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07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docx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

冬期施工时间的规定:

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范》JGJ104-97规定:

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C即进入冬期施工,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高于5°C即解除冬期施工。

但不同行业也有差别。

如水电站钢筋砼施工规范:

寒冷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C以下或日最低气温稳定在-3°C以下时,应按冬季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还有些地区规定了冬季施工的起始日期。

如XX地区混凝土冬期施工期的确定:

混凝土冬期施工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104-97中规定:

"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C时,混凝土结构工程应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并应及时采取气温突然下降的防冻措施."根据XX市气象台XX年至XXX年十年的气温资料查得,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高于5°C的末日和连续5天稳定低于5°C的初日数据.用数理统计法求得X月XX日为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起始日期,次年X月XX日为混凝土冬季施工终止日期,整个混凝土冬季施工期为XXX天,近五个月。

基础及柱墙混凝土施工

1.1、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一般不得留置施工缝,各种混凝土材料和设备机具必须保证供应。

1.2、基础顶面施工缝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留置。

1.3、墙柱甩出钢筋必须加以保护,避免混凝土污染钢筋。

1.4、基础施工完毕后,必须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袋进行养护。

1.5、用于承重结构及抗渗防水工程使用的混凝土,第一次使用的配合比,在混凝土出厂前由混凝土供应单位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开盘鉴定;共同认定试验室签发的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组成材料是否与现场施工所用材料相符,以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

如果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可以在维持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砂率、水及水泥量,至和易性良好为止。

1.6、混凝土运输

预拌混凝土应充分搅拌后再卸车,不允许任意加水,混凝土发生离析时,浇筑前应二次搅拌,已初凝的混凝土不能使用。

1.7、混凝土浇筑、振捣:

1.7.1、独立基础混凝土浇筑必须分层铺摊混凝土并及时振捣,振动棒插入点间距为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25倍。

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翻浆为准。

柱墙体浇筑混凝土前,在底部接搓处先均匀浇筑5c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减石子砂浆。

用铁锹均匀入模,不应用吊斗直接灌入模内。

利用混凝土杆检查浇筑高度,一般控制在40cm左右;分层浇筑、振捣。

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

墙体连续进行浇筑,上下层混凝土之间时间间隔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

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宜设在门洞过梁跨中1/3区段。

接搓处应撮捣密实。

浇筑时随时清理落地灰。

1.7.2洞口浇筑时,使洞口两侧浇筑高度对称均匀,振捣棒距洞边30cm以上,宜从两侧同时振捣,防止洞口变形。

大洞口下部模板应开口,并保证振捣密实。

1.7.3振捣:

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一般应小于50cm.门洞口两侧构造柱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

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达到要求,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预埋管等,发现有变形、移位,各有关工种相互配合进行处理。

1.7.4墙上口找平:

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预定标高线,将墙上表面混凝土找平。

1.7.5拆模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常温时混凝土强度大于1.2MPa;常温时及时喷水养护,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1、 顶板混凝土施工

2.1、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拖拉振捣,并用钢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长木抹子抹平,表面拉毛。

2.2、浇筑完毕后及时用塑料布加草袋覆盖混凝土养护。

四、质量要求

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

主控项目

1、 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1.2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1.3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1.4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1.5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4、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一般项目

5、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6、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

方案进行。

7、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1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7.2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

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7.3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7.4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7.5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现浇结构外观质量

主控项目

1、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一般项目

2、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

现浇结构尺寸偏差

主控项目

1、现浇结构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混凝土设备基础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设备安装的尺寸偏差。

一般项目

2、现浇结构和混凝土设备基础拆模后的尺寸偏差应符合下表1的规定

五、成品保护

1、要保证钢筋和垫块的位置正确,不得踩楼梯、楼板的弯起钢筋,不碰动预埋件和插筋。

在楼板上搭设浇筑混凝土使用的浇筑人行道,保证楼板钢筋的负弯矩钢筋的位置。

2、不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在梁或楼梯踏步模板吊模上踩,应搭设跳板,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3、已浇筑楼板、楼梯踏步的上表面混凝土要加以保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准在面上进行操作及安装结构用的支架和模板。

4、在浇筑混凝土时,要对已经完成的成品进行保护,对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流下的水泥浆要专人及时地清理干净,洒落的混凝土也要随时清理干净。

5、对阳角等易碰坏的地方,应当有保护措施,专入负责。

6、顶板混凝土及防水工程完工后,应尽快进行回填土工作。

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蜂窝:

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2、露筋:

原因是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导致钢筋紧贴模板。

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表1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轴线位置

基础

15

钢尺检查

独立基础

10

墙、柱、梁

8

剪力墙

5

垂直度

层高

≤5m

8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5m

10

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

全高(H)

H/1000且≤30

经纬仪、钢尺检查

标高

层高

±10

水准仪或拉线、钢尺检查

全高

±30

截面尺寸

+8,–5

钢尺检查

电梯井

井筒长、宽对定位中心线

+25,0

钢尺检查

井筒全高(H)垂直度

H/1000且≤30

经纬仪、钢尺检查

表面平整度

8

2m靠尺和塞尺检查

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

预埋件

10

钢尺检查

预埋螺栓

5

预埋管

5

预留洞中心线位置

15

钢尺检查

3、麻面:

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或因混凝土气泡多,振捣不足。

4、孔洞:

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5、缝隙与夹渣层:

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

6、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不用抹子认真抹平。

七、安全技术

1、进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2、车道板单车行走宽度不小于1.4m,双车来回宽度不小于2.8m,在运料时,前后应保持一定车距,不准奔走、抢道或超车。

到终点卸料时,双手应扶牢车柄倒料,严禁双手脱把,防止翻车伤人。

3、用塔吊、料斗浇捣混凝土时,起重指挥、扶斗人员与塔吊驾驶员应密切配合,当塔吊放

下料斗时,操作人员应主动避让,应随时注意料斗碰头,并应站立稳当,防止料斗碰人坠落。

4、离地面2m以上浇捣过梁、雨蓬、小平台等,不准站在搭头上操作,如无可靠的安全设施时,必须戴好安全带,并扣好保险钩。

5、使用振动器前应检查电源电压,必须经过二级漏电保护,电源线不得有接头,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振动机移动是不能硬拉电线,更不能在钢筋和其它锐利物上拖拉,防止割破拉断电线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框架柱、挡土墙墙体混凝土浇筑有关要求:

浇筑高度:

挡土墙浇筑至暗梁底,框架柱浇筑至框架梁底。

冬季施工时,混凝土浇筑严格按照冬季施工方案执行。

 

你找了相关的信息,具体如下所说:

摘要】本文对以欧盟为主编制的标准中涉及混凝土施工养护方面的规定作了综述,重点介绍施工中常遇的质量问题以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分析等,以期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混凝土 养护 开裂 龄期 强度

  1.概述

  混凝土结构应根据国家标准或业主提出的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

在上述规定的服务年限内应确保结构混凝土的质量,期望达到结构不必进行大修的目标。

为达到预定的结构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应重视结构的设计及混凝土的施工、养护;交付后还应关注使用维护。

  避免复杂形状结构和密集的配筋是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关键,因为易于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就易于得到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也好;在相同断面的结构构件中,应避免过多的纵向钢筋突变性截断,以防在该断面处形成过宽裂缝;建筑平面布置有突变处的混凝土楼盖,常是裂缝发生的薄弱环节。

显然,这些与设计是紧密相关的。

  对浇筑完的结构混凝土进行精心养护,是确保刚浇筑的混凝土以最佳的方式,朝高强度、抗渗、抗裂且耐久的硬化混凝土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混凝土养护期内,避免混凝土表层过早干透而开裂,确保早期不受冻或不受热应力的危害等不利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是对CEB/FIP《模式规范》MC90和CEB《耐久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第二版(1989)以及2000年后欧洲规范等标准、文献中有关内容的学习体会,重点介绍标准、文献中关于混凝土施工养护中实际经验和理论阐述。

  2混凝土施工的一般要求

  2.1混凝土浇筑

  对于土建结构中常规混凝土的浇筑,应努力做到下列诸点:

  

(1)混凝土的浇筑不能导至离析。

浇筑高柱或高墙时,不应采用高抛散落方法,而应采用溜槽或其它有效的措施。

  

(2)较厚的混凝土可分层均匀地浇筑,每层厚度取决于浇筑方法及其效果。

  (3)严禁倾倒大堆混凝土、然后靠振捣器来振平的施工方法。

  (4)分层浇筑时,应防止混凝土表层过度泛浆。

  (5)连续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振捣器能使混凝土中的空气排出而又不致引起离析;同时振捣器不应伤及已初凝的混凝土层,或者导致钢筋位移或碰坏。

  (6)当混凝土在初凝前仍具有和易性时,允许再振捣或压实抹平,用以消除混凝土的塑性收缩、沉缩或早期塑性裂缝,并使水平钢筋处可能产生的空腔闭合。

  (7)施工缝的留置应得到设计方的许可。

通常,设置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较低,施工缝有可能成为抗渗的薄弱环节,除非采取专门的设计构造和施工技术措施。

  (8)超过初凝时间后的混凝土“冷缝”,应进行专门的表面处理和清洗。

  2.2混凝土养护和保护的宗旨

  对混凝土养护和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应在混凝土浇筑后立即开始,其目标是:

  

(1)混凝土养护是为了防止混凝土过早干燥、产生早期开裂;保证浇筑的混凝土中水泥有足够的水进行水化,以获得设计期望的混凝土潜在性能所采取的措施。

混凝土表面快速干燥将会使水化难于继续。

因为混凝土表层的硬化,有时还需要外界的温、湿度提供。

  

(2)混凝土保护是为了抵抗各种外来作用对初期混凝土造成损害所采取的措施。

外来作用是指:

雨水的冲淋、冰冻、温度(含水化热和环境温度)、振动、冲击等。

  2.3混凝土的养护措施应包括养护方法、养护时间等。

实践证明,养护措施可得益于好的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但是养护不好则会损害混凝土拌合物;同时,养护充分不能补救不好的混凝土拌合物。

  合理的养护措施可保证混凝土硬化过程的正常发展。

控制混凝土硬化过程,可采用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手段。

主动控制主要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厂,例如,采用蒸汽、红外线等方法以增加热量来进行控制;被动控制通常用于现浇混凝土工程中,它仅能用选择浇筑温度和模板温度等手段有限地控制混凝土在硬化过程的热量。

  这里仅讨论被动控制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措施。

被动控制的控制参数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的种类,包括水泥种类及其用量。

在一定程度上它可由施工者通过调整来控制热平衡。

  

(2)浇筑温度、模板类型、保温程度、拆模时间等。

它是施工者通过浇筑计划,主动实施的有关参数控制,显然,这涉及到经济、工期进度及相关设备等因素。

  (3)结构尺寸、环境气候。

它们是客观条件,施工者难于改变它,而要顺应地采取恰当的措施。

  在正式进入养护阶段前,应注意对刚浇筑完的混凝土采取降低蒸发速度的预防措施,避免因混凝土表面蒸发速度大于混凝土内部水上升到表面的速度,特别是在气温高、大风、低湿度或在它们的组合下,从而导致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

  在高温天气施工中,应采取包括润湿模板,选择一天中最低温度时浇筑混凝土,设置挡风、遮阳设施、喷雾等,缩短从混凝土浇捣到开始养护之间的时间。

在冬季施工中,对刚浇筑的混凝土,应采取排除表层多余的水,以避免受冻;在混凝土受冻前,其抗压强度至少达到5Mpa后,方可认为它具有抵抗早期冻害的能力。

  混凝土的养护就是为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出现早期干燥,便结构混凝土周边具有高湿度的小环境。

必须指出,如果混凝土在第一次干燥后,再采取养护措施是难于补救的,因为混凝土硬化一经中断,就难于补偿其渗透性的损失。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利用模板(隔热、封闭)、铺盖暴露表面的复盖物(包括塑料薄膜等)并喷洒水(适用于冰冻温度以上,并应注意水化热表面上喷洒冷水导致表面开裂)或使用养护剂形成保护膜等。

上述方法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2.4混凝土的养护期

  科学确定混凝土的养护期是一困难的问题。

较合理的方法是,规定在混凝土养护终止前,混凝土表面层的渗透率达到规定的某一限值,它主要取决于结构所处的暴露环境和水泥品种。

  通俗地讲,混凝土养护期是指:

养护的混凝土表面层具有足够的不透水能力(与渗透限值相关)和达到要求的强度所决定的持续时间。

由于混凝土表面渗透率限值难于为工程界接受,需要有一个替代的实用方法来近似地估计养护期。

  在前述CEB《设计指南》中指出,耐久的混凝土取决于高质量的养护措施,混凝土表面渗透率取决于混凝土表层(也与钢筋的保护层有关)的质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振捣和完美的养护,设计人员的努力几乎是白费。

  基于混凝土表层不出现早期干燥作为条件,混凝土养护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参数:

使用期间环境的侵蚀性、养护期间的环境、混凝土拌合物对养护的敏感性(水泥品种及其含量、水灰比等)。

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敏感性可通过减小水灰比来调整,使其对养护不太敏感或不敏感。

因为,水灰比对混凝土的渗透性、透气性有重大影响,当水灰比超过0.6时,混凝土中毛细孔增加而导致渗透明显增加。

  《模式规范》MC90根据上述概念对混凝土养护的估计采用列表方式(表达1、表2)作出具体的规定。

在表1中根据环境条件和混凝土不渗透度的发展速率,给出了最短的养护持续时间;在表2中根据水泥品种和水灰比来确定不渗透度的发展速率。

     注:

①除暴露等级XO(无腐蚀或破坏危险性)、XCI(干燥或持续潮湿)、XM(磨损导致混凝土破坏)外,其它暴露环境中的混凝土的持续养护时间必须使混凝土表层抗压强度达到的fcu,k的50%;

②对初凝时间超过5h的混凝土,其持续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

      ③表面温度低于5℃的混凝土,其在温度低于5℃期间的持续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

      ④比值可由先行的试验确定,或根据已有类似组成(即相同水泥、相同水灰比)的混凝土确定;

    ⑤表面温度是指空气温度而非混凝土表面温度。

  在按表1取用养护持续时间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1)表1是以波兰特(硅酸盐)水泥(熟料含量不少于95%)配制的混凝土和养护的基准温度为20℃而给出的;同时,它也是考虑结构构件的使用(例如,打算做饰面)为依据而给出的最短养护时间。

  

(2)对含有大量掺合料的波兰特复合水泥、高炉水泥和火山灰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其养护将比用波兰特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敏感。

对为样的混凝土如处在表1的暴露条件Ⅱ和Ⅲ时,其养护时间应比表1中的规定增加1~2d;对暴露条件Ⅰ未作补充规定,因为对养护后干燥率低的混凝土,即使在养护终了后,混凝土表层仍将会继续水化。

  (3)对养护的环境温度低于10℃时,应延长养护时间。

延长的时间理应以混凝土成熟度为依据来确定。

作为一个粗略的估计,对10℃温度下的混凝土,要求其养护期为20℃时的2倍;对30℃温度下的混凝土,要求其养护期为20℃时的一半。

 

  2.5养护期前后的温度控制

  混凝土处于不同温度下会得到不同的硬化效果,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对浇筑的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在养护中和养护后的温度有必要作出控制。

常规的经验作法是:

  

(1)在冬期施工中,为避免冰冻使混凝土毛细孔中的水结冰而导致混凝土破坏,要不混凝土浇筑时的最低温度不应低于5℃;对薄形截面构件的混凝土,其最低温度不应低于10℃。

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温度应予提高,用于考虑补偿混凝土拌和至浇筑时间内的热量损失,但不得高于30℃。

  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可由加热至100℃的拌和水以及平均温度不超过65℃的骨料来实现。

应先对水和骨料拌合,使拌合物温度降低到小于40℃后,再加入水泥拌合。

  

(2)在高温、低湿度、高风速及其任何的组合下,浇筑混凝土会带来损害新拌的和硬化的混凝土质量。

对通常的结构,浇筑时的温度不宜高于35℃;对大体积混凝土则宜低于15℃。

  为控制高温的影响,对拌和水、骨料应采取冷却措施,水泥也要保持低温;对运输和浇筑的设备可采取遮挡或洒水等措施。

  高温下的润湿养护特别重要,且养护时间至少为7d。

对平板型结构,应采用防风板、遮阳板,并对周围空气采用冷却和润湿或喷雾。

  (3)避免在正常条件下由于混凝土表面受热产生开裂,拆模后的结构构件中心与表面之间的温度差,宜控制在不大于20℃;大体积混凝土和施工缝处的温度差,宜控制在10℃~15℃。

  显然,上述要求比我国相关标准的规定要严。

  综是所述,要保证混凝土的养护质量,先要科学地确定混凝土的养护期和持续养护的最短时间,再选择必要的养护措施,并注重养护期前后的温度控制,以达到混凝土养护和保护的宗旨。

  参考文献:

《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1419:

02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

尽管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

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因此本文仅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作一探讨。

 

   

  1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导致内部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与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相差不大。

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以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不均匀,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

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

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

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

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

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为30天。

其特征是,一是水泥放出的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

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中期:

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请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晚期:

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

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自生应力:

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

 

  

(2)约束应力:

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

 

  这两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比较复杂,计算混凝土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3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两项措施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过冷水降温;(5)规定合理的拆膜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温度梯度;(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

 

  

(1)合理的分缝分块;

(2)避免基础过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