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028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编辑)

 

 

 

 

 

专题过关高分练(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间:

45分钟 满分:

5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徐州一中检测一)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

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

利林业

运输

邮电

贸易银行

物资仓储

文化教

育卫生

城市

建设

其他

总额

(亿元)

427。

49

248.5

32.69

82.1

12。

8

30.8

16

4.6

比重

(%)

100

58.2

7.6

19。

2

3

7.2

3。

7

1。

1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

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解析:

选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表格中工业建设投资所占比例高达58。

2%,说明当时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故C项正确;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表格主旨,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农业等其他部门发展明显不协调,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的是技术建设的投入,并不能说明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故D项错误。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

选A 材料中缩减的是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但没有标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减少,故C项错误;由此可以推断出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幅提升,故A项正确;当时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远远超过农业,所以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故B项错误;城市化进程趋于缓慢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

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D.“八字方针”的推行

解析:

选D 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困难的信息,且财政困难不是商业机构人员调整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本身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故B项错误;产业结构趋于均衡属于结果,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万人减少到30。

2万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八字方针”推行的结果,故D项正确。

4.(2019·海门一模)如图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某地群众流传的一段顺口溜。

顺口溜所反映的史实(  )

A.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反映了民众三大改造的积极性

解析:

选C 材料指的是一平二调,发生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通过“一五”计划,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通过三大改造,故B项错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一平二调,没有涉及到三大改造,故D项错误。

5.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了我国(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

5%

53。

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

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正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解析:

选C 我国的“一五”计划是1957年完成,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工业发展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由私有发展到公有,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故D项错误。

6.(2019·扬州中学)如图是一幅反映劳资协商、克服困难的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近代民族企业中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

C.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家经营企业中

D.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

解析:

选B 劳资协商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私营企业资本家和工人协商的事情,这一事件可能是1953~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改造资本家,故A项错误;国营经济不存在劳资协商问题,故C项错误;中外合资不是私营企业,故D项错误。

7.(2019·淮安、宿迁质检)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

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解析:

选C 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兴起,要求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城市需要大批工人,因此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八大要求经济建设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而大跃进是“左”倾思想,故B项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故D项错误.

8.如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解析:

选B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与材料中“快乐的竞赛"不符,故A项错误;漫画中,人们正在为一场竞赛呐喊助威:

前面一个人物的头部和身体是高高的烟囱,代表工业化,后面追赶的人物的眉毛是麦穗,代表农业合作化,在自行车还比较少见的20世纪50年代,两个人物进行竞赛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再从后面的横幅“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和现场的气氛可以看出,人们对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充满了热情,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中“前面一个人物的头部和身体是高高的烟囱,代表工业化”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这两个方面并举,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改造,故D项错误。

9.(2019·徐州一中检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在上海市南京路“好公道”国营面店对面开了家“好再来”个体面馆。

同样的价格,“好再来”用的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

这时“好公道"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

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人民公社体制的广泛推行

B.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

C.国营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D.主管部门的做法应该肯定

解析:

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体制已开始废除,故A项错误;国营面馆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私营面馆,这说明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故B项正确;这无法体现出国营企业改革,故C项错误;主管部门的做法不利于私营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时代趋势,故D项错误。

10.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产值

(亿元)

比重

(%)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

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

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

94

40554

58.32

23465

33。

74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解析:

选B 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A项错误;1998~2000年,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国企比重下降,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故D项错误。

11.(2019·扬州期中调研)如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

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

C.市场经济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

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

解析:

选C 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表明1992年之后指数明显上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经济开始起步,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在利用市场发展经济,但还是以计划管理为主,故B项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并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改革,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1992年之后指数明显上升与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关,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并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12.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

“它不是要改革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D 结合题干中会议中共十四大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本题选择D项。

13.(2019·常州田家炳中学调研)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

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

A.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

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

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

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

选C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属于1978~1992年的目标探索阶段,故A错误;1992~2002年也没有完成全面建设总目标,故B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故C正确;1985年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属于目标探索阶段,故D错误.

14.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知识,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故D项正确;1980年,经济特区是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A项错误;B项错在“高度自治权”;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上海浦东1990年开放,故C项错误.

15.(2019·南通二模)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

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选C 由材料中的“重点发展沿江”“着重制定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等信息,据此可联系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意义作出正确的解答,故C项正确;A、B两项发生在对外开放早期,对外开放重点在沿海,故A、B两项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1世纪初,而且与对外开放的区域重点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16.(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中共八大前后开放自由市场的探索是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的先声,为以后的改革积累了历史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起国家统一市场。

统一市场支援了国家建设,也造成工业品质量下降、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八大在各地先行探索开放市场的基础上,作出建立自由市场的决策。

到11月底,全国有14个省份开放了自由市场。

城市市场中长期缺货的毛鸡、鲜鱼等货源不断增加,商品质量提高、价格却降低了.农村中滞销的土特产也打开了销路.由于货畅其流,收购价格比较公平合理,农民们生产劲头也愈来愈大了。

随着自由市场的开放,争议越来越多,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自由市场的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开放影响了国家工业化发展速度。

到1958年国家取消商品经济、关闭集贸市场。

-—摘编自张神根《八大前后党对自由

市场问题的初步探索》

材料二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调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工业生产方面,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84年123种减少到1988年的50种;在流通领域,到1990年国家定价的产品约占25%,其余为国家指导价和市场价.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邓小平通过“南方谈话”,提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放自由市场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有何进展?

(3分)

(3)据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历程中得出的认识。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造成工业品质量下降、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各地先行探索开放市场,八大做出决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反思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分析出原因.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中“长期缺货的毛鸡等货源不断增加”可知开放自由市场保障了市场供应;以及“商品质量提高,价格却降低了”说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通过“土特产打开销路,农民生产劲头愈来愈大”,可知刺激了农副产品的生产;通过整体信息解读,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了。

(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开放自由市场仅仅局限在流通领域,即商业方面。

而且最终也被定性为资本主义而关闭,因而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次试验。

从材料二中,“工业生产方面”等信息可以看出,市场调节也运用到生产领域;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表明人们对市场的认识不再是资本主义了;中共十四大最终明确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都是新发展。

第(3)问,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历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曲折的,从最初坚持计划经济到后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八大前后开放自由市场就是一次试验,但由于思想认识的问题,导致这次试验失败.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思想解放,离不开改革开放。

答案:

(1)原因:

国家统一市场存在弊端;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积极作用:

保障市场供应;刺激农副产品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城乡经济交流。

(2)进展:

不局限于在流通领域发挥市场作用;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3)认识: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建设市场经济需要解放思想;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