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54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x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④东汉:

使用一牛挽犁(藕犁).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6.认识: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

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

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二、手工业

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

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③唐朝:

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

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

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

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炼钢,淬火工艺④汉:

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

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3.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

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

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清:

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③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私营:

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

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

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

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南北朝时: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

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如齐国的临淄.②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③隋唐:

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

开封。

⑤明清:

会馆、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商业区繁华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②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③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海禁”政策

原因:

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

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

明中叶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2.实质:

雇佣关系①机户:

早期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②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3.缓慢发展的原因:

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①资金:

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②技术:

革新慢③市场: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④劳动力:

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⑤国家政策:

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变动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表现:

自然经济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等兴起。

①标志: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②19世纪60年代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3)结果: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一)曲折发展历程

1、产生: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背景:

①外国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②外商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分布:

在东南沿海。

表现:

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民族资产阶级来源:

官僚、地主和商人。

2、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著名实业家及企业:

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时间:

1912—1919年(一战期间)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b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c实业救国是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d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e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是最主要原因)表现:

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影响: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萧条:

时间:

1920—1927年;表现:

发展受挫;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5、较快发展:

(夏天)时间:

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

原因:

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6、萎缩:

(秋天)时间:

1937—1945年抗战时期;原因:

在沦陷区:

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在国统区: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7、陷入绝境:

(冬天)时间:

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原因:

内战的破坏、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苛捐杂税。

表现:

工厂纷纷倒闭;影响:

毁灭性的打击。

8、新的春天: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原因:

党和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影响:

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9、最后归宿:

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原因:

社会主义改造影响:

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二)民族工业的特点:

具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①分布不平衡,从地区分布看:

主要在东南沿海从行业分布看:

主要在轻工业;②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④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

2在斗争中求发展

(二)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1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改造方式:

A、对农业和手工业:

鼓励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用和平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

②改造的目的: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改造的实质:

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④评价:

意义:

1956年底,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社会变革。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

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

一.曲折发展的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4月)

意义: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内容:

①阐释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明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即发展生产力,尽快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它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失误的原因

(1)党内左倾错误蔓延,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2)缺乏经验:

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思想和理论上没有深刻认识

2、表现

大跃进表现: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人民公社特点:

一大二公(大:

大规模公:

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

(1)使得以高指标和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使中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三)、工作的调整及十年建设成就

1、八字方针的提出

提出: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时提出

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其中“调整”主要是指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影响: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2、曲折发展的十年的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建立

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火车

石油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依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二文革动荡的十年1966-1976

(一)、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

1、严重的经济混乱

(1)原因:

文革爆发后政治上的混乱所引起的

(2)表现:

(了解)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国民经济的指挥和管理陷入瘫痪,运行失去控制,各地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纪律松懈,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经济出现起色(1971-1973年)

(1)原因: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

(2)措施:

①整顿企业,恢复被破坏的规章制度②在农村,重申按劳分配原则

3、复苏和发展(1975年)

(1)原因: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经济整顿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进行整顿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1)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50-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历程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启示

A、经济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应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C、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文革的教训

A、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保持社会稳定和团结C、抓住发展机遇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内容:

(记忆提示:

一个思想指导方针,两个决策)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记忆提示:

两个转变,三个标志)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会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带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

(2)标志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改革:

从农村到城市

(一)改革的相关认识

1、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的改革

1、从农村开始改革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

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2)根本原因:

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2、改革过程:

安徽、四川全国

3、改革措施: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作用:

A、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B、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城市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标志: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指导方针: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城市改革基本任务: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5、改革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6、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改革内容:

(1)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企业承包责任制

(2)分配体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3)所有制:

将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979年中央决定对福建,广东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1984年决定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历史性的跨越——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1、背景:

⑴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国际风云变幻。

⑵国内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邓小平南方讲话——改革开放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⑴时间: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⑵内容:

(了解)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③市场与计划的关系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⑤发展是硬道理

⑶意义:

对中国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共十四大召开——改革开放有了明确的目标

1992年10月内容: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革目标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的召开——认识进一步深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第一阶段(近代:

鸦片战争后—20世纪中期)

(1)总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特点:

中西合璧

(3)男子服饰:

①传统服饰—长袍马褂②西洋服饰—西装:

③中西合璧服饰—中山装:

(4)女子服装:

改良式旗袍,

2、第二阶段:

(20世纪下半叶至70年代末)

(1)特点:

与革命有关的服饰流行,民众服饰趋于单调

(2)概况:

①50年代至60年代:

列宁装和连衣裙②60年代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3、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后)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向开放,与世界接轨

二、习俗风尚的变化

1、婚姻习俗的变化:

①古代中国:

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以后,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也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习俗的变化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习俗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习俗

辛亥革命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事实,出现国庆日,点头鞠躬代替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常见礼仪。

▲五、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随着列强入侵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2、在外部刺激下,中国政府适时进行的各种变革的推动

3、近代以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传播了民主思想,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4、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为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变化总趋势:

(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自行车等所取代。

由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

(2)交通工具的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2、表现

(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人力车:

②自行车: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电车:

②公共汽车:

(3)先进的交通工具①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火车:

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③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二、邮政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业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主要的口岸和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

(1)电报国人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无线电报的创设:

1906年

(2)电话: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3、近代交通,通信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通信技术的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影响

(1)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古代:

公元887年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近代:

近代办报的一开始主要是外国的在华传教士

国人开始办报的标志:

1873年汉口的出版《昭文新报》开创国人板报的先例

国人办报的高潮:

维新运动中形成

民国成立后,通俗报刊更加活跃,并实现了专业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电影

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人自拍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四、互联网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