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896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docx

《桃花源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教案.docx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和看待作者的理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作什么?

(板书: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

(板书标题、作者)

(说明:

导入应着力于激起思维矛盾,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

请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朗读:

评价读音、停顿。

3.默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弄懂文意,时间为10分钟。

然后畅谈:

桃源带给你怎样的"世外"感受?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比如:

奇、美、乐等。

三、探究桃源之"奇"

故事确有传奇色彩,因此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仔细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产生"奇"的感受?

1.自主探究。

2.合作探究。

3.交流展示。

在学生展示中,教师相机点拨、纠正、穿插、强化重点词句的积累。

(1)入源经过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

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穿插词语积累:

缘,沿着。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穿插词语积累:

鲜美,鲜艳美丽,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口味好"的意思。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的样子,这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

异,感到奇怪,动词。

欲,想要。

穷,走完,动词。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穿插词语积累:

舍,舍弃,丢掉。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这个成语现在也用来比喻经过长期思索,突然明白了某个道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桃源中人奇。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穿插词语积累: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自乐,成语,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桃源消失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

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

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

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

穿插词语积累。

扶:

沿、顺着。

向:

从前的、旧的--"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志:

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

及:

到了。

诣:

到。

遂:

终于。

规:

计划。

寻:

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副词,随即,不久--"寻病终"。

津:

渡口。

无人问津的词语由此而来。

第二课时

一、感受桃源之"美"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桃源之"奇",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桃源之"美"。

请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桃源外部美和内部美的句子,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口头描绘桃源的环境美。

(外部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内部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穿插词语积累。

俨然:

整齐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极像"的意思。

属:

类。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

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桃源的美,不仅表现在环境,更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上。

请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节,然后把它改写成一组具体生动的人物对话。

先由同桌之间表演,然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

师生共评。

穿插词句积累:

(1)重点词。

具,详尽。

要,通"邀",邀请。

咸,都。

妻子,妻子和儿女,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中"妻子"不同。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不必说,不要说,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延,请。

语,yù,告诉,对……说。

不足为外人道,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足为奇"等。

(2)省略句。

根据上下文填出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屏显)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

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

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

答案依次是:

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屏显)这一句改成人物对话后,有什么变化?

原句,作者巧妙剪裁,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他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和学习。

二、对话采访

先齐读一遍课文。

然后进行以下活动,活动分两组进行:

1.如果让你对桃源百姓说一段话,你会怎样说?

2.如果让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对陶渊明进行采访,你会问哪些感兴趣的话题?

可以先拟出采访提纲。

(说明:

活动一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与文中人物的直接对话,深化对桃源社会实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活动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本文的写法。

对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其他学生回答:

你觉得陶渊明会怎样回答?

譬如:

--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我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我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我在《桃花源诗》中说的更具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农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

这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这或许就是吸引人们的原因。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渔人的复寻而迷失?

我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我在《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

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也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三、总结深化

陶渊明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理想天国的生活画面: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重税;人人安居乐业,个个亲如家人;房舍整齐,环境优美。

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雏形。

陶渊明本人对此是十分清醒的,在文章的末尾,在太守派人按渔人所说路线去找时,路途标志全部消失,桃花源最终亦不可求为结束,已清晰地点明,桃花源仅仅是一个空想虚幻的地方而已,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以此来交代文章的主旨,就更显示出其意义之深远。

但如果我们联系起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一个东西方思维发展的对比,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生活在公元4-5世纪的陶渊明,他提出的乌托邦的理想竟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出现,早了近700年。

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对比!

四、课下作业

1.比较探究:

《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课下把二者加以比较,找出内容相对的语句。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

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

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

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

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

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

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

嬴氏,指秦王朝。

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黄,夏黄公。

绮,绮里季。

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

伊人,指桃源中人。

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

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肆,尽力。

⑺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

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

五百年,约数。

敞,开放。

神界,仙境。

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

尘嚣,指尘世。

⒄言,语助词,无义。

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2.背诵课文。

【资料宝藏】

1.桃源梦寻(湖南长沙桃花源旅游区)

(一)

记得还在读中学时,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中所描写的武陵渔人问津桃花源的故事,将幼年的我迷得如醉如痴。

好几回我都梦见桃花源,每次醒来,眼前晃动的是一片粉红的烟雾,还有秦人古舍中俏丽的村姑、银须飘髯的老者。

那时,我就想一定得去访访桃花源,机会终于来了。

而且,我已四次访过桃花源,每次都兴味盎然。

桃花源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连我也感到惊讶,难道我的桃源梦还没有醒么?

(二)

桃花源的魅力首先在洞,正是这洞将两个世界隔开了,一为世外,一为世内。

一为仙境,一为人间。

那洞何在呢?

前几次游桃花源,都把桃花山上水源亭对面岩壁上的那个小山洞当作文中说的"小口"了,那个地方的风景也很好,一口清潭,三面为石壁,青苔满布,一面为平地,建有一亭,即水源亭。

潭水沿石壁飞泻而下,形成一瀑布,瀑面虽仄,但落差很大,自高空坠下,犹如一条银练。

那洞可容一人出入,出洞后,为一水库,当年可能是一水池,水池周围,青山环列,林木蓊郁,静谧,幽深。

神清气爽之际,我略感疑惑,陶渊明的文章明明说,出洞后,"辖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可此景不对呀!

看洞口的石壁上镶嵌了碑铭,一块为"洞口常春",系明代常德知府林应亮所题;一块为"秦人古洞",系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撰。

查桃花源的史料,唐朝时狄中立的《桃源观山界记》云此洞:

"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

"可见在唐代就是一景了,但是不是秦人古洞,唐人没有明说。

今年春,我第四次来桃花源,与湖南桃花源管理处的顾问刘先生谈起我的疑惑,刘先生告诉我,陶渊明写的"山有小口",那"小口"其实不是山洞,是山谷。

当年这个口很小,两山相夹,极狭窄,后来修路将这个口子劈开了,如今国道从这里通过。

这样说来,国道两旁、桃花山与桃源山之间的大片田畴才是当时的秦人村。

那条引渔人入洞的神秘的小溪是从这个山口流出来的。

《仙源陶氏族谱》中有诗曰:

"一水穿岩击浪沙,沿溪楮木似龙蛇。

"楮木,弯曲多疙瘩,形似龙蛇,可见当年此洞荆棘丛生,不易穿过。

也许正因为此,后人将它神秘化了。

唐代诗人张旭有《桃花溪》诗云: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几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看来,秦人古洞在唐代就弄不清楚了。

如果是这样,刘先生的发现是个很大的贡献。

(三)

疑问还有。

《桃花源记》说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看来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是从沅江进入桃花溪上岸后来到桃花源的,缘溪行怎么会忘路之远近呢?

我四次游桃花源,有两次是坐船去的,从桃源县城出发,穿行于画山绣水之间,约一小时,登岸,再步行半小时,就到了桃花源,虽然没有沿溪,那溪也就在马路不远,根本没有"忘路之远近"的感觉。

直到2000年仲春,湖南桃花源风景区请我为他们的景区规划做评审,我在景区顾问刘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桃花山背后的嶂山才得明白。

从桃花山翻过去,进入嶂山,那是一大片人烟稀少的丘陵,风景极美,鸟鸣山幽。

山谷交错,时分时合。

谷中有小溪,蜿蜒曲折,水流清亮,空明澄透。

溪畔有小路,不知通向何方,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刘顾问在景区工作了几十年,在此勘察山水,也不知迷路多少次。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

当年,没有修路,此地不与外界相通,武陵渔人在此山谷中转来兜去,极易"忘路之远近"的,如果不是桃花林的吸引,渔人未必能寻到秦人村。

(四)

是因为误解,还是因为别的,反正,桃花源就成了桃源洞了。

描绘桃花源的许多诗文。

径直将桃花源说成是桃源洞。

这一改,桃花源的意义就不同了。

本来,桃花源是秦人避战乱的地方,它的意义不过是反映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而改成桃源洞,它就是仙境了。

不是有神仙洞府的说法吗?

中国文化说的仙,一是在天上,一是在人间,天上的仙界虽然也美,但虚无飘渺,语多不稽,看来,中国人对高处不胜寒的天宫多是景慕而未必向往,比之天宫,中国人倒更钟情于人间的仙界。

人间的仙界多好,青山秀水,鸟语花香,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赏不尽的丝竹管弦,更重要的有红粉佳人,朋友知己。

总之,人间幸福全有,但人间的灾难全无。

那么,这样一个人间的仙境在哪里呢?

在洞府。

洞门一关,自成天地。

洞在人间,却不在世俗,是世外,却又在世内,故称之曰"世外桃源"。

清代文人江盈科有《秦人洞说》一文,文曰:

"当日渔郎,实有其事。

所至之境,如记称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实是仙界。

盖仙界者不离人世,不即人世,有无之间,真幻之际。

"--说得很好!

由避战之绝地,到世外之仙界,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于此可见一斑。

中华文化重世俗人生,但又追求精神超越,二者不能分离,于是,就在世俗中实现超越,在人间缔造仙界。

这与西方文化灵与肉分离,神界与凡界乖违,可说大相径庭。

"世外桃源"--中国人理想人生的另一表述!

(五)

桃花源的景观以桃花与清溪为特色,桃花与清溪相配合,可谓绝妙。

作为景区大门的桃花源牌坊刻有一联。

联曰: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好个"红树青山"、"桃花流水"!

这里不仅色彩在对立中互补,更见绚丽,视觉上纵横运动,更见动感,而且"桃花"与"流水"相互逗乐,构成一种惹人遐想的美妙的情趣与意境。

试看看,那条曾经引过渔人的桃花溪。

在红霞似的桃林中蜿蜒流过,碧绿的水面上浮着落英,那点点花瓣轻托流水款款流动。

试想想,当年它从神秘的山口流出,该有何等的诱惑力啊!

渔人不就是敌不住美的诱惑才冒险进入山口的么?

怪道王阳明说:

"桃源在何许?

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桃花、流水是最好的向导。

桃花流水的美是一种仙境的美,它绚丽,又平淡,流动,又静谧。

黄庭坚似乎感受到了这种仙境的美妙与清冷。

他吟道: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处,红露湿人衣。

"洞中春色难锁,尽管有人一再慨叹"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花还是禁不住不随流水出洞来,仙境虽然美,没有人去又有何意义呢?

仙人其实也是人。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味特别丰富。

它的外形无比艳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其美在诸花之上,故将桃花比作美人。

桃花的内涵,一般来说,难能免俗。

令人感奇怪的是,它一与流水结合,便高雅得潇洒出尘!

一处"世外",便成了人间仙境。

传导仙界的信息的流水桃花,无疑美妙迷人,不随遣流水的桃花又如何呢?

大儒朱熹的《桃溪》一诗出语不凡,诗云:

洞里春泉响,

种桃泉上头。

烂红纷委地,

未肯出山流。

真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落红宁肯委地,而不愿随波逐流,何等的洁身自好,何等的高雅脱俗。

此桃花既不是仙境的象征,也不是美女的比喻,分明是士人气节的写照。

"烂红纷委地,未肯出山流。

"我首先想起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在桃花溪水旁我久久地徘徊,"山自青青水自流",青山常在,白云常在,碧水常在。

我徘徊之地,可是渔人寻津之地,陶公吟诗之地?

"桃红又是一年春。

"今年的桃花开得真好!

(六)

自山麓的菊圃,到山腰的集贤祠、桃花观,再到这山顶的高举阁我都在观仰,我不止在观仰此地秀美的风光,还在观仰一个伟大的人,他就是陶渊明。

如果说桃花流水青山幽洞是此地景观的外貌,那么,陶渊明则是此地景观的灵魂。

没有陶渊明,就没有了桃花源。

菊圃、集贤祠、桃花观、高举阁都是纪念陶渊明的。

各处景观都有特色,菊圃为一四合院的建筑,正面的厅堂为渊明祠,集贤祠本名靖节祠,建于唐初。

明末清初,奉祀王维、孟浩然、李白、刘禹锡、韩愈、苏轼等先贤,故改名集贤祠。

桃花观本为道观,是桃花源的主体建筑,左有蹑风亭,右有玩月亭,风景绝佳。

它与陶渊明的关系主要在民国初年,桃源知县在观内辟有"古隐君子之堂"以祀陶公。

高举阁建于桃花山顶,从陶渊明的"高举寻吾契"诗句中得名。

这三处名胜中大量的碑刻、楹联,充分展示陶渊明的光辉人格。

陶渊明虽然做过官,但绝大多数岁月还是在隐居,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封长沙郡公,陶渊明自己也做过大军阀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湖南武陵(常德)距荆州不远,风景之佳,素擅美名,爱好山水的陶渊明不能不去游览,桃花源一带他很可能隐居过。

隐士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早在商周,就有隐士存在,反对周武王革命的伯夷、叔齐后来都成为隐士。

隐士属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但也有不少人才。

姜子牙、诸葛亮出山前都是隐士。

隐士的政治态度很复杂,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不管真隐,假隐,都标榜道家,崇尚自然。

他们的存在,构成中国文化一道奇异的景观。

分析隐士文化的性质、意义当然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提及,乃是因为桃花源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典型。

陶渊明无疑是隐士的卓越代表。

作为隐士的卓越代表,陶渊明有两点为其他隐士所不及的地方,一是他的崇高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点特别为人称道,传为千古佳话。

二是他亲自参加田野劳动,与农民的关系很好。

作为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上继屈原,下开李白,开创了中国清新诗派。

他将诗的题材从山水扩大到田园,是田园诗的首创者。

陶公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伟哉!

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人物为桃花源写了诗并记,才使桃花源千古流芳。

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才引来无数的名人来此观赏,栖迟,吟咏。

让我来稍许开列一下唐、宋、元、明四代写过桃花源诗文的名人的名单吧。

唐代:

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禹锡、韩愈、王建、刘长卿、杜牧、章碣等。

宋代:

张咏、梅尧臣、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

元代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萨都剌、傅若金等。

明代:

薛暄、文澍、王阳明、江盈科、袁宏道、袁中道、杨嗣昌、张镜心等。

据说,历代关于桃花源的诗文多达二、三十万字。

桃花源当之无愧是一座辉煌的中国古代的文化馆。

在桃花源游览,犹如在读一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史、文学史。

(七)

此时,我在桃花观留连,观赏。

沉醉在大厅一副楹联的意境之中。

联云:

卅六洞别有洞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个中情味,令人品赏不尽。

真个是: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桃花源,我悠远的梦。

2.《桃花源记》教学资料

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纯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

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词句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像……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1)省略主语。

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

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

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

例如:

阡陌、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从来、间隔。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

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4.一词多义。

(1)便舍船屋舍俨然

(2)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

(3)捕鱼为业不足为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