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91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docx

四年级课内阅读总有答案

四年级(上)单元课内阅读(有答案)

(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照样子写3个词语。

越来越近越来越高越飞越高越下越大浩浩荡荡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明明白白

3、这个文段选自课文《观潮》,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分别从

远到近,介绍声音和形态两方面来写的。

4、用“”划出比喻句,用“”划出夸张句。

(二)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gān gàn)的数(shǔshù)目不可计数(shǔshù)。

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  (cùsù)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绿叶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

(sì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chàncàn)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鸟的天堂》。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P”。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茂盛——干枯缝隙——严密颤动——静止

4、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

答:

因为榕树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5、你是如何理解“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

答:

我的理解是:

一片片绿叶在阳光照耀下,闪出绿色光芒,显得生机勃勃,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chǔchù)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这,眼睛应(yīng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从,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鸟的天堂》。

2、在文中正确读音下面画“P”。

3、用“”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4、按文中内容填空。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形态)。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姿态)。

(2)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指(大榕树);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指(鸟的乐园)。

(四)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爬山虎的脚》。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新鲜—变质舒服—难受空隙—严密

3、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为什么说“在墙上铺得那么舒服,没有重叠起来的”?

答:

因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课文三、四段)

4、写出第3段爬山虎往墙上爬的动词:

触、变、巴、拉、紧贴

5、用“”画出比喻句,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

(五)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蟋蟀的住宅》。

2、“随遇而安”的意思:

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3、用直线画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句子。

如果概括地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

慎重选址、细心挖掘

4、本文段用作比较说明方法。

本文段用拟人修辞手法。

(六)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

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蟋蟀的住宅》。

2、画线中的句子是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承上启下。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隐藏——躲藏倾斜——歪斜立刻——立即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藏——出现平坦——陡峭安静——热闹

5、用“△”画出第三自然段中蟋蟀建造动词。

(扒、搬、踏、推、铺)(5个)

6、用曲线画出拟人句。

7、用“即使……也……”写一个句子。

即使下大雨,我也坚持上学。

8、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蟋蟀住宅哪些部分?

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

(1)介绍了蟋蟀住宅的地形、出口、平台;

(2)分别有排水功能,隐蔽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9、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答:

因为蟋蟀建造住宅结构复杂,而蟋蟀身体弱小,要完成扒土等繁重任务,太奇怪了,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七)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

“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

她问大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

“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

鸟儿问女孩: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

“火柴已经用光了。

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去年的树》。

2、在第8自然段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文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句子,请用波浪线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答:

因为写出了鸟儿十分重友情。

4、鸟儿两次看着灯火,它会想些什么呢,先想像一下,然后写出来。

答:

鸟儿第一看想: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

鸟儿第二个看想: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

再见了。

5、你喜欢故事中的鸟儿和树吗?

你有什么话想对它们说?

我想对鸟儿说:

你真是一只诚实守信的小鸟。

我想对树说:

你也是一棵重友情的树。

6、学了这篇童话,我明白了我们要(做人要遵守诺言)的道理。

(八)

“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

”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1、 文段节选自《巨人的花园》

2、 按要求填空。

近义词:

任性(放任)温暖(暖和)反义词:

冷酷(热情)愉快(伤心)

3、 “噢!

是这么回事呀!

”中的“这”指的是(A)

A春天又来到花园的原因B冬天过去了C小男孩

4、 词语搭配(从文段中找)

(宽大)的脸颊(冷酷)的心(美丽)的花朵尽情地(玩耍)

5、 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通过这个童话故事也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

(1)巨人终于明白了: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2)我明白了:

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九)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

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这个文段选自《白鹅》。

(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4分)

滋味—味道可口—美味譬如—例如倘若—假如

3、用“”画出这个文段的中心句。

(2分)

4、鹅的吃相有些什么特点,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2分)

5、用“先……再……然后……”写一句话。

(2分)

小明回到家,先做作业,再复习知识,然后预习新课文。

(十)

猫的性(xìnxìng)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

pínpíng)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zízhí)。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1分)

2、划去短文中不正确的读音。

(3分)

3、作者从老实、贪玩、尽职写猫的古怪。

(3分)

4、我会造句:

(2分)

任凭……也……任凭天气有多坏,小明也坚持上学

5、我会多音字组词:

(2分)

(一)《长城》节选

从北京出发,不过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

(1)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长城,特点是高大坚固。

(2)以下建筑有什么作用。

1)垛子:

射击和瞭望

2)城台: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2、近义词:

坚固(牢固)反义词:

平整(陡峭)

3、读句子,选择恰当的汉字(在正确答案上划“√”)。

(1)这样气(魄魂)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厉)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长城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艰)固,是用(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专)筑成的。

4、照课文原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人们。

(2)长城的东头是(山海关),西头是(嘉峪关),长(一万三千)多里。

5、读一读,选一选

◆你答应(yīngyìng)别人的事,就应(yīngyìng)该做到。

◆这数(shǔshù)不清的条石,全是靠无数(shǔshù)的肩膀抬上来的。

◆要把这么重(zhòngchóng)的条石抬上山,真是困难重重(zhòngchóng)。

6、选一选正确的解释,填一填序号。

1.自然界2.理所当然3.自由发展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1)

◆站在长城上,很自然地就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

◆既然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就听其自然吧。

(3)

7、“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使用(比照、列数字)说明方法。

(二)《颐和园》节选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sǒng)

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liú)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gé)。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ti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1、第一自然段写了长廊的长和美两个特点。

2、用“___”画出文中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

3、阅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中,作者写了万寿山、佛香阁、树丛、玻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城墙、白塔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昆明湖,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用“镜子”来比喻它;二是“绿”,作者用“碧玉”来比喻它。

4、理解文中画“﹏﹏﹏”的句子。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句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一座八角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这个三层建筑是佛香阁。

作者抓住了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写这个三层建筑。

5、读完了《颐和园》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吸引了我。

6、第三段景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按游览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按方位顺序)(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昆明湖的特点:

静和绿

7、“掩映”一词说明什么?

对的打“√”

(1)绿树十分茂盛,看不见其它景物。

()

(2)  绿树十分茂盛,只能看见景物的一角。

(√)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约(清晰)古老(年轻)

近义词:

耸立(矗立)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9、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

(用“√”表示)

痕迹(hénhéng)佛香阁(gégě)堤岸(dītí)

横槛(kǎnjiàn)颐和园(yíyì)树丛(cōngcóng)

1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有名)的长廊(长长)的栏杆(长长)的杨柳

(美丽)的公园(美丽)的宫殿(高高)的城楼

11、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s),部首是(大),“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

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③)种解释。

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①)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c),部首是(),“垂”字共有(8)笔,第四笔是

(一)。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

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②)。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①)。

12、从万寿山下往下望,作者依次写到的景色有(树丛)、(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城墙和白塔),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来写的。

1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一句中“滑过”改成“划过”好吗?

为什么?

不好。

因为“滑”字颇有情味,与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突出湖水静。

1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混明湖比作镜子。

混明湖比作碧玉。

作者浏览顺序:

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三)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bèi)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bēi)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选自《搭石》,给带点的字注音。

2.文中的“理所当然”指的是人们遇到这些事都会这样做。

3.造句:

如果……就……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旅游。

4.经常到山里的人,见过几种情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如有两个人面对面在溪边,会让对方先走;假如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背老人过去。

5.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答:

体会到山里的人互相礼让,尊敬老人。

6、课文围绕(搭石),不仅写了(搭石景)美,还写了(情美)

(四)节选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得救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命桥:

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生命的火种:

爱心。

2、改变句式,意思不变。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也并不重要。

3、你对“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4、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展开想象,写下来。

答:

小钱说:

“感谢你让我这朵即将凋零的花朵重新绽放。

5、用“”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更词语。

空旷:

地方宽阔敞亮,四周没有遮拦物。

沉着:

李博士十分冷静。

7、在发生余震的时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什么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此时此刻,他们会想到些什么?

答:

因为他们想救小钱。

他们会想到:

无论地震有多可怕,我们也要救活小钱。

(五)节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照样子写词语:

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摇右摆)(左邻右舍)

得意洋洋蒸蒸日上历历在目彬彬有礼

2、反义词:

惩处(表扬)得意扬扬(垂头丧气)指望(失望)

3、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答:

谁 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个地方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4、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答:

我一定要振兴中华呀。

                                           

5、想像一下,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中华不振?

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答:

周恩来可能会看到公园只给外国人游玩,中国人不得内进。

                     

6、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六)节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多音字组词。

chēng(称呼)mó(模糊)

称模

chèn(匀称)mú(模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幸运)楷模(榜样)非凡(特殊)

3、与课文标题呼应的一句话是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作者认为“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不同一般,

意义非凡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很庆幸,第一次见到作家。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情景令“我”终身难忘。

(七)选自《飞向蓝天的恐龙》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肉食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他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1、这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