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74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docx

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

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团中央、教育部及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才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服务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出积极贡献,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施《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

一、工作原则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是一项发挥“第二课堂”在学校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原则。

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素质拓展工作的首位。

在素质拓展的各个环节强化德育功能,始终渗透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牢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

2、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个性和实际情况自主定位,从而设计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育人的实效。

3、坚持开放性和多样性原则。

要把学生第一课堂的学科训练和第二课堂的科技、文化、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优势,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参加第二课堂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4、坚持传统和创新并重的原则。

要进一步总结已有的富有实效和生命力的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同时要根据新形势下对人才素质和学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创造新的生长点。

5、坚持“三结合”原则。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讲求工作实效。

二、组织保障

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学校成立“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督促并制定实施办法,委员会人员组成如下:

主 任:

张劲松(校党委副书记)

彭增华(副校长)

张英杰(副校长)

成员:

丁炜(学生处处长)

刘智国(校团委书记)

陆建生(教务处处长)

孙振武(学生社区教育管理中心主任)

申立中(科研处处长)

曹建军(校党委宣传部部长)

张新蕊(文学院党委书记,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

王岳洲(体育课部主任)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校团委,具体负责素质拓展教育的日常具体事务及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协调、内容记载等工作,成员组成如下:

办公室主任:

孙刚(校团委副书记)

成员:

李云(校教务处办公室主任)

艾华(校学生处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

苏峰(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

张燕(校科技处成果科科长)

马华(体育课部办公室主任)

刘玲嘉(校团委办公室主任)

王钢(校团委社团部部长、社会实践部部长)

黄荣军(校团委组宣部部长)

阳照冬(校团委办公室副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

各学院要相应成立院级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指导机构,并在各班级设立素质拓展教育工作小组,精心设计与本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建立起以学期为记录周期,实行个人申报、班级组织民主评议、学院认证、学校审核归档的三级认证体系。

三、主要工作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主要通过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大模块”(具体内容见附件一)和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的设计,构建起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使学校已经开展、并且具备良好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等都成为这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深化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使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内容上的整体推进。

四、认证与学分获得

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的要求,学校将建立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学生人力资源能力评价体系(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认证体系的组成及职责详见附件二),在全体在校本专科学生中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实记载并认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素质拓展教育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同时,学校将采取措施,争取就业指导、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政策支持,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

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创造条件,适时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网络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网进行认证及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素质拓展证书的真实性、权威性、实用性,强化社会认同,扩大影响力

按照《浙江科技学院课外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获得20个课外学分方能毕业。

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教育活动除获得相应活动、竞赛的奖状、证书及物质奖励外,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课外学分,具体的课外学分参见《浙江科技学院课外教育培养方案》相关部分及配套实施细则(详见附件三)。

六、工作要求:

(一)坚持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

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从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环节着手,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工作主题开展工作。

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二)坚持“教育与效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各项素质拓展教育与认证工作。

各学院、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素质拓展教育实施办法”,将工作重点落实到突出特色,重在教育上,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同时,认真做好相关认证工作,确保认证内容客观、全面、真实,为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及科学择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严格素质拓展项目的管理,确保认证项目的社会

认同。

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是指同学们组织或参与的经过“中心”立项的各项课外活动;学院、部门组织,并按一定程序申报“中心”认可的活动以及其他可以记入素质拓展证书中的内容。

“中心”将制定相应的项目申报和指南公布制度以规范该项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要求严格对项目认证内容严格加强管理,不得随意记录和认证学生参加其它活动的情况。

(四)正确使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书》。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书》是素质拓展认证的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拓展经历的过程写照。

证书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记载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中的主要经历,是反映一个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客观素材。

证书的记录不带有人为的主观评价,其全面性、客观性、过程性和社会评价的特点,将为我校学生评优、综合测评以及用人单位的选择提供系统全面的评价依据。

(五)规范填写《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书》的内容。

“中心”将制定填写要求和统一标准规范证书的填写,并举办必要的培训,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

(六)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要密切配合,

协调行动,形成合力,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各项素质拓展活动,共同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要积极支持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中发挥应有作用;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健全操作机制、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机制,确保该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浙江科技学院

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附件一:

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主要内容

一、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题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参加的各级党、团组织开展的旨在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增强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

1.理论学习教育活动。

按照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各学院结合实际,围绕“育人”宗旨和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重点抓好基层团支部学习,按照“红旗团支部”建设要求,规范内容、提供读本,有计划地予以推进;抓好业余团校建设、理论社团建设以及学生干部培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及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

2.主题教育活动。

以“爱国、成材、奉献”为主线,结合各时期热点,每学期以一个统一的主题贯穿各类思想教育活动,同时结合热点制定2~3个分主题,使教育活动形成合力。

3.大力开展以党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

4.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并大力开展提高学生基础文明道德修养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开展突出时代主旋律,针对性、思想性强,并有一定创意和特色的团体活动。

6.通过演讲、辩论、讲座、报告、征文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道

德文明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是引导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大课堂,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检验自我、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补充。

按照校团委的统一部署,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继续深化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

充分利用好暑假、寒假等有限时间,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基层,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扶困济贫、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公共事务、城乡发展等社会活动,“文艺搭台,服务唱戏”,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特殊优势,为提高农村和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2.以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公益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实践渠道,使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规范化。

3.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依托,完善工作网络,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旗帜下,开展以社区援助、支教扶贫、助残济困,环保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4.建设文明校园。

在学生中重点开展以创建文明宿舍、文明就餐环境和文明学生社区为主的“三文明”创建活动。

5.开展与其他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交流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建立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实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等,宣传学校、服务社会,使活动不断趋于社会化、阵地化、项目化。

三、    技学术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主旨在于通过校、院及教师的参与,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继续正常学业的前提下,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科技意识,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科技水平,展示学生的科技成果,促进“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刻苦钻研、迎接挑战”的优良学风形成。

1.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作品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研究氛围。

2.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的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学术理论研究及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新产品、新工艺设计及撰写的科研论文、调查报告等活动。

3.参与教师负责的有关课题组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服务项目及科研助学活动等。

4.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开展的科技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如:

科技报告会、研讨会、博览会、学术讲座等。

5.参加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创业竞赛及成果鉴定评选活动及“挑战杯”等各种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参加科技社团开展的各种科普教育和科研活动。

6.参加校内外的其他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

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主题活动是高校学生活动的特色和亮点,通过各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艺,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和健康身心方面的知识积累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艺术品位,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为“育人”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1.以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为引导,各学院、各级部门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举办人文艺术类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渠道。

2.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类体育娱乐和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使之掌握更多的体育健身方法,增强身心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

3.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或开展其它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健康心理素质,开展经常性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测试和引导。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紧扣时代主题,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积极创造条件,形成艺术节(月)等系列,促使活动规范化、经常化。

5.积极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周末文化生活。

充分利用现有阵地、条件,广泛开展特色周末活动、举办小规模文体比赛、社区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周末文化。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各类庆祝和纪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艺修养。

五、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题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培养组织决策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事业感和责任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参与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和提高,从而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1.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如参加各级学生会、团委、学生管理委员会、班委会、团支部等并组织开展有关活动。

2.参加各类学生社团。

包括理论学习类社团、文化学习类社团、科技创新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等,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校团委社团部和学院团委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

一方面要抓建设、抓繁荣,鼓励各类学生社团的成立,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抓管理、抓引导,防止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而出现目标定位上的狭隘和片面,从而使学生社团工作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为学分制、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3.通过制定统一的《学生社会工作经历卡》,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考评认证依据,多项工作多次填写,内容确保真实可靠、客观公正。

不断完善经历卡的内容,使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评价更加科学有序,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六、技能培训主题活动主要内容

技能培训主题活动的主旨在于适应将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外,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现代技术、实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劳动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将来就业和发展奠定素质基础,提供技能资本,提高素质和能力竞争力,以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和素质的转化,实现潜在人力资源向现实人力资源的转化。

1.现代技能培训。

包括计算机技能培训、网络技术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

2.实用技能培训。

包括办公自动化技能培训、家电维修培训、汽车驾驶培训等。

3.专业资格考试培训。

包括各种国际通用资格证书考试、各种专业资格考试、出国留学所需的各种语言等级考试的考前培训等,如ATA认证、LSSIEB认证、IT认证、CGA认证、雅思等考试培训。

4.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如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注册建筑师、会计师、税务师考试培训等。

5.其他培训。

如管理类技能培训、潜能成功学培训、形体培训、家政服务培训、书法绘画技巧培训、求职技巧培训、演讲口才技能培训等。

附件二: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认证体系组成及职责

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认证体系由校、院、班三级组成,分别负责记录和认证各级组织开展的学生素质教育的情况和成绩。

1.             校级认证。

由浙江科技学院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认证:

(1)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课外考试等;

(2)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文艺等活动和竞赛等;

(3)校级学生干部(主要指校团委组宣部、社团部;学生会常代会、执委会;学生社区党、团工委等直接选举或任命的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4)学生参加社会各类等级、资格培训、考试的情况;

(5)学生参加社会相关竞赛活动的情况和成绩。

2.院级认证。

由各学院(部)团委牵头,组成院级认证机构,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认证和记录申报:

(1)学院组织的相关培训、课外考试等;

(2)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文艺等活动和竞赛等;

(3)院级学生干部(主要指院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4)初步核实本院学生参加社会各类等级、资格培训、考试的情况,并向校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认证;

(5)初步核实本院学生参加社会相关竞赛活动的情况和成绩,并向校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认证;

(6)如实记录本院学生参加各类学校教育活动的情况,并向校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认证;

(7)初步核实本院学生参加其它应该记录和认证的活动、成绩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认证或向校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认证。

3.班级认证。

由团支部、班委会联合组成,在班主任(年级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认证和记录申报:

(1)班级组织的相关培训、课外考试等;

(2)班级组织的各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文艺等活动和竞赛等;

(3)班级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4)如实记录本班学生参加社会各类等级、资格培训、考试的情况,

(5)如实记录本班学生参加社会相关竞赛活动的情况和成绩,并向院级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

(6)如实记录本班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情况,并向院级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

(7)如实记录本班学生参加其它应该记录和认证的活动、成绩情况,并向院级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

附件三:

浙江科技学院课外教育培养方案》课外学分获得表

项目

项目或内容

学分数

备注

学生必须参加的教育环节

形势与政策

参加“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

1/学期

具体参照有关评分实施细则

入学教育

参加学校、学院专题讲座

1

毕业及就业教育

参加学校、学院专题讲座

1

学科竞赛

国家级

获任何奖

7~8

具体参照学科竞赛评分实施细则

 

选拔后参赛

4

直接参赛

0.5~2

省市级

一等奖

4~6

二等奖

5

三等奖

4

选拔后参赛

3

直接参赛

0.5~2

学校级

一等奖

4

二、三等奖

3

参赛者

0.5~2

院级

参赛者

0.5~2

院级评分

科技活动

国家级

获任何奖

8

具体参照科技活动评分实施细则

选拔后参赛

5

直接参加

0.5~2

省市级

一等奖

7

二等奖

6

三等奖

5

选拔后参赛

4

直接参赛

0.5~2

学校级

一等奖

5

二、三等奖

4

参加者

2

院级

参加者

0.5~2

院级评分

科技论文

国家各类核心期刊

第一作者

8

其它正式学术刊物

第一作者

6

学术会议论文集

第一作者

2~3

第二作者及以下依次得分为:

8乘以系数80%、60%、40%、20%后,取整记学分。

校园文化活动

国家级

国家级奖

6~8

具体参照校园文化活动评分实施细则

省市级

一等奖

6

二等奖

5

三等奖

4

学校级

一等奖

4

二等奖

3

三等奖

2

参加校级汇报演出

参加者

0.5~2

各类活动的文章、征文

校报、校内通讯、杂志等

1~4

校级各类文体活动

参加并获奖者

2~4

参加者

1

协会组织者、干部、干事

任职满1年

0~4

协会组织者、干部、干事

获国家级奖

6~8

优秀协会、社团成员

0.5~3/人

各班级班干部

0.5/学期

各学院组织的文化活动

参加者

0.5~2

院级评定

美育(培训、参加比赛或代表学校演出)

音乐、美术、文学、书法、戏曲、话剧等

参加培训

4

校级组织、校级获奖者

参加培训

0.5~2

参加比赛

2

校艺术团

每学年

2~4

完成校演出任务者

各学院组织活动

参加者

0.5~1

院级评分

体育(比赛、竞赛)

裁判员培训与实践

完成者

2

具体参照体育竞赛

评分实施细则

校运动队队员训练

每学年

2~4

国家级

获任何奖

8

选拔后参赛

5

直接参赛

3

省市级

一等奖

7

二等奖

6

三等奖

5

选拔后参赛

4

直接参赛

3

学校级

一等奖

4

二、三等奖

3

学院组织比赛、竞赛

参赛者

0.5~2

院级评分

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提交评比过论文或研究成果

1~3/学期

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不含在内

各院级组织的实践活动

参加者

0.5~1

学院评分

科研活动

科学研究活动

提交论文或研究成果

3/学期(≤8学分)

研究单位及导师提供书面证明附论文

导师课题研究

工程实践、工程训练

参加学院组织科研活动者

1/学期

院级评分

行业证书

各类行业证书

获得者

0.5~4/证

具体参照行业证书评分实施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