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量”的问题,一般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通常社标准量为x),另一个未知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根据等量关系,用形如ax±bx=c的方程来解答。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会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9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情境导入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

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2、理解题意

已知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以及两辆车的相遇时间。

其中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求货车的速度。

可以画线段图表示如下:

95千米/时()千米/时

客车货车

540千米

3、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

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列方程解答。

解:

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3x+95×3=540

3x+285=540

3x=255

X=85

答:

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方法二:

根据“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列方程解答。

解:

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x+95)×3=540

x+95=540÷3

x+95=180

X=85

答:

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集体核对。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告诉大家你获得的新知识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三第6、7、8、9、10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

或者画图来寻找等量关系。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

习题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

教学难点:

会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练习。

板书课题: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基础练习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并列出方程。

(不解答)

(1)一个数的20倍是70,求这个数。

(2)38比什么数多19.5。

(3)4.7与哪个数的和是11。

在小组中完成并交流。

汇报,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汇报方法。

你是怎么想的?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9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已知哪些量?

要求什么?

已知量与未知量有什么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