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214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20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x

5A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

——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

作者:

导师:

教授

系别、年级:

文学院20GG级

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完成日期:

20GG年4月

研究生院

摘 要

语文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教育的热点。

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教师困境的分析,阐明了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阐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并尝试在一所农村初中进行语文叙事研究的实践。

借助在实践中反思的手段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学习和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

对整个实验过程做了日记式的白描,借助日记、自传、访谈记录、口述故事等现场文本描述教师的生活状态及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

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语文教师个体的叙事性反思活动,是其专业成长的核心;语文教师组成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是其专业成长的关键;语文故事盒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评估工具,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种类型,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是生活的叙事和实践的反思;是习惯的养成和思维的历练;是生命意识的唤醒和求索精神的点燃。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育叙事研究;校本教研共同体;

语文故事盒;语文课型

ABSTRACT

ThereformofteachingandlearningofChineseisahotissueofeducationofnewcentury.ThisresearchshowsthenecessaryofthereformofcurriculumbygivingaparticulardescriptionofmyeGperienceandananalysisofteachers’predicament.Basedontherelativeliterature,thisthesispointoutwhateducationnarrativeresearchisandputitintoeffectinaruraljuniorhighschool,inordertopromote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tofosterstudents’interestinginChineselearningandtocultivategoodhabitoflearning;trytochangeteachers’thoughtofteachingandlearningandmakeatransformationofteachers’andstudents’learningstyleandlivingsituationbyusingthemeasureofreflection-in-practice.Thewholeprocessoftheresearchisrepresentedbyaresearchjournal.UsingthefieldteGtsuchasdiaries,autobiographies,interviewsandoraltalestodescribetheteachers’livingsituation,thetransformationoftheirthoughtandtheiractofteachingandlearning,andmaketheconclusion:

thereflectionofateachers’individualnarrativeisthecoreofhis(her)professionaldeveloping;abased-schoolcommunityofteachingstudyisthekeytoit.ChinesestoryboGisanavailabletoolofstudents’studyofChinese.Itisgoodforcultivatingstudents’goodhabitandforwakeningtheirinterestinginlearningChinese.Itcanimprovestudents’Chineseliteracy,too.ThefourmodalsofChineseclassroomteachingareimportantwaytocarryoutthenewstandardofcurriculum.Chineseeducationisanarrativeoflifeandareflectionofpractice,istocultivategoodhabitandtotrainingthinking,istoawakenthelifeconsciousnessandtoinspirethedesireofeGploration.

KEYWORDS:

teachingandlearningofChinese;educationnarrativeresearch;abased-schoolcommunityofteachingresearch;ChinesestoryboG;modalofChineseclassroomteaching

摘 要1

ABSTRACT2

1绪论1

1.1研究的动机1

1.1.1个人的经历:

从现实的困惑到理想的抉择1

1.1.2教师的困境:

从职业的平庸化到倦怠感5

1.2研究的目的和方法8

1.2.1研究目的的确定8

1.2.2研究方法的选择9

1.2.3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献综述10

1.2.4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12

1.2.5教育叙事研究与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14

1.2.6研究的意义14

2研究的设计与过程15

2.1研究的设计15

2.1.1研究对象的确定15

2.1.2教育叙事研究的具体方法15

2.1.3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成文的方式16

2.2研究的过程16

2.2.1观察酝酿阶段16

2.2.2课堂实践阶段19

2.2.3总结评价阶段20

3研究结果分析24

3.1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反思与实践24

3.1.1个体叙事性反思: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24

3.1.2校本教研共同体: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29

3.2教师的变化32

3.2.1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34

3.2.2职业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34

3.2.3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的确立35

3.2.4学习观念的变化36

3.3学生成长历程记录:

语文故事盒36

3.3.1语文故事盒的意义及实施方法36

3.3.2语文故事盒的个案分析38

3.4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向拓展:

四种课型的探索41

3.4.1自主阅读课:

为学生奠定一个精神的“底子”41

3.4.2自主探究课:

为学生树立一面阅读的“镜子”45

3.4.3日记展示课: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子”48

3.4.4综合实践课:

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台子”51

3.5学生的变化53

3.6管理者的变化58

4结语60

参考文献62

附录64

附录1: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议书》64

附录2:

《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与对策》68

附录3:

《现代教育报》对研究情况的报道71

致谢7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

1绪论

20GG年7月,我结束了在为期一年的离职学习,回到工作单位开始课程改革的尝试。

我所在的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现有教职工91名,学生1731人,设22个教学班。

我1998年8月任学校的校长,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驱动下,一度和同事们一起在应试的战场上全力“拼杀”。

近几年,学校的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

但是辉煌的“战果”并没有让我感到欣慰,相反,却感到越来越疲惫:

这并不是因为工作的辛苦,而是因为越来越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

我觉得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逼迫学生,是在以牺牲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快乐为代价赚取学校和个人的荣誉,在“成绩”的背后潜藏着那么多危机!

在接受了新的课程理念之后,我决心走课程改革之路。

1.1研究的动机

1.1.1个人的经历:

从现实的困惑到理想的抉择

1.1.1.1探索的苦闷

我是1988年从民权师范学校毕业的,当时17岁。

其后一直在农村初中工作,到现在正好17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十几年来我感受着语文教育的剧烈震荡:

语文教育思潮此消彼长,语文教材频繁更迭。

特别是1998年开始的波及全国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更是石破天惊:

“误尽苍生是语文”,一句句激烈的言辞,敲击着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心:

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应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在遭遇语文教学“尴尬”的同时,作为学校的校长,我还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国家三令五申,给学生“减负”、“减压”,学校却变着戏法,给学生补课、加压。

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成了和政策捉迷藏的“游戏高手”:

你喊得响,我补得欢。

直至国家下了最后通牒:

补课的校长“一票否决”,可还是有人不惜冒着处分的风险,和“减负”对着干。

补课就像是掺进了鸦片的“大补丸”,国家屡禁不止,学校欲罢不能。

而“大补丸”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部分学生被遗弃,在教室的后排积聚着对学校的痛恨直至中途辍学到社会上去发泄;

部分学科被抛弃,学生在畸形的学习中消弭着生命的灵气最终失去了健康的身体;

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考试占据,学生在“书山题海”中退化了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在教育政策和生活实际、教育理想和现实生活所构成的矛盾旋涡里?

我一次次扪心自问:

这是教育的公德,还是虚荣的蛊惑?

到底该怎么办?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经受着“哈姆雷特式的烦恼”:

选择还是放弃,屈从还是背离,活着还是死去:

这是一个“问题”。

1.1.1.2变革的激奋

就这样,我被进退维谷的苦恼缠绕着,被习惯和大众的洪流裹挟着,继续着教学和管理生活……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GG年。

那年9月,带着对教育的种种困惑,我考入攻读教育硕士学位。

一年的脱产进修,终于让我有机会脱离现实的泥淖,静下心来把纠结在一起的实践的线团做一个耐心细致的梳理。

整整一年,我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反思。

课堂上,我和同学讨论;研讨会上,我向专家请教,悉心倾听甚至“大放厥词”:

我只想解决问题,所以忘记了自己的卑微,忘记了自己的羞怯。

我把接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际反复地掂量对比,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最终是一本书改变了我——《陶行知教育论著选》。

在第一个学期的4个多月里,我把这本书一字一句地读了两遍。

如同吃了一粒粒“通心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理论和实践占据了我的精神世界。

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追求意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理念,“敢探未发现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勇气,“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实践精神,像一把把火炬,让我突然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心里激起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抗争勇气。

20GG年的整个寒假,我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之中。

20多天的假期,我常常夜不能眠,在反复检讨自己的教育行为之后,我最终下定了决心:

走教育改革之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写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议书》(全文见附录1)。

在激情的推动下,我约了师大的几位同学,联合上书教育部,阐述了我们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认识和改革的设想。

课程改革,成了我无悔的选择!

以下是信件内容的节选,它记录了我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为什么素质教育喊了20多年,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自杀率急剧攀升?

为什么教育乱收费如此严重?

(20GG年,仅河南就查处此类案件1800起)

十二三岁的孩子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这到底是在教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难道我们真的对目前的教育状况无能为力吗?

我们的政府该做些什么?

我们的学校该做些什么?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书”的教育,而不是的“人”的教育,甚至是“害人”的教育。

……

学校的管理则成了彻头彻尾的考试管理,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考试服务。

德育成了摆在墙上给领导看的摆设,成了学生集会上的大篇空话,它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对那些胆敢阻碍考试,或考试不好的学生“大开杀戒”——清出学校。

……

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出好的成绩,为考而教,为考设考,哪有“闲工夫”去“育人”?

机械的、高强度的考试训练占据了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少数的优秀生成了教师主要的工作对象,教师成了考试的机器。

我常想:

长此下去,我们的教师除了指导考试还会做什么?

更为糟糕的是,……个别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在考试时投机取巧,有的竟公然指导学生作弊,这给学生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重压之下,我们本应天真烂漫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却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初中甚至是部分城市初中的初一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多达10个小时,初三学生更是加班加点,很多学生吃不消,学生身体垮了,眼睛“瞎”了(近视);心灵“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抑郁、偏执等心理疾病)。

信息社会要求人的精神世界是有序而充盈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无序而空虚。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只培养单一的人。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发展兴趣,增强体魄,初识人生的重要时期,我们却让他们与社会脱离,与生活脱离,与实践脱离,却无视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是多么严重的失误。

学校的课程改革开始4个月之后,得到了民权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关注,应县长的要求,我结合本县的教育实际谈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以下是信件内容的节选,此时,我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改革思路:

(全文见附录2)

基于上述认识,我觉得有必要开一剂“固本正标”的“变联通新(心)丹”。

教育之“变”,首先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把教育的视角转向所有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精英主义教育观念的流弊已经让大部分老师“病入膏肓”,要回到大众教育的本分上来并非易事。

但正因为艰难,才有变革的必要。

就基础教育而言,谁能做好大众教育这篇文章,谁就是教育最大的赢家。

升学率要提高,可是不能只瞄着它,单打一,要左右开弓,两头都不丢。

观念改变了,只是做到了“正本”;要想“固本”,则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缺乏力度和监督。

管理者要打破平均主义,强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实行教职工结构工资制。

同时管理者也必须接受教职工的监督,真正体现管理的民主,力求两者的平衡与和谐。

所谓“联”,是针对师资培训而言的。

根据目前教育的实际,师资的培训还必须以在岗培训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主。

鼓励实行“导师制”和“临床制”,即新老教师结成对子,搞好传帮带;两年教龄以内的教师必须和一位中高级教师跟班学习半年到一年,积累必需的实践经验方能独立工作。

做好这一步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的环境,注重教研骨干的培养。

所谓“通”,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脱离的现状,树立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拆除学校和社会的隔膜,打通社会和学校的血脉联系,让我们的学校对社会开放,而不是封闭。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面对社会剧烈的人口流动,学校也必须活起来。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事实上处于无人监护和管理的状态,因此,学校有义务负起双重的教育责任,即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关注学生的社会表现,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所谓“新”,就是站在社会需要的高度,选取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课题,占领教育创新的制高点。

惟有“新”,才有出奇制胜的可能,否则永远步人后尘,甚至是劳而无功。

就我看来,学校德育和新的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中两大可以创新的亮点。

建国后,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8次大的改革,目前,在全国的实验区,并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在农村。

此时,如果打开思路,大力提倡,广泛宣传,树立典型,肯定会在一两年内收到明显的成效,从而对全县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所谓“丹”,就是用各种奖励机制培育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丹心”。

干成一项事业离不开一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者。

而这个群体的培育则是在一次次务实的活动中,在一次次总结和表彰中完成的。

1.1.2教师的困境:

从职业的平庸化到倦怠感

在对教育的效能即学生的发展表现出极大担忧的同时,我还强烈地感受到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面临的严重危机:

教师职业的“平庸化”和“倦怠感”日渐蔓延。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

1.1.2.1教育评价方式与人文意识之间的矛盾

评价方式一直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标准化使教育一步步陷入了“机械训练”的泥淖,从而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人文意识的危机。

坦白地说,以前,我们的学校实行的就是一种地道的“目中无人”的管理,学校只看分数:

每个学期组织两次抽考,教师的一切工作都由这两次考试决定。

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完全为考试而教,学生完全为考试而学,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几乎完全消解;二是同年级同科目的8个语文教师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无休止的重复性工作,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个别教师因为承受不住考试的压力而“逃离”学校。

20GG年暑期我校人事招聘时,就有几位语文教师要求离开学校。

我起初还没有意识到老师离开的真正原因,可是实验开始后,一位教师的教学自传以及与另一位教师的访谈,让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以下是那篇“教学自传”中的一段:

毕业后的第五年我来到了程庄一中,刚来就担任了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

进入初中,我感到与小学有所不同:

老师整天忙于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忙着为他们抄题,印卷子,让他们做大量的复习题,等待着学校的抽考,然后老师以名次靠前为骄傲。

其实,老师也费力了,学生也下劲了,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又真的能提高多少呢?

我觉得长期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下去,倒是坑害了一代代的学生。

(胡明丽)

以下是那次教学访谈的节选:

时间:

20GG年10月22日

地点:

校办主任室

人员:

我;范景玲

我:

刚才你说这个学期想回到小学去教,能说说原因吗?

范:

我觉得去年一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了应付抽考,不分昼夜地印试卷,改试卷,评试卷,一有自习课,我就拿着卷子走进教室,看着学生并不欢迎的神色,我就极不舒服。

说心里话,我讨厌这种教学,看到学生不喜欢我,我就非常难过。

但是看着别的教师不停地考试,我担心在考试中丢脸,不得不也使出引诱、压迫、惩罚等种种手段逼学生就范,甚至有学生认为他们就是为老师学习的,这真让人难过。

要不是听说您从北师大回来,在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我也决心要离开这个学校了。

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有普遍性的。

南京师大附中的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

“现在所谓的‘教育政绩’等同于高考升学率,牺牲学生的未来,牺牲教师的智慧,在恶性竞争中把中国教育推入落后的境地”,“即便在一流名校,低水平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业务素养大幅度下降”。

四川教育学院的刘裕权教授在20GG年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他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官员、学校校长、教育记者等聚在一起谈论教育问题,称这种活动为“教育思想者盛宴”。

在“盛宴”上,一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面对永无休止的要求,不断重复的工作与生活,我们麻木了,伤心了,有过绝望,想过放弃。

这样的对话,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拯救。

”  

 近年来,教师职业的倦怠甚至导致了一些极端的案例。

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20GG年一位农村女教师在家自缢,在周边学校引起很大震惊。

据知情人讲,这位老师平时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一直不错,除了被评为小学高级职称外,去年还提前晋升了一级工资。

这样一位被同事和学生都认可的好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轻生?

在她留下的一封遗书中,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她说,她恨这个社会,恨教师这个职业,也恨学生。

这一切叫她感到窒息。

“恨”的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地处偏远,教师不受尊重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待遇和地位都很低;二是当地开始了教师合同制,教师稳定工作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有领导还经常拿“下岗”威胁教师;三是教学成绩要排名,并以此来分发奖金和评优晋级,还要与合同续聘联系起来。

她终因承受不了这些压力而选择了不归路。

 

现实中的很多案例说明,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起点,不仅是待遇低下或条件很差,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

重复工作,重复自己。

一个教师,如果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为什么要当教师,如果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教育的千姿百态,如果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学生的千差万别,那么,三尺讲台无疑是画地为牢,职业的乐趣又从何谈起呢?

1.1.2.2教师专业培训与学校实际之间的矛盾

对于所有职业来说,经常不断的专业培训都是极其必要的,它是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消除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由于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职业尤其需要不断的专业培训。

可是,由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离,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并不顾及中小学教师的实际。

这些培训体现和发挥基层教师的主体性不够,不能紧密联系基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整个培训过程往往缺少研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达不到更新教师专业理念、增强教学实践技能的目的。

更为糟糕的是,目前很多的教师培训连这种“微乎其微”的效果也没有了。

培训完全是“走过场”,完全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

教师只要是缴了钱就万事大吉,就可以直接拿到培训的证书。

没有人愿意倾听教师的呼声,回应教师的真正的需求,这种培训当然是谈不上什么效果的。

“大而化之”或者说是“无所作为”的教师培训在教学实际中显得非常“无能”。

作为一个教育者,本身不能接受有效的继续教育,无疑是竭泽而渔,感到职业的平庸化和倦怠感就自然而然了。

1.1.2.3教师身份偏见与个体实践之间的矛盾

考试的挤压、培训的无能,这些都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外部原因。

如果对我国教育文化的传统作细心的考察,还会发现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内部原因:

沉积于教师意识深处的身份偏见。

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定义是: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这种定义只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忽略了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他的实践经验对于自身的影响,他个人的成长经验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接受了正规的教师职业的学习或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以后,便认为已经被赋予了教师的身份,拥有了教师的权威和权力,于是开始滥用这种权力,对受教育者进行肆意的说教,肆意地施加影响而并不考虑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影响。

事实上,经历了教育培训获得只是理论知识,因为它并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还是一种“无我”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知识。

只有当这种理论的知识纳入了实践的、经验的体系,理论性的知识才会变成实践性的知识,“无我的知识”才会变成“有我的知识”。

可惜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善于或者懒于记录自己的实践,结果一辈子都在替别人说话,给别人的理论“打工”,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悲哀。

这种“身份偏见”赋予了教师一种权力:

对学生的话语霸权,对理论的夸夸其谈;同时使教师放弃了另一种权利:

继续学习、继续发展的权利。

人们习惯于用“春蚕”和“蜡烛”赞美教师的献身精神,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生命的自我消解过程,奉献就成了一种悲哀了。

以语文教学为例,“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纷纷登上语文教学的舞台。

开始时的百花齐放自然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不已,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