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10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单元测试9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第一编考点过关练单元测试9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单元测试(九)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4·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个种群

B.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包括了其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应是一个生态系统,A说法错误;弃耕的农田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B说法正确;池塘养鱼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鲫鱼的需要,所以需要不断投放饲料等,C说法正确;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说法正确。

答案:

A

2.[2015·江西上饶六校联考]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解析:

分析题意,甲虫以落叶为食,应该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A、B、D错误;甲虫分解落叶,将落叶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循环,C正确。

答案:

C

3.[2015·杭州二中测试]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和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6%和15%

B.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D.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故甲到乙的传递效率为200/(175+875+200)=16%,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5%,A说法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还田,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不可逆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C说法正确;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875+200=1250kJ,D说法正确。

答案:

B

4.[2014·山东临沂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解析: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种间损耗的能量就越多,传递到最高营养级的能量越少,但人类未必一定要利用最后的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不一定少,C错误。

答案:

C

5.[2014·江西南昌八一中学三模]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

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解析:

图中C为大气中的CO2,F为分解者,其余则为消费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A错误;图中D为生产者,共有D→A→B→E一条食物链,B正确,C错误。

F为分解者,D错误。

答案:

B

6.[2015·黄梅一中适应性训练]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缸制作完成后,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

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甲鱼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

D.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

解析:

生态缸制作完成后,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缸内生物大量死亡,A正确;生态缸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要适宜,小甲鱼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数量宜少,B错误;生态缸中的生物要有合适的食物链,C错误;生态缸要密闭,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D错误。

答案:

A

7.[2015·安徽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解析:

粪便做肥料,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中的能量,而是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故A错误;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不是一个个体中的能量流向下一个个体的能量,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形式循环,C正确;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一般越多,D错误。

答案:

C

8.[2015·山东烟台期末]下图为某池塘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太阳鱼大多时间都在水底觅食,以摇蚊幼虫为主要食物。

若在池塘里放养黑鲈鱼(以幼小太阳鱼为食),小太阳鱼大都转移到芦苇丛中捕食浮游动物,但生长迟缓,等生长到安全大小后再回到池底觅食。

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随季节变化,太阳鱼的食物来源不会发生改变

B.浮游动物与摇蚊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

C.小太阳鱼转移到芦苇丛中生长迟缓可能与获得能量较少有关

D.太阳鱼粪便中含有第二、三营养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解析:

分析题意,太阳鱼在芦苇生长季节在芦苇丛中觅食,而长大后回到池底觅食,可见其随季节的变化,食物来源发生变化,A说法错误;图中摇蚊和浮游动物都可以浮游植物为食,存在竞争关系,摇蚊又可以浮游动物为食,存在捕食关系,B说法正确;生长迟缓可能是与获得能量较少有关,C说法正确;太阳鱼以第二营养级的浮游动物为食,又以第三营养级的摇蚊为食,所以粪便中含有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生物中的能量,D说法正确。

答案:

A

9.[2014·山东德州期末]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是:

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辅以人工的物质与能量投入,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恢复。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B.恢复较快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

C.能量投入需要符合能量流动特点

D.物质循环时间长的生态系统恢复慢

解析: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说法正确;恢复较快的生态系统一般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说法错误;能量投入过程中,需依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适时适量投入,C说法正确;物质循环时间长的生态系统代谢较弱,恢复起来也较慢,D说法正确。

答案:

B

10.[2014·海南中学期中]2012年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

B.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C.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解析:

当地生态系统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不过干旱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A错误;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维持原状的能力,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抵抗干旱的能力下降,故抵抗力稳定性减弱,B正确;干旱会导致一些不耐旱的个体死亡,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导致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降低,C错误;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D错误。

答案:

B

11.[2015·湖北孝感统考]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

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代表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故从麻风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C

12.[2015·湖北三校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图1中过程1只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

C.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图2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

分析图示,大气中CO2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由于只有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中的CO2,因此C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故A错误;图1中过程1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故B错误;图2中的食物链中,①为流入兔体内的能量,②为流入狼体内的能量,故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正确;图2中③为兔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应该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错误。

答案:

C

13.[2014·江苏南通期末]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能量单位:

kcal·m2·a-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太阳鱼属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其与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浮游藻类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少数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C.如果除去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鲈鱼的产量将增加

D.浮游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16%

解析:

分析图示食物链,太阳鱼可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其既以双翅目昆虫为食,又与双翅目昆虫以浮游动物为食,所以其与双翅目昆虫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A说法正确;生态系统中任一营养级生物所固定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其余少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B说法正确;除去双翅目昆虫,鲈鱼所处营养级由第四、第五营养级变为第四营养级,所获得能量会增加,产量增加,C说法正确;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间,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有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所以D说法错误。

答案:

D

14.[2014·吉林期末检测]a→b→c→d是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测得a、b、c、d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分别为m1、m2、m3、m4,对这一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所固定的太阳能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B.c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

C.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多少是a>b>c>d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解析:

食物链中a为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说法正确;c粪便中的能量是c未同化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B说法正确;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逐级递减,C说法正确;d处于最高营养级,一般个体所含有机物质量大于其他营养级个体质量,D说法错误。

答案:

D

15.[2014·大庆一中段考]南极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

如图表示南极淡水湖Crooked湖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图。

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鞭毛藻和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属于生产者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枝角类动物和细菌

C.Crooked湖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弱

D.图中所示成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

变形虫属于消费者,A错误;细菌为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所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枝角类动物,B错误;该湖的成分简单,生物种类少,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地处南极,该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极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差,C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D错误。

答案:

C

16.[2014·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时发现每立方米河水中含有鲤鱼5条,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B.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0个,死亡个体100个,则反映该种群数量增长的值为10%

C.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染水中的有机物进而起到净化水源的作用

D.我国大别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的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解析: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时发现每立方米河水中含有鲤鱼5条,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群落的特征,所以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群落的空间结构,A对;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0个,死亡个体100个,出生率20%,死亡率10%,则反映该种群数量增长的值为100,B错;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染水中的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进而起到净化水源的作用,C错;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是群落演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

答案:

A

17.[2015·江西协作体联考]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答案:

B

18.[2014·江苏无锡期末]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1+C2+C3

D.C3=B2×(80%-90%)

解析:

B2为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A成立;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中,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输出的总能量,所以A=F+B1+C1+D1+E1,B成立;B2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输出量,即C1+C2+C3,B2=A-(B1+B2),故C成立;C3是初级消费者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等于B2-(C1+C2),而C2等于B2×(10%-20%),D不成立。

答案:

D

19.[2015·东城区综合练习]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生存空间和部分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不正确;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不正确;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会增加,小粒种子植物会逐渐减少,最终导致蚂蚁的数量减少,C不正确;啮齿动物与大粒种子的数量有关,大粒种子的数量与小粒种子植物的数量有关,从而对蚁群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答案:

D

20.[2014·天津河东区一模]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5分)[2015·安徽示范性高中联考]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英国殖民者将兔引入后,兔大量繁殖,遍布各地,严重妨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科学家引进了粘液瘤病毒,澳大利亚兔对病毒高度敏感,大量死亡,于是植被逐渐恢复,但不久发现有些兔对此种病毒也产生了抗体,感染后不死亡,且它们产生的幼兔也有抗性。

下图表示澳大利亚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

根据以上材料和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粘液瘤病毒和兔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粘液瘤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成分。

(2)最后存活下来的是具有抗病毒性状的兔和________(填“毒性强”或“毒性弱”)的病毒,这说明了兔和粘液瘤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4)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假设该草原由于兔的大量增加,草原退化,假设初级消费者只有兔,兔的同化量与草的同化量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5)对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

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________。

A.粘液瘤病毒 B.其他的兔

C.兔血液中的葡萄糖 D.狐

(6)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较小。

下列因素或兔的行为会使兔的种群数量增加的是________。

A.兔的扩散

B.兔的聚集

C.老年兔比例较大

D.与兔的生活方式及栖息环境相似的生物增多

解析:

(1)病毒全部营寄生生活,故粘液瘤病毒和兔之间的关系是寄生粘液瘤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兔和粘液瘤病毒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最后存活下来的兔是具有抗病毒性状的兔和毒性弱的病毒,因为毒性强的病毒无法生存。

(3)无机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草)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重新利用来合成有机物,而物质可以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4)由草原向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因此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群落中CO2的释放量。

正常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兔大量增加,草原退化,说明消费者过多,能量传递效率至少大于20%。

⑸粘液瘤病毒、其他的兔、狐均是这只兔的生物因素,它们构成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而兔血液中的葡萄糖是兔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属于内环境,不属于兔生活的外部环境。

⑹兔的扩散使其种群密度下降,密度制约因素减小,所以种群数量得以继续增长;兔的聚集使个体因有限的资源而发生的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数量下降;C中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下降;D中与兔生态位置相似生物的增多会增加兔的竞争,使兔的数量下降。

答案:

(1)寄生 消费者

(2)毒性弱 共同进化

(3)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

草的光合作用)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大于 抵抗力 至少大于20%

(5)C (6)A

22.(10分)[2015·江西八校联考]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某人工马尾松林中主要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群对能量的使用情况(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据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生物类型

马尾松

植食昆虫

食虫鸟

同化量

(?

15.0

2.0

净同化量

(  )

5.0

(  )

呼吸消耗

65.5

(  )

(  )

传递的分解者

3.0

0.5

微量(为计)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15.0

2.0

未被利用的数量

41.5

2.5

(  )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成分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若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D的数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图2反映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调节的概念模型。

若因某原因,植食昆虫数量急剧下降,迫使食虫鸟飞向其他松林觅食,此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表格中,净同化量指的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处数值为________,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去路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图1中E能利用光能且和A是双向箭头,可知E是生产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而可判断F、D、B属于各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

群落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构成群落的成分是B、D、F、E、C;如果E出现白化苗,则会导致F减少,进而导致D减少。

(2)由于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比较单一,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根据图2变化,可反映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植食昆虫和食虫鸟是捕食关系,该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3)根据题意“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故表格中净同化量是指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处数值表示马尾松的同化量,马尾松的同化量有四个去路:

传递给分解者(3.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15.0)、未被利用的能量(41.5)、呼吸消耗(65.5),故马尾松的同化量=3.0+15.0+41.5+65.5=125;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

(1)B、C、D、E、F 减少

(2)抵抗力 负反馈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3)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 125 热能

23.(11分)[2014·江西景德镇质检]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部分组成。

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取样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