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203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docx

小学科学案例课堂观察分析报告黄贤群

运用“课堂观察法”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评价案例

——《运动与摩擦力》观察及分析结果汇总

执笔:

黄贤群蒙以航

研究主题: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实效性研究

观察者:

广西黄贤群特级教师工作坊、南宁黄贤群特级教师工作室团队成员

执教教师:

滨湖路小学沈毅

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5课《运动与摩擦》

学生:

五年级47人

时间:

2015年12月15日

我们采用“课堂观察法”对《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对可能影响和反映课堂教学实效的多个指标进行了不间断跟踪观察,观察的指标包括教学程序、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师提问技巧和频次、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的位置变化、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探究活动的效果等8个方面。

结果显示,整堂课总体良好,通过“课堂观察法”来评价教学的效果及行为,会发现很多有待改进和思考的问题。

各指标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表1.教学程序观察表

教学环节

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投影

1.导入

要求学生在纸上写字,然后用橡皮擦去

学生在纸上写字,然后用橡皮擦去

学生上投影展示过程,ppt展示轮胎图片,板书课题

2.指导

如何测量摩擦力(方法和要点)

看课本了解要点,看老师示范

ppt展示测量的要点

3.探究活动

1、要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摩擦力大小。

2、让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光滑程度、重量大小)

4、让学生开始实验。

1、学生自由测试摩擦力大小。

2、学生猜测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3、学生讨论实验的设计。

(改变什么,不改变什么)

4、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物体表面)

5、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重量大小)

ppt展示实验表格。

ppt展示学生的表格。

4.成果汇报

教师出示表格:

粗糙大光滑小

重大轻小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出示表格,学生现场填写,汇总

5.分析交流

出示实验记录表

不改变哪些条件,改变哪些条件

实验记录表一、二

6.拓展

摩擦力的大小还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去查资料

整体情况分析:

教师教学环节流畅清晰,完成了教学任务。

改进建议:

最好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自己归纳得出结论,老师在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这方面没有放得开,包办太多。

表2.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

教学环节

教师独占时间

师生共享时间

学生独占时间

非教学时间

合计

分析

改进建议

讲授

总结

提问

答问

自学

讨论

1、导入

2分

1分

1分

40秒

21秒

5分20

整体时间合适,但是学生的体验时间偏少

建议多让学生参与

2、指导

1分10

2分

20秒

40秒

40秒

10秒

4分40

整体时间合适,但是学生的体验时间偏少

建议让学生充分体验

3、探究活动

2分

4分

3分

2分

7分

2分

20分

学生的探究时间偏少

建议让学生充分探究

4、成果汇报

1分

1分20

40秒

1分40

30秒

4分10

合适

5、分析交流

1分30

1分

1分

30秒

30秒

4分

教师的时间过多,学生总结时间少

建议让学生多交流

6、拓展

30秒

30秒

拓展时间非常少

应结合生活进行拓展

合计

(占课时%)

42%

28%

29%

38分

 

二、提问技巧水平、类别频次统计分析

表3.提问技巧水平检核登录表

 

序号

 

问题

 

问答方式

教师提问

学生答问

机械记忆

引导启发

衔接过渡

1

师让生用橡皮擦字迹,然后看橡皮和白纸有什么变化?

建议1:

师让生用橡皮擦字迹,感受手向前推进时有什么感受,感受到一个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这个力我们称为摩擦力。

2

师:

摩擦?

你能上来试一下吗?

3

师:

橡皮和纸之间的摩擦会产生什么呢?

4

师:

新旧轮胎的比较,你们有什么发现?

5

师:

拉动笔袋,你如何测量产生的摩擦力?

6

师:

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

7

师让生测量笔袋产生的摩擦力并汇报摩擦力是多少?

8

师让生推测物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4个√

9

师让生设计对比实验后汇报

√(无效提问)

√(小学生无视老师的管理,继续讨论)

10

学生小组实验后小组汇报(12个小组)

12个√

11

师:

面对这些数据用什么符号连接最好?

12

这两小组的数据出现差异?

你们有什么纠正?

13

接触面粗糙,摩擦力会怎样?

√√

√√

14

师:

如果改变物体重量,摩擦力会怎样?

√√√

15

学生小组实验后,小组汇报摩擦力的大小?

√√√

16

师出思考题:

摩擦力大小还让什么有关,让学生先回去再研究

√√

√√

合计次数

0

11

4

4

1

0

3

3

30

1

分析建议:

老师较多运用引导启发式提问学生,积极训练了学生动手实验和分析数据,达到了学生有较多的概念构建式的回答。

课堂常规管理式的问话次数较少,说明学风较好。

机械记忆式的问答次数为零,是否学生实验数据的回答可计为机械记忆还是概念构建?

表4.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行为类别

频次

百分比(%)

A提出问题的类型

共41

1.机械记忆

4

9.8%

2.引导启发

13

31.7%

3.衔接过渡

6

14.6%

4.概念构建

8

19.5%

5.常规管理

10

24.4%

B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

共42

1.先指名,后提问

0

0

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12

28.6%

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22

52.4%

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0

0

5.提问后,改问,追问

8

19%

C教师理答方式

共31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

6.5%

2.对学生答问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7

22.6%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的答案

9

29%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10

32.3%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9.7%

表5.教师提问行为频次的分析与建议

排序后现象

(按多少排序)、占比

分析

第一

第二

第三

优点

不足

建议

A提出问题的类型方面

2.引导启发31.7%

5.常规管理24.4%

4.概念构建19.5%

老师在的发问点在“引导启发”上最多,“机械记忆”上最少,

“常规管理”类型的问题仍占高达1/4

减少“5.常规管理”类无效问题的数量,用环节、活动、教师口头和体态语言以及常规管理和控制课堂,将“提问”更多用于引导启发和构建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面

B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的答案52.4%

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28.6%

5.提问后,改问,追问19%

“1.先指名,后提问”“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未采用。

挑选回答的方式因人而异,运用得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本课中3和2两类方式高达80%,相对集中的表现显得教师挑选的习惯太过于单一,同时对不举手的学生、特定参与度不高的学生缺乏关注。

轮流应用不同的方式挑选回答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课堂上不同反应的学生群体。

C教师理答方式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32.3%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的答案29%

2.对学生答问不理睬,或消极批评22.6%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占第一,表明老师鼓励性评价意识高,善于激励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占比较高达29%,尤其是“重复学生答案”方面占多,显累赘。

“2.对学生答问不理睬,或消极批评”也多,达总问题数1/5,教师为了流程、课堂节奏疏于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加以更多的倾听与反馈评价。

 

五、学生活动组:

表5-1.学生活动与实效(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时长

探究的效果(完成程度、效度、参与度、合作情况)

一、导入

1、学生写字,檫字,汇报

2、学生演示写、擦字

3、回答感受

4、轮胎

1、34s

2、18s

3、14s

4、18s

1、学生活动时间为21分60秒、占整节课时间的55%,学生讨论时间为2分45秒,占学生活动时间12%,占总课时的6%,学生动手时间13分33秒,占学生时间62%,占总课时的33%;学生汇报6分钟,占学生活动27%,占总课时15%。

2、学生讨论时间略少,3个实验学生讨论较少,导致学生设计不够合理。

3、学生动手时间较少,在第一个实验时应增加实验时间,因为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掌握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后面实验的正确性。

4、学生对摩擦力的感受汇报、全课总结汇报不够充分;第二个实验和第三个实验汇报、总结比较仓促。

5、讨论时间较少。

二、测量摩擦力大小

1、回答怎样测量摩擦力

2、看书阅读方法、汇报

3、测量笔袋

4、汇报

1、10s

2、63s

3、80s

4、40s

三、接触面

1、猜测、设计表格

2、汇报(2人)

3、实验及记录

4、汇报总结

1、65s

2、60s

3、220s

4、30s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讨论:

改变什么条件、不改变什么条件

2、设计及实验

3、汇报小结(投影)

1、35s

 

2、300s

3、130s

五、小结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答

5s

建议:

在设计课堂实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和讨论时间,以便学生能在设计实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影响实验的因素。

三、探究活动指导方式及效果

表6.探究活动指导方式及效果

观察点

未看到

1.探究前的指导

2.探究活动开展

3.学习成果汇报

4.分析与交流

整体情况分析

改进建议

1、探究前的指导:

对摩擦力的概念讲解得不够清晰,指导学生测量摩擦力的方法不正确(主要是因为实物投影的范围太小,学生无法直观看到老师演示的测量摩擦力的正确方法)

2、探究活动开展:

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没有明确,两个探究活动老师都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直接就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讲出来了。

3、学习成果汇报:

探究活动一的成果汇报指导得不错,用总表来进行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得很清晰,一目了然;探究活动二的成果汇报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小组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无法给其他同学留下深刻印象。

4、分析与交流: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交流的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得都不到位。

1、建议扩大实物投影的范围,或者利用一段视频来指导说明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2、应该先指导学生进行推测、分析,再指导学生讨论及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

3、建议探究活动二也可以用一个总表来统计,每个小组都进行汇报,然后比较每个小组的数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建议组织小组内的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对探究活动进行推测、分析,再进行实验,并对实验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当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时,更加需要出现不同结果的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原因。

 

四、课堂预设及课堂生成

表7.聆听与回应

序号

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回应

接纳

赞赏

转问

引导

消极

1

写字橡皮擦过后,纸面与橡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什么发现?

生:

与纸面发生摩擦。

2

谁与谁摩擦?

生:

用橡皮和纸摩擦后就有摩擦力。

3

新旧轮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新的纹路清晰,旧的被摩损了。

4

摩擦力可以测量吗?

生齐答:

可以测量

生1: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5

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有什么关键字?

生:

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

6

你们测量的是什么?

拉力多少?

生1:

测笔袋,我们组测的是0.7N。

生2:

测牙膏盒,测出的是0.4N。

7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1:

与物体重量有关。

生2:

与接触面有关。

生3:

与接触面积有关。

8

怎样设计实验?

改变什么条件?

怎样改变?

不改变什么条件?

生1:

改变盒子重量。

生2:

改变3个条件(应只变1个)

生3:

可以用毛巾、木板最对比实验,不改变重量。

生4:

接触面积不变。

 

 

 

 

9

有两个组实验出现相反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

可能改变了重量

10

粗糙时摩擦力怎样?

光滑时摩擦力怎样?

生齐答:

粗糙时摩擦力大。

光滑时摩擦力小。

11

实验:

物体重量与摩擦力有关,应改变什么?

不变什么?

生1:

改变重量。

生2:

不变接触面积。

生3:

不改变摩擦方式。

12

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

发现物体重摩擦力大。

物体轻摩擦力小。

13

总结:

物体重,摩擦力怎样?

物体轻,摩擦力怎样?

生齐答:

物体重,摩擦力大。

物体轻,摩擦力小。

14

思考:

摩擦力大小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无回答。

聆听与回应的分析建议:

教师的聆听与回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与参与度,好的教师聆听与回应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教学中沈老师一共提出14个关键问题,教师基本做到认真聆听,并有一定回应。

其中13个问题有学生回答,教师回应共有18个,接纳性回应9个,占50%;赞赏性回应3个,占16.6%;转向性回应1个,占5.6%;,引导性回应4个,占22.2%;消极性回应1个,占5.6%。

总体上看,教师的问题设计与回应引导性不足,多以讲授为主,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同时,缺少赞赏性回应,对于激励学生探究兴趣方面比较欠缺。

建议如下:

(1)在设计实验前,应预设问题引导学生猜测。

(2)实验汇报时,应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而不是由学生补充老师的总结。

(3)整节课的赞赏性回应只有三次,分别是“很好!

不错!

把掌声送给自己!

”教师应多预设富有针对性的赞赏回应,以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表8.意外与惊喜

教学环节

观察记录

评析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5.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4.数据交流分析

学生推测:

(1)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2)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在各组数据汇报中,有第5组和第11组出现偏差。

接触面粗糙接触面光滑

第5组0.6N0.7N

第11组1.1N1.5N

师:

为什么这两组与其它组不同,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生1:

可能是改变了物体的重量。

生2:

没有水平拉测量计

学生通过预习都可以说出前两个因素,但第三个因素的出现可以说这是课堂的一个意外。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影响摩擦力因素。

当然在此没有必要展开讲解,但在课末的结束提出: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这时点一下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这个因素,这是课堂的延伸。

 

在数据出现偏差时,不是一带而过,这是一个课堂难得生成的亮点。

此时如果老师能让这两组或其中一组的同学进行再次演示,找一找其中的原因,会有很好效果。

一是重视实验数据真实性。

二是这是实验操作养成的一个良好契机,就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机会。

 

五、学生活动效果地观察和分析

图1.语言流动图、巡回路线图

教师语言流动、巡回路线分析:

整节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正面回应方面表现较好。

经过统计,学生回答问题有20人次(12人),其中回答问题3次的有2人,占16.74%;回答问题2次的有4人,占33.3%;回答问题1次的有6人,占50%;未参与回答的学生35人。

教师巡视一共有四轮,巡视较少的组的面向讲台右边的组。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负面回应。

教师语言流动、巡回路线建议:

1.教师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建议尽量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面向讲台右边那组学生,整节课得到的关注并不多。

2.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关注面应该更广一些,特别是位置稍偏的学生,如面向讲台左右两组学生。

 

关于这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的思考:

1.观察量表的设计非常重要,一是观察项目的设定,牵涉到观察的角度和关注度,二是涉及观察的分组、分工及观察的流程;目前只停留在一堂课的流畅、达成教学目标否等初级层次,如何在关注核心概念的构建及探究方面还有待思考。

2.采用观察法,是为了更理性更全面的评价一节课,克服目前相对较为主观片面的评课方式。

既然是一种基于数据的观察法,里面的所有概念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界定,比如说什么是学生活动、什么是教师活动、什么是师生共享时间、什么是概念构建问题等等。

概念之间也尽量不要有重复和互相包含的关系,比如教师提问算不算教师活动?

教师的位置变化算不算教师活动?

如果有重复和包含关系,应该保留具有原始信息的概念(比如我们只记录课堂上人与人的对话、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师生的肢体和表情的变化),其它所有的过程的或终结的概念可以从分析原始信息数据中获得。

3.基于数据的课堂评价需要定一个标准的,怎样的数据表现才算是一节好的科学课?

例如有效提问的百分率达到多少才算好,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达到多少百分比才算好,教师与多少学生交流才可以认为是关注全体学生等等。

这点处理不好的话,表面上看来是以数据说话,实际上还是评价者按以往的思维下结论,当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方式,标准也不一样,这方面还有待继续思考和研究。

4.观察者不能干扰被观察者,否则数据是不具说服力。

比如这节课的巡回路线图,教师没有经过的地方,刚好是观察者们坐的地方,可结果却显示教师忽视了这些区域的孩子,这就是我们这些观察者对上课的师生心理和行为都有一些影响。

所以要实施课堂观察法还是需要关注观察提醒注意,需要一间的教室(类似微格教室),或者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全方面监控教室)。

5.在实际操作中,一个人观察及记录难免有疏漏,一组研究内容由两位老师同时做记录并交流完善,数据相对准确。

6.如果需要5-8个人来完成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如果不改进和简化方法的话,在日常教学研究中较难操作,课堂观察用于教师考核、教学技能评定及教学研讨就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简化的途径还是如第2点后面述,着眼于通过最原始的、直接的数据来分析出所有问题。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紧扣主题,量表研究项目的确定要再研究,尽量科学、规范、简捷。

2、开展课堂观察前,要对量表的填写进行详尽的培训,分工合作要明确,利于实际操作。

3、加强团队成员对课堂观察法的理论学习及实践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