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116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docx

初中三生教育内容和教学1208

初中《生命生存生活》(第二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朱启涛

“三生教育”课程已于2008年秋季开始在我省部分学校实施,在实施一年的基础上,我们对第1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原教材每一块内容的逻辑性进行了一个梳理,初步形成了“三生教育”的独立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

第二版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引导学生形成“活动—体验—感悟—总结反思”的学习方式,与此相对应,每课设立四个栏目:

学习园地、活动天地、阅读感悟和收获与体会。

本文主要对初中“三生教育”第2版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一、内容分析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部分以“认识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主线。

认识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发展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追求。

第1课爱与生命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命的诞生过程,理解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是父母爱的结晶;

2.体会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社会的关爱,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树立感恩思想。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中“三生教育”的起始课,首先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由于人的生命诞生过程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为避免与相关课程重复,我们选取以“爱与生命”的角度作为生命教育的起始。

旨在让学生思考父母的爱与我们的生命的思考,体会父母生、养我们的辛苦,培养感恩之心,并在此基础上,有关爱其他生命的意识。

课文以“我是从哪儿来的?

”一段材料引入课题,包括三个内容:

“爱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懂得我们的生命是父母孕育的,体会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

“生命与爱同行”,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关爱,懂得父母的关爱应当得到回报,孝敬父母要体现在行动中。

同时,让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初步树立感恩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应注意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在回顾生命诞生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的产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意识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独特,为珍爱生命教育奠定基础。

进行感恩教育时,可以适当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古至今我们都把尊重父母视为一种美德。

此外,还应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从行动上体现,并结合实际对生活中一些不尊重父母的行为进行辨析。

在教育中,还要注意对本课内容进行适当升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在不危害自己生命健康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奉献爱心,延续他人的生命。

第2课花季雨季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青春期男女生身体、心理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以正常心态对待身体的变化,学会欣赏青春的美;

2.了解男女生相处的原则和方法。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大多数初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身体外形的剧变、内部机能和性的成熟等,对初中生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身体、心理的变化,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但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涉及,为避免重复,本课着重帮助学生提高对青春期阶段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状况,了解有关的保健知识,树立保健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乐观心态,坦然面对变化,悦纳自己。

课文包括四个内容:

“变化的身体”主要讲的是青春期男女生身体变化的情况,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是一种正常、健康的现象,要从心理上予以接纳。

“丰富的心理”讲的是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重点讲了应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萌动的青春”其实也是心理特点的一个反映,因为初中生在这方面存在较多的困惑和误区,因此单列一目,主要从正面阐述了与异性交往的几个原则。

“快乐地成长”是本课内容的一个落脚点,主要强调二点:

一是正确认识青春期身体心理的变化,做到悦纳、欣赏自己。

二是要了解相应的保健知识,树立保健意识,顺利度过青春期。

(三)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针对性,应对学生在青春期方面的一些困惑给予具体的指导。

可以利用“悄悄话”活动,或事先收集学生在青春期方面的困惑和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讨论,予以解答。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出现的一些令人烦恼的问题,如外貌、身体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男女生交往的问题等,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变化。

第3课珍爱生命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学会正视死亡,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理解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无限,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生命的诞生、成长之后,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就是生命的死亡问题。

在幼儿园、小学进行死亡教育的基础上,本学段侧重让学生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死亡问题,初步懂得生命虽会消失,但人可以通过对他人、社会的付出,而获得精神的不朽,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课文包括三个内容:

“生命的可贵”强调生命的不可逆特点,即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便不会重来。

“正确面对死亡”从生命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死亡,说明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有的结局,应以坦然的心态面对。

“尊重生命”是珍爱生命内容上的延伸,尊重生命不仅局限于对自己,还包括对他人及其他生命的尊重。

“让生命不朽”强调肉体生命虽然会消失,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不朽,让学生初步树立生命价值的思想。

(三)教学建议

在进行正确面对死亡的教育中,可以适当补充关于死亡的一些知识,如什么是死亡,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还可以结合青少年实际,对一些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象进行辨析。

在生命价值教育方面,本课内容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把握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例如:

在“让生命不朽”的内容时,应避免陷入功利化的泥塘。

我们所提倡的“不朽”,应该是把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目的,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青史留名”。

历史形成的对人的评价与个人去主动追求“青史留名”是不同的。

把“青史留名”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着眼点是个人的“不朽”,关注的是自己,是一种虚荣心;而把为人类做贡献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着眼点是付出,关注的只是自己对人类做了哪些有利的实际事情。

第4课超越自我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追求成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超越自己的过程;

2.了解每个人都拥有巨大潜能,了解挖掘和激发生命潜能的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的特点,人总是生活在一种对理想生活的不断追求之中,人们总是想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活动”比现实状况更好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所以本课内容也是上一课内容的延伸。

人拥有巨大的潜能这也是生命能够实现不断超越的条件和基础。

课文包括三个内容:

“认识自己”强调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和方法,这是超越自我的基础。

“克服自卑”,这是青少年在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

“超越自我”主要介绍了挖掘潜能的重要性及方法。

(三)教学建议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涉及,教学时应注意与相关课程的整合。

通过教学,应能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树立自我观察的意识。

初步掌握认识、观察自己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树立自信心。

第5课学会做人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会做人”。

2.理解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人的生命有三重属性,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

“人就是由着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

而“做人”问题,实际上是人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体现,因为这里的“人”就是指精神层面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个体生命在诞生之初充其量只是一个自然人,这时期的人与动物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有经过接受教育,知道并遵守一定社会规范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会“做人”的过程。

而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人,这是在做人过程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本课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主要从二个方面阐述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有道德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课文结合现实,提出了一些作为公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一些道德要求。

“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则是强调人除了要有道德,还应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生存教育

初中“三生教育”的生存教育部分,以“了解生存环境,学习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设计了5课内容。

第6课保护环境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了解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了解公平、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

树立建立美好家园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的意识。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人的生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环境条件,本课强调的是人生存的外部条件,即和谐美好的环境对于生存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在多个学科内容中都有涉及,但大都侧重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上。

而本课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上,增加了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内容。

我们强调人的生存除了要依赖自然环境外,还离不开和平、安宁、有序的社会环境,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而社会环境则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保证。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前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课文设计了四个内容: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强调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

“自然环境面临危机”列举了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和谐社会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

“共建美好家园”强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三)给教师的建议

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增加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理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共经过三个阶段。

原始文明阶段,人类靠集体的采集和渔猎生存,被动地去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阶段,人类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基本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对自然过度开发,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危机,地球几乎无法支持工业文明的发展了。

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它的核心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所以说生态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核心是价值观问题。

第7课健康成长

(一)本课目标

1.了解健康的含义,知道健康的身体是生命发展的基础,树立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

2.了解促进身心健康的几种途径和基本方法;

3.知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人健康成长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能够主动反思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主要内容与设计思路

本课在上一课的基础上,主要是从内部条件,即健康的身体对人生存的重要性。

珍爱生命,首先要做到身体健康。

因为虽然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就是这个“一次”,每个人也是有差别的。

有些人能活到九十多岁,而有些人却英年早逝,健全的体魄是事业成功和精神欢快的基础。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生命质量的一个方面。

但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从1985年开始进行的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20年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50%,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也不如人意。

近年来,青少年中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

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都显现大幅下降趋势。

因此,在“三生”教育中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本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健康是生存的基础”强调健康的含义及重要性,“如何促进身心健康”提出了促进身心健康的几条基本原则。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旨在提醒学生良好社会适应力也是健康的重要指标。

(三)教学建议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了解与选择。

什么是健康生活方式?

有关专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心理健康。

还要树立科学文明的观念,包括对健康的正确认识。

强调心理健康,一是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另外,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良好适应。

心理健康的基础应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加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自然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第8课预防危险

(一)本课主要目标

1.了解导致意外伤害的原因,能主动思考身边的安全隐患,树立安全意识;

2.掌握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些基本自护、自救常识。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第8、9课主要涉及一些具体生存知识和技能。

本课主要从预防意外伤害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知识。

随着生命教育在全国逐渐引起重视后,忽视生命、漠视安全的现象在减少,但是另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有些学校和领导把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对立起来,为了保护生命,而限制发展生命。

如有的学校为了安全取消了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春游、秋游活动。

还有的学校为了安全,体育课中的使用器械的项目不再进行,为了安全,学生在校午餐后,只允许坐在座位内“自由活动”,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体质怎会不下降呢?

这些情况的存在,显示出人们认识的误区,保护生命,并不是消极的防护和自我封闭。

而是应该积极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所以我们的“三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重视热爱生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还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

课文共包括三个内容:

“天有不测风云”主要说明意外事故对人类生命造成的巨大伤害,如何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善于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强调要学会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时刻在头脑中树立安全生活的观念。

“当灾害来临时”则是比较原则地概括一些自护知识。

(三)教学建议

学生的意外伤害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在各地,意外伤害的种类和情况也不完全一样,考虑教材的普适性,本课仅是原则地提到一些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中可根据实际,多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辨别,对避免意外伤害的自护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查找资料,互相交流,还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自救自护知识手册。

在本课教学时,还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补充关于应对某些自然灾害的技能,如地震、泥石流等。

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培养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自我保护能力是学会生存、学生自立当中的重要一环。

保护自己,当然要依靠政府、社会,依靠周围的朋友,但是如果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那还不能说是学会了生存和学会了自立。

我们应教育学生把自我保护意识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争取社会和别人的援助。

第9课防范侵害

(一)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2.通过了解性侵害及网络侵害事例,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二)主要内容与措施

本课是前一课内容的延伸,主要从如何面对生活中暴力伤害的角度进行生存教育。

暴力本不应该表现在健康成长的学生身上,暴力更不应该出现在校园中,但当前校园暴力不但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校园暴力已经成为走向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确实让人忧虑,令人深思。

本课设计了三项内容:

“机智面对暴力伤害”说明应如何应对校园及社会上的暴力伤害。

“警惕性侵害”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特点,说明在生活中应如何避免受到性侵害。

“防范风络隐阱”说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的危害和威胁上网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三)教学建议

在讲到性侵害时,让学生懂得,不管男孩、女孩,身体有些部位(游泳衣裤遮盖的部位)是不能被别人随意触摸和观看的,例如生殖器和女孩的乳房等部位。

“性侵犯”就是指有些人故意这样做,或者用难听的话讲这些部位,或者故意让你看这些部位的。

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或是自己设计情景,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应如何面对此类侵害。

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可以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强调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在有些人手里,它会成为天使,为人带来幸福,而在另一些人手里,它也会成为魔鬼,为人带去灾祸。

关键在于掌握网络这个工具的人,也就是说,如果能主宰自己的行为,让网络为自己做有益的事情,网络就成为天使,而若管不住自己的欲望,让网络牵着自己的鼻子走,网络就是魔鬼。

第10课应对挫折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在人生道路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具有双重性,对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

2.了解导致挫折的主要原因,掌握应对挫折的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对学生生存意志方面的教育,因为有时候生存意志可能比生存知识和技能还更重要,让学生知道在碰到挫折和困境时应有正确的态度,并掌握基本的应对方法。

课文设计了三个内容:

“认识挫折”说明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具有双重性。

“调整心态,减少挫折”说明通过调节心理,可以减少挫折的发生率,同时也可降低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建议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首先应该强调的应该是正确面对挫折,通常我们认为挫折不好,但也应让学生了解挫折往往也会成就人。

可以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挫折成就成功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抗挫折的意识和增长抗挫折的能力。

除了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外,也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如果能主动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挫折,一旦挫折到来,由于有了挫折体验,思想压力不会很大,有了抗挫折的经验,方法也会多起来。

这种体验,可以学校组织,也可以结合家庭教育进行。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以“树立正确生活态度,学习基本生活技能,追求幸福生活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仍然设计了5课内容:

第11课勇于担责

(一)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有责任感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肩负哪些责任;

2.知道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是勇于担责的表现,知道责任心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

(二)主要内容及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进行的是生活态度教育,让学生知道责任心对个人及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并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是追求幸福生活应具有的基本生活态度。

初三思想品徳教材也涉及到责任的教育,但更多地是从人的社会性特点的角度,强调个体要承担关爱集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本课的重点则是让学生了解责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负责任危害大,学会对自己负责,要勇于承担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课文设计了2个内容:

“学会对自己负责”说明做一个有责任的人首先应该是对自己负责的人。

也就是对自己的言行后果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说明应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的人。

(三)教学建议

责任感的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也有涉及,我们主要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强调,责任心,不仅对于每个生命,而且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的努力可能给别人带来幸福,但是,你的过失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可以说,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的幸福都离不开别人。

因此,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让学生在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责任心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责任心问题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做。

第12课和谐生活

(一)本课主要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真谛,能够选择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即和谐生活方式;

2.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知道人的生活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的。

在生活中,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遵守社会规范。

(二)主要内容与设计思路

“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幸福生活,而和谐生活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之一,本课以“和谐”为主线,将规则、合作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内容整合在一起。

“遵纪守法是和谐人生的基础”说明在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而遵守规则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

“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说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现代公民,我们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绿色生活每一天”说明了,当前,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也可以让我们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三)教学建议

本课实质上是一种生活观的教育,生活观包括的内容很广,本课选取了现代生活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生活观念的内容,有一定理论性。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规则、合作、竞争、环保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这样做,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强调守规则,讲合作,重环保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更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观念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第13课智慧生活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追求幸福生活,必须培养和提高生活能力;

2.让学生知道生活能力是多方面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生活能力的基础和出发点;

3.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休闲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与设计思路

追求幸福生活,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根据“三生教育”的内容要求,并结合初中生特点,主要选择养成好习惯、学会理财,以及正确处理学习和休闲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

“好习惯助你成功”说明了好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学生应养成哪些基本行为习惯。

“钱该怎样花”介绍了一些理财的基本知识及基本原则。

“学习与休闲”提出了闲暇时间的概念,说明闲暇时间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健康、文明。

(三)教学建议

智慧生活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课只是选择了追求幸福生活应养成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而不是智慧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好习惯、会理财,会休闲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能初步树立起生活需要智慧的观念。

第14课追求幸福

(一)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幸福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

2..理解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

3.理解个人的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二)主要内容与设计思路

追求幸福生活是“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幸福,也应该关心社会、国家的幸福。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认识幸福,获得幸福的途径,理解个人幸福与国家的关系。

“解读幸福的密码”从古今中外学者对幸福的理解,说明真正的幸福应包括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充实。

“幸福就在你的手中”说明幸福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家和、国兴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本课内容的升华,说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和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幸福,也应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三)教学建议

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人们的感受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本课的教学不是要告诉学生一个幸福生活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为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仅停留在物质和感官的享受上,如一些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好车好房,或是口腹之欲的满足,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轻易全盘予以否定,因为幸福本身就包括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富足,但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有轻视物质追求和享受的倾向,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幸福包括的物质层面,而一味强调精神的享受。

这种和现实脱节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肯定物质的富足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但又要引导学生,我们的追求不能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毕竟物质的满足只能带来一时之快,而不能为人提供持续幸福的感受,只有追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