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92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必修1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清单] 1840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2.经过:

1840年6月爆发,1842年8月英国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

《南京条约》的签订

4.影响

史论共识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2)巧记《南京条约》的内容:

“五亿(议)港元”:

“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中英两国议定关税;“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自1856年10月开始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结束。

3.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

易混易错 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福建省,总共有4个(福州、厦门、淡水、台湾),而不是广东省。

知识图解

两次鸦片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1895年清政府

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易混易错 俄国认为《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不利于其在东北扩张,这是其“干涉”的真实目的所在,俄干涉还辽的目的并不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知识图解

《马关条约》的内容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2.爆发:

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3.结果: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易混易错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即义和团运动。

知识归纳

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战争的时代特征

整体把握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

基准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主题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史料一 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

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

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信息解读] 表格反映出中国在各方面明显落后于英国。

落后必然挨打!

从中可见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

要狠狠地教训

它!

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出英国要发动战争,而虎门销烟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有没有禁烟运动,英国都会挑起战争。

主题二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及认识

(1)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

①清朝封建统治由于日益腐朽,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②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③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蓄谋已久。

④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认识

①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③战争结局与战争指挥有直接关系。

主题三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主题四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侵华趋势

(1)从东南沿海向北部沿海、内地侵略的趋势。

(2)从控制地方向控制中央政府发展。

(3)鸦片泛滥的趋势。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提示 观点一:

赞成。

鸦片战争打开尘封很久的中国大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

观点二:

反对。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逐渐落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鸦片战争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

基准考点二 中日甲午战争

主题一 中国在甲午海战中失利的原因

史料 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

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只八船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

“无论如何,北洋舰队勿得再出行于山东高角(成山角)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

”——《甲午战争》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出弹药质量不合格、领导决策者惧战妥协、军队丧失灵活机动作战能力是中国在海战中失利的原因,究其根源,腐朽的封建统治仍是关键。

主题二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主题三 运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范式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5)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

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基准考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

主题一 《辛丑条约》的特点

(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列强要求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是4亿5千万,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

(2)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错综复杂,使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此条约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

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

相反,继续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代理人。

(4)使中国长期陷入被动状态。

巨额赔款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经济跌入低谷。

主题二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史料 《义和团告白》中说:

“保护中原,驱逐洋寇”。

《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王公府第,皆抬拳民数百人入居之”,“宫中内侍宫女,亦皆习拳。

满汉各营卒,入团者居其大半。

——摘自《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灭洋”指抵抗乃至消灭列强。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

“扶清”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

“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对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总体认识

战争

条约

列强获取权益

社会性质变化

侵略特征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1)政治:

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

(2)经济:

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控制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3)军事:

军事侵略迫使清政府屈服,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进行商品输出,同时注重资本输出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注重资本输出,政治上扶植代理人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从英国史学观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其认为是商业战争;从中国史学观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其认为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是指两种不同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

例1(2012·海南高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审题突破 本题考点是1840~1900年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题干提到的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时间,可以看出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士矛盾激化、教案频发。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

例2(2012·北京高考)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项中“最惠国待遇”应改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错误;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提出了“修约”的要求,没有实现,继而发动了战争,所以B项正确;腐朽的清政府遵守了《南京条约》的各项规定,C项错误;总理衙门设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以D项错误。

答案 B

 

史实支撑型选择题的解法

史实支撑法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史实来说明历史现象或者论证历史结论的一种分析、

判断、论证的思维方法。

适宜运用此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常见的设问呈现方式主要有“主要依据是”、“主要

表现是”、“文中所说的‘……’是指”、“所说制度(政策、朝代等)是”、“能

论证(佐证、说明、表明、反映)……的是”、“图中的信息(事件、现象)是指”、

“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是”、“背景(原因、条件、因素)是”、“正确或错误的是”等。

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据设问要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3(2012·大纲全国高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审题突破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可以自己确定进口税率,说明中国政府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所以答案选择A项。

答案 A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民族意识、爱国主义)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

“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

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

”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了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解题关键是理解“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这标志着(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D

解析 从“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等信息可知清王朝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运动,这表明清王朝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

3.(立意——核心概念:

几次重大列强侵华战争辨识) “我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读到过,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不义的战争……站在对面的这位尊敬的先生竟然谈起在广州上空迎风招展的英国国旗来。

那面国旗的升起是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走私贸易。

”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国旗”“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走私贸易”可知是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不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英国无关,C项不正确;八国联军侵华的战场在华北,D项不正确。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全球史观) 史学家孟森曾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的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 C

解析 材料分析了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即“中国科学落后”“中国无世界知识”“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三个方面,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应是“中国无世界知识”。

故选C项。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城门刚打开,联军就出现在城中的每个角落,于是中国人的多少值钱、便于携带的财物,马上换了主人。

美、俄、英、日和法国兵到处奔跑,闯进每一户人家,门要不是开着,马上被一脚踢开。

”这一场景出现于(  )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联军”“美、俄、英、日和法国兵”可以得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某同学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摘录了下面一段笔记。

他摘录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世纪40~60年代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中期D.20世纪初期至五四运动

答案 C

解析 依据笔记中“时间不长”“遏制中国发展”“巨额战争赔款”可知此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

对点训练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答案 A

解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侵略者不得不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你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

侵略者“坦白”的这件事发生的同年(  )

A.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B.《天津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C.清政府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D.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述为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项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B项中增开天津为商埠属《北京条约》的内容;D项史实在1853年。

3.“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

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丧权辱国!

”(见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此处“兵戎相见”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解析 1856年英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

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题关键是“十多年无法解决”的隐含时间和“广州”一带兵戎相见的地点信息。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  )

A.使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C.其结局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D.使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A

解析 “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体现了该战争的时间信息;“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指出了该战争的影响,符合这两点的是鸦片战争。

B、C、D三项分别对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

5.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上文“###”应是(  )

A.英国B.法国C.日本D.八国联军

答案 C

解析 据“割地”的条款可排除D;据“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可判断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进一步判断“联名上书”是《马关条约》签订前的议论。

6.有人看电视节目《清宫档案》后有感而发:

“人言洋务无实务,怎知朽木有蛀虫。

艨艟战舰何其华,黄海一战丧斯文。

”与这一感慨所言战争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福建省的福州和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

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C.俄国纠合法国和德国“干涉还辽”

D.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答案 C

解析 “黄海一战丧斯文”表明这一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A、B、D分别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密切相关。

7.不少西方人士在评论甲午海战失败原因时曾指出:

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

这表明中国在甲午海战中(  )

A.海陆两军军官腐败透顶B.海军缺乏统一指挥,互相掣肘

C.陆海军没有严密的协同D.陆军贪生怕死弃海军于不顾

答案 B

解析 “中枢之权”、“私顾封疆”综合起来考虑是关键。

题干并没有直接表明海军与陆军之间的关系。

考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各国公使、商人纷纷进宫,这位先生在乾清宫的龙椅上,过了片刻皇帝瘾。

此话描绘的史实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时期

答案 C

解析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

9.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上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后连声叫绝,并发出阵阵狂笑。

一个中方官员站起来,义正辞严,对了一个下联:

“魑魉魍魅,四小鬼鬼鬼犯边。

”该条约(  )

A.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确定领事裁判权

C.使得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

D.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答案 D

解析 “八大王”、“帝国主义分子”,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

A、B、C三项分别符合《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深化训练

1.美国某史学家撰文指出: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此观点(  )

A.谴责了英国鸦片贸易的罪恶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虎门销烟的正义性D.指出了殖民侵略的双重性

答案 B

解析 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疯狂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此观点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实质。

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曾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