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83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docx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评

附件一: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工程概况

惠州大亚湾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内,位于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C1地块以南。

本项目厂区主要建筑物有综合楼、化验楼、职工活动中心、厂区办公室、仓库、设备大楼、泵房及操作房等;主要构筑物有各种污水处理池等。

填海造地工程总投资68538万元,陆域形成工期为31个月。

项目填海造地工程包括海堤工程、陆域形成工程.场地标高为从北向南,以+4.8~+4。

6m过渡。

海堤为永久性建筑物,建筑安全等级为Ⅱ级,总长度1334m,海堤采用“大开挖法”施工方案;在A区南侧距离海堤前沿线140m处设置临时围堰;A区在吹填后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B区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

陆域形成的填料主要有砂、疏浚泥和开山料,主要采用工程本身海堤开挖及临时航道、南侧淡澳河清淤产生的疏浚泥。

项目规划用地和用海面积约59公顷.用地区域分为三部分:

西南角小块陆域面积2。

1公顷,东北部为已具有海域使用权的海域20.4854公顷,中部为本次申请的用海海域,面积36。

4264公顷。

项目的海洋使用类型为工业用海中的其他工业用海,用海方式为建设填海造地。

用海期限为永久性用海.

2、工程分析

本工程施工对水质影响主要来自于疏浚开挖及吹填溢流等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泥沙等。

本填海工程施工形成的悬浮泥沙的源强为1。

8194kg/s,溢流源强性质为连续源.本工程海堤及吹填成陆工期约11个月.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设置化粪池等简易有效的收集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方可排放,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对附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不大.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送石化区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因此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不大。

营运期本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是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初期污染雨水等。

本项目厂区内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生活污水中粪便污水经收集后排入室外化粪池,经初步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出厂区之前设水封井。

生产工艺过程中基本无废水产生,可能产生的废水主要是清洗地面污水以及机泵的滴漏或检修设备时清洗水.该部分废液、废水经初步预处理后,再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收集处理,不外排.雨水经暗管或沟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排出厂区之前设水封井.生产及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并进行相应卫生填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

(1)填海工程建设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2)潮流场改变对地形地貌、冲淤环境影响;(3)填海对海洋生态的影响;(4)项目建设对防洪(潮)的影响.

3、环境质量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

(1)水质状况

由夏半年(2012年7月)的调查结果可知,所有样品的评价因子DO、砷、铬、铜和镉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pH、CODMn、无机氮、活性磷酸盐、BOD5、石油类、汞、铅、锌含量在涨落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涨潮期超标率分别为12。

5%、29。

2%、25%、37.5%、16。

7%、28。

6%、79.2%、79。

2%、8.3%;落潮超标率分别为29。

1%、33.3%、20.8%、29。

2%、16.7%、61。

9%、83。

3%、100%、12.5%.

由冬半年(2012年1月)的调查结果可知,除无机氮有10。

0%样品超标外,所有样品的评价因子pH、DO、COD、活性磷酸盐、汞、锌、镉、铜、铅、石油类和硫化物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

(2)沉积物状况

由夏半年(2012年7月)的调查结果可知,所有样品的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镉、砷的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现象.铜有40%样品超标,铅有30%样品超标,锌有20%样品超标,总铬有20%样品超标,汞有20%样品超标。

由冬半年(2012年1月)的调查结果可知,除石油1个站点出现超标,超标率为7%外,其余站点基本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要求.

(3)生物状况

夏半年(2012年8月)调查结果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调查海区各站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96~19.9)mg/m3,各站各层的平均值为7。

77mg/m3.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1.17~6。

21)×102mg·C/(m2·d),平均值为3。

25×102mg·C/(m2·d).

●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4大门类18科71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

调查海区各站的浮游植物平均个体数量为231。

77×104个/m3,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

05,均匀度平均为0。

70。

●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镜检分析鉴定得共有7个生物类群,共29种。

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271。

27mg/m3,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为349。

36ind/m3。

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

83,均匀度平均为0。

89。

●底栖生物

共鉴定出底栖生物9门14目23科35种,其中多毛类最多.平均栖息密度为115。

69ind/m2,平均生物量为66.18g/m2.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

9183~3。

0396之间,平均为2。

2096;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

7381~0.9329之间,整个海区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为0。

8704。

●生物体质量分析

调查海域底栖贝类体内部分重金属含量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物质量状况较差;底栖鱼类体内少量重金属含量轻微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物质量状况较好;底栖软体类体内所有监测污染物含量均未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物质量状况良好;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普遍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生物质量状况极差.

冬半年(2012年1月)调查结果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调查海区涨潮各站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24.7mg/m3,退潮平均值为25.54mg/m3。

涨潮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2。

42×103mg·C/(m2·d),退潮平均值为2。

46×103mg·C/(m2·d).

●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3门29属81种,硅藻种类最多。

调查海区各站的浮游植物平均个体数量为(29。

01±35.67)×106cell/m3。

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

26±0。

57,均匀度平均为0.49±0.13,丰度平均为1。

88±0。

47。

●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镜检分析鉴定得共有10类65种,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种类最多。

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368。

07mg/m3,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为183。

85ind/m3.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77、0。

78、4.09。

●底栖生物

共鉴定出底栖生物8大门类126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数量最多。

优势种有棒锥螺、美叶雪蛤、波纹巴非蛤和联珠蚶,平均栖息密度为125。

3ind/m2,平均生物量为181。

46g/m2.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

77,丰度指数平均为2。

48,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

74。

●潮间带生物

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8大类5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主要优势种为咬齿牡蛎。

潮间带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106.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175.00g/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极不均匀.

●生物体质量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底栖鱼类仅Pb含量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超标率为50%,鱼类体内其它污染因子均未超标.底栖贝类Pb和Cd含量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超标率分别达100%和80%,贝类体内其它污染因子均未超标.底栖软体类内所有评价因子均未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软体类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评价结果显示,贝类体内除石油烃未超贝类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外,其它因子均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中,Pb、Cu、Cd和Zn普遍超标,超标率达80%以上,Pb超标最为严重。

(4)渔业资源

●2008年12月和2009年5月调查

大亚湾调查海区内共捕获游泳生物90种,其中鱼类出现54种,甲壳类33种,头足类3种.鱼类54种分隶于11目33科.甲壳类33种分属2目11科18属。

头足类3种分属3目3科3属。

2008年12月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593。

84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583。

45kg/h,甲壳类为2.06kg/h,头足类为8。

33kg/h,鱼类占游泳生物的98。

25%。

2009年5月游泳生物的平均渔获率为151.37kg/h,其中鱼类的平均渔获率为143.83kg/h,甲壳类为1.62kg/h,头足类5。

92kg/h,鱼类占游泳生物的95.97%。

渔获率2008年12月高于2009年5月。

大亚湾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为633。

35kg/km2,其中鱼类为601。

80kg/km2,甲壳类为6。

78kg/km2,头足类为24。

77kg/km2.

●历史调查资料

根据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2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调查范围内共捕获游泳生物59种,其中鱼类40种,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头足类分别为4种、5种、3种和7种。

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率为593。

85kg·h—1。

大亚湾北部目前游泳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4138。

796kg·km—2.各类群中鱼类、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头足类的资源密度分别为4066.377kg·km—2、8。

646kg·km—2、5.160kg·km—2、1.283kg·km-2和57.330kg·km-2。

(5)鱼卵仔鱼

2012年1月调查采集的鱼卵仔鱼样品共有14个种类.鱼卵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0~9.50)ind/m3,变化幅度较大。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132尾,仔稚鱼密度变化范围为(0~1.50)ind/m3。

出现数量较多的种类有鲻科、小沙丁鱼属和黄鳍鲷等。

2012年7月调查,共采获鱼卵325枚、仔稚鱼113尾,经鉴定隶属于1门1纲3目10科13种。

鱼卵采获数量范围为2~252枚/网,平均为54.17枚/网.6站密度变化范围为9。

53×10—3~1200。

63×10—3ind/m3,平均为260.85×10—3ind/m3.整个调查海区仔稚鱼采获数量范围为6~52尾/网,平均为18。

83尾/网.6站密度变化范围为28.59×10—3~421。

15×10-3ind/m3,平均为118.63×10—3ind/m3。

鱼卵、仔稚鱼总采获数量范围为9~261尾(枚)/网,平均为73.00尾(枚)/网.6站鱼卵、仔稚鱼总密度变化范围为42.88×10-3~1243.51×10-3ind/m3,平均为379.48×10—3ind/m3。

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

7361;均匀度平均值为0.7686。

本次调查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中等水平。

2008年12月调查经鉴定,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9种。

本次调查鱼卵数量以斑鰶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77.4%,本次调查共采到的鱼卵数量为969粒,仔鱼为41尾。

鱼卵平均密度为522个/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0尾/1000m3。

2008年3月调查出现的鱼卵仔鱼种类有11种,经济种类主要有鲷科、斑鰶、褐菖鲉、前鳞鲻、多鳞鱚、鲬和舌鳎科等7种。

本次调查共采到鱼卵3,438粒,仔鱼72尾。

以鲷科、斑鰶和褐菖鲉3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261粒/1000m3,仔鱼平均密度为26尾/1000m3。

4、环境影响预测综合分析与评价

(1)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从模型验证结果可知,模型结果基本上与实测值符合,模型可用于预测模拟与工程评价。

本海区水动力较弱,多数区域流速皆在0.1m/s范围内,流向变化幅度略大,小于40°,整体来讲,工程施工后对附近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影响范围有限,围填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较小。

该区波浪条件较弱,工程填海后对波浪动力的影响相对较小.

(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

本项目工程导致的岸线地形改变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影响不明显,工程完成后对大亚湾的冲淤环境影响微弱,所以工程后基本保持工程前的冲淤状态。

(3)对水质环境影响

根据模拟结果,11天24小时连续挖泥的情况下,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增量超一、二类水质标准的包络线面积为5。

3391km2,主要是沿岸线成东西向分布,影响的区域主要为施工区东部和南岸附近;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增量超三类水质标准的包络线面积为1.5107km2,超四类水质标准的包络线面积为1。

1277km2。

由最大浓度包络线图可以看到,围填开挖作业造成的悬浮泥沙沉降速度很快,悬浮物扩散核心区仅限于工程施工区附近。

由于施工面积不大,影响范围有限,所产生的影响是暂时和局部的,加之悬浮泥沙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能,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悬浮泥沙将慢慢沉降,工程海区的水质会逐渐恢复原有的水平。

(4)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填海区所在海域的沉积物环境将被彻底破坏,且这种破坏是不可恢复的。

填海物料主要是项目附近疏浚产生的疏浚淤泥,由于来自于附近海区,因此施工对项目周边海域的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质量状况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本项目运营期不会对附近海域的沉积物产生明显的影响,沉积物质量仍将维持现有水平.

(5)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围堰建设及填海施工所占用的海域改变了生物原有的生境,尤其对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海域大部分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种类将被掩埋、覆盖,除少数能够存活外,绝大多数将死亡,导致生物资源损失.经计算,工程建设造成底栖生物损失量28。

50t。

本项目护岸工程和填海工程等施工作业将产生一定量的悬沙,造成附近局部海域的混浊度增加,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对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若悬沙浓度过大,甚至会引起死亡.经计算,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悬浮泥沙共造成游泳生物损失游泳生物39737kg,鱼卵1。

69×108ind,仔鱼2。

98×107尾.

本工程营运期污水产生较少,并且能收集处理后达标深海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小.工程实施无隔断鱼虾类生物回游通道问题,可以认为项目在营运期对水生物的洄游、产卵、繁殖、索饵等活动影响不大。

(6)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

工程附近的环境敏感点及保护目标主要有:

大亚湾水产资源特别保护区、白寿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

本工程部分占用白寿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白寿湾生态系统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红树林和海湾生态环境。

使部分保护区变成陆域,减小了保护区的面积,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据调查,工程填海区内没有红树林分布,因此,本工程填海不会直接造成红树林损失。

施工产生的悬沙浓度大于10mg/L的范围影响该保护区的面积为0。

8km2,将对该保护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项目位于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北部实验区内,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超过10mg/L的包络线影响北部实验区的面积为5.1km2,从而对北部实验区内的水质、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施工产生的悬沙影响不到中部缓冲区和核心区。

(7)对防洪(潮)的影响

工程所处位置为海域,工程南侧有淡澳河。

根据《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总体规划(修编)》雨水及防洪(潮)规划,本工程选址考虑了场地防洪(潮),新回填场地对淡澳河的影响满足规划要求,且在汛期时,各流域不会对本工程产生威胁.

(8)对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本项目使用北部实验区海域面积36。

4264公顷,占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面积的0。

053%,不涉及到缓冲区和核心区。

项目围填海工程对保护区的影响主要在北部实验区,并且影响不大,施工中产生的悬浮泥沙影响不到缓冲区内的珊瑚,对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影响微小,对中部缓冲区水产资源的保护、调节、补充和输出等功能影响很小,仍可满足有效维持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需要,不会影响保护区有效保护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马氏珠母贝、紫海胆、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栉江珧、旗江珧、棕环参、米氏参、糙参、海马及鲷科鱼类等名贵经济种类,这些种类主要分析在核心区和缓冲区。

本用海项目限定在保护区的北部实验区,不涉及缓冲区和核心区,因此,对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影响微小。

本项目对保护区水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的影响主要直接破坏底栖生物栖息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工程所在海域中的底栖生物带来一定的损失和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此对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带来较大的改变,只能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此外,局部海域悬浮物增加会降低海水的透光率,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造成局部海域初级生产力和浮植物生物量降低,同时也会对浮游动物、鱼卵、仔稚鱼、鱼类和其它游泳生物带来一定的毒害作用,使局部海域水产资源生物量和生物种类数有所减少,生物多样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悬浮物增加对海洋生物产生明显毒害作用的影响范围是局部的和暂时性的,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以及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等补偿措施的实施,海域水产资源的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本项目附近海域出现过的主要珍稀水生生物有海龟和珊瑚,海龟活动范围广,且有避害本能,因此,工程无爆破施工,基本对其无影响.该项目临近保护区的中部缓冲区,而该缓冲区分部有一定数量的珊瑚,根据施工期水质模拟结果,施工中产生的悬浮泥沙影响不到该缓冲区内的珊瑚。

但是,如果发生风险事故,可能会对该区域内的珊瑚和整个保护区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气候条件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强度.本用海项目位于北部实验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也限定在一较小范围内,对保护区的中部缓冲区影响极其微小,且不影响到核心区,另外,考虑到在落实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生态补偿措施下,生物资源量可得到补偿和恢复,因此,总体上看本用海项目对保护区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还是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

5、环境事故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

本项目为惠州市石化西区公共污水处理厂及事故应急池项目填海工程,其风险主要来自于施工期,在恶劣天气时,如热带气旋入侵等,都可能引起海堤坍塌导致大量悬浮物流入海洋而污染海洋环境。

此外,本项目施工期的风险还包括施工船舶溢油事故,船舶碰撞事故等。

一旦发生溢油风险事故,在2小时20分钟内即可对诸如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白寿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以上油膜模拟扩散面积分析可知,对溢油事故处理的最佳时间为3小时以内,其后由于油膜的分裂和漂移,面积逐步扩大,对油膜处理回收的难度将大大增大.溢油事故对环境影响巨大,如果处理不及时,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必须严加防范杜绝发生,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6、清洁生产结论

本项目提出的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措施比较清楚、具体和有效,能够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情况下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其产生的海洋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项目附近区域渔业资源和环境敏感目标所受损害较小,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可以得到妥善处理。

因此,本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7、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本次公众参与的调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居民,调查具有代表性,调查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项目用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项目用海表示支持,但有少部分受访对象对本项目用海和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担忧,并提出了要保护当地群众利益和环境质量的希望和建议,同时也要求用海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施工期间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尽可能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用海单位认真考虑和研究了公众参与的有关内容和结论,对当地居民、事业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表示采纳,并明确表示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施工过程中注意海洋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尽可能消除公众的担忧。

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项目建设能产生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营运会给项目所在海域环境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项目所在海域的属性发生改变,并由此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与本工程带来社会效益比较而言,这些由环境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在项目施工建设和将来运营生产中,建设单位也将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努力将环境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

这些污染防治办法与环境保护措施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可行的.

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根据项目对各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项目按照其设计要求,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施工和营运科学管理,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不大,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附近环境敏感区和重点保护目标产生的影响较小;营运期正式投产后,配套的环保工程同时投产使用,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也较小。

同时,本项目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选址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管理要求,社会基础条件良好,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施工过程中充分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工程结束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生态补偿,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可降到最低程度,工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制在能够接受的水平,则该项目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10、建议

(1)建议业主委托相关的环境监理机构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这样对建设项目施工期全过程监管将是强化施工期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对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控制污染、改善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按照本报告书中提出的措施和对策进行,从而有效控制工程的污染物排放、减轻工程建设对周围海洋环境的影响.

(3)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施工期和营运期各阶段造成的海洋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状态,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应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建立突发事故处理机制,使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