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445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docx

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

2021年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

人类创造出日益完善的政治制度,为文明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回答9—10题。

9.“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0.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永恒的规律。

根据相关要求回答11—13题。

11.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二战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主要表现有: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②普遍推行“人民资本主义”③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④实行“经营者革命”,扩大“新中间阶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13.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在全国统一废除农业税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统治思想。

回答14—16题。

1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6.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7.(25分)xx年岁末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

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

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3分)

 

材料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

(3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8~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4分)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

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

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3)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

(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分)

 

材料四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

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

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6分)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4分)

29.(35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右图是山东省的统计资料,该图说明了哪一人文现象?

该过程对产业结构有何影响?

(5分)

(2)在该过程中,应主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6分)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

“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和义务之条款。

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材料二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

“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

不能对英、法报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

”……顾维钧果断地抛开一切中日密约,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感谢日本驱逐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但中国不能以“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德国也没有将山东“转交他国之权”。

请回答:

(3)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山东问题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4分)

 

(4)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

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分)

 

(5)材料二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

他的话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

顾维钧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4分)

材料三xx年,我省针对全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分布广、素质差别大的现状,安排财政资金3000万元,在22个县(市、区)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年内计划培训4400名农民科技辅导员,并带动13万个农村示范户增收致富。

具体做法是,面向粮食、棉花、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比较突出的专业村或“一村一品”的特色村,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农村“致富能人”,作为农民辅导员和示范农户,并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对农民辅导员实施重点培训。

(6)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我省全面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8分)

材料四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不仅拥有大量农耕文化等诸多典型;同时漫长的海岸线,也使之富有了海洋文明的特征;更有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融入了儒家思想的自然崇拜文明。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非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某校高三

(2)班同学专门召开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班会,开展专题研究。

(7)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你针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课题,并说明研究目的。

(5分)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全集》中记载: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材料二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

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

(1分)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分)该事件有何意义?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2分)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2分)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五权分立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的,即使在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革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孙中山对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2分)

(2)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6分)

(3)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又做了怎样的新发展?

(2分)

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0年7月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德国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格兰岛让给德国。

德国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材料二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

“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边……如果英国谈大不列颠,法国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

(二)》

材料三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1899年《英俄条约换文》

材料四英国外交部发言人麦克唐纳说:

“德国要求法国把广大地区(刚果)让出来,希望法国放弃它在那片土地临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地区,这将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

——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

任何一个英国政府都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1911年7月2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⑴比较材料一和材料四,英国对德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⑵材料二反映出德国怎样的要求?

(1分)结合德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分)

⑶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英国对法、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结合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分析其原因。

(3分)

历史答案

选择题: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C

D

C

B

C

B

27:

(1)秦汉。

隋唐;元明清。

(2)含义:

新航路开辟,人类由此由分散鼓励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原因: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3)国家:

美国。

原因:

在教育发展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5)共同因素:

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过发展模式。

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力量指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

29、(3)19世纪末,德国占领山东青岛;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4)态度:

不支持中国政府的主张。

说明:

弱国无外交。

(5)理由:

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心态:

对美国抱有幻想。

从山东的历史和文化上。

33、改革:

(1)事件:

公车上书。

直接原因:

《马关条约》草案的签订。

意义:

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变成政治运动。

(2)主张:

君主立宪制。

理论依据:

三权分立学说。

(3)原因:

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34、思想

(1)发展:

五权分立。

(2)具体内容:

①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②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3)新发展: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20087D08紈404919E2B鸫387909786鞆

gsJQ369199037逷0365578ECD軍200374E45久219075593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