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56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精品.docx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精品

《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

赵腊平中国矿业报2011年3月3日

电影《山楂树之恋》男主角“老三”是一名地质队员,他在片中与女主角静秋演绎了一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让无数的观众泪洒影院。

或许编导者将“老三”冠予地质队员的身份纯属偶然;抑或,以地质队员“包装”的“老三”更具人格魅力。

他被“山谷的风”吹过的灵魂,不含一点杂质,能把最纯真的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

不曾想,这个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到了今年的二月,在网络上演变成一股关心“老三”的旋风。

浙江省委的一位领导(应本人要求隐去身份和姓名,为陈述方便取名为博主A)在其微博上就地质工作发表了一些看法,几天内便受到成千上万的“粉丝”的追捧。

对这一奇特现象,本报编辑部迅速指派骨干记者进行追踪采访,今天刊发的长篇报道记录了这股旋风的起始。

读者一定会发现,“老三”们的爱真的很伟大,他们大爱祖国,大爱事业,大爱山野,历经艰险,矢志不渝。

当然,他们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庭,但是他们常常把这样的小爱埋在心底,以小爱激大爱,以大爱抚小爱。

当今,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对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正在挖掘为社会共享的“地质精神”,同时提出了关心“老三”们的理念,这大概是《山楂树之恋》的编导者所始料不及的。

这证明,社会确实在进步;这昭示,地质工作在全社会的关心下必将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蹲点微博”刮起的风

故事发生说来其实也简单:

浙江省委组织部近期组织省市县三级组工干部下基层,并且要求“不搞走马观花,而是开展蹲点调研;不绕道走,而是到矛盾一线帮助解决问题;不搞繁文缛节,不增加基层负担,从严要求自己。

蹲点所思所得、调查手记,要写成“蹲点微博”。

这样,组织部干部一处一行8人便于2月15日至17日专程奔赴浙江省地勘局第七地质队丽水基地进行调研。

有关调研的过程和感受,干部一处的同志在微博上原汁原味作了介绍。

为了说明问题,记者当一回“文抄公”,将几位同志微博里的“蹲点手记”略加整理,援引如下——

之一:

明天就走。

去听意见取真经,去照镜子找差距,去为困难群众办点事。

有所期待,也有信心。

三天时间虽短,愿以诚心换真情。

之二:

车外村镇年味尚浓。

驱驶三个小时,快到丽水了。

“何谓上?

何谓下?

”路上思考这个问题。

老人家教导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次下基层,我认为更多的是上门请教,去向工作生产一线同志学习。

上与下两个概念不厘清,必然会影响效果,违背初衷,甚至适得其反。

告诫自己切记切记!

之三:

地质七队,全国地质找矿“功勋单位”,曾探明遂昌金矿、青田钼矿和龙泉莹石矿等,丽水基地大楼旧而坚固,显示昨日辉煌和今日精神。

陈队长是地勘二代,是个壮汉,能干豪爽,谈起地勘队伍以前状况,笑曰:

“有女嫁了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现在面貌有改善,走市场化和改革创新之路是主因。

之四:

地质工作者是矿藏的伯乐,矿产未探明,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还在;组工干部应该是人才的伯乐,优秀干部未能及时发现使用,就会耽搁并贻误党的事业,更感组工干部肩上责任重大。

之五:

地质七队第二支部,根据野外作业、党员相对分散的特点,创建党员QQ群,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支部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声有色。

这个做法值得借鉴。

之六:

到海拔800多米的遂昌县徐村铅锌多金属普查工作点,要经过几百个弯的盘旋,一路细雨,云雾迷蒙。

山里风景宜人,但地勘人常年野外作业,远离家人,住的是窝棚,喝的是山水,工作生活十分艰辛,他们自嘲: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讨饭的,细看是找矿的”。

之七:

地勘人说,找矿看似有很大偶然性:

“一脚踢出个黄铜矿,一榔头敲出个大钼矿,一泡尿浇出个铅锌矿”,其实需要长期辛勤劳动和精湛专业技能,需要坚韧毅力和丰富想象。

《勘探队之歌》唱道: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

之八:

地质七队留人有方、育才有法,实施“百人团队”计划:

对年龄45岁以下,工龄5年、中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技术人员,实行保底年薪,提供经费设备保障,保证住房,列为入党提干重点培养对象,温暖了人心,留住了人才。

目前已建成一支60余名年轻技术骨干专业团队。

之九:

老地矿人的境界:

为了节约单位经费,一位每天都要服药的老职工,天天走医院、跑药店,就是想买到最便宜的同一种药。

我们在访谈中,他平静地说:

“我们要体谅单位的难处,也要自己尽力克服困难”。

之十:

地勘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孤独寂寞,以前工余娱乐只是喝酒抽烟,现在能上网聊天。

今天与一线地勘队员抽烟喝酒交朋友,面对面聊得投缘,与七队二支部结对子,约定今后利用网络互动,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之十一:

地勘人老陈年五十,说了个小故事:

十八岁在大山探矿,驻扎小镇。

在镇上小店吃光面,八分一碗,面下居然有肉片,连吃两天,叫伙伴也去:

“光面便宜还有肉!

”伙伴吃到的是真光面,没肉。

原来卖面的是个姑娘!

小陈腼腆害臊,从此不敢去吃面。

……

感悟一:

都说组织部门工作辛苦,压力大,这几天在地质队的所见所闻,让人觉得很有些惭愧。

地质队同志无私无怨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博学精深的专业水平,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

有比较才知不足,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要改进,加油!

感悟二:

找矿需要过硬本领、超凡毅力,干部工作需要精通业务、人本精神。

要有地质人的精气神,心甘情愿地打好基础、做好服务,以过硬的本领,努力发现干部队伍中的“富矿”,为组织上选好人用好人当好参谋、助手。

感悟三:

走访老地质人,看似我们慰问他们,其实从精神和境界上看,是我们在接受他们的心灵辅导。

走进基层,走近他们,就是走进课堂,感动感悟,感慨感染,让人有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心更平了,也更静了。

小结:

从地质队回来后,对“上”和“下”又有了新认识。

看来,只下一次还不能算完成蹲点调研,必须再“下”若干次,也就是把这次蹲点听到的意见、了解到的地质人的难处和诉求,尽力予以帮助,促进解决。

如果不能再“下”,就会有走过场之嫌,心里不踏实,群众也不满意。

看了组工干部们的微博,网友们纷纷留言:

一位名为“党代表秘书”的网民更是感慨:

“你们是真下基层,选择了最艰苦地区,向你们学习。

是啊,群众在基层,经验在基层,老师在基层,群众就是我们的上帝。

支持你们!

组工干部们的微博发表的真切感受并引起了关注,让博主A暗暗欣喜,同时自己也被干部们微博中的某些东西深深地震动了。

为博主的感动而感动

2月16日,人们看到博主A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

“‘当我们还是姑娘的时候,我们很单纯;当人家穿上花衣服的时候,我们是穿着工作服;当我们有好衣服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轻;当我们醒悟的时候,我们还是心甘情愿找矿——来自一位基层女地质工作者的心声。

’这是一位组工干部下基层后所写的。

看后很感动!

这就是活生生的‘老三’,向为祖国找矿而奔波在荒山僻岭的地质队员致敬!

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上跟帖蜂踊而至。

“都说有女莫嫁地质郎,一年到头守空房。

是啊,谁不留恋花前月下的缠绵?

谁不向往灯红酒绿的喧沸?

谁不期盼天伦之乐的簇拥?

谁不渴求锦衣玉食的富贵?

然而,我们把那火热的爱情,把那壮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崇山峻岭,戈壁荒漠!

可地质人的本色不褪!

博主A看到这篇署名“雪晴”的跟帖即进行了转发,并写下了自己的感触:

“这是地质队员家属的心声!

很快,网络上共鸣四起,我们不妨来看看诸多的点评——

瞿麦花:

地质队员的艰辛,常人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

我在地质队工作,但不在一线,时常能听到身边的老地质在聊天中感叹他们年轻时在野外的生活,除了赞赏,更多的是对他们的佩服。

神马都是浮云,地质队员才是真给力!

郭:

每每夜晚,那是所有地质队员最难过的时候:

夜深人静,听着窗外的虫鸣与蛙叫声,强大的思念席卷而来,思念父母,思念妻儿,思念朋友……思念得让人无法安心入睡。

Mr谢:

不管我们找出多大的矿,不管我们有多大的成就,其实都有家属的一份功劳,谁不愿意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天天陪着自己?

谁不愿意当家里有些小困难时,家里的男人能及时出现?

的确,我们欠了家属的太多太多。

作为一名男地质工作者,我觉得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很多时候心里会不时地泛起几份心酸,但是,当我看到女地质工作者异样的坚强,心里由衷地敬佩,我们男地质工作者更要坚强,为国家找出更多的矿藏。

大山:

转眼间这么多年了,嫁给地质郎不后悔,从没有这样自豪过。

看到“雪晴”说的话,我居然忍不住流泪了。

全国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地质队员家属,我们无怨无悔!

陈伟:

“心甘情愿找矿”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因为是心甘情愿,简单着、追寻着、快乐着。

zjsdlh:

当年一部《年轻一代》电影热播后,一首《勘探队之歌》唱响大江南北,激发了多少热血有志青年报考地质院校。

他们从地质队的巅峰时期到低谷都默默无闻地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穿梭,寻找着祖国的宝藏,贡献自己的青春。

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国家地勘费锐减,地质队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他们也无怨无悔。

牛牛:

地质工作有苦也有乐,苦的是精神,乐的是当我们发现了新的矿点。

当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当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矿物,当我们将“异常”又扩大,这种兴奋别人难以体会,这就是我们的乐。

游根华:

“地质队员”曾经也代表了光荣与梦想,记得儿时的憧憬还历历在目:

李四光爷爷,萧继业叔叔(《年轻一代》男主人公)都是我的榜样。

可不知何时,在时代的大潮中,地质队员已风光不在,似乎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默默地履行着自己使命。

作为一名地质队员的我,此时的心声无法言表,因为想说的太多。

高楼大厦、西装革履、灯红酒绿、家人其乐融融这一切都好像离我们太远。

惟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矿产!

浮想:

没有鲜花簇拥,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耳鬓厮磨,没有繁华喧嚣,没有嘘寒问暖……没有在我们情窦初开时有勇气面对的爱情,可现在还有多少条件优越的mm(网络语言,“妹妹”)能乐于“山楂恋”,能像那个年代的地质嫂一样呢?

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爱情,社会需要这样的爱情,聚少离多的工作需要这样的爱情。

小冰:

我的身边就有很多“老三”。

也许他们看起来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大大咧咧的,但是在他们心灵深处,都热爱着自己的工作,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有一次,一位地质队员酒后吐心声:

我就是觉得我喜欢这个工作,爬山钻洞不苦,我就是觉得有劲!

朝霞:

顶起来。

我也是“山楂迷”……纯洁的感情,质朴的心灵,不由自主地就深陷其中……

111:

地质工作者是最让我敬佩的一群人。

他们常年出差在外的生活,做地质人的家属,付出真的是太多了,由衷的敬佩!

王子林:

孤寂的农家小舍,外面的风有些刺骨。

谁说男儿无私情?

谁说不需热炕头?

为了梦想中那些石头,我们压抑了热血和激情。

感谢有人真正静下来感受地质人内心的激情。

支持!

浮想:

一曲《山楂树之恋》奏响了地质人内心的旋律,从此我们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甘愿做共和国的奠基石,甘愿做一群无名的英雄。

小冰:

不得不说,确实给力!

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看着组工干部的微博,感觉从没有这么贴近过!

陈启强:

组工干部下基层很给力,他们当天的事当天办,办事有记录、留痕迹,并且原汁原味。

佩服!

“十二五”我们争取为浙江抱出几个“金娃娃”。

ieejiajun:

我是从北京探工所支援灾区的科学钻探负责,看到这么多地质人倾吐心声,很感动!

大山:

也许我不能对地质工作者艰苦的工作与高尚的精神境界感同身受,但是这样热烈的互动,让人很感动,也令人深思。

让地勘人畅所欲言,可以想像,在这样的畅所欲言之后,是荣誉感的提升,激励地勘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刘刚:

看到对地质队员的关心和大家的讨论,感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我们夫妻从事野外地质工作10多年了,我们女儿都出生在工地。

但我感到很欣慰,我坚信地质职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不日,在网络的共鸣声中,网友们渐渐转入了要关心“老三”们的话题。

笑对人生:

这几年地勘经济发展了,我们的工资奖金多了,虽然从局到队都在自筹资金增加退休职工的福利,但我们有的单位退休职工的工资比企业退休职工还要低,心里不平衡。

dingyan:

我是名从事地质工作近8年的女同志,很喜欢这份工作,喜欢它的朴实,喜欢它与大自然的面对面,很庆幸自己能与这份工作结缘。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诸多家庭、生活问题摆到了面前,比如生子、照顾家人……这些现实的问题,让我左右为难,难以取舍,苦恼。

和我同样性质的女同胞们,我想也有与我一样的苦恼吧?

李恒:

那时候天很蓝,水很绿,漂亮姑娘还跟着地质郎;再苦再累,不用为生活太烦忙。

现在是老婆不好娶,有家不能回,房子买不起……

漂泊人生:

正面宣传的作用不可否认其重要性,但环顾四周太无力和苍白了!

英雄和正义只在需要时才被人们想起。

余国强:

希望从更具体的方面去关心这一群体(包括已退休的)。

地质工作有其特殊性,找矿有个周期,找矿有不确定性,找矿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政府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

牛牛:

是的,我们地质队的退休人员有四五年没有增加工资了,企业退休人员已连续七八次增加退休生活费了。

建儒:

这些人真正在为国家做贡献,应该提高这些人的待遇。

变化的天空:

找到矿了不合理规划保护,粗犷开发,那是在消费未来,祸害子孙。

博主A看到了这些贴子,回应道:

“这些现实问题,请地质部门领导多关心。

”浙江地勘局局长华宣奎很快也被这股网络旋风所感染,他迅速跟帖道:

“我为广大地勘职工热爱地质事业的精神所感动,对反映的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局里会做进一步的调查和了解,并予以关心。

”身在北京的记者,也被挑起了激情,在博主A的微博上留言:

“看到您在微博中关注这一特别人群……很感动!

博主A很快回复:

“谢谢记者朋友!

请媒体多宣传报道一线的地质工作者!

他们是无名英雄,是国家有功之臣!

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三”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博主A发出的微博,半个月来不断在发酵,自本文草就时,跟帖、转发、点评的人次已达数百,而点击“观摩者”高达63000多人,特别是无数他的地勘“粉丝”,感怀良多,泪掬山野。

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他的“粉丝”,他说:

“为有这样的知民情、懂民意、传民声的领导高兴,让我看到了中国地质工作的美好明天!

其实,浙江的地质工作者仅仅是百万地质大军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工作的区域还不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

但是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地勘人和他们的工作实在是挺陌生的,网友们并不知道,在经济发达但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的的浙江省,近几年在地质人员的努力下,除了进一步保持了萤石等非金属矿产储量的优势外,还发现了让人惊喜的金属矿床,甚至还找到了储量可观的银矿、钼矿和铀矿。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来至2010年底,该局新查明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发的矿产地50多处,其中大中型规模矿产地近20处,新查明了一批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

这无疑是“老三”们投下心血的结晶。

得知地质人员在龙泉南弄发现储量可观的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消息后,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专门作出批示:

“感谢地勘队伍同志们的辛勤劳动。

希望继续深化地质勘查工作,真正把浙江地下资源的状况弄得更清楚。

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也批示:

“这是个好消息。

地质部门做了大量艰苦工作。

下一步要落实如何深化的措施。

2010年6月19日,在杭州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开幕式上,陈敏尔更是感慨。

“尽管我不会唱《勘探队之歌》,但我能感受到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寻找宝藏的那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能感受到地质工作者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壮志豪情……”真诚的话语,听之让人动容。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浙江省考察时也对该省地找矿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一向被称为“三块石头一把土”的浙江省,接连找到大中型的金属、非金属矿,浙江省的地质工作者功不可没。

难怪在看完网友在微博上的点评后,博主A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自转发地质队员微博后,引起许多网友们共鸣,并一直为他们所感动!

谁没有儿女情长,谁不想锦衣玉食?

但他们为了国家找矿,长期在荒山野岭奔波,以地为床、天为被,吃尽各种苦头,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我们对一线地质工作者及家属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三’,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是啊,资源保障事关我国的经济安全,地质工作者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

当前,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在即,而这股网络旋风可以称得上奏起了“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的乐章——关心“老三”,关心地质工作,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啊!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一篇微博引发的地质事业社会话题

(一)

作者:

记者李伟锋|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编者按“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

”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蔡奇一篇短短百余字的微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几天内,这个微博就被转发、引用、评论达几千次,成为地矿业内最火的微博。

这篇微博火热的背后,是地质工作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精神的尽情挥洒,是地质行业向全社会的一次心声倾诉。

同蔡奇代表及千千万万关注地质事业的人一样,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事业,在新时期共同推进地质工作,共同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一篇微博引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地质事业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的是第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微博中这样描绘地质工作者:

谁没有儿女情长,谁不想锦衣玉食,但他们为了国家找矿,长期在荒山僻岭奔波,以地为床、天为被,吃尽各种苦头,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我们对一线地质工作者及家属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是什么让这个只有100多字的微博如此引人关注?

又是什么让那么多的回复和评论发自肺腑,令人感叹?

来自浙江水文队的一名“老地质”告诉记者,这篇微博触到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那么多年的坚持,终于可以说,有人听到看到了。

看这篇微博的时候,我边看边流眼泪”。

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地质工作承载了共和国繁荣与富强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之责。

而承担这些责任的地质工作者,注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牺牲。

遥想当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一穷二白的祖国要进行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地质工作先行。

“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要有地质工作。

没有地质工作,我们就像瞎子一样,不知道哪里有铁,哪里有煤,哪里有什么矿藏。

所以,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势必要加强地质工作。

”刘少奇主席当年的这一段话,曾激起了无数地质工作者为国建功的豪情。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地质队伍,1950年只有职工800人,到了1957年,职工人数即达28万人。

正是这些人,圆满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地质任务——探明煤矿储量约544亿吨,铁矿储量约56亿吨,石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藏储量都有很大增加。

中国的金属材料自给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90%。

“我们吃一点苦,就能使六亿人民得到幸福。

”那时的地质工作者朴实得只有这样一句话。

“那时这里没有电灯,到了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仿佛到了远古时代的洪荒世界。

帐篷外,狼群狂叫,声音凄厉恐怖,令人汗毛倒竖。

白天上山探矿,路遇一只狗熊,17个地质队员吓得脸色发青。

”定居澳门的地质专家杨工这样回忆上世纪60年代在四川攀枝花找矿时与彭德怀在野外的一次谈心:

“苦吗?

“苦!

“累吗?

“累!

“那为什么还要来?

“经过我们艰苦的地质勘探,终于发现了这个拥有100亿吨铁矿石、240亿吨煤炭的聚宝盆,在目前全国已探明的500亿吨铁矿石中,攀枝花就占了1/5。

有什么能比为自己的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更令人满足,又有什么能比自己劳动换来的果实更令人沉醉的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我们的地质工作者,满怀豪情,前赴后继,奔向祖国的崇山峻岭、沙漠荒原、穷乡僻壤;在艰苦的岁月里,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科学求实,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不计名利,不讲报酬,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正是这代代相传的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改变了祖国地质事业的落后面貌,为祖国寻找出了丰富的矿藏。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地质工作的保障与服务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我们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世界都市之列,我们的生活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

而我们的地质工作者,却依然战斗“在深山沟、在密林中、在雪线边、在戈壁滩、在海岛上”。

这也正是蔡奇的微博能够引起全社会共鸣的主要原因。

在回复蔡奇的微博时,一位基层女地质队员写道:

当我们还是姑娘的时候,我们很单纯;当人家穿上花衣服的时候,我们是穿着工作服;当我们有好衣服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轻;当我们醒悟的时候,我们还是心甘情愿找矿。

更多的回复,则从不同的角度歌颂着地质队员:

“从地质队的巅峰时期到低谷都默默无闻地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穿梭,寻找着祖国的宝藏,贡献自己的青春。

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国家地勘费锐减,地质队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他们也无怨无悔。

“是啊,谁不留恋花前月下的缠绵?

谁不向往灯红酒绿的喧沸?

谁不期盼天伦之乐的簇拥?

谁不渴求锦衣玉食的富贵?

然而,我们把那火热的爱情,把那壮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崇山峻岭,戈壁荒漠!

可地质人的本色不退!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地质工作的起起伏伏,地质工作者生活的飘忽不定,社会地位的日渐式微……一切,都挡不住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找矿的热情——纵使今生注定要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甚至无人区;纵使要承受最焚心噬骨的孤独与思念;纵使要面对随时而来的生命危险。

这一切,都源自一种忠诚——对事业的忠诚。

许多年前,这种忠诚就被定格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当然,这种“光荣”的付出与奉献中,还有地质工作者的家属。

请看,众多的微博回复中,有人这样深情地写到——

“不管我们找出多大的矿,不管我们有多大的成就,其实都有家属的一份功劳,谁不愿意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天天陪着自己?

谁不愿意当家里有些小困难时,家里的男人能及时出现?

的确,我们欠了家属的太多太多。

作为一名男地质工作者,我觉得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很多时候心里会不时地泛起几份心酸,但是,当我看到女地质工作者异样的坚强,心里由衷地敬佩,我们男地质工作者更要坚强,为国家找出更多的矿藏。

在地质系统有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

“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

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堆脏衣裳。

”地质工作的野外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勘探队员家庭的夫妻生活必然离多聚少,这是地质工作者的现实,也是广大地质队员在全身心投入工作后,心中一团抹不去的阴影。

地质队员的妻子,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嫁给了勘探队员,白天上班下地,晚上既要当爹又要当娘。

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哺育子女。

春播夏种秋收冬储、柴米油盐白菜煤气、鸡鸭猪狗男女老少,全靠她一个人单薄的肩膀承担。

别人夫妻花前月下,灯红酒绿,而她们只能独守空房,忍受孤单和寂寞。

有困难、痛苦和委曲,只能独自流泪,默默承担。

而这些,更是社会所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的。

然而,在微博中,一位地质队员的妻子却写下了这样的话:

“转眼间这么多年了,嫁给地质郎不后悔,从没有这样自豪过。

现在我居然忍不住流泪了。

全国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地质队员家属,我们无怨无悔!

共鸣源于理解,当短短的微博道出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时,也许,感动、流泪是最好的表达。

转型期的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荡涤了经济社会各个角落,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因开放和融合而变得多姿多彩。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时代。

再加之地质工作较长一度时期滑入低谷、地质队伍人才流失等困境,有人曾质疑“三光荣”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是否已经经淡化为一个历史符号。

但是看看刚刚顺利结束的地质大调查中,那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情景和感人肺腑的故事,你就会找到答案。

2001年8月11日,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调查项目组10名地质队员被困沱沱河上游,长达10余天;2002年6月7日,东昆仑铜、金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