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324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docx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读了庞朴先生的文章,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辨证思维,并非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什么朴素的,也就是说幼稚的、粗糙的;而是相当深刻的且深藏着的”,是一种深邃智慧”的伟大体系”[1。

]笔者在思考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的过程中,与庞朴先生见解可谓不谋而合。

其实,我们要寻找和建构的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早已蕴含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维框架里,藏在他们伟大而深邃的智慧里。

只要我们善于将古代思维作现代性转换,将人类的思维方法进行融汇与沟通,一个完全的方法论体系,就可以满足新理性主义的呼唤和要求了。

一、道家的思维方法

华夏民族哲学智慧的最高成就,一般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里。

在思想方法方面贡献最大的要数老子和庄子。

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论有一个最高的概括,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以为,这不仅是宇宙生成论,而且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思维方法,它的伟大和深邃,足可以让西方一切先贤折服,亦可以让中国现代学人油然而生白豪白信,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老子之后的庄子,更是一位有大建树于人类的哲学家,仅就其方法论而言,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建树。

首先,庄子发现层次和境界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方式。

请看〈〈秋水》中的描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浚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白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浚,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白多者。

白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白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ft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太仓乎?

所以,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数个相对来说大小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构成的时空整体,它的特征是无限的,不但宏观上是无限的,微观上也是无限的。

被〈〈齐物论》概括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荡子而彭祖为夭”。

因此层次和境界论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整个宇宙便是由无数个层次和境界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种层次境界论即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又是人认识事物、描写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因而也应当是人的思维方式。

庄子创立层次境界论的目的,并不是像西方系统论那样仅仅是为了弄清事物的结构,而是寻找一种精神的终极性追求,通过对较低层次和凡俗境界的超越,而达到对最高的审美境界的道一种大美的体悟,而获得精神的白由和超越。

所以

庄子不断地嘲笑小境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热情地赞美大境界的白由性和无限性,因此它的层次论又是一种超越论。

然而,这种超越,却不同于世界上各种宗教的超越论。

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宇宙结构的层次论的预设,比如佛教将宇宙分为三个层次,除人间之外,下有十八层地狱,上有九十九重天。

这种主观的臆说显然在于欺骗,是以迷信的形式鼓励人进行一种宗教修行和超越。

而庄子的超越论是想让人用一种超越世俗的更为开阔的眼光观察世界,体悟到道的存在,从而认识了宇宙的整体性、统一性和无限性,这是建立在直觉体验基础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因此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与西方绝对的相对主义不同,庄子主张一种总体上的可知论和局部上的相对论。

特别是他认为在某些较低层次上,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2的。

〈〈则阳篇》讲了一则历史故事和一个寓言,是想说明这个问题的:

说的是魏惠王虽与齐威王订立了一个盟约,想不到齐威王单方面毁约,引起魏国君臣的愤怒。

这时主战派公孙衍主张带二十万大军攻打齐国,为魏王解

恨;而主和派季子说魏齐之盟,来得不容易,已经争取到齐国和魏国七年无战事了,这是魏王立国的根基,不能破坏;还有一位名为华子的魏臣既不主张战,亦不主张和,而主张求之于道。

搞得魏惠王正没有主意时,惠施求见,并向魏惠王推荐了梁国的贤人戴晋人。

戴晋人就向魏惠王讲了一个触蛮两国之战的故事:

xx曰:

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

”曰:

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xx)君曰:

噫!

其虚言欤?

(戴)曰:

臣请为君实之。

xx继续说:

您留意一下四方上下,看看有穷尽吗?

”,魏王回答说:

无穷尽!

”。

xx又问:

您是不是已经知道人应常游心于无穷的极境,却反被四海之内的大国梦所

限制,并陷于将信将疑的地步呢?

”魏王说:

是这样的。

”xift续追问道:

您看四海之内的大国中有魏国,相当于魏国的还有梁国,梁国之中有梁

王,那么梁王不正相当于蛮氏之国的国王吗?

”他的意思是说,您魏王不就相当

于争战之中的触蛮两国之君吗?

而这样的争战,对于触蛮之上的境界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触蛮之间的是非是没有意义的,是可以超越的。

因此说得魏王哑口无言。

在庄子看来,在较低的层次上分是非是毫无意义的,因之应持亦

此亦彼论”。

然而这种齐是非”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制造认识的障碍,宣扬不可知性;相反,庄子这种拒绝区分小是小非的做法,恰恰是为了扫清认识的障碍,去求得对更高级的理,即对大道的体悟和认识。

庄子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在终极本源论上,又是坚定的一元论者,〈〈天地篇》中说: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他引用据说是老子的著作说:

“《记》曰:

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境界论最终导致人对宇宙的总体性认识,一元论认识,这是大有深意的。

庄子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构成,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见解。

〈〈应帝王》中讲了一个郑巫季咸给壶子看相的故事,十分有趣。

据说郑国有一个巫师名叫季咸,他神通广大,一看便能知人的生死祸福,搞得壶子的学生列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以为白己的老师壶子的本事不如季咸。

壶子便叫列子请季咸为他看相。

第一天,壶子仅把生命的地文”显示给他看,故意杜绝了生命的活气,犹如用水浸湿了的死灰。

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快死了,活不了几天了。

列子听后大哭,以为老师真的快要死了。

壶子笑着告诉他缘由,叫列子明日再找季咸来看相。

第二天季咸看后说,你的老师有救了,有了活气了,他幸亏遇上了我。

列子将信将疑,壶子告诉他,今天是将生命的天壤”给他看的,让他明天再来。

第三天当壶子把生命的太冲莫胜”显示给季咸看时,季咸已无法从相貌上得出结论,埋怨说壶子心意不诚,没斋戒,说要等壶子斋戒后再来看;其实壶子是将其生命的阴阳二气调整到平衡静止状态,生命的深度如九重深渊,壶子仅将其猊桓之睿”、止水之睿”和流水之睿”[如种状态显示出来,而季咸已莫名其妙,无以为解了,而只好以没有斋戒相搪塞,说明他已黔驴技穷了。

第四天,壶子以朱始出吾宗”示之,而郑巫季咸看到这种相象,站而未稳,便吓得拔腿而逃。

壶子忙命列子去追,而季咸已跑得没有踪影了。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它首先表现为生命三昧

(samadhi)的多侧面,其次表现为渊然层深的多层次。

这种结论虽然靠壶子的

描述无法证实,但作为一种哲学预设应当说有其道理的,当我们在研究精神现象如文学艺术时,这种观点也是可以借鉴的。

而且,我们如果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综而用之,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它所展示的现代意义的确可以让人叹为观止。

例如,在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命题里就显示这样几个重大特征:

第一,在这个命题里,已有将一元论与多元论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三生万

物”就是多元论的合乎规律的概括,而道生一”,正是一元论的终极性和本源性的恰当描述。

由于一元论与多元论处于不同的层次上,所以他们才有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第二,J分为二”与J分为三”,在这个命题里亦有统一起来的可能。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事物构成要素中两个矛盾着的侧面;而J分为三”,

或者说匕生三”,实际上指事物的存在的外部状态;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也不必矛盾地看待它们,为什么一定要将它们看得一正一错,水火难容呢?

道家的思维方法论已提供了将其统一的可能性。

第三,既然层次是万事万物基本的存在形式,那么这一命题实际上包含着思想方法本身的层次系统性。

也就是说,当人类对事物的不同层次进行概括时,也就白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系统。

过去,人们总是企图从某一固定的层次、固定的角度去概括事物的本质,于是产生了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和多元论。

每一种观点出现时,总想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定白己观点的正确性,否定或颠覆前人观念的合理性,实际上,哪怕是后现代主义者,也没有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懂事物存在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因此,道家提供的思维方式,具有超越已往的绝对性思维,将人类的各种本质观念,综合为一个观念系统的可能性,包含有作出现代阐释的丰富内涵,可以为我们开发利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遗产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类理性主义阶段的最高成果。

它的许多结论集中体现了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必然要成为新理性主义建构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思想方法角度看,唯物辩证法坚持的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再强调的三大规律:

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能动反映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理论等等,都是不应轻易否定的,不承认这些原理,只能意味着人类思维的混乱和倒退。

因此,根据中国人的体会,新理想主义不应拒绝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

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中,还有许多没有来得及深入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我们建构新理性思维方法的重要参考,其启示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里,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思想,长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的按语中说:

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4]。

这段话的意义从现在看来,至少可以表现为如下要点:

(一)事物的本质不能只理解为一个;

(二)人类对本质的认识过程可以表现为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而不断深入的过程;

(三)因此事物的本质有可能表现为由初级本质、二级本质、三级本质这样的一个观念系统;

(四)这个系统性看法,将预示着人类的本质观必将作出重大调整。

但是,列宁的这个天才思想只是在哲学的夜空中一闪而过,既没有在列宁本人的思想中得到深化,也没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是在中国道家思维方法的映射下,它才再一次显现出夺目的光辉。

显然,新理性方法论的建构,不能再忽视这样天才的思想。

毛泽东是主张』分为二”的,因此凡主张合二为一”者,均被看做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对唯物辩证法”。

结果他在文革中却白我矛盾,说:

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经意地陷入了三点论。

这说明光讲』分为二”是不行的,还得承认有兰点论”的位置。

其实这个矛盾在马克思、列宁那里同样存在。

例如恩格斯是主张对立统一规律的,但在他的思想中却表现对中介”的关注。

他说:

非此即彼”是愈来愈不够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

[5]

这就某种程度上承认了中间环节”的存在和它在对立的东西之间起中介作用”。

也就意味着除了对立的东西”之外,恩格斯也似乎感觉到中间”也是一种相当于东西”的东西。

已经潜在地是一个三点论的命题。

而且恩格斯晚年,还正式地提出了个别

——特殊——一般”这样的三个相联系的范畴,他说:

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这就是全部概念论在其中运动着的三个规定。

”[弟且特别强调了特殊”的重要性。

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特殊”较之于个别”对

』般”而言,则是更加切近本质的现象。

所以,处于中介”地位的特殊”,不仅

不亚于那相比较中对立的两极,而且比它们更具有典型性。

因此,兰点论”在恩格斯这里几乎已经到要破唇而出的程度。

所以,三点论”应当在新理性主义

方法论中有所体现。

三、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道家思维方法的现代阐释

从以上的阐发中已可以看出,老子的和庄子的思想方法,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便具有了无限广阔丰富的现代意义。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道家思维方法的现代阐释,去获取新理性主义的方法论。

其实,不要太繁琐,不要太神秘,不要太多的畏难情绪,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的要求和奥义,早被老子概括得清楚而又明白,全面而且系统,准确而又得体。

这就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命题至少可以包含如此四项现代哲学意义:

第一,它可以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一元论、可知论为这一思维方法的第一要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人类一切唯物论思维的精华,它坚定地认为整个宇宙、社会和人的精神,只有一个总源头,那便是物质,而物质世界对精神来说,它是第一性的。

因此,不论到什么时候,宇宙、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都因为有了这个第一性”而具有统一性,变成了可以体察和研究的有规律可循的统一体。

变成人类智慧可以认知的对象。

分明在人的主体之外,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发展规律,它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点,所以称为客观规律。

人类从古至今之所以能够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并创造了人类白身,就是因为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尊重了客观规律、利用了客观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与一切唯物主义者一样,总是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新理性主义者如果不坚持这一点,它就从根本上丢弃了人类的理性传统。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早已认识到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即人的思维永远处于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人、每一个认识主体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认知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类对规律和真理的认识总是受历史局限的,他的认识成果总要有待于下一代人进行补充和修正,丰富和扩充;这除了前人历史的局限性之外,还因后代人已经处于不同的历史时空,面对新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语境,他对前人思维成果进行补充、修正、丰富扩充、甚至革新创造都是可能的,但是后人永远不会从零开始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他必须以前人认知成果为基础,开始他新的认知的征程。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即使解构主义的德里达,他也有所继承。

这一方面证明,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既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事实,一种原理;谁丢弃了它,谁就丢弃了人类的一种可贵传统和可贵品格,这肯定不是理性主义的态度。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新理性主义在坚持可知论时,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化,不能陷入菲此即彼论”,而应承认在某些场合、某些条件下亦此亦彼现象的合理性。

这样,新理性主义的可知论,与旧唯物主义可知论就有区别了。

老子的道生一”的观点之所以可以接纳马克思主义一元论这个第一原理,是因为老子哲学也是一种唯物论。

他所说的道”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式一样存在于彼岸世界,是人的一种主观臆猜;而是建筑在人对此岸世界的体察和思考之上的。

道”虽不可名状,具有形而上的性质,但道家认为通过体察、体悟(思考),道”是一种被感觉到的存在,是一种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被认知的

对象。

认识了道”,整个世界、宇宙和人生,也就认识了,所以他们是可知论者。

庄子说:

圣人贵一”,通天下者一气耳”[7]因此他们又是坚定的一元论者。

道家的无为”思想,实质上就是强调了道”的客观规律的性质[8]。

因此,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第一原理植入道家方法论的第一层次,并非毫无道理。

第二,它可以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并以中国式的阴阳论辩证法去补充丰富前者,使其更合实际,而成为新理性主义的方法论的又一新质要素。

老子方法论中的』生二”,是一个比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简称:

』分为二”)更为合理的命题。

在这方面庞朴先生有精到的研究。

他首先批判了』分为二”的粗疏与片面:

理论界一般认为,宇宙中的各部分都可分为相互对立两半,它们是两个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半,二者处于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之中,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所谓同一性,是说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所谓斗争性,是说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据说,同一性或依存和转化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所以说是相对的;而斗争或对立和排斥是永久的、无条件的,所以说是绝对的。

一一显然,这些提法是简单而粗疏。

他们没有注意到,两个互相排斥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和斗争,并不简单到只是一个暂时一个永久、一个有待一个无待、一个相对一个绝对,而是处于互为前提互为结果、彼此相成彼此互寓的复杂关系之中。

就是说,不仅只有靠斗争才能维持同一,而且也只有靠同一才能维持斗争;不仅斗争寓于同一之中,而且同一也寓于斗争之中;不仅斗争是永久的无条件的,而且同一也并非暂时的有条件。

那种只看到斗争保证了同一以及同一是脆弱易逝的观点,那种只知道同一依从时间地点为转移、不知道斗争亦复如此的观点,乃是片面的,有时更是主观[9]。

而老子的土生二”的命题,不仅已经包含了』分为二”的全部内容,而且还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老子说的道生一”,这里的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或万物”。

而万物由于道生成,因此它从整体到局部(每一物)都体现着道,

而这个道的存在方式是由阴阳二气相生相克的运动体现着的,因此〈〈周易系

辞》直接称』阴一阳之谓道”。

对于西方哲学揭示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中国古代哲学概括为阴与阳。

而阳与阴,在〈〈周易》中就是乾”与坤”。

于是这二者

与道的关系在〈〈周易系辞》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乾坤,其易之蕴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段话中透露:

(一)乾坤与易”是与器与道”互换的范畴,易即是道,乾坤乃载道之器;

(二)乾坤,即阴阳,是道的两个侧面,道就体现于阴阳变化之中,失去阴阳,道也无法体现,已几乎是无法存在了,因之阴阳是道的存在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阴一阳之谓道”也;

(三)也正是在这意义上老子才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之阴阳的合和”,也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四)这样老子的土生二”,既包括隋代杨上善注〈〈黄帝内经》的』分于二”的意思,也包括道生存于二的意思,前者强调对立性与可分性,后者强调整

体性和同一性,而和合而生”的思想,却是西方对立同一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理解之后所没有充分注意的方面。

在〈〈xx天文训》中提出: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思想。

这是中国道家辨证思维的极重要的特点。

〈〈易传彖传》中说: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

睽之时,用大矣哉!

”关于睽”,〈〈辞源》训为乖离”,恐未为准确。

因为此处男女睽而其志通也”,明显有男女相互吸引,以目通其意,便有和合的爱情和家庭出现了。

若讲成乖离”是不合这段话原意的,这里强调的不是对立,不是悖离而是吸引、而是同一。

而且正当这种和合统一的关系形成并得到沟通

的时候,也就是道生万物的大用”产生的时候,这是符合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的思想的。

由于这样,〈〈庄子田子方》中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礼记郊特牲》中说:

阴阳合而万物得”。

〈〈易传彖传》中说:

天地交而万物通”,夭地感而万物化生”。

总之认为:

正是事物对立面相吸相依和合性的一面,才造成了万物和世界的生机和生命,和生生不息无限繁衍的历史。

相反,如果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夭地不交而万物不兴”[10】那么这世界一刻也不能存在。

所以,阴阳和合”也是事物

和道存在、延续的根本规律。

而这却多为西方的对立统一说”所忽视。

此外,与阴阳合和”的观点相联系,还有阴阳平衡的观念。

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的: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意

思是说阴阳双方,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和量度,如果失去平衡,人马上就会生病,社会马上就要出问题,然而适当的比例和量度,目的不是为了保持静止的平衡,而是一种发展中的动态的和谐。

因此和谐也好,平衡也好,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发展变化的态势,这又造成了宇宙的生生不息”的规律。

中国道家的宇宙观、发展观,是一种万物化生”的观念,即整个宇宙是由生机盎然生命运动构成的。

因此〈〈易传系辞》描述道: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夭地多因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后代哲学家唐鹤征说:

盈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生生不已,皆此也”[11]张载说:

气块然太虚,升降飞物,未尝止息:

〈〈易》所谓斜徽庄子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

[12]戴震说:

气化之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欤!

”又说:

通天下者一气耳!

”所谓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生命的本体形式,那么这句话也就是说,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其中生生不已的变化,都是生命形式的活力与生机的表现,这便是生生之谓易”的原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