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873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docx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第五章-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

LT

1.为沟通预热并营造放松的沟通氛围

从事经商活动的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存在的不妥之处,所以教师要打开“话匣子”,为与这类家长沟通“预热”。

教师可以先向家长描述孩子的可爱之处,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是与家长的积极影响分不开的,让家长心情愉悦地与教师沟通。

或者以拉家常的口吻询问家长“是不是很忙”、“孩子在家听话吗"、“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等问题,给家长营造放松表达的环境氛围。

教师不要直接就说孩子存在的问题,这会让家长觉得是孩子给老师和自己惹了麻烦,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使家长忽视了对自我的觉察与反省。

2.提醒家长生意再忙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教育

在倾听家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与教育方法,从总体上把握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尤其关注忙碌的家长是否把对孩子的爱理解为挣更多的钱。

教师要与家长推心置腹地沟通,提醒家长生意再忙也不要忘记孩子的教育。

也有的家长会把孩子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识字、算数或者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幼儿园,却没有意识到家长与孩子聊天、游戏、讲故事、散步等简单的活动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教师要与家长分析原因,并告诉家长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学习的地方,且家长的教育作用是教师不可代替的。

教师要帮助家长意识到即使少挣点钱,换来孩子的幸福童年与健康成长也是值得的。

3.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对金钱的需求

经商的家长,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用钱安抚孩子,误导孩子用钱寻找快乐。

有的家长甚至发现给了孩子零花钱,孩子就不再闹了,可见孩子需要钱、喜欢钱,于是继续用零花钱换取孩子的安静与快乐。

家长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幼儿的快乐并不是建立在金钱上,而是建立在亲情上,真正快乐幸福的孩子是充分享受家庭生活与父母关爱的孩子。

出于对亲情的本能需求,孩子最初会千方百计地吸引家长与自己一起玩,但是当发现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时,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寻找新的刺激与快乐。

使用零花钱让他们换取了五花八门的食品和玩具,甚至赢得了小朋友的羡慕与追捧,于是孩子的快乐越来越依赖于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形成“金钱万能论"的价值观,进而贻误他们美好的人生。

二、与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沟通

常女士是某公司的管理人员,她坚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她特别推崇管理学上的“鳗鱼效应”。

据说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捕上来的带鱼容易死去,因为带鱼一出水便失去了生存能力,这样返航时带回来的都是臭鱼。

有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

便看到了另一种景象:

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惰性被活力所取代,其生存时间不知不觉延长了,死亡率大大降低。

常女士认为,也应该让孩子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们的竞争天性激活。

在常女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的女儿莹莹各方面能力发展得都不错,但却过于争强好胜。

上课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小朋友都争着举手回答,莹莹也把手举得很高。

但是教师没有请她回答,因为她已经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了。

于是,点了举手的凡凡,凡凡站起来却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

莹莹就说:

“没想好就不要举手!

’’听莹莹一说,凡凡更是羞愧地想不起来怎么回答了,只好沮丧地坐了下来。

针对莹莹的表现,教师主动与莹莹的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引导孩子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尊重他人。

(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许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看到、听到的管理故事直接类比应用到幼儿教育上。

初听颇有道理,然而经过仔细思考和辨别,就会发现这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具有机械化、简单化的缺点。

比如案例中的常女士,她重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说明她具有主动进取精神,希望孩子能占据人生的制高点,这与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是相呼应的。

但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竞争不尽相同。

竞争分为两大类:

“排他性竞争"和“排我性竞争”。

前者主要属于成人社会,具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比拼特征;后者则是儿童世界的竞争特征,孩子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他们之间的竞争应以促进自我而不是以打败别人为目标。

所以,家长不能直接套用成人的管理学思维来指导幼儿教育,否则容易使孩子陷入自私、狭隘、自大、傲慢的恶性竞争中,而不是健康、向上、文明的良性竞争。

管理学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案例,但是管理学不能代替教育学,它们涉及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首先应以开放的态度饶有兴趣地倾听家长的知识经验与感悟体会,用以开阔自己的思路,同时注意以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

经过一番客观的比较与独立思考以后,教师的专业能力会得到锻炼与加强。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沟通,重点是指导他们尊重幼儿教育规律,避免幼儿教育成人化。

1.指导家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管教孩子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家长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孩子身上。

对于这类家长,教师要学会引导他们。

这天,金晶小朋友的妈妈对老师说,金晶的爸爸对孩子比较严厉,总是用管理公司的一套模式对待孩子。

金晶爸爸认为,孩子做对了不能表扬她,否则容易使她骄傲自大;做错了事要严格批评她,否则她以后就不怕家长了。

金晶妈妈则认为,孩子不是大人,不能拿管理大人的方法来管理小孩子。

爸爸却反驳说,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道理。

妈妈说服不了爸爸,只好请老师帮忙出主意。

于是,教师主动邀请了金晶爸爸进行沟通,先让他讲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不紧不慢地向他指出:

孩子的良好行为需要得到鼓励,不良行为需要家长的批评指正,而且夸奖孩子和批评孩子都是有窍门的,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与成效。

金晶妈妈说,经过老师的沟通与开导,金晶爸爸对孩子的态度好多了,父女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

2.提醒家长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带回家

从事管理类工作的家长工作压力一般都比较大,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

有的家长会把它控制在工作场所,“进门前,会脱去烦恼;回家时,会带快乐回来"。

有的家长则可能把消极情绪带回家发泄。

如果教师从孩子身上发现其家长存在这种现象,要给予家长善意的提醒。

教师可以用“踢猫效应"对这类家长晓之以理。

某公司的董事长超速驾驶,被警察开了罚单,他很恼火。

回到办公室后,他将销售经理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莫名其妙地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对秘书的工作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挑剔,积了一肚子怨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妻子大发雷霆;妻子则对儿子大发脾气;儿子非常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小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心理学上把这些发泄消极情绪的连锁反应称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说明人的不满情绪可能会沿着由强至弱的等级依次传递,那么处于最弱势的个体会成为消极情绪无处发泄的最终受害者。

而在家庭中,孩子就处于这样的位置。

因此,对于这类家长,教师有责任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消极

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3.发掘家长利用量化管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有益经验

有的家长善于把公司量化管理的经验应用于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上,教师发现之后可以把它作为家长育儿的心得介绍给其他家长。

某个孩子的爸爸是公司总经理,因为工作原因经常醉熏熏地回到家,引起了孩子的不满;而孩子也有一些坏习惯需要改正,如自理能力差、不好好吃饭等。

于是,管理经验丰富的爸爸与孩子展开了相互监督的“加分比赛活动”,最后谁加的分高,谁就是胜利者。

爸爸的加分项目是:

“在外吃饭不喝酒加1分,不吸烟加1分,自觉买水果加1分,每天陪孩子下棋加1分,星期天与孩子一起锻炼身体加1分,一天不说脏话加1分,一周不说脏话再加1分,一周看完一本书加1分,主动做家务加1分,讲一个笑话加1分。

共计lO分。

"孩子的加分项目是:

“吃完一碗饭加1分,吃得干净再加1分,帮大人做一件事加1分,自己洗脸加1分,自己洗脚加1分,自己脱衣睡觉加1分,晚上9:

30以前睡觉加1分,自己穿衣起床加1分,自觉弹琴加1分,坐姿正确加1分。

共计10分。

”班级其他家长知道这个方法以后,纷纷效仿,班级小朋友因此形成一股比赛“看谁的好习惯多”的热潮。

(一)与外来打工的家长沟通

亮亮的爸爸妈妈都是外地人。

夫妻两个人做点小生意,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就让亮亮自己在街道上玩耍。

亮亮已经5岁了,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不像自己识字少,只能干又脏又累的活,在妈妈的反复要求下,爸爸同意让孩子上幼儿园。

但是由于长期在家散漫惯了,亮亮形成了一些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不好的习惯,如不讲卫生、爱动手动脚等。

当教师向亮亮妈妈反映这些问题,并希望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妈妈当场就训斥了孩子,见孩子乱摸就打他的手;当发现亮亮没有按时交作业后,就踢他的屁股,还骂道:

“小兔崽子,不听老师的话,回家告诉你爸爸,看你怕不怕!

’’教师发现亮亮的妈妈很尊重老师,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每次向妈妈反映亮亮的问题,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后来教师就不忍心再说孩子的事情了。

(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亮亮一家的情况反映了全国多达2亿人的流动打工人口的基本状况。

随着现代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而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恰逢育龄阶段,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带来数量巨大的适龄入园儿童。

因此,关注外来打工家长及其孩子的教育,是幼儿教师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与新任务。

流动人口是中国现阶段从农村析出的剩余劳动力,其特点是数量巨大、职业多样、流动频繁、居无定所,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等需要高负荷体力劳动的行业,工作、收入与生活环境较差,而不稳定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使其成为缺乏归属感的特殊社会群体。

而流动

人口的一大变化趋势是由个体流动发展为举家流动,这是人们爱家庭、爱孩子的表现。

但是,这些年轻的父母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重视教育却不擅长教育。

因此,教师与这类家长的沟通重点应该是培养他们基本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外来打工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培养他们教育孩子的自信心。

此外,教师的建议要易理解、易操作。

1.不但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还要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亮亮的老师发现“每次向妈妈反映亮亮的问题,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流动打工家长的教育态度。

他们希望孩子通过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孩子“不争气’’就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词时又不知道“钢是怎样炼成的’’,因此教师反映孩子的问题就被他们当做“告状’’,并采取单一的惩罚教育手段。

可见,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不但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问题,还要指导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把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并“打包"给家长,供家长参考。

同时,注意及时了解家长后续的教育措施是否跟进、方法是否正确,敦促家长教育孩子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2.帮助家长改善自己的言行与习惯,为孩子树立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在流动打工家长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给予家长的指导与建议也会很有效。

这些家长具有率性质朴、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但是有些家长言行过于随意、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意识不到它们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教师要根据发现的问题与家长逐一沟通。

比如,对孩子说话要耐心,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粗话;教育孩子要文明,不要随意地打骂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情要批评,不能视而不见或者护短;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不在家里大量吸烟、喝酒、打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尊重配偶和老人,没有家庭暴力;平时不随地吐痰、闯红灯、乱

扔垃圾、任意插队,等等。

3.发现和培养“家长老师”,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与潜力

外来打工的家长群体总体受教育程度低,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尤其是乡土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生动、具体、感性,而这些是非常适合小朋友学习的。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育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的家长,鼓励他们做“家长老师”,激发他们教育孩子的信心与潜力,这也增强亲子

感情和孩子的自豪感,同时对其他家长参与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当然,教师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要适合家长操作。

所以,教师事先要与家长沟通,共同设计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案。

一位妈妈开始对做“家长老师”有点犹豫,但一看到教师提供的一些动物图片就自信地与孩子交谈起来。

关于图片的内容,她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动物”、“它吃什么”、“你知道它睡在哪里吗’’、“你知道它怎么睡觉吗’’等一系列问题。

当孩子知道猫头鹰吃老鼠、天鹅在树杈上睡觉、马站着睡

觉等常识时,表现得非常兴奋。

有时这位“妈妈老师”还会学动物睡觉的样子,进一步活跃了孩子的学习气氛。

回到家之后,孩子们纷纷跟自己的家长说别人的妈妈都做“家长老师”了,你们什么时候也去做“家长老师”呀?

在孩子的央求和教师的鼓励下,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老师”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都从中受益匪浅。

四、与全职在家的家长沟通

焦女士为了女儿小可辞去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小可懂的知识很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喜欢说甜言蜜语,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非常讨人喜欢。

可是她自己动手的愿望不强,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洗手、自己吃饭,她总是落在最后,对老师说:

“老师,你帮帮我吧。

”老师说:

“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可说:

“就帮我这一次嘛,求求老师妈妈啦。

”孩子撒娇的样子让老师难以拒绝,但不能总是迁就孩子呀?

老师就把小可的情况跟小可妈妈讲了,没想到小可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女儿聪明可爱,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只是对老师说:

“给老师添麻烦了,谢谢老师!

”看来,小可妈妈毫无培养女儿独立自理能力的意识。

小可还有一个小毛病,就是不好好午睡。

午睡的时候不是摸摸邻床小朋友的衣服或头发,就是以上厕所为由下床走动,或者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影响他人午睡。

当老师告诉小可妈妈时,妈妈说女儿的精力特别旺盛,能跟大人保持一致的作息习惯,晚上能陪着自己到12点都不睡,然后与自己一起睡到自然醒。

此外,面对小可挑食的习惯,妈妈也说:

“没关系,幼儿园没法为我女儿做可口的饭菜,可以理解,晚上回家我再给她补,谢谢老师的关心!

”小可的妈妈对班级老师的态度一直都很好,但是对老师的建议却不在意。

(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家长是一种家庭角色却不是一种社会职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对待。

一些年轻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放弃原有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照顾孩子,成为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

一些数据调查显示,全职妈妈比全职爸爸的比例高,80后比70后做全职父母的比例高。

总体来说,我国选择做全职父母的比例呈增高趋势。

目前,全职家长主要涉及两类人群:

一类是家庭收入比较高,家长文化层次也较高,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主动放弃工作的全职父母;另一类是被动放弃就业机会的全职父母,他们的家庭收入一般,自身学历较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请人照看孩子的成本又较高,于是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选择在家照料孩子,以降低养育成本。

做全职父母的原因不同,会对全职父母的心态产生不同的影响。

主动做全职父母的家长,心情放松,对孩子比较宽容、放任,这类家长喜欢学习早教理论,喜欢按照书本育儿;而被动做全职父母的家长,心情容易焦虑,通常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这类家长喜欢按照经验育儿。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全职在家的家长沟通,重点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帮助他们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尊重家长的选择,对家长全职照看孩子持鼓励态度

全职家长的身份和意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大家不再认为整天围着孩子转是没有出息和社会地位低的表现。

全职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细致的个性化照顾,有利于孩子的早期发展,也比老人和保姆更有利于实施早教。

当然,全职父母的特殊处境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些变化。

由于全职父母不再工作,人际交往圈因而变得狭窄,难以得到多支点的社会评价,更无法多维度地感知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他们把照顾孩子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来源,他们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

所以,即使全职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即使他们的孩子也存在发展中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对孩子的付出以及对孩子的积极意义,尤

其是要及时反馈他们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孩子的优点,这会对全职家长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

2.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率性而为,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

全职家长富有教育热情,乐意尝试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因而家长间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差异。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低,崇尚“放养”,支持孩子的自由成长;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

这些都是家长积极思考的表现,有值得教师肯定之处。

但是教师还要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实验品",随意把个人的喜好、观念、愿望和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与成长规律。

案例中,小可的妈妈就是这样。

教师在与小可妈妈沟通的时候,要把讲大道理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起来。

比如,提醒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推迟孩子的睡眠时间,晚睡晚起不但影响孩子第二天按时上幼儿园,影响午睡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教师还可以把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告诉家长。

比如,孩子睡觉时会自行分泌一种名为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它与预防癌症有关,这种激素分泌最多的时期在1—5岁。

通常情况下,褪黑激素每天20点左右开始分泌,随后含量逐渐上升,23点后迅速升高,凌晨2—3点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早睡

早起的好习惯。

3.发展全职家长做家长志愿者,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很多全职家长都比较热心地参加志愿者活动,他们从中收获了帮助别人的乐趣与自我价值感,同时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教师发展全职家长做家长志愿者也具有同等意义。

全职家长的时间比较充裕,在幼儿园做志愿者不但为班级工作提供一臂之力,为孩子们带来成长的快乐,而且有利于他们客观地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及教师对孩子所实施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突破自己的狭隘之处,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当然,最初他们不太清楚怎样做一名合格与高效的志愿者,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训。

教师可以先鼓励少数家长尝试,积累志愿者工作经验,然后逐步扩大志愿者的工作范围。

五、与具有海夕卜工作经历的家长沟通

一对在海外工作多年的夫妇回国创业,他们希望3岁半的儿子接受他们理想中的幼儿教育。

爸爸说孩子在美国上的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家庭幼儿园。

他的儿子在一位老先生的教导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像《木兰诗》这样的长诗都能背下来。

他希望孩子在他们回国的这几年中,幼儿园能教儿子背很多、很好的中国古文和诗歌。

但是通过对几家幼儿园的调查,他发现国内的幼儿园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性格训练教程,到处充斥着各种双语特色幼儿园(让孩子学着不纯正的外语)及五花八门的兴趣班。

最后,他还说,虽然很多幼儿园装修得很漂亮,但是周边环境未必好,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面貌。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幼儿园,接触到的

是充满神采的人们,而不是疲惫无神的人们。

这位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爸爸很犯难,难道在国内就没有理想的幼儿教育?

(一)了解家长的基本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具有海外留学或从业经历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给国内的幼儿教育带来不少新鲜的信息和有益的经验,不少家长还开了自己的博客,宣传自己的海外见闻。

其中,有的家长思维敏捷、有见地,能够客观地比较与分析国内外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不同;

有的家长则比较偏激,更加崇尚国外的教育模式;有的家长则希望综合国内外教育的优势,争取为孩子创设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与这些具有海外背景的家长沟通,对丰富教师的见闻、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性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与这些家长沟通。

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教师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在中外比较教育方面的观念与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相信,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师以后遇到的这类家长会越来越多。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家长沟通,重点是与他们交流中外的育儿方式,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平时多关注中外教育信息,为沟通储备知识

现代幼儿教育进入了开放时代,国内外各种教育信息层出不穷地出现在书籍、报刊、电视和网络上,教师要多关注、多阅读,对之有所知、有所思,才能与具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家长打开沟通的话题。

尤其是对本班家长所提到的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或教育观念等问题,教师要特别留意并默记一些关键词,然后及时翻书或上网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与思考。

这样,既为与家长深入沟通储备了知识,又温习了自己之前所学的专业课程。

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问题,教师可以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相关专家,为自己开阔思路。

2.倾听个别家长的建议,恰如其分地提供服务

从海外归来的家长对国内的幼儿教育是既熟悉又陌生:

他们熟悉我们的教育传统,但又不是很清楚国内的幼儿园在幼教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教师对家长的这种状况要给予尊重与理解。

当他们所提的建议与目前幼儿园的做法不太一致时,教师不要三言两语地拒绝家长,也不要以“国内和国外不一样”而对家长的说法充耳不闻,这会给家长留下冷淡、固执、保守的不良印象。

教师要认真地倾听、耐心地解释,甚至可以与家长分享

自己在幼教改革中观念变化的过程,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

对于家长的特殊要求,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比如,针对本案例中家长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行为,教师在向家长说明死记硬背长篇古文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的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适合孩子理解与朗读的经典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家长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3.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不直接与家长争辩观念的对错

关于中外教育的利弊争辩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当教师与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家长就抽象的理论和观点畅所欲言,以达到交流信息、分享观点的效果。

但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不直接与家长争辩观念的对错。

杰克与妈妈刚从美国回来不久。

妈妈热情、健谈,多次与教师主动沟通幼儿的教育问题,给教师的印象是她对孩子很放手,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方面很有见地。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发现杰克不会用语言交往,不满意就动手解决,虽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教师还是比较担心,于是就与杰克的妈妈进行了交流。

杰克的妈妈说美国的家长认为孩子之间有冲突,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客观地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杰克的妈妈没那么淡定了。

有一天,杰克跑着玩的时候,把两个孩子给撞倒了,两个孩子站起来就一起打杰克,杰克流了不少鼻血。

妈妈来到幼儿园之后既伤心又生气,先批评打杰克的那两个孩子,又要求跟他们的家长面谈,还说这是校园暴力。

教师不同意她直接跟两个孩子的家长见面,并跟她解释三个孩子之间是普通的冲突,不是校园暴力。

妈妈态度强硬,对这种解释并不接受。

教师一时冲动,就说:

“您以前不是说过孩子之间有冲突,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吗?

’’这句话让杰克的妈妈更加生气,说老师“纵容校园暴力”。

后来是幼儿园领导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杰克的妈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确有不妥之处,教师的沟通也存在问题。

虽然观念支配人的言行,但是观念与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也很常见。

从维护自尊心的角度来说,家长更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言行不妥而不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观念有误。

教师应该避开人心的敏感之处,不因家长的冲动而冲动,要用理性的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态度激化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