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49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苏州市第五中学校期初考试高三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那个旧时代,有些工厂的老板很,工人们稍有差迟,就会遭受老板的打骂。

(2)他接管这个刚上市的公司后,从上到下都精打细算,一年下来经费近百万元。

(3)为,国土资源部已加强全国土地的巡查工作,并要求地方国土局在各自辖区内严守职责,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A.暴戾结余防患未然

B.暴力节余防微杜渐

C.暴戾节余防患未然

D.暴力结余防微杜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1)暴戾:

[形]粗暴乖张,残酷凶恶。

暴力:

[名]强制的力量,也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

根据语境,应选“暴戾”。

(2)节余:

[动]因节约而剩下;[名]指节余的钱或东西。

结余:

[动]结算后余下;[名]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

根据语境,应选“节余”。

(3)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祸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注重事故或祸害)。

防微杜渐:

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注重坏事或坏思想)。

根据语境,应选“防患未然”。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进入60年代,诗歌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

,;,;,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

①诗歌的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产生分化又重新整合的过程

②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

③另一些诗人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

④分化主要产生两种倾向

⑤一些诗人开始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

⑥努力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

A.⑤⑥③①②④

B.②⑤⑥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⑥③

D.⑤⑥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结合“转变”分析,②为首句;结合“分化”分析,①④在一起;结合“一些诗人”“另一些诗人”分析,⑤在③前面;由“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分析可知,⑤⑥在一起,综合C项正确。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喻日暮。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

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

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不符合语境。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余素鄙陋,一事无成,反受此殊遇,非陨首结草,不可报也!

B.日前,因家庭之故,辱贤弟垂示,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乎?

C.贵稿因排版问题而搁置,延误甚久,十分抱歉,现已出版,万乞见谅!

D.礼物微薄,聊表私衷,万望笑纳,事情进展如何,仍望随时告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词,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

本题中的谦词主要有“鄙陋”“陨首结草”“辱”“乞”“微薄”“聊表”。

本题中的敬辞主要有“殊遇”“垂示”“贵稿”“笑纳”。

B项中的“垂示”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而语境中是弟弟对兄长,所以不得体。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家贫,给事县为亭长。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

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汉为人质厚少文。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

“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诸将乃服,曰:

“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

”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吾共诸君踰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诸将皆曰“诺”。

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

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逐:

跟随

B.而使人谢城中谢:

告诉

C.公转营迫之迫:

靠近

D.兵败,走入壁壁:

营垒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蓟:

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

历史上其称谓和辖制区域曾有多次变化,如燕都、蓟城、涿郡、幽州等,但皆以北方地区战略要地而闻名于世。

B.亭长:

秦汉时,十里设一亭,设亭长,主管地方治安警卫,缉捕盗贼,调处民间争讼等。

刘邦、刘备都曾担任过亭长。

C.衔枚:

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后汉书》:

该书由南朝宋范晔所撰,它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

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3)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8.在多年的戎马征战生涯中,吴汉常常能反败为胜、转危为安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5.A6.B

7.⑴吴汉于是猛然裹好伤口,站起身来,拿起木椎,将牛击杀,犒劳将士,并在军中下令道:

“今天是封侯的(大好)时机,大家好好努力啊!

⑵(我)近来告诫你千条万条,哪里想到(你)遇事(竟这样)背离、错乱呢!

(你)与刘尚分开扎营,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救援了。

⑶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了他们平常应有的风度。

8.①虚心听取部下意见②临危不乱,镇定自若③善于激励士气④作战勇猛,多谋善断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做本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A项,“逐”意思是“驱逐”。

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解答此题,既要回到原文,确定答题区间,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也要联系平时的积累。

B项,刘邦曾做过泗水亭长,刘备没有做过。

故选B。

【7题详解】

本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

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要点:

勃然,突然;创,伤口;椎牛,用木椎杀牛;今日封侯之秋,判断句;勉,努力。

(2)要点:

敕,告诫;何意,为什么;别,分开,另外;营,动词,扎营;缓急,偏义复词,紧急情况。

(3)要点:

汉从征伐,省略句;战阵,战争形势;常度,平时的风度。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要求考生回到原文,确定答题区间,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第二段,广乐一战,当他伤及膝盖准备退兵时,将士们的一席话让他“勃然裹创而起”,看出他能虚心听取部下意见,同时,“军士激怒,人倍其气”可知他善于激励士气;第四段,被五万余人夜攻,他“坚卧不动”,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是胜利的关键;第五段,进军广都时,“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可以看出他的多谋善断,让战事转败为胜。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

家庭贫困,在县里任职,被任命为亭长。

王莽末年,因为门客触犯法律,便脱离户籍逃亡到渔阳郡。

钱财费用等都用光,便以贩马作为自己谋生之业,往来于燕地和蓟城之间,所到之处便交结当地的豪杰。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

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建武二年,封吴汉为广平侯。

第二年春,吴汉把苏茂围困在广乐,周建招集十多万人去广乐援救苏茂。

吴汉率领轻装的骑兵冲上去,与敌人作战,结果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从马上摔落下来,伤了膝盖,正撤回营帐。

诸位将领对吴汉说:

“大敌当前,主帅却因伤而卧,这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啊。

”吴汉于是猛然裹好伤口,站起身来,拿起木椎,将牛击杀,犒劳将士,并在军中下令道:

“今天是封侯的(大好)时机,大家好好努力啊!

”于是士兵们激奋起来,气势倍增。

第二天,大家一齐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

当时鬲县有五个大的家族一起驱逐他们的地方长官,占据县城造反。

诸位将领争着要攻取鬲县县城,吴汉不准许,说:

“导致鬲县人造反的原因,都是地方长官的罪过。

胆敢轻率冒失进兵的人,斩首!

”吴汉于是送上檄书上报郡里,让他们逮捕那个地方长官,并派人把这情况告诉鬲县城中的人们。

那五个大的家族非常高兴,立即一起归顺投降。

众将这才心服,都说:

“没有作战却降伏全城,这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

第二年,敌人带着五万多人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一片混乱,而吴汉仍然按兵不动,不久士兵们就安定下来。

就在当夜,吴汉派遣精干的士兵冲出营帐,突然攻击敌人,大败敌人的军队。

建武十二年春,吴汉进军进攻广都,攻下了它。

接着,吴汉派轻装的骑兵去烧成都市桥。

皇帝告诫吴汉说:

“你只管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进攻,不要与他们交兵作战。

如果敌人不敢来犯,你就转移营地,逼近敌人,等待他们力气衰弱,才可以攻打他们啊。

”吴汉趁着胜利,竟亲自率领步兵和骑兵二万余人向前推进并进逼成都,依凭江的北岸设置营垒,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的南岸。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责备吴汉说:

“(我)近来告诫你千条万条,哪里想到(你)遇事(竟这样)背离、错乱呢!

(你)与刘尚分开扎营,如有紧急情况,就不能再互相救援了。

”诏书还没有到达,这时谢丰、袁吉带着十多万军队进攻吴汉,他们派别的将领带着一万多人攻刘尚,使他不能援救吴汉。

吴汉与敌人大战一天,军队失败,逃入营垒。

谢丰趁势将他团团围困起来。

吴汉于是召集诸位将领激励他们说:

“我和诸位一起逾越险阻,千里辗转作战,所到之处都有所斩获,因此能够深入敌地,并到达敌人的城池之下。

而今我们和刘尚两处都受到围困,两边的兵力已经不能会合,这其中的祸患是难以预料的。

我想要把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如果大家能够同心协力,人人各自作战,伟大的功绩就可以树立;如果不能这样,肯定是彻底的惨败。

成败的机会,就在此一举了。

”吴汉于是让将士吃饱、将战马喂好,紧闭营寨三天不出,却树起许多旗帜,使烟火不熄,让士兵在夜里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前进。

他带着士兵与刘尚合并了兵力,谢丰等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全部的士兵迎战敌人,从早上直杀到傍晚,于是大败敌人。

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了他们平常应有的风度;吴汉神情自若,就整饬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

吴汉曾经出征,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买田产。

吴汉回家后,责备他们说:

“军队在外,官兵供给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购买很多田宅呢!

”就把田地全部分给兄弟和外戚。

到吴汉去世时,皇帝下诏表示哀悼,赐给他谥号“忠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沈下贤①谪尉南康②

张祜

秋风江上草,先是客心摧。

万里故人去,一行新雁来。

山高云绪断,浦迥日波颓。

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

【注】①沈下贤:

吴兴人,张祜好友。

②南康:

今属江西赣州市。

9.白居易诗云“从头便是断肠声”,请分析张诗首联的这一特色。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9.①开篇借景抒情,借秋风、江草等意象抒发了友人离别时凄伤情感;②又直抒胸臆,点出了旅行人的心痛;③诗人一开始便饱含感情,动人愁肠,可谓“从头便是断肠声”。

10.①通过“新雁”这一意象,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②谪地南康山高水远,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③末句告诉友人,南康虽远,但友谊不断相思不断,又有对友人的些许宽慰。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句内容的能力以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诗歌语句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用准确的语句写出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诗句的特色首先考虑诗句运用的手法,其次鉴赏用词特点等。

本题首联“秋风江上草,先是客心摧”开篇写景,首先答借景抒情,然后分析意象意境以及抒发的情感。

其次“客心摧”这句从抒情手法来看有直抒胸臆。

最后题干提示“首联”,特色可以答开篇饱含感情,打动人心,奠定抒情基调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从这几点入手:

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分析鉴赏时可以逐联分析。

本题“万里故人去,一行新雁来”借新雁与人的对比,抒发对有友人的不舍;“山高云绪断,浦迥日波颓”写友人此去山高水远,表达对友人的担心;“莫怪南康远,相思不可裁”告诉友人相思之情不可裁断,又有对友人的劝慰。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其视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4)其险也若此,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7)循序而渐进,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朱子读书法》)

(8)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答案】

(1).亦若是则已矣

(2).多于在庾之粟粒(3).曲终收拨当心画(4).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5).必能裨补缺漏(6).层峦叠嶂(7).熟读而精思(8).一枝一叶总关情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庾”“粟”“拨”“尔”“裨”“叠嶂”。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

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摒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

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掏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

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

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

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

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

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

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

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

大家奔向森林,采集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去。

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賜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

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

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

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

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朴实,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