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523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docx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1月

 

ﻬﻬ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现状ﻩ1

1。

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1

2。

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ﻩ2

3。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ﻩ2

4.优势产业发展地位突出2

5。

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2

(二)面临形势ﻩ3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3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新趋势ﻩ3

3。

国家战略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4

4.区域发展亟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ﻩ4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ﻩ5

(一)指导思想ﻩ5

(二)发展原则ﻩ5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6

2.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6

3.自主培育和开放引进相结合6

4.适度超前和平稳发展相结合ﻩ6

5.龙头带动和集群成长相结合7

6。

占领高端和推动转型相结合ﻩ7

(三)主要目标ﻩ7

1.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ﻩ7

2。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ﻩ8

3.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ﻩ8

4.产业组织结构更加合理8

5。

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明显ﻩ8

6.产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ﻩ9

三、聚焦发展优势产业集群ﻩ9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ﻩ9

1.发展趋势ﻩ9

2。

发展目标9

3。

空间布局ﻩ10

4.重点领域ﻩ10

5。

建设任务13

(二)生命健康产业ﻩ13

1.发展趋势ﻩ13

2.发展目标14

3.空间布局ﻩ14

4.重点领域14

5。

建设任务ﻩ16

(三)智能制造产业17

1。

产业趋势ﻩ17

2.发展目标ﻩ17

3.空间布局17

4。

重点领域ﻩ18

5.建设任务20

四、培育发展成长型产业ﻩ21

(一)新材料产业ﻩ21

1.发展趋势ﻩ21

2。

发展目标ﻩ21

3.空间布局ﻩ21

4.重点领域ﻩ22

5.建设任务ﻩ23

(二)新能源产业ﻩ23

1。

产业趋势ﻩ23

2。

发展目标ﻩ23

3。

空间布局ﻩ24

4. 重点领域24

5. 建设任务25

(三)节能环保产业ﻩ25

1.发展趋势ﻩ25

2.发展目标26

3.空间布局ﻩ26

4。

重点领域26

5.建设任务ﻩ27

(四)数字创意产业27

1.发展趋势ﻩ27

2。

发展目标ﻩ28

3.空间布局ﻩ28

4.重点领域ﻩ28

5.建设任务ﻩ30

五、布局发展前瞻性产业ﻩ30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ﻩ30

1.产业趋势ﻩ30

2。

发展目标ﻩ31

3.空间布局ﻩ31

4.重点领域ﻩ31

5。

建设任务32

(二)航空航天产业32

1。

发展趋势ﻩ32

2.发展目标ﻩ33

3.空间布局ﻩ33

4。

重点领域ﻩ33

5。

建设任务ﻩ35

六、保障措施ﻩ35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35

(二)健全产业创新体系ﻩ36

(三)加强财税金融支持ﻩ38

(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39

(五)促进开放协同发展ﻩ40

(六)强化组织实施机制4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制高点,对武汉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加快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武汉市2049远景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仍是武汉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新阶段新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快速健康发展,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正在逐渐成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1。

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倍增计划"计划,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万亿元新平台。

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

3%,高于规上工业产值13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14.7%,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2015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9.8%,高于规上工业产值3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2。

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物诊疗制剂及服务产业、光电子器件及激光产业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首批10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

以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全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基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生物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等基本成型。

3.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组建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10个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重要技术标准和重点技术产品.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就拥有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8个,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输的研发实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到第3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升到第2位.

4.优势产业发展地位突出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门类比较齐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地位突出。

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比重达41.49%。

而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内部,下一代信息网络、高效节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质能、先进结构材料等产业细分领域,发展优势地位非常突出。

5.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

“十二五”期间,我市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试点任务,创新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研究制定支持创新“1+9"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率先全面推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改革;制定实施《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发布权力清单、程序清单、责任清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卓有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产业核心企业发展不够,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集群效应不明显。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方面仍处于追赶阶段.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滞后、创新不足。

四是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够,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五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够,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高端领军人才缺乏.解决破除上述内外因素的制约,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巨大潜能,是我市“十三五"的重要任务.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将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攻坚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形势,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球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经济虽然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但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未来制高点,展开激烈角逐。

美国的国家创新战略,“欧盟2020战略”,日本的新经济增长战略,韩国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都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目的。

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努力通过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有选择、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新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市场日趋成熟,以学科交叉和多点突破为引领,以低碳增长为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新趋势.一是集群突破与加速扩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演进趋势;二是智能化、绿色化和泛在化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属性;三是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驱动;四是要素市场全球化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五是集群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模式。

3.国家战略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家先后颁布系列文件大力支持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2015年又进一步设立总规模达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2015年,党和国家还就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025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大数据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相继出台多项文件和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同时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

4。

区域发展亟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再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层层叠加的国家战略迫切需要武汉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我市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而“做大做强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的“主战场”。

同时,各省市纷纷出台强有力的地方性支持政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激烈竞争,但也产生了产业发展同构化、技术空心化、产品低端化以及某些领域产能过剩等突出现象。

如何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重构,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应对来自兄弟省市的发展压力,解决和避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我市“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时代潮流,紧紧把握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等重大历史机遇,以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融合创新为路径,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秉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工作方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强化人才链、完善政策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成长型产业,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前瞻性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实现新旧发展动力转换。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我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坚持融合发展,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创新,促进若干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引领我市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源配置与集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又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激励,创造良好环境。

2.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潜力大、基础好的产业制定发展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率先发展,实现产业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又要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合理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分工与重组,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3.自主培育和开放引进相结合

既要立足自主创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具有我市“区域个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领域;又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融入世界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通过技术集成高端化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4.适度超前和平稳发展相结合

既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评价和评估,提升产业技术预见水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替代性技术的创新与运用,适度超前决策,及早布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5。

龙头带动和集群成长相结合

既要培育优势领域做强一批大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关键的少数"作用;又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创业经济,引导小微企业和“瞪羚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实现集聚式发展,巩固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6.占领高端和推动转型相结合

既要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核心部件研发和高端产品开发,培养高附加值产业链,占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又要发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武汉市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升级。

(三)主要目标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中心、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市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及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

1.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发展总体迈进中高端.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6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以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

2.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3.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强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

4。

产业组织结构更加合理

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建设若干专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形成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5.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6。

产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全面创新改革卓有成效,在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等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强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三、聚焦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立足战略性产业发展既有基础,巩固扩大产业点优势,填平补强产业链优势,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打造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发展趋势

自《“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宽带中国工程”、“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新型平板显示工程”、”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信息惠民工程"等5项重大工程项目均取得了明显效果,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等三大产业实现了较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和加速。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平台,将不断催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的应用模式,将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

快速发展的智能制造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巨大发展空间。

2.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基础,着力推动物联网、光电子、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大力提升以软件与网络增值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性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在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和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极具创新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在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打造光电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3-4家,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400家以上,上市企业超过30家。

3.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主要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建设光电子产业园、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软件园、光谷激光产业园、武汉软件新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以及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积极在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的专业园区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完善和优化武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链条。

4。

重点领域

巩固提升光纤光电子、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等优势领域,重点布局移动互联、集成电路、物联网、全光网络、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着力突破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照明、移动互联、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大容量存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超大容量光纤传输、超强超快激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制造。

(1)高性能集成电路。

重点突破存储器及其高速接口技术、嵌入式存储器工艺技术、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技术、技术、电源管理技术、高端逻辑与射频集成电路工艺技木、高压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技术、3D封装等新型封装技术等关键基础技术,推进下一代存储器,3、计算型存储器与嵌入式的设计、工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推动、、和等以及3D封装等先进封装材料、封装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2)光通信。

在光纤光缆方面,重点研发接入用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的新一代长距传输光纤光缆,努力缩小在制棒技术和生产规模上与美、日等国的差距,进一步掌握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注重提升设备国产化率。

在光电器件方面,应对400需求,突破25乃至50的光电器件技术,突破和掌握硅光子、等光集成技术,提升设计和工艺能力。

在光通信设备方面,突破通信网络核心技术和400G、1T等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掌握 等下一代光接入技术,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3)激光。

以激光成套装备企业为龙头,以激光材料、光电器件、激光器等中小型激光生产企业群为支撑,拓展各类激光加工、激光医疗设备、激光测量仪器、激光显示设备、激光3D打印机、激光文化设备和军用激光等应用,形成有层次的激光产业链。

重点攻克1千瓦-10千瓦高功率、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碟片激光器和射频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的产业化技术,突破50瓦-100瓦皮秒激光器、飞秒激光器和紫外激光器关键技术,重视激光装备核心光学器件和系统集成核心部件的研究开发。

(4)新一代移动通信及下一代互联网.重点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泛在、智能、绿色、安全、平滑演进等共性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

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成套设备产业化基地和下一代互联网公共技术平台,涵盖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路由交换设备、融合接入设备、终端设备、移动4基站及覆盖系统、、基站天线等。

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基础网络建设,面向我国2020年单用户10接入能力这一核心指标,启动“宽带武汉"工程,规模推进,新建区域全面推进超建设。

启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程,形成新的华中地区互联网核心。

开展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启动4网络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完成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网络改造及应用示范。

(5)新型显示.积极向新一代显示技术布局,重点研发高性能显示技术、新型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及器件()、柔性显示材料及显示器件、3D显示技术及相关产品和激光显示()关键技术以及其他芯片及显示技术;加快推进激光电视及投影显示产品产业化。

(6)光照明。

加快发展超高亮度大功率芯片、高效绿光芯片,使产业化白光器件的光效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150-200),光源/灯具光效达到1301,白光器件光效率达到901,照明灯具光效达到801。

使半导体照明、创新应用、智能化照明系统及解决方案开发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7)移动互联网。

强化以应用为牵引的网络融合的创新及实施.加速以宽带、融合、安全、泛在为特征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局面,突破后4G和无线通信、近场通信、全光网和未来网络关键技术等新一代网络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创新、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应用拓展和新型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积极发展具有武汉特色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中的移动终端、移动支付、移动视频、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扩大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支撑和影响力。

(8)物联网。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带动物联网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推动地球空间信息和光通信领域切入物联网的感知与传输环节,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技术及产品、物联网异构网络统一通信技术及产品、物联网传输综合解决方案、数据智能处理方案等,带动物联网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9)大数据与云计算。

加快实施“黄鹤白云"计划,建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