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602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docx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

 

记叙文线索确定以及作用

 

第一讲记叙文线索以及作用

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是以上四种。

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为,线索的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人物为为线索如背景中(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3)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荔枝蜜》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5)以地点变化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

(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爸爸的

花儿落了》《藤野先生》

2、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

 

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叙事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达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

其特点在于:

一是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二是叙述的是真实事件,写的事情可大可小,可取新鲜的,也可用陈旧的,比较常见的是一些琐碎、平凡的事件。

叙事散文的这些特点,便于中考命题者拟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文体能更好地考查对新课标要求

的落实情况。

新课标提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仔细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叙事散文已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中考“风景线”,其阅读考查多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出题。

所选材料往往注重突出人文性,重视对文章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探究和运用题的设计也逐步增多。

 

【点击样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看山老爹

 

高深

 

(1)太阳醒了。

看山老爹醒了。

 

(2)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

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

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3)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

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4)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5)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6)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

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

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

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

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7)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8)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

 

与荒漠。

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

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

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9)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

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

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

树。

 

(10)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

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

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

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

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11)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

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

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

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12)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

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

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

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13)太阳醒了。

大山绿了。

看山老

爹笑了。

 

(选自《人民日报》2006-06-27

 

第15版)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1)揣着()(2)贫(j

í)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4分)

 

(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

请说说你的理解。

(2分)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1分)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其中插叙了

 

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3分)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

(3分)

 

(2007年中考江西省课标卷)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准确读写汉字的能力,这是对学生汉字识记能力的考查。

(1)处注音应为“chuāi”(2)处的字形应为“瘠”。

 

第2题考查的是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这里可以结合看山老爹对山林的热爱甚至痴迷来答,第一句主要考虑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思想内容。

这样作答:

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片山林。

第二句扣住看山老爹起得早归得晚,进而表现出他对山林的爱护。

可以这样作答:

形象写出了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第3题考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

答题时要能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广阔”和“窄小”两

 

个词语的含义。

“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

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第4题继续考查对看山老爹内心世界的把握,看山老爹的梦想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和内心的活动,就是要种植大片的山林,用原文的话说,是“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

 

第5题考查的是对叙事散文线索的把握。

明线是通读全文就能把握的“老爹一天的活动”,暗线是人物的思想情感:

老爹对山林的爱,其中插叙的情节按照先后顺序是“山林被砍伐”和“看山老爹种树”。

 

第6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方面入手分析。

 

常伴一轮明月

 

洗尘

①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对月情有独钟,在

 

那一轮圆亮的月上,国人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不管识字与否,大抵都知道月中有舞动着寂寞广袖的嫦娥,有酿造了香溢天界桂花酒的吴刚,有孜孜捣药不倦的玉兔。

②我一直很喜欢被后世誉为“一诗立诗坛”的张若虚的那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每每想起这

首诗,眼前就会有一幅亮丽的画面在流动:

文人们对着一轮明月,饮酒作赋,挥毫泼墨,前赴后继地抒散着自己的情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仙用寥寥二十个字将月的()、月的净、月的()全部淋漓尽致地揉进思乡的情中。

而在中秋月圆之夜,东坡先生吟出了后世代代相诵的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

”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都付与一轮明月,让她充满了人情。

 

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听,多少的山盟海誓都在拜托月亮来印证。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还是,皆别有一番情致。

春夜里,万物复苏,花团锦簇,恋人们的情感如花般静悄悄地开放。

仲夏夜,月

 

华如水,蛙声片片,怡人的轻风撩拨着恋人温柔的眼神。

秋夜里,天蓝入席,一尘不染,恰如他们纯情脉脉的目光。

雪后的夜,冰月高悬,洁白如玉,炽热的情却如熊熊火焰驱走了冬的凛冽!

④曾读过一则佛教故事,一山僧方定,有一偷儿潜入,僧察之,朗声道:

“山寺无他物,送你床头僧袍以避风凉,送你一轮明月照清山路。

去吧,阿弥陀佛!

”次日晨,僧袍被叠得方方正正置于山门外。

僧叹曰:

“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

”是啊!

月光如坦荡的水,可涤净尘世的一切!

天蓝蓝,月光光,置身其间,心灵会纯洁得空洞,所有的邪念、杂念都会羞愧地远去,人就会变成自己的神灵!

⑤带着明月上路,黑暗将不能扰你!

带着明月上路,你会拥有淡泊的快乐!

1.下边三句话分别是从文章②③④段的段首抽

取出来的中心句,请根据相关内容提示,将下边

三句话分别还原到恰当的位置。

(2分)

A.月是心灵的净化剂。

B.一轮明月催发了文人的灵感。

C.月圆之夜是恋人们的天堂。

 

2.请根据第②段中加波浪线诗句的意境,用40

 

字左右描绘出一幅亮丽的“春江月夜图”。

(3分)

 

3.请在第②段的括号中各补写一个字,将李白

《静夜思》中月亮的特点准确概括出来。

(2分)

 

4.请将第②段横线上东坡先生的词句填充完整。

(2分)

5.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③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2分)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

日,不论,还

是,皆别有一番情致。

6.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句话的双关义。

(2分)

 

参考答案:

1、(2分)②B;③C;④A。

2、(3分)无统

一答案。

但一要有具体的描写对象;二要色彩和画面感强;三要语言优美整齐。

具体评分过程中

可根据以上要求分三个等级渐次记分。

3、(2分)明、冷(近义词均可)4、(2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2分)无统一

 

答案。

但必须是按秋、冬顺序,句式相同。

(例句:

不论是红叶烂漫的秋季,还是银装素裹的冬时。

)6、(2分)表面含义是指自然的明月照亮了黑暗的山路,深层含义是指山僧的话涤净了偷儿的心灵,使他内心的邪念、杂念远他而去。

(意近即可)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

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

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

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

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

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

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

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

 

着屋的尺寸做的。

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

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

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

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

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

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

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

家真的不一样了。

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

 

地方。

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

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

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

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

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

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

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

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

暖暖地母亲在问:

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

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

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

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

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1.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作用?

(4分)

答:

 

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3分)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答:

3.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

(4分)

答:

 

4.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

为什么?

通读全文扼要作答。

(3分)

答:

 

参考答案:

1.(4分)①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2分)

②同后文形成对比(1分),为作者表达对故乡

家的思念做好铺垫(1分)。

2.(3分)不管一个人身居何处(1分);充满温馨的家始终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1分),家人的关爱总是伴随着自己(1分)。

3.(4分)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

牵挂(或惦念)(“牵挂”或“惦念”1分,前五个词语任意答出四个得3分,答出三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1分)4.(3分)作者认为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1分),因为家能够给人温暖、关爱(1分),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处(或:

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处)(1分)。

 

往事回忆:

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

从石板溪到叉鱼寺,

 

水流正东。

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

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

二房坝

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

二房坝

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

我是客

人,又小,只管玩耍。

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

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

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

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

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

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

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

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

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

 

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

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

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

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

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

谷仓渐空,学费才足。

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

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

毕业后就业于台北。

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

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

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

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

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

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

 

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

外公事母至孝。

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

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

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

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

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

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

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

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

时至今日,难禁内疚:

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答:

 

2.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

(4分)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二房坝享有

 

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

的;因为外公是全乡

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

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

..

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答: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

..

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

 

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5.文中说: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

为什

么?

(4分)

答:

 

1.(4分)答:

外公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恪守孝

道的,慈爱的老人(地主)(头面人物)。

(以上三点答正确一个给2分,正确两个给3分。

)2.

(4分)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1分)、主要人物

(1分)、外公当年的慈爱与作者今天的愧疚(2

分)3.(4分)①(2分)答:

“毅然”是说舅舅果断迅速地辞去职务,没有丝毫的犹豫。

(意思相近即给分)②(2分)答:

“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

(意思相近即给分)4.(4分)答:

这句话既是陈氏家教的追求,又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反映(写照):

 

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2分);“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1分),同时也是文章的情感线索(1分)。

(注意:

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5.(4分)答:

不矛盾(1分);外公不是言行不一的人,这样做是由于他认为行孝道并不是要守在父母的身边,否则当初他年轻时就不该离开老母到外谋事,也不会命令舅舅考取金陵大学(2分);外公更看重的是儿女要有发展,要有成就,为祖上扬名(1分)。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