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557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docx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完整版

Documentserial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第九组

组员:

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

地震与民用建筑

一、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

(一)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震害现象

(1)墙角的破坏:

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

(2)楼梯间的破坏:

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

(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

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

造成纵墙外闪倒塌,房屋丧失整体性。

(4)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

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

相邻部位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结构,由于地震“鞭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结构破坏严重,而且突出部分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大,震害越严重,如图所示。

(5)墙体的破坏:

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则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图所示。

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近1,则墙体出现X形交叉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则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

(6)其他部位常见破坏:

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坠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

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马利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会出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则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底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

(二)钢结构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钢结构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结构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

2)分析:

历次地震表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intensity)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小得多。

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级)的震害为例,其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钢结构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

1、节点连接的破坏

(1)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

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坏时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

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的破坏。

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钢结构网架节点破坏。

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的梁柱节点的典型破坏形式。

由图中可见,大多数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的柱中,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使下翼缘应力增大,而下翼缘与柱的连接焊缝又存在较多缺陷造成的。

阪神地震中带有外伸横隔板的箱形柱与H型钢梁刚性节点的破坏形式。

此外,连接裂缝主要向梁的一侧扩展,这主要和采用外伸的横隔板构造有关。

(2)支撑连接的破坏

在多次地震中都出现过支撑与节点板连接的破坏或支撑与柱的连接的破坏。

1980年在日本的宫城县-大木地震中,一栋两层的框架-支撑结构(两层仓库),由于支撑节点的断裂,使仓库的第一层完全倒塌。

采用螺栓连接的支撑破坏形式包括支撑截面削弱处的断裂、节点板端部剪切滑移破坏、以及支撑杆件螺孔间剪切滑移破坏。

支撑是框架-支撑结构中最主要的抗侧力部分,一旦地震发生,它将首当其冲承受水平地震作用,如果某层的支撑发生破坏,将使该层成为薄弱楼层,造成严重后果。

2、构件的破坏

①支撑杆件的整体失稳、局部失稳和断裂破坏

在框架-支撑结构中,这种破坏形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支撑杆件可近似看成两端简支轴心受力构件,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只要设计得当,一般不会失去整体稳定。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中心支撑构件会受大巨大的往复拉压作用,一般都会发生整体失稳现象,并进入塑性屈服状态,耗散能量。

但随着拉压循环次数的增多,承载力会发生退化现象。

当支撑构件的组成板件宽厚比较大时,往往伴随着整体失稳出现板件的局部失稳现象,进而引发低周疲劳和断裂破坏,这在以往的震害中并不少见。

试验研究表明,要防止板件在往复塑性应变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进而引发低周疲劳破坏,必须对支撑板件的宽厚比进行限制,且应比塑性设计的还要严格。

②钢柱脆性断裂

在1995年阪神地震中,位于芦屋市海滨城高层住宅小区的21栋巨型钢框架结构的住宅楼中,共有57根钢柱发生了断裂,所有箱形截面柱的断裂均发生在14层以下的楼层里,且均为脆性受拉断裂,断口呈水平状。

3、结构的倒塌破坏

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中,墨西哥市的PinoSuarez综合大楼的三个22层的钢结构塔楼之一倒塌,其余二栋也发生了严重破坏,其中一栋已接近倒塌。

这三栋塔楼的结构体系均为框架-支撑结构,细部构造也相同,分析表明,塔楼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纵横向垂直支撑偏位设置,导致刚度中心和质量重心相距太大,在地震中产生了较大的扭转效应,致使钢柱的作用力大于其承载力,引发了三栋完全相同的塔楼的严重破坏或倒塌。

由此可见,规则对称的结构体系对抗震将十分有利。

1995年阪神地震中,也有钢结构房屋倒塌,倒塌的房屋大多是1971年以前建造的,当时日本钢结构设计规范尚未修订,抗震设计水平还不高。

在同一地震中,按新规范设计建造的钢结构房屋的倒塌数要少得多,说明震害的严重与否,和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有很大关系。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

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则

1)总体屈服机制。

例如强柱弱梁。

2)刚度与延性均衡。

砌体结构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

3)强度均匀。

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

4)多道抗震防线。

5)强节点设计。

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

2、在此基础上作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

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

现在还发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

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发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

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

  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主体结构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结构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传统抗震结构是以防止结构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结构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

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

1)框架结构  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合适的抗震框架体系。

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结构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

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

2)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着作用。

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

3)框架-剪力墙结构  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

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结构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

整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

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

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

  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结构震动的全过程。

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震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

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①震源→消震  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  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达到减少结构震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结构→被动减震  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应→主动减震  主动减震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结构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积极的结构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能大大减小结构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争的可靠度。

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

②能大大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结构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

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④用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

(一)、隔震

1、基地隔震

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  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

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

  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滚珠(或滚轴)隔震

  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

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

4)悬挂基础隔震5)摇摆支座隔震  同原理还有踏步式隔震制作,用于细高的结构物,如烟囟、桥墩、柜体筒体建筑物等。

6)滑动支座隔震  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

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大震时;结构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间可以加设滑层。

目前常用的滑层有:

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沙粒、滑石、石墨等)。

2、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使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是地震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较小的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

着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

  悬挂结构悬杆受力较大,须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忍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时易拉断。

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3、隔震应用的注意事项:

1)隔震实际上会使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演唱,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隔震设计:

  ①基础土层不稳定;  ②下部结构变性大,原有结构的固有周期比较长;  ③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共振;  ④制作中出现负反力;2)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这样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当强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消震,体系进入消能状态。

3)隔震装置能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在地震来时这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位移。

为减低结构的位移反应,隔震装置应提供较大的阻尼,具有较大的消能能力。

4、隔震体系的优点:

1)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从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结果及美国,日本建造的隔整结构在地震中的强震记录得知,隔振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相当于传统结构(基础固定)加速度反应的1/3——1/10。

这种减震效果是一般传统抗震结构所望尘莫及的。

从而能非常有效地保护结构物或内部设备在强地震冲击下免遭任何毁坏。

2)确保安全。

在地面剧烈震动时,上部结构仍能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

这既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确保居民在强地震中的绝对安全,也适用于某些重要结构物和重要设备。

3)减低房屋造价。

从汕头,广州,西昌等地建造隔震房屋得知,多层隔震房屋比传统多层隔震房屋节省房屋土建造价:

7度区节省3——6%,8度区节省8——14%,9度区节省15——20%。

并且安全度大大提高。

4)抗震措施简单明了。

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简单明了。

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疑,设计施工大大简化。

5)震后修复方便:

地震后,只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

而无需考虑建筑结构物本身的修复,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产生活或生产,这带来极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被动减震

1、耗能减震

1)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特点:

  结构消能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消能杆剪,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装设阻尼器,在风荷载轻微地震时,这些消能杆件或阻尼器仍处于刚弹性状态,结构物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地震发生时,随着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增大,这些消能杆件和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连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地震中免遭损失。

与传统的结构抗震体系相比较,它有如下的优越性:

  ①传统的结构抗震体系是把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梁、柱、节点)作为消能构件,地震中受损坏的是这些承重构件,甚至导致房屋倒塌。

而消能减震体系则是以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构件或另设阻尼器,他们的损坏过程是保护主体结构的过程,所以是安全可靠的。

  ②震后易于修复或更换,是建筑结构物迅速恢复使用。

  ③可利用结构的抗侧力构件(支撑、剪力墙等)作为消能杆件,无需专设。

  ④有效地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

  由于上述的优越性,消能减震体系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震,高耸构筑物(塔、架等)的抗震或抗风,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纵向抗震,管线系统减震保护等。

2)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的设计和工程应用:

消能减震体系按其消能装置的不同,可分为二类:

  ①消能构件减震体系:

  利用结构的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装置的结构减震体系。

常用的消能构件有:

  消能支撑:

耗能交叉支撑,摩擦耗能支撑,耗能偏心支撑,耗能隔撑。

一般支撑杆件大都用软钢制作,取材容易,屈服点适当,延性好,故有较高的消能减震性能。

构件大都采用非弹性“弯曲”变形的消能减震性能,具有较高抵抗周疲劳破坏的能力。

  消能剪力墙:

竖缝消能剪力强、横缝消能剪力墙、周边缝消能剪力墙等。

其混凝土的接缝面可以填充粘性材料能或用钢筋联接。

强地震时,出现非弹性的缝面错动,产生阻尼,消耗地震能量。

  ②阻尼器消能减震体系:

在结构的某些部位(支撑杆件、剪力墙与边框联结处、梁柱节点处等)装设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挤压铅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等)。

在强地震时,结构物这些部位发生较大变形,从而使装设在该部位的阻尼器有效的发挥消能作用。

2.冲击减震

  冲击减震是依靠附加活动质量与结构之间的非完全弹性碰撞达到交换动量和耗散动能进而实现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

  实际应用时,一般在结构的某部位(常在顶部)悬挂摆锤。

结构震动时,摆锤撞击结构使结构震动衰减。

另外,摆锤还兼有吸振器的功能。

3.吸振减震

吸震减震是通过附加子结构,使结构的震动发生位移,即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目前,工程结构应用的吸震减震装置主要有:

调谐质量阻尼器(简称TMD),调液(柱)阻尼器(简称TLD或TLCD)悬吊质量摆阻尼器(简称SMPD)和质量放大器。

(三)主动控制减震

主动控制减震体系是利用外部能源,在结构受地震激励震动过程中,瞬时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和施加控制力,以衰减结构地震反应的自动控制体系。

  主动控制体系中的控制器有三部分组成。

  ①传感器。

安装在结构上,测量结构所受外部激励或结构反应或两者,将测量的信息传递给控制器的处理器。

  ②处理器。

处理测得的信息,根据给定的控制算法,计算所需的控制力,并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控制器中的致动器。

  ③致动器。

根据控制信息,有外部供给能源产生所需的控制力,从而减小结构振动反映。

  根据控制器的工作方式,主动控制体系分三种类型:

  ①开环控制。

根据外部激励信息调整控制力。

  ②闭环控制。

根据结构反应信息调整控制力。

  ③开笔环控制。

根据外部激励和结构反应的综合信息调整控制力。

  主动控制是振动控制的现代方法,他已广泛用于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但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该方法进行结构主动控制尚是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结构震动主动控制装置  ①主动拉索。

主动拉索控制系统由连接在结构上的预应力钢拉索构成,在拉索上安装一套液压伺服机系统。

  ②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

是在TMD的基础上增加主动控制力而构成的减震器。

  ③气体脉冲发生器。

这是一种通过喷管释放高压气体产生脉冲动力,以减弱结构振动反应的装置。

三、震后建筑安全鉴定与修复加固

地震灾后建筑鉴定加固原则

3.1.1地震灾害发生后,对受地震影响建筑的检查、评估、鉴定与加固,应根据救援抢险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要求分别进行安排。

3.1.2震后救援抢险阶段对建筑受损状况的检查、评估与排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立即对震灾区域的建筑进行紧急的宏观勘查,并根据勘查结果划分为不同受损区,为救援抢险指挥提供组织部署的依据;

2.应对受地震影响建筑现有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进行应急评估,为判断余震对建筑可能造成的累计损伤和排除其安全隐患提供依据;

3.应根据应急评估结果划分建筑的破坏等级,并迅速组织应急排险处理;

4.在余震活动强烈期间,不宜对受损建筑物进行按正常设计使用期要求的系统性加固改造。

3.1.3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建筑鉴定与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灾后的恢复重建应在预期余震已由当地救灾指挥部判定为对结构不会造成破坏的小震,其余震强度已趋向显着减弱后进行;

2.应对中等破坏程度以内的建筑和损伤的文物建筑进行系统鉴定,为建筑的修复性加固提供技术依据;

3.建筑结构的系统鉴定,应包括常规的可靠性鉴定和抗震鉴定,并应通过与业主的协商,共同确定结构加固后的设计使用年限;

4.根据系统鉴定的结论,应选择科学、有效、适用的加固技术和方法,并由有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实施,使加固后的建筑能满足结构安全与抗震设防的要求;

5.文物建筑的加固和修复尚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应急勘查、评估分区和应急评估的分级

3.2.1较强地震发生后,应根据下列分区原则,将地震区域内各受灾城镇(或乡)按其建筑群体的宏观受损程度划分为极严重受损区、严重受损区和轻微受损区。

1.极严重受损区

该区建筑大多数倒塌;尚存的建筑也破坏严重,已无修复价值;勘查评估:

属于需要重建或迁址重建的城镇。

划分该区的参照指标为:

超过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2度以上,且不低于9度。

2.严重受损区

该区建筑部分倒塌;尚存的建筑仅少数无修复价值,可考虑拆除;多数通过加固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勘查评估:

属于可修复的城镇。

划分该区的参照指标为:

超过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1~2度,且介于7度与9度之间。

3.轻微受损区

该区建筑基本完好或完好;少数虽有损伤,但易修复;勘查评估:

属于可以正常运作的城镇。

划分该区的参照指标为:

达到或低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且介于6度与7度之间。

较强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对再去建筑破坏程度进行应急评估。

应急评估应以建筑结构体系中每一独立部分为对象进行。

应急评估应以目测建筑损坏情况和经验判断为主;必要时,应查阅尚存的建筑档案或辅以仪器检测。

应急评估尚应采用统一编制的检查、检测记录。

应急评估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经短期培训后进行。

恢复重建阶段建筑鉴定基本原则

1.恢复重建阶段建筑加固前的鉴定,应以国家抗震救灾权威机构判定的地震趋势为依据。

在预期余震作用为不构成结构损伤的小震作用时,方允许启动恢复重建前的系统鉴定工作。

2.恢复重建阶段建筑抗震鉴定对象,主要为中等破坏的建筑、有恢复价值的严重破坏建筑,以及非主体结构有局部坍塌的古建筑。

3.受地震损坏的建筑,应在应急评估确定的其结构现有承载能力、抗震能力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恢复重建的抗震设防目标,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相结合的系统鉴定。

4.受地震损坏建筑,应进行结构损伤的检查和结构构件材料强度及其变形和位移的检测,为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提供可靠的计算参数。

结构检测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以及其所引用的其他标准、规范的规定。

5.结构可靠性鉴定时,应根据结构的用途选用不同的鉴定标准:

对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应分别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和《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对文物建筑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并参照国家标准《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的有关规定。

恢复重建阶段结构加固基本原则

1.恢复重建阶段的结构加固,主要是以中等破坏建筑和有恢复价值的严重破坏建筑为对象,并要求恢复后的结构能达到现行标准规定的抗震性能水平。

2.地震受损结构的加固,应以恢复重建阶段进行的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的综合结论为依据进行加固设计。

3.加固后结构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和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结构以及非公有的建筑,可在不低于指南*规定的前提下,由委托方和设计方共同商定。

4.当对中等破坏建筑的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应根据结构实际状况及使用条件,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设计: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木结构以及钢结构应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CECS77:

96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砌体结构及文物和历史建筑的砖石结构应分别参照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和《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民族地区土、木、石结构的传统建筑,应按指南附录B《民族地区传统建筑加固设计要点》的有关规定执行。

应急评估时现场检查的顺序宜为先建筑外部建筑内部。

破坏程度严重或濒危的建筑,若其破坏状态显而易见,也可不再对建筑内部进行检查。

建筑外部的检查的重点宜为:

1.建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