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238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

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

城市和乡村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

南方丘陵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

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平原地形:

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

地形的影响

山区地形:

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

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概念

概念:

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

2、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

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3、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2、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

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克拉玛依、东营

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本溪、攀枝花

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金昌、铜陵、个旧

3、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复杂性、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突发性、周期性。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1、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

洪水:

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

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

3、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春夏之交

(4、5月)

华南地区

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

6、7月份

江淮地区

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

8、9月份

东南沿海

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

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判断:

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

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

③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

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

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