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551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docx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发展

中小学教育改革特点及进展

1.引言

随着随着2l世纪的到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趋向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对创造性人才和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有着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实力竞争逐渐演变成为科技实力的竞争。

为了提高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每个国家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使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与基本国策。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

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

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

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课改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2.研究进展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一直受到普遍观注。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人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社会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也面临着变化与挑战。

如何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客观认识和把握未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策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1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各个领域展开变革,这是一曲折前进的过程,教育改革也是同样,我们要看到国家在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每个人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真正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足。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2.1.1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

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有4000多万高中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00多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

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至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

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

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7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

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世纪之交的扩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就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15%的标准。

2007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

国家加强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倾斜支持,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2006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7.2%和89.3%,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加。

中小学教职工聘任、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不断完善。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顺利进行,2007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师德建设总体上不断加强。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

高考改革稳步推进,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

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从1980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育专门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同时,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1978-2006年,出国留学人员106.7万人,回国27.5万人。

1996-2007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47万人,回国比例达97.5%。

有留学经历人员在“两院”院士中占80.49%,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占77.61%,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占71.65%,在长江学者中占94%,在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占72%。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我国签订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

2007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9万人,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26所,中外合作办学有了较大的进展。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分以下三个阶段展开的:

一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

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

这一时期,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

2.1.2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从整个国家看,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

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财力有限,投入教育的财力也就相对不足,中西部教育在发展水平,两基的普及,师资力量,校舍的建设,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设备的购置以及家庭对教育的支出等软、硬件方面,都显著地落后于东部。

二是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全国预算的教育经费60%用于义务教育,用于农村教育的却只占35%,但农村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最大头,而其得到的资金投入却只有三分之一。

因此,城市学校在教育的软、硬件上都普遍远远的好于农村的同类学校。

三是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够协调。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是4%。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

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

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我国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定比例一般是60%到80%。

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水平仍然较为薄弱。

2.1.3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

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

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

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

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