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创新工作计划共12篇.docx
《气象创新工作计划共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创新工作计划共12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创新工作计划共12篇
气象创新工作计划(共12篇)
安徽省气象局2013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计划
2013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意见》(气发〔2012〕111号),继续推进我省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科研所改革与发展,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与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培育适应业务服务紧迫需求的技术成果,提升省级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一、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推进科研所改革与发展1.加强科研所发展与科研创新
按照《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关于对〈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发展实施方案〉的批复》,2013年正式启动科研所发展试点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中国局和省科技厅项目支持,重点在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害关键技术研究、淮河流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两个特色领域开展工作,建立农业气象、强对流天气等特色领域的创新科研团队,提升对省局核心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责任单位:
科研所
2.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依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加强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建设,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
责任单位:
科研所、省气象台
二、加强科技对气象业务服务的支撑能力建设
(一)气象预报预测科研能力建设
1.研发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
在常规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的基础上,开展与城市交通、电力、旅游、水文等行业相关的影响预报,开发定量降水、城市内
涝、雾霾等大城市精细化预警预报产品,升级完善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流程,发布大城市精细化指导预报。
责任单位:
省气象台、合肥市局、芜湖市局
2.完善中小河流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预报系统建设
整合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开展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技术研发,升级完善中小河流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预报支撑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建设。
责任单位:
省气象台、淮河流域中心3.研发基于MOS方法的降尺度预测模型
完善基于国家气候中心动力产品的降尺度模型,改进降水分级预测模型等数理统计模型,将EOF迭代方法应用到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预测,将时间尺度分离的思想引入到安徽主汛期降水预测业务,研发基于MOS方法的降尺度预测模型。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
4.短期气候预测机理研究和业务系统升级
加强异常气候机理研究和业务应用,开展ENSO和印度洋海温、青藏高原热状况、北极海冰、大西洋三极子、东亚环流与我省气候之间关系的研究,增强短期气候预测的物理基础。
优化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补充西风急流、波流相互作用方面的监测模块。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
5.淮河流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
在淮河流域气候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流域天气与气候尺度大气动力过程,提取影响流域气候的关键区域和影响因子,建立淮河流域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开发动力气候模式在流域的解释应用技术。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淮河流域气象中心6.淮河流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云图特征分析
开展以气象卫星资料为主,辅以多种观测资料(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再分析数据以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灾害性天气系统相对应云系的识别、跟踪分析。
责任单位:
省气象台、科研所、淮河流域气象中心7.淮河流域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
以区域内多部天气雷达、FY气象卫星、高密度地面自动观测站信息为基础。
开发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移动路径预警产品、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产品、强对流天气(暴雨、冰雹)预警产品。
责任单位:
省气象台、科研所
(二)气候变化及气候资源应用能力建设8.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体系
完善安徽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气候事件周年监测指标研究,建立评估模型,开展气候年景、月舒适度、雾霾及各行业的定量化评估。
加强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能源等行业定量化评价指标的研发。
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诊断研究。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
9.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加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业务化应用,研究定量、动态的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普查数据库,确定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建立灾损评估模型。
逐步开展干旱、高温、低温、冰雹、台风等其他灾种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并业务化应用。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防雷中心10.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针对台站环境或观测仪器变动,开展气温、降水等关键气候
要素资料的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技术研究,初步建立长序列的气候变化数据集。
进一步检测气候变化事实,开展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电力、水资源、生态等对敏感行业和领域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对策研究。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11.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应用服务
继续开展风能资源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省级风能预报技术。
开展太阳能资源在农业领域的综合利用试验。
研究输电线路风灾害、覆冰灾害评估技术,完成输电线路覆冰气象灾害评估地方标准的编写,构建微地形下输电线路风灾害评估模型,为气候变化下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单位:
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三)公共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建设12.研发高速公路大雾短时临近预报系统
加强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数据、道面观测资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完成成果试用和效果检验,并改进完善大雾短临预报模式方法,建立高速公路大雾短时临近预报系统。
责任单位: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科研所、省气象台13.建立市、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
开展合肥、芜湖大城市气象服务试点,推进城市综合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实施皖北、江淮、沿江农业气象服务重点示范区建设,建立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完善气象信息员互动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省、市、县三级发布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多灾种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责任单位: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科研所14.建立旅游和交通气象服务系统
开展旅游和交通气象服务,在黄山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开展成果推广应用,启动九华山、天柱山等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
体系建设;开展芜湖、马鞍山交通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建立市级交通气象服务系统。
责任单位: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相关市局、黄山气象管理处
(四)流域水文气象科研能力建设
15.基于卫星、雷达估测降水的雨情监测和精细化预报技术依托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卫星及雷达资料的降雨估算技术开展淮河流域精细化雨情监测。
发展多模式集合预报产品综合集成和应用方法,开展流域精细雨量与体积水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流域降水预报的精细化程度。
责任单位: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16.流域洪水风险预警及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研究利用精细化的定量降水估测和定量降水预报业务,结合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对可能引起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的各种气象因素及所呈现出的信号和征兆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气象风险预警指标,开展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
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资料、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详细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加强流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研究,建立淮河流域及安徽省重点中小流域洪涝灾害评估模型。
责任单位: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17.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文气象耦合技术
在开展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解决气象与水文之间在时空尺度上的匹配问题。
以分布式水文模型为核心,开展实时洪水预警预报方法研究,建立适合于淮河流域水文气象耦合的洪水预报预警模型。
责任单位: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五)农业气象研究及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18.建立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害指标体系
针对淮河流域全境,对在安徽省适用的农业旱涝强度指标进
行区域验证、修订和推广,并确定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和各发育期的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指标,建立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害指标体系,为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监测预警和精细化损失评估奠定基础。
责任单位:
科研所
19.农业旱涝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研究
完善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害损失数理统计模型和作物生长模拟评估模型,深入进行综合评估技术研究,并形成业务系统,实现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前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影响评估,提高农业旱涝损失评估的机理性、时效性和定量化水平。
责任单位:
科研所
20.冬小麦旱涝天气指数保险模型优化
通过野外试验,开展已用于安徽省的冬小麦干旱和连阴雨天气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应性检验,进行两类天气指数的区域修订和完善,并逐步应用于淮河流域种植业农业保险。
同时设计研发适用于淮河流域的其它大宗作物(玉米等)天气指数计算模型。
责任单位:
科研所
21.淮河流域农业旱涝风险分析和区划
传统农业气象区划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开展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害精细化风险区划;利用旱涝风险区划产品,结合当时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未来天气气候预测,及其脆弱性与抗灾能力,进行淮河流域农业旱涝灾害风险评价。
责任单位:
科研所
22.合肥地区灰霾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进行合肥市灰霾等大气环境参数探测,分析合肥地区灰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城市污染气溶胶理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责任单位:
科研所、合肥市局
23.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和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
基于安徽农网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气象服务综合技术平台。
责任单位:
农网中心
(六)人影技术研发和作业效果检验24.省级人影综合业务系统建设
完成省级人影综合信息处理与分析平台建设。
包括基于MICAPS3核心技术的MICAPS
3、GPS/MET、MODIS、SWAN、雨雾滴谱、作业需求分析、国家级指导产品本地化应用等省级指导产品研发与显示分析,建立相关历史资料统计查询系统和省级业务值班系统,开展人影作业指标体系研究。
责任单位:
人影办
25.完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徽省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作业动态的科学管理。
采用物联网技术,在现有的人影管理中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管理和RFID技术,对人影装备从生产出厂到购买入库、产品出库、运输直至发射使用各环节的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跟踪,形成产品闭环管理;实现自动记录各环节操作人员信息,为人影作业指挥、作业后效果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提高人影作业服务综合效益。
责任单位:
人影办
26.开展人影作业效果检验与科学试验
推进江淮地区人影随机试验。
开展黄山云雾微物理观测与试验,全面观测黄山云雾的气溶胶、云滴、雨滴、霰、冰晶、雪晶、云水含量、雷达回波、多通道水汽辐射量等宏微物理量谱分布,在现代气候背景下,对云水分不同地点、不同天气形势、不同高度云水宏微物理结果变化进行系统的观测分析。
开展雨雾滴谱观测与资料应用。
责任单位:
人影办
继续加强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等单位的科研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资源共享,增强优势互补;联合申报项目,在合肥市灰霾等大气环境参数探测研究、降水、能见度和气溶胶颗粒物浓度等气象探测技术,城市污染气溶胶理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责任单位:
省台、气候中心、科研所、大探中心、信息中心、人影办、农网中心
四、加强气象科技管理能力建设
1.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应用管理制度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业务化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将成果应用效益评估纳入项目实施任务,对各单位重点项目推进及成果转化的完成情况开展质量评价工作。
规范科技成果鉴定、验收、登记、申报奖励程序,完善科技成果备案制度,健全科技指标统计、评价和通报机制。
责任单位:
科技与预报处
2.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关键项目
根据我省优势专业和特色领域,重点解决气象业务服务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问题;引导科技力量向技术研发聚集,通过任务引导和资源支持,形成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持续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责任单位:
科技与预报处、人事处
为更好地规范、宣传气象工作,赢得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促进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把握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围绕县委政府“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的战略决策和和323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好气象局的宣传工作。
二、目标任务
1、
配合全县的中心工作,宣传各阶段重点工作、重要措施,今年面对我县出现的旱灾特别注重抗旱工作经验的宣传,汛期注重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预防经验的宣传,广泛报道具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工作经验,宣传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2、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传,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3、抓好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
年内争取在气象部门内部的《保山气象工作信息》、《云南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信息》上发表宣传报道6-8篇,争取在《保山日报》、《报》、政务网、新闻网发表宣传报道5-10篇,争取在《中国气象报》发表3-5篇。
三、工作重点
1、抓好单位上的宣传
以局团支部为主,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对县里的安排部署、单位的各项工作、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及时进行宣传,使全局职工及时了解全局的工作动态。
2、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利用电子显示屏、3.23世界气象日、动画天气预报等载体,持续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等等。
市气象局工作计划
市气象局工作计划
在20xx年我局工作中,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超前谋划、重点突破、抢抓机遇,突出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突出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突出气象科技创新,突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谋划,加强气象法制建设,为保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工作目标: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为核心,综合气象探测业务为基础,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
着力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要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3.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
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
继续利用信息大篷车,扩大信息覆盖面。
4.切实抓紧抓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依法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事业发展发展环境。
切实改进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有机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技和气象业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
5.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业,不断提高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能力。
着力研发“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农村防灾减灾系统、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项目,做好十二五项目规划。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和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激励机制;加强岗位锻炼,调动和发挥现有人才的主动性;加强学术交流和横向联合,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6.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良传统和气象文化,增强气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作风与修养建设,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规范县局“三重一大”事项及“三人民主决策”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财务监管力度。
推行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各县局积极参加星级台站评选;以建设和谐部门和学习型部门为重点,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20xx年市气象局工作计划
文章标题:
气象局年度工作计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
**市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三气象”工作方针,站在新起点,把握新机
遇,突出抓好体制创新,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突出抓好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突出抓好“三站四网”建设,推进综合观测能力实现新跨越;突出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突出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汛期气象服务万无一失;突出做好人工增雨保泉工作,积极服务生态市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和谐部门建设,推进部门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推进全市气象工作开创新局面。
1、突出抓好体制创新,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根据《山东省气象局业务技术体改革机构编制方案》和《关于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按照《**市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创新用人机制,按需设岗、以岗定人。
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切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技术到位。
加强对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精神的学习和贯彻,使每个同志深刻认识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投身改革,时刻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做好改革中的思想疏导工作,化解矛盾,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任务的完成。
2、突出抓好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加快**气象事业发展。
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按照省局要求,下半年重点是在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3号文件加快山东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上做好结合的文章。
3、突出抓好“三站四网”建设,推进综合观测能力实现新跨越。
在城市和乡镇重点地区进一步提高加密自动站的建设密度,力争尽快实现城市5Km,乡村10-20Km的自动站密度设想,从而解决我市中尺度天气系统监测中存在的站点资料稀疏问题,提高精细化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
4、突出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
严格落实《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切实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发布。
探讨利用手机短信发送技术及时服务县、乡、村及以下用户,努力使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尽可能覆盖受影响的群体,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加强灾情收集上报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灾区全面了解灾情,按规定逐级上报。
努力提高灾情上报时效,增强气象灾情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5、突出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汛期气象服务万无一失。
汛期服务要按照“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和“灾害性天气不漏报,重大天气不错报,全年工作不放松,每次天气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和要求,立足于抗大旱、防大汛、抗大灾,提早做好汛期各项准备工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汛期气象服务万无一失。
特别要做好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服务,以及对旱、涝异常气候的预测服务,努力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6、突出做好人工增雨保泉工作,积极服务生态市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启动“**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关工作,全面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各项工作。
在我市南部山区水分涵养区建立**市南部山区人工增雨(雪)基地,构建全市联动的现代化、规模化人工增雨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我市总体增雨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促进泉水持续喷涌,不断满足生态市建设和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发展。
7、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和谐部门建设,推进部门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
维护党章,执政为民。
要认真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气象局年度工作计划》来源于,欢迎阅读气象局年度工作计划。
(一)、继续把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将始终坚持把公共气象服务放在首位,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我局精心打造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平台为载体,以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二)、继续
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等项目的工程建设
目前,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已进入快车道,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建设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期。
继续积极推进浮梁县局工作用房的建设工作,如期按质按量完成这些工程建设项目。
争取2014年汛期前投入使用。
(三)、切实为瓷都经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014年,我们将继续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将气象保障服务与瓷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四)、坚持为“三农”服务,提升为“三农”服能力
2014年,我局将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点,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的同时,将继续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管理和规范工作,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文化建设
在新的一年里,我局将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依法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事业发展发展环境;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增强气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瓷都气象事业的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2010年我局工作中,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按照“融入共兴、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全省做示范、西部创一流、全国争先进”为目标,坚持“面向民生、
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超前谋划、重点突破、抢抓机遇,突出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突出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突出气象科技创新,突出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谋划,加强气象法制建设,为保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工作目标: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
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为核心,综合气象探测业务为基础,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
着力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要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