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957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百度.docx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XX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喜结硕果

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

黄清云主持评估汇报会丁晓昌出席汇报会并作重要讲话彭坤明作“试点”项目工作汇报本报讯10月27日,教育部专家组进入我校,开始对“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为期6天的总结性评估。

参加我校评估的专家组组长为黄清云研究员,专家组成员有中央电大校长助理张少刚研究员、中央电大理工部主任陶水龙副教授、沈阳电大原党委书记曾涛教授、北京电大原副校长张岱霞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学院院长谢咏才教授,中央电大考试中心主任赵向华副教授为专家组秘书。

28日上午举行了“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汇报会。

会议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校党委书记常征主持,他介绍了参加评估的专家和领导,并代表学校向专家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代表省教育厅在会上作了讲话。

丁晓昌指出,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力军,在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江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电大的改革和发展,对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省电大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紧紧把握试点的机遇,举全校之力,聚精会神地抓试点,一心一意谋发展。

特别是中期评估以来,以专家组评估意见为指针,大力整改、继续创新、不断探索,取得了新的成绩。

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

一是坚定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方向;二是深化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完善了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管理设施;四是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引进、建设、整合、应用力度;五是形成了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技术队伍;六是构建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七是强化了教学质量控制措施;八是提升了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丁晓昌指出,此次评估对江苏电大是难得的机遇。

省电大要全力以赴配合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一定要把握机遇、虚心学习、认真求教、接受考验、不断改进、更快提升、争创佳绩。

评估专家组组长黄清云研究员主持了第二阶段汇报会,并在会上作了讲话。

他说,受教育部的委托,对江苏电大的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估,评估主要就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实施发展方向的规划的制定;学校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试点队伍的建设情况,教学设施的完善及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学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形成情况;试点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和验收。

他还对本次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作了说明,并提出了要求。

我校彭坤明校长作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工作汇报。

汇报从在提高认识中完善工作思路;在实践整改中落实整改措施;在整改工作中全面促进试点工作;在研究问题中深化试点过程四个方面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详尽阐述。

彭校长在报告中指出,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我校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环境不断优化,条件日臻完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创设,地方特色充分显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我校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江苏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力军,成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彭校长最后强调,此次教育部委托中央电大组织专家组,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是对我校深入试点、深入探索的又一次极大推动,对我校远程开放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有力地推动我校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从而为我省经济社会

发展以及“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汇报会上,全体专家和与会同志共同观看了我校摄制的电视专题片《谱写在江苏大地上的创新诗篇》。

出席汇报会的还有教育厅高教处王煌处长、袁靖宇副处长、经贵宝副处长,全体校领导、各试点电大负责人以及省校中层干部等。

在评估期间,专家组成员通过审阅我校自评报告等相关材料,考察学校教学设施,听课,测试,与师生座谈,赴试点市县电大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工作情况,最后形成评估意见。

(晓轩

彭坤明校长出席巨型大学世界峰会

本报讯“第二届巨型大学世界峰会”于9月23至25日在印度新德里成功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中央电大、上海电大、江苏电大的开放大学校长们出席了为期3天的会议。

本次峰会由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主办,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习联合体协办。

我校校长彭坤明教授作为巨型开放大学世界峰会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在会议上用英语做了题为“为三农服务:

广播电视大学的新使命”的演讲,引起与会校长们的极大兴趣。

伊朗、印度、孟加拉等国的开放大学校长,还就我校多媒体制作、学生生源结构、课程传播路径等方面现场提问,以求更多的了解。

(尤佳春张向阳

光明日报对我校远程

开放教育进行系列报道

本报讯10月23日、27日、30日,光明日报分别以《为“终身学习”破题———江苏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纪实》、《成就每个人的大学梦———江苏电大对“全民教育”的探索》和《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添砖加瓦———江苏电大远程教育实践的启示》为题,对我校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系列报道。

(晓轩

记忆

———写在校报出刊200期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26载春秋迤俪而过。

伴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步伐,在一代又一代校报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与艰辛劳作下,这条传送带忠实记录并恒久积淀了江苏电大发展的辉煌史册。

在史册的背后,我们以历史忠实的守望者和记录者的使命与责任,与每一位电大人一起,奋斗不息、奉献不止,分享着学校发展、腾飞的喜悦。

值此出刊200期之际,校报编辑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她的各级领导,广大作者、读者、审阅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江苏电大》报是1986年1月创办的校刊,创办时报名为《江苏电大》。

起初为不定期刊物,四开四版,由学校办公室主管,郭加畏任编委会主任,专职编辑1人。

1986年3月,召开了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了编委会,组织了通讯员队伍,确定了办刊宗旨。

刊期定为月刊。

开设有工作动态、探索与研究、学生园地、文学作品、知识窗口等栏目。

当年共赠阅发行10万份。

1986年6月,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成立,《江苏电大》报加入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并当选为首届理事单位之一。

1987年11月,申请了江苏省内部报刊准印证,1987年12月1日获得批准。

校报创办初期,排印条件较现在要艰苦、落后,由于是人工铅字排版,字体单调,版式显得沉闷,版面改动也比较麻烦,每次校红要到印刷现场进行。

但学校领导、编委会都非常重视校报的工作,每学期召开编委会、发行员会,商讨办刊方针、发展方略,广大作者、

读者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心,《江苏电大》报在全省电大系统师生员工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报上刊发的新闻报道,也在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组织的评奖中获得奖项。

1990年12月30日校报停刊。

1996年4月复刊,1996年5月,获得江苏省内部报纸登记证。

《江苏电大报》复刊号(总第53期,党委书记、副校长张存库题词:

办好江苏电大校报,发展现代开放教育。

校报编委会主任常征。

四开四版,小五号字,复刊时校报名称改为《江苏电大报》。

校报编委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电大通讯员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江苏电大报》在各市电大的记者站及站长,各市、县电大设立的通讯员队伍不断加强。

1997年10月,校报由宣传统战部主管。

1998年3月,《江苏电大报》第一届学生记者团成立。

从1999年起,《江苏电大报》获准编入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系列,刊号为CN32-0847/G,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省级报纸,成功踏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000年1月14日,澳门回归,新的千年,新的希望,校报出刊100期。

党委书记、副校长张存库题词:

办好电大人报纸,展示电大人风采。

2001年,校报编辑部全面加强各方面建设,积极做好迎评的各项工作,对《江苏电大报》五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

成功通过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校校报评估,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

2002年校报重点对迎接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评估、高仁林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进行多角度宣传报道。

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中央电大时讯等新闻媒体多次刊载、播发我校新闻。

2002年上半年《江苏电大报》重新登记了全省电大通讯员名册,加强了校报队伍建设。

同时为提高通讯员素质和新闻作品质量,校报对学生记者、通讯员进行不定期集中培训。

10月18日第148期,《江苏电大报》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要求,更名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报》。

2004年5月,我校25周年校庆期间,校报以两期对开彩版作了宣传,为当年招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校报开展了全省电大系统的校庆征文,并送中央电大113篇,获奖6篇,受到中央电大好评。

6月,全省电大记者站站长、优秀通讯员会议开展新闻培训,会议特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来我校作专题辅导报告。

9月,在全省电大重新登记记者站站长、校报通讯员名单,加强了通讯员队伍建设。

2005年7月,校报大规模招收学生记者,实行学生记者和学生通讯员二级管理,明确奖惩。

一届又一届学生记者、各级电大通讯员和我们,在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凝聚下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2005年10月下旬,校报迎来出刊200期。

部分省内的兄弟高校和全国电大的校报编辑部同仁发来了贺电和贺信。

党委书记常征为校报题词:

传播先进文化,展示电大风采。

校长彭坤明题词:

提高办报质量,服务远程开放。

现在,校报由学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主管。

目前为半月刊,四开四版,小五号字,由我校印刷厂排版印刷,每期发行量8000份,赠阅。

近几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校广大师生和全省各级电大通讯员的支持下,校报积极推行新闻改革,在版面编排、文章质量、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经过全省电大广大通讯员的共同努力,校报上的新闻报道,历年在江苏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都有获奖。

2002年,在中国电大编辑记者协会第二届全国电大校报评比中,《江苏电大报》荣获全国电大期刊二等奖。

报纸是学校的形象、门面和口碑,报纸更应该是学校的心灵。

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继续发展和腾飞。

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历史的回音壁不会沉寂,责任感将使校报更上层楼。

我们愿与广大作者、读者携手同行。

传播先进文化,展示电大风采。

提高办报质量,服务远程开放。

(丰余晓轩

开放教育礼赞

吴进

序曲

远程教育像一首悠扬的歌

唱遍大江南北

远程教育像一朵艳丽的花

开遍漫山遍野

知识海洋辽阔宽广

网络星空任凭翱翔

中华儿女

学习在线创业在岗

电大学子

穿越时空点击希望

学习的诗篇

我们齐声吟诵

学习的乐章

我们共同奏响———

(一

在妈妈的眼里

我是长不大的孩子

在孩子的心中

我是了不起的母亲

白天,我是学生的老师

晚上,我又成了老师的学生

角色错位让师生循环

穿越时空编织学习网络

记得有一天

当我对着一位年轻的姑娘

道一声“老师,您好”

面对我充满疑惑的学生

我自豪地说

老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

付出中需要添加知识的营养

学习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做一名学生是我永远的理想

(二

刚刚挥别津门桥的薄雾

又听莱茵河的涛声回荡

远离故土

身在他乡

讲商务英语

做市场营销

谈经营管理

支撑自己的是知识的力量虽然相隔万里

网络给了我学习的翅膀

借着屏幕荧光

与老师、同学交流正畅

没有时空的阻隔

没有昼夜的区分

仿佛从未有过分离

学习的欢乐我们同享(三

头顶着国徽

从未说过疲惫

履行“执行”的使命

让我自豪和欣慰

疲惫需要能量的补充

欣慰的是———

我又获得学习的机会

潜心阅读

办案途中常捧着教科书

迷恋网络

片刻的闲暇用于点击浏览夜半时分

时常拨通同学的电话

难得的假日

我又回到久违的课堂

学习生活

令我进入知识的宝库

书卷气息

让人正视世俗的尘嚣

心中装着百姓的冷暖

为人民服务是我人生的信条(四

我是一名警察

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无论是城市喧嚣

还是乡村寂静

风雨中我忠实守卫

呵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工作在街头巷尾

休息是和衣而睡

时而面对生死考验

时而又是市井琐碎我惭愧与家人散多聚少我惭愧曾经在课堂上小睡我惭愧我也自豪无论何时接警的信号让我闻风而动无论何地学校的钟声令我向往陶醉人民警察与大学生平凡与平凡交相映辉(五)我是一位农家女儿上学是我久有的理想煤油灯下读完小学泥泞小路载着我走进中学课堂多少次对着明月许愿多少回坐在小河边独自忧伤睡梦中走入大学校园梦醒时依然在田间、谷场电大教育圆了我的大学梦想远程学习令我走出偏僻山乡总是在晚上九点以后拨通老师同学的电话曾经十几公里的山路赶去面授课堂听讲书本浸透泥土的气息作业散发绿色的清香网络拉近了城乡距离知识为农村发展增添了力量广阔天地需要留得住的人才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再创辉煌(六)我羡慕孩子他们的幸福才刚刚起步我羡慕老人他们已尝遍人生的甘苦病痛的折磨或许让我过早地离去心灵的召唤激起我重新走上学习的征途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在街区医院

网络联线大学校园书本讲义与我相伴不需要鲜花掌声也无需考试结果我只想让学习的充实沥尽生命中的水份将所有的日子浓缩去点燃人生最后的闪烁尾声从机关学校、到企业厂矿开放教育学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四面八方曾经到外省的建设工地送教千里之外建成了流动学校曾经到医院送考为学员服务不辞辛劳记得一位学员穿着婚纱赶到教室一时传为美谈电大教育让我们引以为豪学习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现代远程教育激荡时代大潮情系校报———纪念校报出刊200期现代传播学院徐亚上个星期,班里在校报当记者的几名学生到办公室来找我,说我们《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报》将迎来出刊200期,约我写篇文章。

当时我的第一感触是光阴如梭,是的,不知不觉来到江苏电大已是第七个年头,从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角色转换了,可浓浓的校报情结一直积淀心中,历久弥浓。

上个世纪末,我还是刚跨进校门的一名大一学生,和许多同学一样,初入大学的我有几分彷徨、几分失落,对自己不是很自信。

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的一篇随笔投到了校报信箱。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心情恰如我那篇随笔的题目———《等待是一种美》,因为两个多星期后,在无声的期盼与等待中,我收到了校报寄给我的一封信和稿费,那封信我至今还保存着,也许对于当时的校报而言,她只是发表了学生的一篇习作,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意义是不一般的,她给了我一种肯定、给了我勇气、给了我信心。

之后我在校报上陆续发表了《梦开始的地方》《堂兄》《听,这样一首歌》等文章,、、学习起来比以往更有劲了大二那年开设了摄影课,爱好摄影的我便将许多平时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美好的“瞬间”投到校报;课余时间,我积极实践,加入了校记者团,组织参与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

也许刚进大学时的那种感觉还有些茫然,可此时的我,更多时候感到的是一种充实,一种忙碌与收获的快乐。

记得班主任和我的一次谈心时曾说起,很高兴看到我在不断进步、成长......其实我心里也真的很高兴,在我的成长中有这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团结的同学,更有了校报这么一个特殊的好朋友,她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伴随着我的成长。

毕业之后,我光荣地留在学校成为一名教师。

第一堂班会课上,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

校报,我希望把自己的这份校报情缘传递下去。

我鼓励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重视学以致用,平时多思考、勤练笔,向校报投稿。

在我的倡导和鼓励下,很多同学积极投稿,至今,班上同学在校报上发表的文字和摄影稿件累计已有四五十篇,很多有写作才华的学生涌现出来,班里好几名同学如今还成为了校报学生记者团的骨干。

他们在平常与我的交流谈心中也谈到,在校报记者团和编辑部工作的过程中获益很大。

一位学生曾对我说:

“从编辑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不仅学到了许多写作和版式设计方面的知识,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及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听着学生的感受,看到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我欣喜又感动,心里仿佛阳光般温暖。

而今的我向校报投稿不多,但我对校报的关注从没有淡化过,“校报情结”一直沉淀在心中。

校报的每一次改版,每一个版面,每一篇好文章,我都会细细品味。

透过这一期期的报纸,我看到了编辑老师为策划一期高质量的校报而忙碌的身影,看到了学生们为了捕捉新闻热点而奔波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的场面,也仿佛想起了当年的我在采访过程中的苦辣酸甜,想起了我与校报之间的这份不解之缘……《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报》获奖目录摘要《我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在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2001年度江苏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周海涛、戚阜生摄影《飒爽英姿》在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2001年度江苏省高校校报好图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2002年5月22日中国电大编辑记者协会第二届全国电大校报评比中,《江苏电大报》获全国电大期刊二等奖;楚州分校张宜安《让青春在生命的抗争中闪光》、直属学院耿敬恒《风雨中的美丽》获优秀通讯一等奖;卢福毅《道德建设从我做起》、周霞《解放思想开门迎评》获好言论二等奖;一个版面获优秀版面二等奖。

《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2003年度江苏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外语系、工会《我校外籍教师扎卖特先生荣获省五一国际劳动奖章》在江苏省高校校报研究会2004年度江苏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荣获消息类二等奖。

感念———纪念校报出刊200期溧阳分校程思良闲来无事,信手翻阅历年的《江苏电大报》,粗略统计,才猛然发现我在校报上发表的诗歌、散文随笔、新闻消息已达四五十篇。

欣闻校报行将刊出第200期,我想该是梳理一下多年来与校报结下深深情缘的时候了。

算起来,与校报结缘已快十个年头。

其间,有不少事深铭心底。

在大学时,我就喜欢写点东西,自知谫陋,大都只拿给一二好友看,很少去投稿。

1996年的9月,我从大学毕业来常州电大溧阳分校任教,第一次接触到校报,见副刊上所载的文章都是电大师生的,便将以前写的几首小诗寄去。

在随后的一期校报上,就登了《黑土地》一诗,有几个同事看后说写得不错,这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

教学之余,我就在书桌前埋头爬格子,隔一段时间寄走几首诗,于是校报上便时常有我的小诗。

约有三四年吧,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写诗上,偶尔也应本地的《溧阳文艺》之约写点小小说,散文却从未试手。

细细回想起来,我写散文也是从校报开始起步的。

有一年,溧阳市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赴徽州明清古民居采风,回来后我写了一篇短文《夜访宏村》寄给校报,很快刊登了。

从此我转向写散文,每后往往先投给校报。

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发表,我的散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不少文

友闲侃时也说,我的散文比诗好。

而今看来,当年那些发表在校报上的诗文,显得过于稚拙,然而正是从这些歪歪斜斜的足迹中,我慢慢地摸索出一点写作经验,题材范围扩大了,体裁也多样起来,由诗歌而散文而小说乃至小品。

可以说,我走上业余写作之路,是与校报的长期关注分不开的。

正是校报这块园地,增强了我写作的自信心,使我也敢于向其他的报刊投稿。

每当我翻读散见于各类报刊上的百来篇长长短短的文章时,便会对校报的扶助感念不已。

与校报文字相交这么多年,虽然从未见过校报编辑,但是我却从一些平凡小事中,看出他们勤谨敬业、关心普通作者的精神品质。

还记得当初因不太熟悉校报的用稿要求,曾寄去《迷胡叔》等几篇小说,不久,编辑将稿件退回,附言里说小说挺好,只是太长,校报上不便刊发,建议寄给有关文学刊物。

我依言将《迷胡叔》投往文学杂志《翠苑》,果然发表了。

校报编辑的热心令我感动———时下的不少编辑,对于不用的稿子,大都扔进废纸蒌,退回手稿的少之又少,更甭说解释退稿原因,指引相宜的投稿之处了。

另一次,我的一篇随笔《寂静在歌唱》在校报发表后被《江苏教工》杂志转载,该刊不知我的通联地址,将那期杂志寄到校报,校报编辑不惮烦劳,立即将杂志转给我。

还有一回,溧阳分校参加“溧阳市学生辩论赛”获冠军,我写了一则百来字的消息,文中将赛事名称写成“中学生辩论赛”“学,生辩论赛”与“中学生辩论赛”仅一字之差,粗粗看去,难察其误,但细心的校报编辑发现了这一疑点———电大属高教性质,“学生”与“中学生”意义颇有出入———特地打来电话,详细询问个中缘由。

我想,诸如此类的事,在别的作者身上也一定发生过。

正是编辑们的这些优良作风,使校报的质量不断提高,使一批又一批作者日趋成熟。

校报出刊200期了,如果把昨天的收获视作已有定论的过去,那么她面临的又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我们相信,校报一定会在新的历程中锐意进取,绽放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本报讯10月27日晚上,我校教育实践基地———江苏教育电视台演播厅灯火辉煌,欢歌笑语。

“希望之光———献给远程开放教育”文艺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及有关处室领导与我校校领导、师生代表一起观看演出。

宣)(开放教育学员之歌知识的海洋辽阔宽广,网络的天空星光闪亮。

我们是知识海洋的雄鹰,我们是网络天空的群星,学习在线,创业在岗,穿越时空,点击希望。

成功的喜悦在心中荡漾,追求谱写着未来辉煌,人生在学习中闪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