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835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docx

名词解释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

第一章绪论

1、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综合,也就是一些为人民健康服务或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措施。

2、卫生事业的影响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管理水平、文化背景、人口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

3、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定位):

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政府举办公立卫生机构并给予补贴、减免税收和低于成本定价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卫生事业是广大人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受益的本质特性)。

第二章卫生资源

4、卫生资源:

指人类开展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卫生信息和技术。

卫生资源是卫生部门开展卫生保健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

5、卫生资源的特性:

有限性、多样性(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差异性)、选择性(源于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多样性)。

6、卫生人力资源:

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某种医疗卫生专业教育和训练,从而具有或可能具有一定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

7、卫生人力资源的特性:

一种专业性较强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具有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组合结构;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人力资源。

8、卫生人力资源的研究内容:

数量、结构、分布

9、卫生人力资源预测:

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卫生人力资源在数量、结构和分布上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推断,包括卫生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需求预测两部分。

10、预测对于规划的作用:

①明确未来各类卫生人员的供需数量、比例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依据;②了解各类卫生人员的现况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高、中专医学教育现状与卫生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为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发展医学教育规模,合理设置专业结构,配置学历层次等提供政策依据。

11、卫生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计算卫生人力资源供给应考虑现有卫生人力资源、未来卫生人力资源的增加和流失。

现有卫生人力资源可以通过现况调查获得基本情况

未来卫生人力资源的增加量主要来源于高、中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

探讨增加量:

①预测一定时期内,每年有多少大、中专毕业生,多少非专业转来或移民、调入的卫生人员,其数量是不断增长还是保持相对稳定。

②掌握分析数据,包括:

入学人数、在校学生数、退学人数、教师人数、教育经费和投入等。

③选择预测方法,预测增长趋势。

测定未来卫生人力资源流失的常用方法:

①寿命表法,计算离职卫生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用以预测今后的增减变化。

②队列分析法。

③近似法。

12、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人口比值法、健康需要法、卫生需求法、服务目标法。

13、卫生人力资源规划:

对未来卫生人力资源的需要量、供给量和拥有量进行预测,对未来卫生人力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预测,求得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14、卫生人力资源规划程序:

准备工作-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提出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原则、政策-预测未来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量-预测未来卫生人力资源拥有量-预测未来卫生人力资源损失量-综合预测需求量、拥有量、损失量-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平衡-制定人力资源发展目标、政策、策略-规划的实施-规划的监督、评价和修正。

15、卫生财力资源:

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卫生保健服务方面所投入的经济资源。

16、卫生费用:

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狭义)

17、卫生费用的来源:

通过国家、集体、个人三种途径筹集。

①国家支付的卫生费用,如国家预算拨款的卫生事业费;②集体支付的卫生费用,如农村从公益金中提取合作医疗费;③个人支付的卫生费用,如自费病人就诊支付的医药费

18、卫生费用的分类:

直接费用包括国家、集体为提供卫生服务而支付的费用,病人看病支付的各种服务费、检查费等;间接费用包括因病伤误工的工资、车旅费、营养费等。

为全面评价卫生费用的投入与产出,必须计算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才能对卫生费用的投资效益作出有效评价。

从卫生服务的角度,卫生费用可分为医疗服务费、公共卫生服务费、妇幼卫生费、医学教育费、医学研究费等。

19、卫生费用的评价指标:

卫生费用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反映卫生费用的数量是否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必要费用来保证卫生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人均卫生费用:

反映一个地区卫生资源的平均水平、反映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分配是否合理,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文化、经济、职业、医疗保障制度等;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投资比例:

反映卫生费用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分配是否合理;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构成:

反映医疗机构内部费用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比例:

三者的比例是在卫生部门内费用分配时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农村和城市卫生费用的比例。

20、卫生物力资源:

卫生服务生产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总称。

21、卫生物力资源分类:

房屋建筑物、医疗仪器&设备、药品、材料、低值易耗品、其他卫生物力资源。

22、卫生信息资源:

主要包括医学科技信息与卫生管理统计信息,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源。

23、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

①是维护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②是监督、评价卫生规划实施进展的依据;③能使开发利用卫生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更有效率。

24、中国卫生信息系统构架:

①卫生统计信息系统: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负责;②医学科技信息系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负责;③有关疾病监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信息与预防医学科技信息系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信息部门主管。

第三章卫生规划

25、规划工作:

一个拟定规划并不断修订、完善的工作过程,重点是建立起一整套有效分配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以实现特定的规划母的和目标。

26、规划:

规划工作一种实体化的产品,一种规范化或法律化的文件,达到某个特定目的或目标的蓝图。

27、卫生服务规划工作:

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规划者评价特定地理区域内或特定人群的健康需要,确定如何通过分配现存或预期可控资源,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去满足这些健康需要。

通过卫生服务规划工作,可以给出卫生系统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促使卫生事业管理者展望未来,预见变化,考虑变化的影响,制定适当的对策,减小外界环境变化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冲击。

28、卫生服务规划工作与一般规划工作的不同之处:

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医疗机构的布局、在医疗机构等候时间的长短,卫生服务提供者经常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生离死别,因而添加一些情感因素。

医疗机构不仅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有预防保健职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仅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还要承担预防性诊疗服务,甚至是医疗服务;高等级医疗机构理论上应提供高精尖的医疗服务,但是老百姓有一些伤风感冒也一样回去大医院就诊;小医院按理说只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但也有可能会因为一个技术人才的存在提供一项特别的专科服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横交错、互相纠缠)。

似乎在卫生服务网络中,每一个机构的服务都是多目标的,每一个机构之间的联系又是异常复杂的。

29、卫生服务规划理念/原则:

协调发展:

贯彻协调原则,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需要有关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和卫生系统的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项针对卫生活动的卫生规划,必须既满足当前卫生需求,同时要兼顾将来的卫生需求。

不仅能解决现有的卫生问题,还必须尽可能地防止卫生问题的再次出现,解决可预见的将来的卫生问题,或者避免新的卫生问题的出现;系统理念:

要将卫生事业或其各个组成部分视作相互联系的系统,相互之间,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碰撞和影响。

卫生系统的功能的发挥既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卫生系统中各子系统功能的发挥也服从于类似的法则。

因此,如果卫生规划的目的是提高相应卫生系统或子系统的绩效,规划就不仅仅是配置好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明确卫生系统或各子系统与周边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机制使卫生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建立起普遍的联系的卫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甚至卫生系统及其外部世界能够有机整合;目标和过程理念:

卫生服务规划工作的基础是一系列目标,中心目标为提高居民健康状况,为实现这一目标又有许多中间目标,包括解决卫生问题所需的服务范围和配置方法的目标,为提供和保证解决卫生问题所需资源的质量和性质的目标等;卫生服务规划工作同样是一个过程,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冲破现有条条框框、边规划边调整,根据当地卫生需求变化和产生的问题即使修订现有规划目标,调整和重组各种卫生资源。

30、卫生规划过程:

31、确定目标:

目标:

期望的成果,在卫生规划中,这些成果是卫生组织努力的结果,可能是某个疾病发病率的下降、某类资源配置的优化,每个规划都有明确的过程,并能回答到底要开展的是什么工作。

医院的规划目标是更好地贯彻救死扶伤的原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规划医院应该提供哪些医疗卫生服务;疾病控制中心的宗旨是预防和控制疾病。

目标应包含的要素:

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时候完成、做到怎么样的程度。

保证可操作性,避免目标分解上的失真。

32、分析环境(关键环节):

环境:

制约卫生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地理、人们生活方式、疾病分布等。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

环境分析:

目的是发现本地区在疾病、卫生服务利用和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明确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确定规划重点。

回顾性分析:

回答在过去若干年中,特定卫生问题的主要疾病和卫生条件有哪些变化?

该特定问题是否好转、稳定或更严重?

特定问题的产生、发展、转归及其与卫生体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有什么关系?

特定卫生问题最多的人群是哪些?

特定问题对这类人群带来了哪些影响?

受严重影响的人群社会和经济状况如何?

描述该人群所处的地理、生活环境及行为方式?

人口变动、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前瞻性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在未来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特定卫生问题是否继续存在或更严重?

是否继续影响特定人群?

该人群未来社会、经济条件如何?

社会、经济、地理、自然条件如何变化?

对解决特定卫生问题有何影响?

与回顾性分析对比,他们之间有无区别?

区别的症结在哪里?

33、分析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信息、社会评价等方面,可以动用的资源不仅局限于卫生系统内部,需要动用社会各方的支持。

34、修正目标:

SWOT分析:

把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现组织可以开展活动的空间。

35、制定战略:

战略:

制定战略的过程包括多种战略的提出和在多种战略中择优两个方面,战略只要恰当周详,无明显缺陷即可。

战略分类:

稳定性战略:

很少发生重大变化,包括持续地向人群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维持原有的服务规模,保持相同的一贯的服务品质;增长性战略:

当前各项卫生服务规划的主流,eg:

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收缩性战略:

以减小规模、消减活动为特征,eg:

卫校配置。

实际的规划工作中三种战略可能同时被使用,规划者应视具体情况考虑。

36、实施战略:

编制实施计划,并将实施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各部门协作关系:

卫生部门内外的协作即纵横协调机制的保证;完成规划活动的人员:

制定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经费支持:

预算;时间进度:

甘特图:

管理者能清楚滴明确卫生服务规划工作所定各项活动合适开始、合适结束、并据此进行过程评估和监测。

37、监测评估:

适合程度(论证适宜性、可行性)、足够程度、进度、效率、效果(达到程度)、效益(用货币衡量)、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38、区域卫生规划:

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方面因素,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使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

目标是使区域内所有人群都能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健康需求,同时又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周期一般为5年。

39、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

针对特地区域:

以市行政区域为基本规划单位;核心是优化配置卫生资源:

以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为导向,以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卫生状况和健康健康为基础,坚持公平、效率、效果兼顾的原则;涉及社会各个部门;从战略角度研究卫生问题:

要打破长期形成的固有格局,进行资源重组和服务体系构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40、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目标:

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向适应,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41、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原则:

从国情出发,与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重视和发挥传动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符合成本效益,提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全行业管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敢于冲破现有条条框框束缚,边规划边调整。

42、区域卫生规划研究程式:

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分析和定位;建立能反映宏观战略定位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目标差距分析;确定区域卫生规划的战略重点;区域卫生规划战略重点的政策策略研究。

第四章卫生政策

43、卫生政策:

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需要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

44、卫生政策研究对象:

研究卫生政策制定者的政策行为,研究如何提出政策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依据什么原则制定政策、如何实施、控制、评价反馈卫生政策运行过程和运行程序等;研究卫生政策制定与社会公共卫生权威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机制。

45、卫生政策研究范畴:

①卫生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卫生政策环境包括经济资源环境、政治法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

②卫生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卫生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决策者、参议者和参与者等的统称,客体是卫生政策所作用的对象。

③卫生政策的运行机制,包括运行体系和运行规律④卫生政策的方法学研究。

46、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学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发展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

47、以农村为重点:

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对农村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孤立多种经济成分卫生机构的发展。

根据各地区是实际,乡镇卫生院可以由政府和集体投机举办,也可以合作经营;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

健全卫生服务网络: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按照职能,突出服务重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

建立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鼓励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原则招聘院长,提高待遇和医保单位缴费部分列入财政预算,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加快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结构调整。

加强药品供应与使用管理:

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方便农村居民购药,药品连锁经营,卫生机构集中采购药品。

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居民健康保障办法:

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完善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

重视做好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工作:

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援农村。

48、预防为主:

意义:

应对传染病扩散蔓延,慢性病高发。

具体要求:

政府给予必要的投入;预防保健机构做好社会群体的预防保健工作,宣传、动员群众,集中力量消灭或东芝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对血液途径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开展对慢性病的防治;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和职业病防治。

49、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公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5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坚持统筹兼顾。

5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第六章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管理

52、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管理:

对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机构及其所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管理。

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机构包括县、乡、村三级卫生组织机构,业已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医生、中医中药和初级卫生保健师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五大特色。

53、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经验:

国家重视是此项工作发展的关键;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普遍建立是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多层次多渠道建设农村卫生队伍是决定因素;统一领导,多部门合作,群众参与是基本方法,初级卫生保健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龙头;国家、集体、群众多方集资办医是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支援乡村、军队支援地方。

第七章卫生服务研究

54、卫生服务:

卫生机构使用各种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过程。

55、普遍关注的问题:

①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即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②控制和降低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③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④提高卫生服务效率。

56、卫生服务的特殊性:

①消费者缺乏医学信息;②消费的被动性;③提供者的特殊行为;④消费的不确定性;⑤卫生服务的公益性;⑥卫生服务的公平性;⑦第三方付费;⑧卫生服务最终产出的特殊性。

57、卫生服务的研究内容:

①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②评价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要;③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人力、卫生机构、装备供应、知识和技术;④卫生系统的组织、功能;⑤卫生系统经济分析;⑥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58、卫生服务需要:

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和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59、卫生服务需要的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医疗质量、预防保健工作、文化教育、气候地理条件、居住地点和条件、婚姻、行为心理因素。

60、卫生服务需求:

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的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61、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般经济学因素、健康状况、供给状况、医疗保障制度、时间、供给者的双重身份。

62、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服务的数量。

(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和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63、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成本、卫生服务需求水平、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医疗保障制度。

64、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需要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

65、卫生服务利用的分类:

医疗服务利用:

包括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预防保健服务利用和康复服务利用等。

现阶段,医疗服务的主动性主要在于群众,预防保健服务的主动性主要在于卫生人员。

66、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

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预防保健服务指标:

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

67、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卫生服务需要量、性别和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医疗保障、文化传统。

第八章卫生经济学研究

68、卫生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的一门学科。

69、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70、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最优化地筹资、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对卫生的影响;卫生筹资(政府筹资、社会强制性健康保险、社区筹资、营利的商业健康保险、个人付费、多边或双边的国际援助、非政府机构的捐赠等)、利用与费用控制;卫生经济学评价(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72、卫生经济学重点研究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