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741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docx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心理健康教育

象牙塔内惨案频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关注

【导语】

  “清华女生铊中毒”、“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校园悲剧一次次在上演,本应是和谐宁静的校园,忽然间变得“刀光剑影”,让人扼腕叹息。

  生活琐事缘何会酿成血案?

事件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社会又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

象牙塔内天之骄子的一连串疯狂举动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这也给当今教育敲响警钟,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这些问题,亟需得到解答。

  调查称多数学生不满宿舍关系折射教育缺位

近日,接连发生的“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校园安全事件,让人嘘唏之余,也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昨日,团市委、广州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善待生命健康人生”广州市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座谈会。

座谈会上,心理咨询专家、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围绕校园安全事件展开热烈讨论。

  有观点认为,宿舍已成大学校园里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且校园冲突大都不是突然爆发的,它与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环境都息息相关。

“伤害的背后是教育的缺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宿舍关系、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等不容忽视。

事件

  高校连发杀人伤人案件

  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洋病重入院,并于16日离开人世,其死因被怀疑与同宿舍林某向饮水机投毒有关。

  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学生起冲突一学生致死。

据警方初步调查,案件起因竟是一学生回宿舍时敲门,正在玩游戏的舍友没有及时开门而导致两人口角和肢体冲突,其中一人用水果刀刺向另一人胸部并致其死亡。

  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宿舍发现一具男性死尸,死者基本确认是该校在读研究生。

  同一天,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该校一名学生持水果刀将在该院短期培训的一名学员刺伤。

  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却接连发生数起安全事件,引来热议。

“最近几件事情又把高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带来了紧张和恐怖的气氛。

”广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林雪松说,高校学生数量大,学生构成复杂,是社会矛盾的投射,难免发生冲突。

但整体而言,校园环境是安全的。

  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首席心理专家沈家宏看来,上述事件都是很极端的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也折射出对教育结构的反思”。

  “现在的教育追求的都是一个维度的教育,即知识技能。

”沈家宏认为,太过追求智商,就会忽略情商的培养,阻碍全人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重视和加强。

  “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

然而有些人就是表面看起来强大,实则内心脆弱。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委李江雪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建立了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就会时刻关注别人的评价,会表现在对很多小事也无法容忍。

现象

调查称大部分学生对宿舍关系不满意

  校园安全事件连发令人唏嘘,特别是其中两个案件被怀疑是同宿舍人所为,更是令人惊诧。

以至于网络上曾一度流传着“感谢舍友当年不杀之恩”的调侃。

  集中发生的校园命案虽然只是个案,但校园内学生人际关系淡漠问题却不少见。

“我一待在宿舍就烦。

”小陌(化名)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在学校里4个人住一间宿舍。

4个人虽然是同班同学且同住一宿舍,却由于作息时间不同、个人性格迥异等原因,每天能见面的时间很少,交流的机会更少。

  “一个常常泡在图书馆,一个在外忙于社团活动,一个喜欢与男朋友待在一起,有时一天都打不到一个照面。

”小陌颇为无奈地说,3年了,她们宿舍4人只聚过1次餐。

  小陌的情况虽然有些特殊,却并非特例。

“很多人回到宿舍就各自打开电脑,背对背坐着,基本上没什么话说。

”广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广州大学研三学生秦翘楚认为目前大学内,很多宿舍舍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大多数同学对宿舍关系都不满意。

”据林雪松了解,宿舍的确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而舍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都是生活琐事,比如有人睡觉打呼噜、有人早起有人晚归等。

  “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调适,不能积极地面对,积累下来就是大问题了。

”林雪松认为,大学不能忽视知识背后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集体空间中更好相处。

探析伤害背后是教育缺位

  “宿舍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这不奇怪。

”在沈家宏看来,宿舍是一个非常亲密的空间,与家庭关系差不多,容易让人把家庭模式搬到宿舍来。

而现在大部分人是独生子女家庭,这种模式里孩子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争取自我空间,就很难和谐相处,从而带来口角和冲突。

  沈家宏认为,伤害的背后是教育缺位,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现在的家庭,物质给得太多,精神需求给得太少。

学校则是知识教育给得太多,素质教育给得太少”,这两方面教育的缺失,容易让人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虽然近期的几个案例都出现在大学校园,但其实中学也有住校生,也曾发生过类似问题。

”育才中学副校长谢作树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学校应该重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站在高处时会有向下跳的冲动,他自己会觉得这种想法很恐怖,觉得自己有问题,但又不敢说。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想法,而最终你没有跳下去,说明你的理智控制了冲动,是正常的心理。

”谢作树说,只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其实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

  已从教十多年的李江雪也认为,校园内的很多冲突,大都是因为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很多人采取压抑或回避的方式,压抑不住了就争吵,甚至使用过激方式”。

建议

  加强生命和爱的教育

  “因为琐事而动了杀机,也折射出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在沈家宏看来,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沈家宏认为,加强生命教育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非常重要。

而生命教育也不能“就生命谈生命”,要通过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珍爱生命是需要能力的,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很难做到。

而要心中充满爱,又要从根源做起,这个根源就来自家庭。

”沈家宏认为,在加强生命教育之余,更应该在家庭里加强爱的教育。

  在沈家宏看来,一个人要与别人友好相处,首先自己要与自己能友好相处。

但很多人更多时候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比如埋怨自己长得不够高,口才不够好。

当人在拒绝、否认自己时,对别人也是拒绝、否认的,“而只有早年在家庭里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的人,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也才能接受、欣赏别人”。

  李江雪对家庭爱的教育的重要性表示赞同。

她认为,一个人在0—6岁时,若无法得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长大后则很难无条件接纳自己。

而一个排斥自己不爱自己的人,也很难接纳别人。

同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

作为青少年个体,也应该健全自己的心理。

(记者彭文蕊丁玎实习生杜静通讯员谢素军林丛羿)

复旦“投毒”疑案提醒关注寝室关系

从“投毒”疑案的社会反响中,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焦虑感。

  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该校在读的四川籍医科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入院。

警方介入调查后,在其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锁定其室友林某有投毒嫌疑。

目前,嫌疑人已遭刑拘,而黄洋经抢救无效,于昨日去世。

截至昨日夜间,警方尚未给出明确调查结论,目前还不能确定是林某有意投毒害人。

  关于此事件各种疑点的争论,在网上已如火如荼。

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一些网友对此事件和自身处境的感叹,让人寒毛倒竖,有很多回帖称:

“我也曾想干掉过我的室友”;“幸好我杯子随身带,否则早没命了”。

这些半真半假的跟帖背后,隐藏着的是大学生们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一项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

  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

年轻人个性比较自我,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

这些作为人生的新课目,有的人在各种磕碰中逐渐磨合、学习并适应下来。

  有的人,虽然不适应,但最终隐忍下来。

但还有的人,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不适应更不隐忍,最终以惨烈和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曾经的马加爵和朱令事件,就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两起。

  尽管,本案尚无最后结论,但林某与黄洋的关系或许真的令人悲观。

若是林某投毒,拷问的是做人的底线和道德决堤。

若是意外,林某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什么?

有没有为挽救黄洋的生命尽哪怕一点点室友之谊?

至少目前在报道中,我们一点也没有看到。

(曾颖)

象牙塔内频现“同室操戈”引人关注

“谢室友不杀之恩”,4月19日,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提请逮捕后,这句不乏悲凉意味的调侃,立即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不少人忧心地指出,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校园“同室操戈案”,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校园内时有出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防火防盗防室友’被奉为人际圭臬,对此,现行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均难辞其咎。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兆良指出,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唯分数论”始终是中国教育难以改变的现状,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味以成绩取胜,普遍重智商而轻情商,这种“残缺式教育”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为校园安全,更为社会发展埋下了重重危机。

  从1994年清华女生朱令的铊中毒,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向3名同学投毒,近年来,因同学不睦而引发的高校血案不断上演。

就在复旦投毒事件持续发酵的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学生,又因口角捅死了室友。

  过往的黑色记忆与现实的血腥重演,让“防火防盗防室友”,“谢室友不杀之恩”,迅速蹿红网络,一些网络社区还发起了“说说如何与室友相处”的集思广益行动,不少参与讨论的大学生纷纷吐槽“奇葩室友”、“极品同学”的糗事,感慨“大学真心朋友不好交”,“大家都不是那么单纯了”。

  俗话说,同学情、战友谊,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值得一生珍藏与追忆。

可如今,何以“防人之心不可无”论调在同窗间大行其道、《步步惊心》在校园内屡屡上演?

  “过去,上大学不花钱,找工作包分配,同学间的交往少有利益之争,没有功利色彩,哪里像现在,件件都关乎前途,同学室友之间竞争残酷,难免关系紧张!

”一位大学生叹息。

  “种种病态社会现象极易造成人性成长中的缺失,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结构失衡,也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易形成对他人的不满,如此恶性循环,必将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取向与行为模式。

”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崔永军对记者说。

  纵观几起校园惨案,皆是同学间因生活琐事产生矛盾,便致愤而投毒,或挥刀相向,这不禁令人惊诧。

在“谢室友不杀之恩”时,网友“找壳的蜗牛”如此大倒苦水:

“一个宿舍4个人,3个晚睡晚起,作息不正常,吵吵闹闹,进出习惯性地摔门,做事噼里啪啦,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

好好说也说过了,吵也吵过了,她们不改,反倒认为你不合群、不讲理、不友善,怎么办?

……”

  李兆良指出,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6+1家庭结构中,从小备受父母与双方老人疼爱,习惯了众星捧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抗挫折能力较弱。

在此情况下,一旦遭遇矛盾、冲突,就很难自我控制,无法理性看待事件缘由,个别人还会最终铸成大错。

  “同室操戈频发,教师也当负一定责任”。

东北师大教育学部党委书记对记者表示,目前高校教师多只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忽略了与学生在生活方面的沟通、交流,使一些学生出现负面情绪后得不到有效指导,长期无处宣泄、不会调整,最终遇导火索而爆发。

他呼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教师也要从多角度理解、关注学生,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访问机制,做好相关咨询与指导工作。

(彭冰董云鹤)

复旦投毒案呼唤校园心理“牧羊人”

4月15日晚,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加重。

通报中,复旦大学方面续称,警方介入后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基本认定同寝室一同学存在嫌疑,目前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

记者获悉,犯罪嫌疑人林某已被刑事拘留。

(4月16日《新闻晚报》)

  尽管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尚有待警方的进一步调查,但某教授事后在实验室门口贴出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人们对此次事件的惋惜与疑问。

同为同龄室友,何以有如此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当代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被扭曲的心理?

  据报道,受害学生黄洋在不久前的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名的好成绩。

据此,人们猜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可能缘于由妒生恨。

尽管“嫉妒”说只是坊间传言,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实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反思。

正如该校吴教授所言,“应该吸取教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其实,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何止医学生。

尽管大学生从年龄上已步入成年,但其心智发育未必有成年人的成熟与完善,拿着毕业证,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只是代表了大学学业的完成,在怎样做人、如何处世的社会教育方面,未必达到了“毕业”的合格标准。

  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

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的调查也表明,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

“压力山大”该如何排解,的确考验着我们大学的人文教育。

  诚然,在当下全国的各大高校都有专门排遣学生心结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这种滞后和被动的疏导,其效果未必理想。

学生不愿主动登门,老师又懒于沉下心开导,往往导致大学心理调节机制形同虚设。

倘若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或许会让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

而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更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所言:

“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

这样即使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遭到挫败也会在社会活动中找到平衡。

”当然,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青少年心理教育当从小抓起,并且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

  从清华女生铊中毒案件,到中国矿业大学投毒事件,再到这起骇人听闻的复旦投毒案,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投毒案屡屡上演,人们急切呼唤校园心理“牧羊人”的出现。

生活琐事酿成血案?

复旦投毒案背后的心理症结

校园血案频发:

  小矛盾累积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复旦毒杀案一经披露,即引起广泛关注,也勾起了人们对18年前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的追忆,成为当下最热门话题之一。

而就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侦破期间,各地接连再次发生校园惨案。

  4月16日晚9时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袁某在宿舍玩游戏,舍友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并肢体冲突。

袁某拿水果刀捅到蒋某胸部,蒋某抢救无效死亡。

  4月17日晚8时30分左右,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

该学院经管系2012级学生符某持水果刀窜至学校宿舍楼,无故将在该学院短期培训的学员曾某刺伤。

经初步查明,符某因悲观厌世,几度想自杀没有勇气,便预谋用加害他人的方式来排解内心压力。

  “看待这几起校园血案,不能光从事件本身去追究,而应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

”刘中霖表示,这几起校园案件的“凶手”都是病态人格,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口角、不顺等只是血案的促发因素。

“他们的心理出现了冲突,向内影响,导致身体不舒服;向外影响,则会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破坏行为。

  据刘中霖介绍,病态人格和遗传、成长经历、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密切相关,有些人在各种环境综合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反社会的心理。

有的热衷于搞恐怖袭击;有的喜欢发泄,但没有特定的对象,比如对着一棵树又打又踢。

  而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室友间产生误会,直至爆发“战争”,严重的还会诱发心理疾病。

复旦毒杀案,又让人们想起了渐被忘却的“马加爵杀人事件”。

据当时三亚市公安局一位民警透露,打牌时,别人说马加爵作弊后相互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都给他说了,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的话。

这使得马加爵彻底爆发,进而酿出血案。

  专家指出,现在的大学校园内,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时,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成为引发他们心理失调的原因。

追究深层次原因,还可以追溯到这些学生在小时候接受的应试教育和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它给人造成的压抑感、孤独感可以长期存在,学生们一旦忍不住,这种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

  “其实许多矛盾都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引发的,但解决不好、长期积累就会引发大问题,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冲突。

”心理咨询师刘希庆表示,他在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与其他宿舍的人关系处得很好,一到自己宿舍关系就处理不好;有的宿舍出现了几个人合起来孤立一个同学,甚至最后把这个同学赶出宿舍的情况。

  据专家介绍,事实上,不少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

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就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

  刘中霖提醒道,一旦心中出现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听专家的意见,尽早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千万不要憋在自己心中,自己钻牛角尖。

同时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

如果情况严重,应该配合药物治疗。

记者赵兵辉实习生梁量通讯员王海芳

如有早期心理干预悲剧可能不会发生

作者:

董川峰

  东方网4月26日消息:

据《新闻晨报》报道,“很多学校当中有教无育,教学生知识,育却缺失。

而育恰恰是很关键的,其中包含人格、人性、人文关怀。

”昨天,一场有关“幸福心理学”的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举行,在近来校园案件频发的背景下,这个讲座显得意味深长。

演讲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教授希望大学生懂得,生活中要去发现美、发现爱、感受幸福,这样才不至于走入偏执。

徐光兴说,现在大学注重科研,注重学业,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许多研究生关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业成绩,非常有成功的野心,但是有知识没文化,有野心没人性。

这跟整个教育有关系”。

  对于近期发生的多起校园案件,徐光兴说,这都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人际关系和异性关系是主要咨询的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依存与自立、亲密与回避的矛盾体现。

一些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疏远、孤立,原因很多,比如说自身性格不合群,或者有自卑感,或者盲目地将人简单归类。

如果复旦上海医学院那名投毒的学生有早期的心理干预,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

  徐光兴表示,大学生追求精神的幸福和享受,要比追求物质的幸福更重要。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一根筋,试着换一种心态和观念,换一种生活方式来活活看。

一起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毒杀案,连日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而就在此案爆出后的第2天,又一起类似悲剧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学生袁某拿水果刀捅向了舍友蒋某的胸部,致其身亡。

  本是同窗同寝的好友,最后竟要致对方于死地,这不禁让人在心中惊呼:

这得有多大的恨!

而上海警方的最新通报则让人大跌眼镜:

嫌疑人只是因为生活琐事而致关系不合,导致心怀不满而预谋投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血案,原因也仅是小小口角。

  生活琐事缘何会酿成血案?

不时爆出的大学生杀人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

这些问题,亟需得到解答。

  复旦毒杀案:

  因生活琐事就动了杀机?

  4月15日晚,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一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病重入院,寝室饮水机疑遭投毒,目前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存在嫌疑。

  该微博一经发布,便在网上疯传。

由于微博中没有说明嫌疑人投毒的原因,一时间网上出现了各种猜测。

有消息称,林某与黄洋因存在竞争关系而心生嫉妒以致投毒,后复旦大学辟谣称两人在专业方面并无竞争关系;也有消息称,林某因与寝室另一人关系不合,在饮水机中投毒而误伤黄洋,事实证明也并非如此。

  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复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致死一案,就此进入了新的司法程序。

  而一直众说纷纭的作案动机也随之揭晓。

警方通报称,经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从实验室带出,注入了寝室的饮水机水槽,黄洋饮用后中毒身亡。

  这样的作案动机令人大感意外,有网友发帖痛诉:

到底是什么生活琐事严重到要毒死对方?

就为了点生活琐事,毁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值得吗?

  不少人翻出嫌疑人微博中的只字片语,譬如称受害者为“黄屌丝”,又譬如其最后一条微博称,“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林某微博上的生活感言,被看成是“恨意昭然”。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林某与黄洋关系不和已有一段时间,林某对黄洋的不满日积月累以致最终做出疯狂举动。

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方明表示,校方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琐事引发了投毒,对于这一点,校方也很想知道真相。

  “按照常理,人们不会因为一点生活琐事就去杀人,一定是常年累积下来,在某个时候突然爆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刘中霖副教授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生活琐事往往只是一个诱因,背后一定是心理出了问题。

“小的心理问题也可变成顽疾,导致出现心理障碍。

”刘中霖表示,做出疯狂举动的人大多属于冲动型人格,这种人往往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

“有些人可能属于冲动型人格,但是自己都不知道,久而久之,在一些小事的反复刺激下,说不定哪一天就爆发了。

■深度分析

  情商教育缺失导致“心”悲剧

  就在复旦学生黄洋遭人投毒不幸去世之时的短短几日内,大学校园里又现凶案,江苏、江西三所高校接连发生杀害同学的恶性案件。

让公众在痛心之余又开始把目光聚集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上。

  中国疾控中心较早前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

全国大学生中,约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李江雪谈到,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出现代情商教育缺失,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教育,更多追逐功利,轻视情感和心理培育。

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突出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曾对全省部分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环境、就业压力、感情问题、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方面全面审视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

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在你认为自己常处在哪种情绪中”的调查中,26.3%的人选择了郁闷、无聊、烦躁;而遇到心理问题,同学们普遍缺乏有效方式,“如果你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何解决”,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