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834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docx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

辽宁省第二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

竞赛实施方案

一、竞赛宗旨

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辽宁省第二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人员组成见附件1),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

组委会组织专家制定《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审标准》。

各赛级由承办单位聘请专家组成竞赛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评委会须依据《评审标准》对教师教学设计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反思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确定竞赛名次。

三、竞赛学科和参赛对象

1.竞赛学科

竞赛学科分设三个组分别

第一组为人文社会科学(含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

第二组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含07理学);

第三组为自然科学应用学科(含08工学,09农学,10医学)。

2.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的专职青年教师。

四、竞赛实施

各高校进行初赛,相关市可进行复赛,省里举办决赛。

(一)初赛、复赛

5月8日至5月31日进行,由各高校、各市自行组织初赛、复赛。

初赛结束后各高校要对初赛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个工作日。

如果市里有复赛,复赛结果也需进行公示。

(二)决赛

6月17日至6月20日进行。

比赛地点为沈阳,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和省教育厅主办。

决赛名额为90名,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每组各30名。

名额分配见附件2。

请各市于6月5日前将参加决赛的选手名单及推荐表(见附件3)报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地址:

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118号,邮编110832,电话:

决赛相关事宜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和省教育厅另行通知。

五、竞赛内容及流程

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本次竞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三者权重分别为15%、80%、5%。

竞赛流程为:

(一)选手在报名前必须完成参赛课程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和与之相对应20个教学节段(即20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下同)的PPT;

(二)所有选手在开始比赛前一天抽签确定本人的参赛顺序;

(三)比赛当天,选手现场抽签确定本人参赛的具体教学节段;

(四)课堂教学竞赛结束后,选手进入指定计算机室,在1小时内完成教学反思(打印或手写均可)。

六、竞赛内容及方法

(一)教学设计。

报名时,参赛教师除提交《推荐表》和身份证复印件外,还需提交以下材料:

1.参赛课程教学大纲的复印件8份;

2.参赛课程20个学时教学设计的纸质汇编本(目录附件)8份,主要包括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学分析(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等。

选取的20个学时必须涵盖该课程2/3以上内容;

3.参赛课程20个学时相对应的20个课堂教学节段的PPT纸质汇编本8份;

4.参赛课程20个教学节段的目录(电子版,范例见附件4)。

评委现场评分,成绩在当天竞赛结束后公布。

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5。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为20分钟。

评委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与教态、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考评。

竞赛不安排学生听课,由承办单位组织教师观摩,参赛选手面对评委和观众进行课堂教学。

根据各自参赛课程需要,选手可携带教学模型、挂图、激光笔等。

评委现场评分,成绩在当天竞赛结束后公布。

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6。

(三)教学反思。

参赛选手结束课堂教学环节后,结合本节段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方面着手,在给定的1小时内完成有关本次竞赛的教学反思书面材料(600字以上)。

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做到有感而发。

现场提交手写稿或打印稿。

不允许携带书面或电子等任何形式的资料,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7。

(四)注意事项

1.选手参赛课程的课堂讲授学时不得少于2个学分(含2个学分);

2.所谓“教学节段”,特指课堂教学20分钟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3.选手提交的教学大纲复印件、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及与学时对应的20个教学节段的PPT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八份),其中PPT每页幻灯片不超过六幅;

4.选手在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报名时提交给评委的所有文字材料中不得出现选手姓名、学校和市、区等信息。

5.选手得分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

评审专家实行实名制。

七、申诉与仲裁

(一)申诉

1.对于不符合竞赛规定的事宜、有失公平的评判,以及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参赛教师可向本赛级评委会提出申诉。

2.申诉时,应递交申诉人签字的书面报告,报告应对申诉事件的现象、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员、申诉依据与理由等进行实事求是的充分叙述。

事实依据不充分或仅凭主观臆断的申诉不予受理。

3.申诉时效:

在申诉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提出,超过时效将不予受理。

(二)仲裁

1.各赛级评委会分别受理各赛级竞赛中出现的申诉并进行仲裁。

2.评委会收到申诉报告后,对申诉事件进行审查,半小时内书面告知申诉人申诉处理结果。

3.评委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八、决赛奖项设置

根据参赛教师得分,确定人文社会科学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3名、三等奖各6名、优秀奖各20名。

一等奖获得者按程序向辽宁省总工会申报省“五一”奖章,并推荐参加全国竞赛,一、二等奖获奖教师可将竞赛相关经验或做法申报省级教改立项。

所有获奖教师均由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和省教育厅共同颁发证书,并建议所在高校将竞赛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

九、其他

竞赛不收取报名费,教师参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由教师所在院校负责。

其它竞赛所需费用由各赛级举办单位负责。

 

附件:

1.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组织委员会名单

2.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名额分配表

3.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选手推荐表

4.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节段目录(范例)

5.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设计评分表

6.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教学评分表

7.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反思评分表

 

附件1: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组织委员会名单

主任:

周浩波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

刘铭辽宁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

副主任:

杨为群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陈欲晓辽宁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

委员:

张文华辽宁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副处级调研员

孙刚辽宁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副处级调研员

李黎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主任科员

 

附件2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参赛名额分配表

市别

名额(人数)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基础学科

自然科学应用学科

沈阳市

8

8

8

大连市

6

6

6

鞍山市

2

2

2

抚顺市

1

1

1

本溪市

1

1

1

丹东市

1

1

1

锦州市

3

3

3

营口市

1

1

1

阜新市

1

1

1

辽阳市

1

1

1

铁岭市

1

1

1

朝阳市

1

1

1

盘锦市

1

1

1

葫芦岛市

1

1

1

中省直院校

1

1

1

合计

30

30

30

附件3: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参赛选手

推荐表

姓名

性别

最高学历

贴 

出生年月

职称

最高学位

毕业学校

参加工作时间

身份证号

从教学校

联系电话

参赛学科

组别

学习工作

简历

(大学开始)

 

近两年主讲

课程情况

 

发表教学论文

著作

 

主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

教学奖励

所在高校工会

意见

盖章

2014年月日

所在高校

意见

盖章

2014年月日

所在市

教科文卫体

(教育)工会意见

盖章

2014年月日

 

附件4: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节段目录(范例)

《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基本教学内容共13章,此次教学设计的20个节段分别选自第1、3、5、6、7、9、10、11、12等九章。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

选自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

传播

2.符号的定义、分类、基本功能………………………………………………2

选自第三章:

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

3.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

选自第三章:

符号与意义/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4

选自第五章:

传播类型/第一节:

人内传播

5.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5

选自第五章:

传播类型/第二节:

人际传播

6.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6

选自第五章:

传播类型/第三节:

群体传播

7.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7

选自第五章:

传播类型/第三节:

群体传播

8.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8

选自第五章:

传播类型/第四节:

大众传播

9.传播的社会功能…………………………………………………………………9

选自第六章:

传播的功能/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功能

10.把关人和把关理论…………………………………………………………………10

选自第七章:

传播者/第二节:

媒介组织

11.报刊的四种理论…………………………………………………………………11

选自第七章:

传播者/第三节:

传播制度

12.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12

选自第九章:

传播媒介/第二节:

传播媒介理论

13.“电视人”、“容器人”和“他律性欲望主义”…………………13

选自第九章:

传播媒介/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

14.“使用与满足”理论………………………………………………………………14

选自第十章:

受众/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

15.“传播流”研究………………………………………………………………15

选自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6.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6

选自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7.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7

选自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8.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8

选自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9.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9

选自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20.传播学的经验学派……………………………………………………………20

选自第十二章:

传播学两大学派/第一节: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附件5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教学设计评分表

选手编号:

项目

评测要求

分值

得分

教学设计方案(15分)

符合教学大纲,内容充实,反映学科前沿。

2

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2

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

5

教学进程组织合理,方法手段运用恰当有效。

4

文字表达准确、简洁,阐述清楚。

2

评委签名

合计得分

注:

评委评分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附件6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课堂教学评分表

选手编号:

项目

评测要求

分值

得分

课堂教学

80分

教学内容

32分

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

8

注重学术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渗透专业思想,为教学目标服务

10

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3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

11

教学组织

32分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运用灵活、恰当,教学设计方案体现完整

11

启发性强,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11

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3

熟练、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4

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合理,板书与多媒体相配合,简洁、工整、美观、大小适当

3

语言

教态

11分

普通话讲课,语言清晰、流畅、准确、生动,语速节奏恰当

5

肢体语言运用合理、恰当,教态自然大方

4

教态仪表自然得体,精神饱满,亲和力强

2

教学

特色

5分

教学理念先进、风格突出、感染力强、

教学效果好

5

评委签名

合计得分

 

附件7

辽宁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教学反思评分表

选手编号:

项目

评测要求

分值

得分

教学反思

5分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方面着手,做到联系实际、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理通顺,有感而发。

5

评委签名

合计得分

注:

评委评分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说明:

本届比赛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其计算方式:

教学设计15分+课堂教学80分+教学反思5分=10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