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16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2.docx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2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需要掌握:

财政政策相关概念;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二)财政政策的发展

1.西方财政政策的演变。

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回升,凯恩斯经济理论随之悄然兴起。

凯恩斯理论认为:

在纯市场经济模式中,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而在政府参与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支出(G)也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政府的税收(T)通过对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量。

因此,在经济均衡状态下,总供求相等,即C+T+S=C+I+G。

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从而实现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全面调节。

2.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

就我国情况而言,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它的内容和作用过程是大不相同的。

(1)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采取了大一统的形式,内容单一,基本上是一个国民收入的统配计划。

(2)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调节经济的运行,不仅丰富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而且增加了财政政策运用的难度。

二、财政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影响作用。

事实上,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的行为与偏好,对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财政政策原理研究中重视对政策主体行为规范的分析,有利于说明许多政策偏差现象,对于提高政策研究水平颇有帮助。

三、财政政策目标

(一)含义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

1.物价相对稳定。

2.收入的合理分配。

3.经济适度增长。

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5.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财政政策工具

(一)税收:

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

1.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

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的财力或动员资源的能力高,反之则低。

2.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

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

3.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主要是在征收正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措施或惩罚性措施。

(二)公债:

公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

1.“排挤效应”。

所谓“排挤效应”,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

2.“货币效应”。

所谓“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

它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则可能把存于民间部门的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增加货币的投放。

3.“收入效应”。

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债持有人在公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

而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样,在一般纳税人与公债持有人之间就产生了收入的转移问题。

此外,公债所带来的收入与负担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还存在着所谓“代际”的收入与负担的转移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即所谓收入效应的分析。

(三)公共支出

主要是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

(四)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在“基础瓶颈”条件下产生“乘数效应”。

五、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 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按照财政政策的早期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1)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

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负存在。

(2)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

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其载体主要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含义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

(二)具体传导过程。

1.政策工具变量通过收入分配来传导的。

2.政策工具变量调整影响货币供应。

3.价格也是财政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

二、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

一般来说,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目标即位有效。

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效益”。

这样,对政策有效性评价可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来进行。

即当政策效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

三、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

(一)含义:

政策偏差是指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了背离。

(二)政策效应偏差的分类

1.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造成的偏差,称之为自然偏差。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总有一个时间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

通常,在政策出台阶段和政策蜕化阶段,政策效果差一些。

而在政策完善阶段和政策成熟阶段,政策效果好一些。

这样,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政策效应偏差,这种政策效应的自然性偏差可能由下列因素引起:

新出台的政策本身尚不完善,旧政策的历史惯性的干扰等。

2.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之为人为偏差现象。

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应偏差,最常见的表现是:

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政策期望值过高,客观上难以实现;政策工具缺乏或选择不当,搭配有误,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主体行为偏差,使政策贯彻受阻。

四、财政政策乘数

(一)税收乘数

它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

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税收乘数。

第一,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

第二,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成倍减少。

(二)购买性支出乘数

它表明的是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指出乘数。

第一,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相同。

第二,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第三,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三)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在增加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乘数加上税收乘数等于1。

这就是说,即使增加税收回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地增加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地增加。

换言之,即使政府实行平衡预算乘数,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简介

(一)定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

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客观需要量的范围内。

稳定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经济建设的时间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手段

1.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

2.存款准备金制度。

即各专业银行要将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交存中央银行。

3.利率。

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

4.公开市场操作。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一)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国民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

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

而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二)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无能为力。

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手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

(三)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

这种供给和需求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西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

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三、不同的政策组合

(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一)财政政策的效力

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

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

在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

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影响。

此外,财政支出乘数是衡量财政政策效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货币政策的效力

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

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

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

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

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

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一)内在时滞:

只涉及行政单位而与立法机构无关。

包括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

1.认识时滞是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需要调整的变化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

2.行政时滞也称为行动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在制定采取何种政策之前对经济问题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时间。

(二)外在时滞:

是指从财政当局采取措施带这些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

1.决策时滞是指财政当局将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所占用的时间。

2.执行时滞是指政策议案在立法机构通过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经历的时间。

3.效果时滞是指政策正式实施到已经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要的时间。

第四节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简略回顾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简略回顾

1.1997年以前的财政政策

2.1998年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变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和成就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1.增发国债

2.调整支出结构,加大科教兴国和文科卫投入

3.调整税收政策

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向农村倾斜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就:

1.加大基本建设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2.加快基础实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

3.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5.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就业

6.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税收政策

1.什么是减税政策

2.我国的宏观税负过高吗,应当是减税还是减费

3.如何看待税收增长的“排挤”效应

四、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配合是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措施

货币政策的配合是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

1.当时经济形势对货币政策的要求

2.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

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措施:

1.稳健的货币政策

2.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套措施

五、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操作的成功经验

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

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

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

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扩张政策必须减税的教条

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

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与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

【复习与思考】

1.财政政策的目标。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4.怎样认识与评价财政政策的效应?

5.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

7.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8.思考和总结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