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810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docx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建立模型

3、解释与应用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

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

“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

“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

“其他的呢?

生2:

“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

“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

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吴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

吴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起身一边表演一边说“我这样走就是身体向前平移”,接着他又表演了一个旋转的动作,以示区分。

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与旋转

吴老师将一张卡通人物图片贴在黑板中央,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

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

“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卡通人物图片在黑板上按要求移动着……

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趣地题目:

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

你能做到吗?

试一试吧!

(如下图)(图略)

吴老师同时提出活动要求:

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着,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

巡视中吴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生1:

如果要接顾客A,汽车要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6个格。

生2:

我要接顾客A,汽车可以先向下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5格。

生3:

我要接顾客A,汽车就向左下平移,斜着过来。

当学生出现多种方法时,吴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追问生3:

“你为什么这样走啊?

”当学生说“这样走比较近”时,吴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由衷地赞扬道:

“太聪明了!

如果真有这样一条路的话,你这样走最近。

在吴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

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又为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设计了从家到学校的多种行走路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如下图)(图略)

方法1:

(图略)

方法2:

(图略)

方法3:

(图略)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在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记录中,鼓励他们在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在平面方格图中,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对平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

(1)汽车方向盘 

(2)水龙头 (3)推拉窗户

此时,同学们都抢着按动手中反馈器,选择“平移”与“旋转”的按钮,屏幕上快速展现出全班选择的正确率和每个同学的答案。

只有第(3)题引起争,有24人选择“平移”,2人选择“旋转”。

吴老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播放录像,请同学们观察后再次判断,同学们静静地观察着屏幕上的画面,终于达成了共识。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接着吴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一个学生说:

“我正想提个问题呢,学习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用处吗?

”吴老师将这个问题推给其他同学,一个女同学说:

“只能打开或移动什么东西。

”“看来,这个同学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作用。

”随着吴老师的话音,大屏幕上出现了3个话题:

(1)楼房会搬家吗?

(2)聪明的设计家;(3)巧算长度。

吴老师问:

这里有3个问题,你最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1:

楼房会搬家吗?

生2:

我也想了解楼房真的会搬家吗?

生3:

我想了解的是聪明的设计家是怎样设计的。

吴老师接着说: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先进入第一个话题。

”这时,大屏幕上播放出上海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

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发出了“哇噻!

”的感慨!

吴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

“神了!

”此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在他们正在为数学的神奇而感到兴奋不已时,师生又一起进入了第二个话题的研究,同学们在帮助聪明的设计家选择平移门和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使同学们兴趣盎然。

四、课堂总结

当吴老师问到“通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什么遗憾”时,孩子们不仅谈了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发出了对数学神奇的由衷感叹,更遗憾于课堂的短暂。

有的学生提出了还想继续了解更多的有关平移与旋转的知识……

吴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址,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网站里有更多有关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浏览,继续学习。

随着铃声的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课堂。

练习课案例《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

老师请你们看两张动物的图片,请看这是什么?

这是猎豹。

这个是谁?

这是羚羊。

我这有一个数学问题,听一听好吗?

凶猛的猎豹2小时奔跑160千米,美丽的羚羊4小时奔跑320千米,谁的速度快?

说说你的列式:

生:

160÷2=80千米/小时

320÷4=80千米/小时

80千米/小时=80千米/小时

师:

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它们的什么是一样的?

什么是不一样的?

这两个算式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规律?

生:

(商一样,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蕴含着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规律)

师:

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再请其他人来说一说。

2、说明这节课的目标:

板书课题:

练习(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二、基本练习:

师:

要想准确快速的做题,首先你必须理解商不变的性

质,对吗?

那么你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性质呢,来做几道题检查一下,好吗?

1、慧眼识真假:

先判断对错,再说说为什么?

①100÷20=(100÷10)÷(20×10)

②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意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③150÷50=(150+3)÷(50+3)

师插问:

那这要是减号呢?

④480÷20=(480×0)÷(20×0)

⑤60×50=(60÷3)×(50÷3)

⑥两个数的商是15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4,商仍是150.

师:

通过这几道题,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商不变性质中哪些词语是关键词?

谁来说说?

(强调:

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生:

我来补充,还应该强调是在除法中,乘法就不行了。

2、快乐选择ABC

①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8,那么商是()

A、160B、20C、16D、200

②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仍是80,除数应是()

A、缩小5倍B、乘5C、增加5D、减少5

③a÷c=()

A、(a÷b)÷(c÷d)

B、(a×b)÷(c÷b)

C、(a×b)÷(c×b)(b≠0)

④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9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5,商是几,余数是几?

()

A、45,50B、9,10C、45,10D、9,50

⑤18÷3=6,如果被除数乘2,除数不变,商是()

A、6B、12C、3D、24

⑥18÷3=6,如果除数乘2,被除数不变,商是()

A、6B、12C、3D、24

师:

哪组愿意跟大家说说选哪几题,你们选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选?

3、商不变性质的应用

1)师:

这几道题做完以后,我发现你们已经真正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很好,那理解是理解了,我们学的这个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啊?

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做什么呢?

(口算、竖式、简算)

2)师:

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的?

举例:

如320÷40,320和40同时除以10,划去320和40末尾各一个0,变成32÷4,等于8

6600÷600,6600和600同时除以100,划去6600和600末尾各两个0,变成66÷6等于11

师:

10÷3=3……1

100÷30

1000÷300

你能根据第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后面两题的答案呢?

(强调商不变,但余数中的0不能去掉。

3)课本P95页第6题。

说一说这两题各出错在什么地方?

师: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各有两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有一个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一个有两个0,另外一个没有0,请问同时消去几个0?

三、综合练习:

1、趣味比赛

师:

我们学知识应该活学活用,对吗?

那么下面啊,老师这有个趣味比赛,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比一比,看谁写的连等式多?

老师给了一个例子,谁能解释一下我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的?

我写这个是不是连等式?

师:

你们也来试一试,准备好了吗?

开始。

师:

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

你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写的?

(2400÷300=240÷30=24÷3=8÷1=4800÷600=9600÷1200=960÷120=96÷12=……

师: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我们可以写出无数个连等式,商不变的性质是多么神奇啊!

2、能力拓展

1)甲乙两数相除,商是42,如果把甲、乙两数都扩大2倍,商是()

2)甲乙两数相除,商是30,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是()

3)甲乙两数相除,商是87,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商是()。

4)一个数除以5,如果除数变成1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80,如果这两个数都除以4,商是()。

6)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6,如果补除数乘以2,除数不变,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商就变成了18。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四、学习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更加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知道了商不变的性质能应用在口算中,竖式计算中。

师:

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商不变的性质,还能够学以致用,其实我们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应用。

五、课后延伸: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制成数学小报

 

复习课案例〈〈空间与图形〉〉

一、回顾所学的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

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思考:

虽然我的学生在前面学完后都有整理与分析,但这个整理很重要,综合性更强。

一方面是让学生又熟悉了知识;另一方面是方便上课时的交流。

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

(2-3人的汇报即可)

知识内容主要有: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思考:

这时汇报的知识是散装的,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的触角到了何种地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①尽量纪录的翔实(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思考:

教师这时根据学生罗列的知识进行板书,不仅仅是把知识写出来,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③教师有意识的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式。

思考:

学生的思路总是新奇而独特的,这个时候的展示不仅满足了学生“我做了”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要重新进行整理”。

二、开展知识的整理。

小组合作整理知识:

1.小组内交流课前的整理情况。

思考:

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整理的形式。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次比较全面地整理。

①注意选择比较好的整理方式。

如,文字、表格或画图等方法。

②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防止有遗漏。

③简单地交流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④尝试让学生整理一下学习的方法。

思考:

这个整理过程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对学生思维的含量要求比较高,学生要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重、难点,以及学习的方法进行描述。

3.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①汇报整理的过程和方式。

学生整理的方式主要是:

文字;表格;图示(知识树)。

②根据交流的体会,清楚地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考:

这个交流不仅仅是展示不同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盲区,哪一部分学生遗漏了,教师注意及时补充。

4.评价小组的整理情况。

(小组互评自评结合)

①你认为他们整理的优点在哪里?

说说你的想法。

②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怎么进行整理,说说你的看法。

思考: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不仅仅是评价谁的形式好,谁表达的清楚,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的描述。

三、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1.请你结合整理的网络图,给每个知识点举个例子。

①学生尝试自己举例子说明问题。

②让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题目(18——21题)。

a.理解题意,明白题目中蕴含的知识点。

(第18题,考察的是图形的测量与面积的计算;第19题,考察的是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第20题,是一道综合题,考察的是组和图形面积的计算,先求出

一面墙的总面积,再求需要多少块砖;第20题,考察图形中蕴藏的规律)

b.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自己做题的思路和想法。

思考:

举例子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思路,当学生对规律或这是方法描述不清楚时,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里的举例子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整理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要点进行数学内容的举例,沟通知识点与数学内容的联系,并及时完成总复习的练习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结合例子,尝试总结一些数学方法。

学生的表现:

生1:

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通过割补成学过的图形进行解决。

第21题计算一面墙的面积时,就是把这面墙分割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进行计算的。

生2:

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看成近似图形解决。

生3:

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需要知道高和相对应的底,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解决了。

思考:

让学生结合例子尝试描述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2.结合网络图反思。

①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进行解决?

学生的表现:

生1: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先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学生稍有沉默,教师静静等待)

生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

积进行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

生3:

因为在学习一种新知识的时候,都在转化成

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解决,所以先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对于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写在“问题银行”里面。

思考:

问题的交流很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从这里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是学生思维的光芒。

四、展示与交流

将整理的网络图贴在板报上,教室内展示,在复习时可以随时根据网络图进行系统的复习。

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去过什么地方?

你们都是怎么去的呢?

说来说去,很多同学都喜欢玩,但是玩也有小窍门,这样可以让你玩得更舒心呢?

2、××和××两家这个星期天也想带全家,去参加宁波天一旅行社举办的宁波一日游,两家来到旅游公司售票处,只见窗口上写着:

A种方案,大人每位130元,小孩每位70元。

B种方案:

5人以上团体,每位100元。

3、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

你是怎么理解的?

4、如果你是××和××的爸爸,你在买票的时候要考虑哪些事项?

5、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游玩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规律

1、××和××两家安排这些人参加宁波一日游,想一想该怎么买票?

(第一家:

6个大人,3个小孩;第二家:

3个大人,6个小孩)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可以在你的小本子上自己动手试试)

3、师:

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种买票方案?

并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家:

生:

按A种方案总共需要:

130×6+70×3=990(元)

生:

按B种方案总共需要:

100×9=900元。

选择B种比较合适。

第二家:

按A种需要:

130×3+70×6=810(元)

按B种需要:

100×9=900(元)选择第一种比较合适。

4、教师板书并问:

130×6+70×3;130×4+70×5表示什么?

5、小组学习。

(1)师:

如果让你做导游安排这2两家去参加宁波一日游,请你根据参加的人数选择合理的买票的方案,填在表格种。

(4人小组合作)

参加旅游的人数选择方案计算过程

大人(人)小孩(人)总人数(人)

第一家

第二家

(2)把你们设计的方案集中在一起。

第一、交换检查,计算是否有错;设计方案两组对调;

第二、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6、学生集中、组内交流。

7、结合学生的回答,问:

(1)什么情况下选用A种买票方案最合理?

在你们设计方案种有这种情况吗?

请举例说明?

总人数少于5人时或者总人数不少于5人且小孩个数比大人个数多时。

(2)什么情况下选用B种买票方案最合理?

在你们设计方案种有这种情况吗?

总人数多于5人时或者总人数不少于5人且大人个数比小孩个数多时。

(3)在空表格种再设计一份符合A/B种买票方案的旅游人数,并算一算是否符合你们需要的买票方案。

参加旅游的人数计算过程

大人(人)小孩(人)总人数(人)

A种

B种

(4)汇报

(5)揭示结论:

师: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买票呢?

当总人数不足5人时,选用A种买票方案。

当总人数不少于5人时:

大人个数比小孩个数多时,选用B种方案;大人个数少于小孩个数时,选用A种方案;

(6)如果当小孩个大人个数同样多时,请你算一算应该怎样买票?

参加旅游的人数选择方案计算过程

大人(人)小孩(人)总人数(人)

结论:

大人和小孩个数同样多时,A、B两种买票方案都可以。

三、深化提高

1、买票参加宁波一日游时,除了要考虑花钱以外,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第一:

安排的景点;第二:

其他的服务措施能令我们满意吗?

2、如果优惠措施改为:

A、大人每位130元,小孩每位50元;B、6人以上团体,每位90元。

(1)文文妈妈代着文文、弟弟和爷爷、奶奶参加这次旅游,你说该怎么买票?

参加旅游的人数选择方案计算过程

大人(人)小孩(人)总人数(人)

具体计算:

A种方案130×3+50×2=490(元)因为B种不能选,总数不满6人。

(2)若是爸爸也参加旅游,该怎么买票呢?

要是再增加个妹妹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会了这堂课对你有什么好处?

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用上"我们学到了……;我们小组得到了以下的结论……;我们现在认识到……;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推断出……;关于……我想找出更多的……",等等来作为小组今天活动课的的结束语句。

先四人小组讨论,由四人小组长记载并汇报。

师小结:

根据给出的优惠措施,买票时一般情况下要考虑总人数及团体的构成,还应该注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