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759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福建省长泰一中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纲要必修五单元4《自然科学论文》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20《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单元4)》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

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平面布置

(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1)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是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

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宇宙的未来》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

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代,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

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

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突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

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

“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兼有讽刺与幽默,表达了对宇宙未来命运判断的审慎态度。

1.文学常识

①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②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③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

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

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

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

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

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

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

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2.字音识记

《中国建筑的特征》

轴zhóu线砖石墁màn地帷wéi幕额枋fāng厢xiāng房水榭xiè屋檩lǐn框kuàng架接榫sǔn

《作为生物的社会》

鳟zūn鱼衔xián起霎shà时间迄qì今毗pí邻梗gěng节拱券xuàn纤xiān维

《宇宙的未来》

坍tān缩耶稣sū逾yú越恍huǎng惚溢yì出关隘ài沮jǔ丧迄qì今膨胀zhàng混hùn沌dùn模棱léng两可臭名昭zhāo著尴gān尬gà

3.形近字辨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

妨碍防备纺织屋檐赡养瞻仰纯粹荟萃翡翠一副对联一幅画辐射

《作为生物的社会》

富丽堂皇惶然不遑装潢垄断得陇望蜀合拢龙马精神编辑舟楫缉拿揖让迄今收讫付讫

《宇宙的未来》

摇摇欲坠坠毁堕落远见卓识卓尔不群真知灼见倾泻发泄泄密

祛除驱赶绿草如茵光阴荫蔽腐烂泛滥滥竽充数波澜推波助澜

4.词语及成语积累

《中国建筑的特征》

结晶:

比喻珍贵的成果。

承托:

承受托付。

妨碍:

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文法:

语法。

体系:

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帷幕: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作为生物的社会》

培植:

①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等)。

②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

苦口婆心:

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

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求劝告。

迄今:

到现在。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蹩脚:

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微薄:

微小单薄;数量少。

毗邻:

(地方)毗连。

叫绝:

称赞事物好到极点。

《宇宙的未来》

模棱两可:

(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

臭名昭著:

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昭著:

明白显著。

感恩戴德:

感激别人的恩德(有时含有讽刺意味)。

戴:

尊敬,推崇。

微不足道: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混沌:

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这类文章多以小阅读的形式出现,题多是客观题。

多涉及自然环境、科技发展等领域。

1.(09高考四川卷,语文,5-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

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2)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3)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

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4)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

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

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

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5)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

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6)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7)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5.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

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思路分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这里的“付出代价”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划线句子,“付出代价”是针对“现代医学”而言的。

D项相关信息是: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句子说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

十四五种。

”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

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思路分析】考生要注意特例与一般(如B项和D项中的标志词分别为“每一个”、“各种”,其说法据原文过于绝对化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和结果等的区别,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这些来迷惑考生。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解析】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

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

“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只要……就”强加条件。

【思路分析】根据原文进行推断,必须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不可随意夸大、缩小或转换话题。

2.(09高考天津卷,语文,15-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

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

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④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⑤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答案】D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D项的信息内容涉及两点:

昆虫采花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

没有,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到答案。

16.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哪一处?

(只答序号)(2分)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

“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

()

【答案】④

【考点】语言连贯表达、丰富

【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观点是达尔文的,他否定了激变,肯定渐变。

而这一观点在文段中的第四段的开头,这句话是开头句子的明显例证,所以应将这个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④处,

这样,文段表达连贯,也使达尔文的观点丰富鲜明了。

【思路点拨】连贯表达要注意前后的语境中的逻辑关系,陈述对象等,丰富,是用详实准确的材料使观点更具体更鲜明。

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3分)

【答案】

(1)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达尔文的观点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可以对三个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整合出答案:

自然界没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自然选择;只承认渐变灭绝,否认突变灭绝。

【思路点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注意到文章的体裁特征,像这类论文要注意提炼文中的观点。

可以抓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加以整合。

3.(09高考湖南卷,语文,6-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

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

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