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602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docx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1、结论:

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

转化放大法。

实验2:

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易错点:

1、实验方法:

转化放大法。

实验3:

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

1、现象:

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

理想推理法。

3、结论:

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

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

杯……)易错点:

拨钢尺:

1、实验步骤:

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

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

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

实验5:

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

(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实验6:

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

1、实验原理:

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

蝴蝶飞听不见等:

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

物态变化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

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

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易错点:

1、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2、结论: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

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

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

水沸腾易错点:

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

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2、实验中观察:

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的原因:

水的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的原因:

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饱净水的现象:

集水的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的作用:

加快水的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

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

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

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重新沸腾。

实验3:

冰、蜡烛的融化、凝固。

易错点:

1、水浴加热的好处:

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也不准确。

水浴可是固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

物质的状态和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3、石棉网:

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

模拟雨的形成易错

占•

八、、•

1、步骤:

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的金属盘。

2、冰块的作用:

加快水蒸气的液化。

3、现象:

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

锥形瓶中的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属盘底部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

“雨滴”。

实验5:

碘的升华和凝华易错点:

1、现象:

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凝华为固体小颗粒,且上端的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的作用:

加快碘的凝华。

实验6:

比较水、盐水的凝固点(即熔点)易错点:

1、步骤:

将相同质量的水、盐水放入冷冻室中冷冻足够长时间,使其完全凝固。

取出后用研究晶体熔点的装置分别水浴加热,观察物水的盐水的状态和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示数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升高时它的示数即为水或盐水的熔点。

第三章:

光现象实验1:

太阳光的色散和验证紫外线、红外线的存在。

易错点:

1、色散光屏上上红下紫。

2、验证红外线:

将三支玻璃泡涂黑的初温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放在色散后红光的外侧、可见光区、紫光外侧,相同一段时间后红光外侧温度计示数升髙最多。

3、实验方法:

转换(热效应)、转化放大(玻璃泡涂

黑)、控制变量

4、玻璃泡涂黑作用:

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放大实验现象。

5、红外线特点:

具有显著的热效应。

6、紫外线特点: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实验2:

小孔成像(树林光斑)易错点:

1、像的性质:

上下左右颠倒的实像。

2、解释: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响像的大小的因素:

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实验3:

研究光路:

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加入牛奶或颗粒物的半浑浊液体,从侧面观察从电筒射出的光。

2、半浑浊液体:

显示光路。

实验4:

平面镜成像:

易错点:

1、器材:

支架、玻璃板、完全相同的蜡烛或棋子两个、白纸一张、光屏一个、(火柴)、刻度尺。

2、步骤:

①将透明茶色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白纸上(或垂直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棋子

A,把另一相同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使其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③观察比较棋子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

④记录棋子

B、玻璃板(平面镜)、棋子A的位置,画出他们的连线,测出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不说物距、像距)⑤移走棋子B,在同一位置竖直放置一光屏,从侧面直接观察光屏,看有没有像。

⑥多次重复以上步骤。

3、为何用茶色玻璃板:

既可以让光发生反射成像,又可以看见玻璃板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4、为何完全相同:

便于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5、无论怎幺调节棋子B都无法和像重合:

玻璃板未竖直放置。

6、为什么要薄:

若过厚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

7、看不清像:

用手电筒照射成像物体或用电筒照射像。

8、解释:

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照射像也能把物体照亮。

9、实验方法:

等效替代法,实验归纳法。

10、多次重复以上步骤:

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

光的反射易错点:

1、步骤:

①把一可沿中心轴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的0点。

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②把纸板向后折叠一定角度,观察纸板上有无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还原,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反射角的大小。

现象:

当入射光线偏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偏离法线。

2、结论:

光的反射中: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方法:

实验归纳法。

4、硬纸板作用:

显示光路。

5、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第四章:

光的折射,透镜实验1:

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折射情况。

易错点:

1、结论:

2、多次实验:

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2:

辨别两种透镜。

易错点:

1、用手摸两种透镜,中间厚两边薄的是凸透镜,两边厚中间薄的是凹透镜。

2、通过两种透镜近距离观察物体,将物体放大的是凸透镜,将物体缩小的是凸透镜。

3、使阳光(或大于倍焦距的点光源)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或光屏)上,形成的光斑中间较亮,周围较暗的是凸透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暗,周围较亮的是凸透镜。

4、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成倒立像的是凸透镜,成正立像的是凹透镜。

5、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并移动透镜,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反的是凸透镜,像的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同的是凸透镜。

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易错点:

1、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目的: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像不成在光屏中心,则像偏向哪边,就向同一方向移动光源或相反方向移动透镜或光屏,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每次试验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光源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4、若遮挡一半透镜,仍能成像,但暗一些。

5、无论如何调节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

①光源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②光源离焦点过近,像距太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凭承接不到像;③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6、利用F光源的好处:

7、结论:

①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时,不成像。

③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的实像。

④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凸透镜焦距和两倍凸透镜焦距之间时,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⑤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时,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⑥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成实像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

⑦当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且成实像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大。

8、未多次实验:

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4:

测凸透镜焦距易错点:

1、器材:

太阳光、白纸、刻度尺、凸透镜(或任意一种点光源、光屏、光具座、凸透镜)

2、操作:

①使阳光垂直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上,调节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凸透镜与白纸的距离,即为其焦距。

②依次将点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水平直线上。

调节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录此时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d,d/2即为凸透镜焦距。

3、未多次实验:

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

视力矫正易错点:

1、结论:

①近视眼镜的作用:

将光发散,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眼镜的作用:

将光会聚,使物体经晶状体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2、交换凸透镜与眼镜的位置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原因是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实验1:

特殊测量法(测纸的厚度、硬币直径、铁路线的长度、钢丝直径、笔芯直径、弹簧钢丝长度等)易错点:

1、弹簧钢丝长度:

(测少算多)①器材:

刻度尺、细线②步骤:

用细线紧沿一匝圆形弹簧缠绕,并在细线相交处作一记号。

③拉直细线,用刻度尺测量细线头至记号处的长度1。

④记录弹簧匝数n表达式:

L=ln

2、测纸的厚度:

(测多算少)①将n页纸紧压,用刻度尺测出其厚度D②重复上述步骤至少两次。

③表格:

页数n张数n/2总厚度D/mm一张纸的厚度d/mm—张纸的平均厚度/mml2

33、铁路线的长度:

(化曲为直)①将细线紧贴地图上铁路线,使二者完全重合,标记起点和终点。

②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起点到终点的长度1。

③利用比例尺1:

n计算铁路线的长度④表达式:

S二nl实验2: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易错点:

1、步骤:

①剪两个等大的圆形纸片,其中一个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

②把它们分别黏成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

③将两纸锥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记录它们到达地面的时间。

2、释放高度不宜过低:

可以减小时间测量时产生的误差。

实验3:

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易错点:

1、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

2、当气泡中心通过刻度显示计时。

3、起始刻度线距管底有一段距离:

刚开始气泡由管底向上运动不是匀速的,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4、结论:

气泡上升一段时间后,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

5、表格:

气泡通过的路程S/cml0203040所用的时间t/s区间S/cm0〜1010〜2020'3030、40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实验1:

天平的使用易错占•

八、、•

1、置于水平工作台上。

2、游码归零。

3、平衡螺母调零,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4、左物右码。

5、用蹑子取用硅码。

6、用完后袪码放在磁码盒中。

7、测物体质量是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8、待测物体总质量不超过所有磋码质量之和。

9、潮湿物品或化学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实验2:

特物体的密度易错点:

一、实验:

有天平、量筒: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2、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

3、用细绳拴住物体,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读出此时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4、表达式:

m若物体为吸水物体:

(1)、②用细绳拴住物体,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一段时间后,读出此时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③在天平两托盘上各垫一张不透水的塑料膜,调节天平平衡,将物体从量筒中取出,用处理过的天平测量其质量。

④表达式:

(2)、①用保鲜膜包裹物体后再使它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

②将细沙放入量筒中,用“排沙法”测其体积。

③若物体密度比水小:

④用细针将物体压入装有水的量筒中,并使之浸没。

天平缺祛码,有水、烧杯若干、量筒。

m测质量:

1、在天平两盘上各放一个相同的空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2、向左盘的烧杯中加入物体,向右盘中烧杯加水,至天平

平衡。

3、将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

4、m二/缺量筒,有水、天平、祛码、烧杯。

m测体积:

(1)、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

②将物体用细绳拴住浸没在水中,待水面平静后在水面的位置上做个记号。

③取出物体,向烧杯中加水至记号处,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④V二

(2)、①在烧杯中装满水并加盖,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装置的总质量。

②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后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装置的总质量。

③V=缺量筒,有水、天平、袪码、溢水杯。

m测体积: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空容器的质量。

2、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待水不再溢出后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溢出的水和容器的总质量。

3、V二只有水、弹簧测力计、烧杯in测固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

3、m测液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将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

13、将同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悬挂浸没在水中,测出测力计示数F

24、测液体密度:

1、将适量液体装入烧杯中,用调好的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液体的质量。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倒出液体的体积V。

3、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倒过液体后烧杯和水的质量。

4、

二、注意事项:

1、误差分析:

倒液体时液体倒不尽。

2、量筒:

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底部相平。

3、直接将潮湿的物体放在天平上测量。

实验3:

探究物体质

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现象解释:

花香、菜香、糖溶解、墨水散开:

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现象解释:

破镜不能重圆:

镜子断裂处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几乎为零。

现象解释:

经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电扇易沾灰尘)(或相互排斥):

……与……摩擦使……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帶相同电荷,同种电荷线互排斥。

)现象解释:

气体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压缩:

分子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间隙大,而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隙小。

现象解释:

酒精加水后体积减小:

分子间存在间隙。

实验1:

分子间存在引力易错点:

1、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它们能黏在一起。

第八章力实验1:

使用弹簧测力计易错点:

1、看量程、分度值;调零;受力方向须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实验2:

物体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关系:

易错点:

1、结论: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与物体所受外力成正比。

实验3: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的因素易错点:

1、变量:

物体质量、物体形状、海拔高度、地理位置

2、如何控制质量:

将同一块橡皮泥先后捏成不同形状测量它所受到的重力。

3、结论:

①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②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海拔高度、地理位置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实验4: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易错点:

1、猜想:

①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②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2、实验验证:

①猜想一:

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

(1)"②猜想二:

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

(2)”③猜想三:

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3)"

3、实验改进:

见“初三物理复习实验篇(力)

5、(5)、6、

(2)”

4、实验错误:

①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压力的大小不变。

5、应用:

①判断防滑性能:

将……均置于水平地面(桌面)上,将一木块置于第一……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1,将同一木块置于第二……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若Fl>F2,则第一……防滑性好,反之第

二……防滑性好。

②减小摩擦:

比较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将一小车正方于水平地面(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小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1,将同一小车倒放于同一水平地面(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小车,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若Fl>F2,则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滚动摩擦力更大,反之滑动摩擦力更大。

第九章力与运动实验1: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易错点:

1、系于卡片两对角或小车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2、当卡片两端钩码重力相等时,卡片静止;当卡片两端钩码重力不相等时,卡片向力较大的一端运动。

3、把卡片扭转一个角度后放手,发现卡片先转动,后静止。

这是为了探究:

平衡力是否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用小卡片的好处:

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

5、比较卡片与小车:

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而小车重力较大,与所在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较大,转动后与所在平面摩擦更大,对实验产生影响。

6、比较小车和木块:

小车与所处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远小于钩码对小车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而木块与所处平面产生的摩擦力较大,不可忽略,对实验产生影响。

7、结论:

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实验2: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易错点:

1、实验方法:

理想推理法:

通过钢球(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停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理得出:

若钢球(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力,钢球(小车)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目的:

探究物体水平运动距离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即初速度相同的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水平运动距离越远。

3、步骤:

让同一钢球(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相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不同的水平面上滚动,比较滚动的距离。

4、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

控制钢球(小车)滑到水平平面初始位置是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5、表格:

实验序号水平部分材料钢球(小车)受阻力的情况钢球(小车)运动的路程1光滑木板(玻璃板)最小最长2毛巾/棉布(光滑木板)最大较长3粗布条(毛巾/棉布)较大最短

6、结论:

同一钢球(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相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距离越远。

7、推理得出结论:

若钢球(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力,钢球(小车)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解释:

1、车加速时人先后倾倒:

人的脚和车厢的地面间有摩擦力,脚的底部随车一起向前加速,而人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倒。

2、各种有关惯性的题:

XXX具有惯性。

第章压强和浮力实验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易错点:

3、实验方法:

转化法:

把压力的作用效果转化为桌子(或装有水的塑料瓶)陷入沙坑的深度和海绵形变的程度。

4、结论: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②当压力向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大小的条件是:

被压物体材料相同。

6、将小桌先后置于海绵和木板上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

将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表现形式等同与压力的作用效果。

7、用装水的塑料瓶:

①将塑料瓶中装半瓶水,正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②整平沙坑,将塑料瓶倒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③在瓶中装满水,整平沙坑,将塑料瓶倒放

(正放)在沙坑上记录沙坑凹陷程度;④重复实验;⑤比较三次沙坑凹陷程度,得出结论。

实验2: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易错点:

8、当压强计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液面应当相平,若不相平,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9、检查气密性:

用手轻压压强计金属盒,若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明显稳定高度差,松手后立即复原,则气密性良好,否则不好。

10、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几乎无变化的原因:

软管与U形管接头处漏气(气密性不好)。

1

1、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某一深度处,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②保持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改变它的方向,重新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髙度差。

③改变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水中的深度,重复以上步骤。

④将压强计金属盒浸没在浓盐水中同一深度处,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⑤比较几次实验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得出结论。

20、水平缓慢拉动注射筒,当活塞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

2

1、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L,除它的容积V,的活塞横截面积S。

S二V/Lp二F/S

22、或:

①将蘸水(密封性更好)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在光滑水平面上,挤出里面空气,用弹簧测力计勾着挂钩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桌面,记录刚拉脱时的读数。

再设法量出吸盘的面积。

23、误差:

空气排不尽;封不住(偏小);有摩擦(偏

大);非水平(偏大或偏小)。

24、弹簧测力计量程选择错误:

计算出压力,根据标准大气压算出的需要的拉力,远大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所以不能准确测出大气压。

实验5: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易错点:

25、步骤:

①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重力G1。

②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直至其完全浸没,记录现象和全部浸没时的示数F1。

③将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将物体浸没在浓盐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2,比较F1和F2⑤将另一体积相同重力不同的物体二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其重力G2。

⑥将物体二浸没在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

⑦比较Gl-F1与G2-F3

26、结论:

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重力、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②浸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实验6:

探究浮力的大小:

易错点:

27、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物;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力G桶;③在溢水杯中装满水(装水至刚好到溢水口);④把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当水停止外流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G物2;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