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08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docx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

校刊

 

教育教学案例专刊

西罗园学校教科研组

2006年12月

目录

—————————————————————————————————————————————

《晋祠》一课案例----------------------白玉梅P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学案例---------------------郝建军P9

结合实际教英语-----------------------李洁P16

用心去工作---------------------刘桂萍P18

教学设计有了具体的学生时……

杨冬冬与我的教学设计----------------------张小娟P23

体验挫折苦 品味成功甜----------------------卞雪梅P25

《一个这样的老师》----------------------杨淑梅P27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刘俊英P31

《减法》的反思----------------------李岩群P34

 

《晋祠》一课案例

总课

时数

第节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晋祠》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知识培养:

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培养: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

情感培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和秀美山河的情感。

(寓教)

内容:

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突出重点的措施:

预习了解,课堂掌握

内容: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

突破难点的措施:

预习训练,课堂检查

创设旅游文化情境

学生自主研讨,教师随机指导、点拨。

多媒体教学。

去年寒假,咱班有几位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冬令营活动,在山西参观了平遥古城、晋祠、翟家大院等名胜古迹,印象最深的就是晋祠。

下面请候盛楠同学为大家展示她的晋祠之旅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相信同学们听完候盛楠同学的游历,肯定对晋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底晋祠是什么样的呢?

它还有哪些美景呢?

就让我们随着梁衡先生的介绍说明走进晋祠吧!

一、课前预习篇目,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顺序、结构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幻灯片)

2、质疑。

 

三、同学们在初次阅读预习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都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那么请大家边听老师朗读,边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思考,看看能不能从文章当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疑问。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讨论:

本文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讨论:

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

以板书形式归纳:

优美的自然景色(2-5段)

悠久的历史文物(6—11段)

(3)由此看出文章的总体结构:

总----分—总(幻灯片展示)

 

候盛楠结合照片,朗读游记。

 

学生根据预习篇目,找出重点

质疑为本节课学生讨论重点,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先组内解决,再提问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问题,观看幻灯片中关于晋祠的一些图片。

 

思考,回答问题

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引发兴趣.

 

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再次深入阅读,有目的地阅读文章,解决问题。

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明确说明对象和结构。

讨论,交流

今天的质疑研讨,非常的热烈,同学们都问出了水平,更讨论出了结果。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养成这样的良好预习习惯,形成更高的学习能力。

必做:

朗读全文,背诵第五段。

 

选做:

一、作者

二、字词

三、提问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预习情况较好,能提出有意义、有创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训练了阅读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

在设计环节上,说明文的知识介绍有点多余,因为在本节课内容中,没有牵涉到,应该放到今后具体文本中介绍并运用。

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意为我所用,不能贪多贪全,注意突出教学重点。

《晋祠》公开课反思

说明文教学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从我读书的时就不喜欢学习说明文,当老师以后,说明文的教学课总是上的很“闷”,平铺直叙,按照说明文知识教学,一步一步地套用,觉得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能理清说明顺序,分辨说明方法就足矣。

所以只要一上说明文,我讲的没劲,学生也听的没意思,因此我很苦恼,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我个人的教学成长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影响极大。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春风化雨”培训后,我对新课改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也审视了自己这几年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只有正视自己说明文教学的弱势,才能不断改进。

因此在这次区级教研课的选课时,我选择了说明文《晋祠》一课。

这篇文章从语言、感情等方面和记叙文比较接近,但是说明对象、说明特征和说明顺序又特别典型,因此选择这课作为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有一个过渡性,也比较典型。

同时,班里有几名学生去年寒假冬令营去山西,参观了晋祠,他们对晋祠印象较深,所以我就打算据此从记叙文引入说明文。

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由老师“一手包办”。

因此,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上,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这样的话,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我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也不是只会“人云亦云”。

整节课按照我预先的设计,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新文体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由于按照我从初一就开始训练的预先步骤,学生对文章进行多次阅读,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后,质疑讨论阶段顺利达到高潮部分,学生们按组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组内热烈讨论,试着互相解决问题,并且在互相提问中又引发出新的深层次的问题,归纳总结后,每小组派代表总结小组提问讨论结果。

就当堂课看,学生分别就字词运用、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几大方面提出了近十个较典型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后,得到了明确回答。

因此在《晋祠》第一课时结束后,通过学生们的自己提问、解决问题,基本上把我预设的问题都涉及到了。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紧密结合的,不能仅仅从教师角度预设问题,而更应该从学生方面考虑,让他们自己挖掘问题,也就是在挖掘自己的潜力。

我相信经过三年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不过,这节课在上完后,经过其他专家老师的指导,我也感觉到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个明显的教学环节上的败笔,那就是说明文知识的讲解。

其实在本课时中,对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有关的知识根本就没有牵涉到,而且单独地讲说明文知识点,比较枯燥,学生也不易理解,并且还破坏了导入时学生看见晋祠的照片那股新鲜、兴奋的气氛,使课堂一下就冷场了。

等我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间也有点耽误了。

由此看来,我还是属于“贪多嚼不烂”型,总想尽量把知识多教一点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承受程度。

其实这跟语法教学一样,只有结合实例,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我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适当的“权利下放”,让学生饿着找食吃,而不是我一味地灌。

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因为这堂课是以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指点为主,实际上就是考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在课前,我安排学生预习,由于时间较为紧迫,我并没有认真看完每个学生的提问,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具体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预先不知道。

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听课的专家老师们觉得我总体应变不错,知识点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往往停留在解决这个问题即可,没有做到问题、知识的迁移,由此及彼。

比如字词解释“浑然”,学生认为就是“浑浊的,混在一起”,我立刻让同学们在书中找到“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句话,那么在此句里,“浑然”显然就不是“浑浊”的意思,因此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应当作“完整,不可分割”来解释,由此告诉学生,解释词语不能单独只看这个词,而要联系句子、上下文来理解。

按照我的想法,教师指点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是李镗院长指出,为什么不再给学生讲讲如何从词的本义联系到引申义呢?

正是因为混在一起,才会不可分割啊。

这样一讲,学生就能立刻知道词语的本义和引伸义的联系与区别所在了。

还有学生提问道:

“第五段‘在园里信步’,为什么不说是‘散步’?

二者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一提出,我就发现学生对字词的赏析和语感,真的是比初一有所提高了,只是我就个人当时的理解,告诉学生“信步”是无目的地漫步,而正是因为在这样没有目的的情况下随处走,都能欣赏到园中到处都是流水,美不胜收,由此可以回应前文的“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李镗院长再深入指出,“信步”其实更带有走的人的主观情绪在内,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欣赏起来就觉得特别美,正如毛泽东的诗词所写“胜似闲庭信步”。

这样的小问题在这节课上还有一些,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正是由于我个人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对学生的点评上,就总会出现不够到位的问题。

对此,金老师对我个人提出要求,一定要时刻充实自己,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素养,只有教师自身的本领高,教出来的学生本领才会高。

第三个问题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解决突发问题能力不够。

课堂讲学中,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更何况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总会随时出现不同的状况,那么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该怎么样才能解救好呢?

这堂研讨课,让学生、听课老师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是导入时,由学生介绍他们去晋祠游玩的情景,尤其是幻灯片一放映出学生在柏树下,小溪旁,“鱼沼飞梁”上,假山中的照片时,观看的学生们都兴奋起来,纷纷对照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

我看到这个情形,心里特别高兴,所谓“万事开头难”,现在大家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这节课肯定没问题。

殊不知台下反应好,台上负责介绍的学生王晶晶可是由于紧张,说话哆嗦重复,还有几个明显的错误漏洞。

我当时只考虑到现场气氛这么好,可别破坏了,就让她介绍完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算是“回避问题,躲过了事”。

课后,董华林老师明确指出,一个同学犯错不要紧,其他同学可以帮她纠正啊,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调动了全班同学认真听课的积极性,由一个同学的说引发到全体学生的思考,这才是新课标、新课改的发展思路。

另外在分小组讨论时,我还是按照平时的习惯,固定小组讨论,这样组员讨论时有负责人认真记录,这也算是在积累我的教学素材。

可是实际上听课那天,教室里还坐了十几位老师,学生来回走动其实并不方便,如果我能灵机一动,按照就近原则,三五个同学一组,每组分配两三个问题,这样会更细致一些,才能真正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研讨课讲完后,听了各位专家老师们的点评,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讲学中的不足,同时也意识到这次活动也给本校的教研组活动带来了一些启示:

教案的设计要注重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建立集体备课,说课制度,老师们群策群力,给予讲课老师更多的启发和灵感,讲课后更要注意评课的落实,一定要指出不足之处,并且指导青年教师如何进步;授课老师要在评课后认真反思经验教训,注意个人和教研组的课例、课堂实录的收集;确立课堂教学的研讨制度一定要深入研究课堂的学习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学行为。

这堂公开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它带给我的收获将会深深地影响我今后的教学生涯。

我想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总结,才会踏踏实实地走好我成长的每一步!

“春风化雨”滋润我心,我将用它滋润我的所有学生!

白玉梅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学案例

背景介绍

尽管是一节与老教材内容基本一致的传统教学内容,但本人还是依据新课标对这一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力求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做足文章,体现课改的精神.同时自觉地将一个纯数学的,甚至是枯燥的问题生活化、趣味化,尽量选取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真实的素材来说明问题.通过探讨交流,让学生知道近似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此培养学生用心去体验、观察生活中所蕴藏的数学问题,激发其学用数学的热情。

情景描述

   像往常一样,经过精心的准备,我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分组统计:

(1)班上男女生人数;

    

(2)全年级人数;

    (3)中国人口数量;

    (4)圆周率。

 要求每个小组迅速地分工、合作完成上述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话音刚落,同学们迅速地进行工作,不一会儿就结束了.我注意到个别同学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完成了?

哪组先说?

”立刻有学生站了起来:

“我们班上男生有19人,女生14人;全年级人数约有200人;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3亿;圆周率约为3.14。

”“大家认为他说得是否正确?

”“我认为他说得基本正确,但全年级有198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每组均发表了各自的结论,各组结论基本相同。

   师:

“大家说得都很好。

有需要提出的问题吗?

生:

“那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师:

“问题提得很好,谁来解答?

生:

“我想,可能是计算的问题,或是测量的问题。

   师:

“非常好,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精确的、与事实完全相符的数,我们称之为准确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一些与事实不完全相符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

谁能说出上述数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为什么?

   生:

“我们班上男生有19人,女生14人是准确数;全年级人数约有200人是近似数;全年级有198人是准确数;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3亿是近似数;圆周率约为3.14是近似数。

   师:

“很好。

谁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近似数和准确数的例子?

   生:

“教室有33张桌子,33张椅子,3扇窗户,这些是准确数。

   “我的身高是1.61米,今年12岁,这些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这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与实际相差太远,这不是近似数。

   “初一(4)班约有40人,教室大概有11盏灯为近似数?

   师: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好。

主要的问题是:

怎样才算作近似数?

我给出了近似数的意义:

我们说与实际有偏差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

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

比方说,我们年级有198人。

我们可以说:

我们年级约有200人。

   师:

“那我所说的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是不是近似数?

”……

   (同学们产生了一些争论 )  

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它首先是一个具体的数。

诸如1000多、不到1000等,均不能称之为近似数。

像初一(4)班约有40人,教室大概有11盏灯,混淆了数学中近似数与生活中近似数的概念。

也就是说数学中所说的近似数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习惯说法是不相同的,请大家注意。

   同学们的表情似乎有些怀疑。

我没有停下来。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就有近似程度问题。

比方说:

   π=3.1415926…

   π取整数,则π≈3,精确到个位

   π取一位小数,则π≈3.1,精确到十分位

π取两位小数则π≈3.14,精确到百分位

……

   问题:

1.8和1.80的近似程度一样吗?

为什么?

   生:

“一样,因为1.80后面的0可以省略。

   “不一样,因为1.8精确到十分位,1.80精确到百分位,如1.83四舍五入为1.8,1.803四舍五入为1.80。

”“谁知道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1.8,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1.80吗?

”“应该是1.75到1.85四舍五入为1.8,1.795到1.805四舍五入为1.80。

    同学们的掌声响起来了。

   师:

“很好,用‘<’号连接为1.75≤1.8<1.85,1.795≤1.80<1.805。

这说明它们的精确度是不一样的。

1.80的精确度更高。

   下面我又介绍有效数字的概念: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

1.8有_____个有效数字,各为_____________。

  1.80 有_____个有效数字,各为_____________。

  1.800有_____个有效数字,各为_____________。

  1.080有_____个有效数字,各为_____________。

  0.008有_____个有效数字,各为_____________。

   学生的作答非常好。

于是大家一起分组探讨了有关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问题。

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反映看似相当的不错。

   生:

“老师,我们组对2.40万、1.2×10

这两个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有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2.40万精确到百分位,有三个有效数字;1.2×10

精确到十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

另一种意见认为2.40万精确到百位,有三个有效数字;1.2×10

精确到千位,有两个有效数字。

  师:

“其他组的观点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自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为这两例的精确度问题。

  师:

“好,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很好。

我们知道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即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我们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这一点,大家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刚才两例的主要问题是后面带有单位,2.40万中最末一个有效数字为0实际落到百位上,应是精确到百位,若是2.40则精确到百分位;同样1.2×10

中的最末一个有效数字2实际落在千位上,应是精确到千位。

明白吗?

  生:

“明白了。

  有些不放心,又举了一个例:

  师:

“把30542取近似值,要求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心想,一定有不少人会说等于305,说不定又可以笑一笑了。

  “等于305,”果不其然,刚想笑,“是不可能的,应为3.05万或3.05×10

”岂有此理,吊我胃口。

没办法,谁让我把他们给惯坏了。

不过,看来这回他们是真的清楚了。

  随后我进行一些课堂的训练并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设想

   1、案例概要

   本案例是一堂老教材新教法的课例。

充分利用学生参与学习与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

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再针对相差问题展开。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近似数的概念、近似程度(尤其是科学记数法和带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解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待后解决。

  2、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本堂课教学目标:

  ①知识培养:

对已给出的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能说出它的精确度,有几个有效数字,能结合科学记数法按要求取近似数。

  ②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总结能力。

  ③情感培养: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可以研究精确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研究一些难以准确描述的对象,对它的研究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从中可以体会到数学是无所不在的。

  

(2)重点:

  ①根据要求取近似值。

  ②知道近似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

 (3)难点:

  形如:

a×10

中精确度的问题。

  3、教学建议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4、建议讨论的问题

  

(1)如何在新的课程实验中上好传统型的教学课程。

  

(2)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3)如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使每个人各有所获,都得到发展,减小差距。

教学反思、研究

  1、反思与回顾

  

(1)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的原因、使用近似数的意义没有在课例中讲述清楚。

  

(2)学生对形如2.40万、3.05×10

的近似程度的理解及有效数字的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3)课中一些好的做法仍值得借鉴。

如何更好地贯彻新的课改精神,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是今后教学的首要问题。

  (4)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是一个旁观、旁听者,也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作业问题

  学生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

 

(1)60215保留3个有效数字为602;

 

(2)47155精确到百位为472;

 (3)230.0千精确到十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为2、3。

3、课后记

   本堂课的思想很明确,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完成这个结果,在自己探索、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从两次课后情况看,前次课后作业问题较大,尤其时间长一点问题更多;这次问题较少,较集中。

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能更好地解决。

 

结合实际教英语

背景

英语教学脱离不了实际生活,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它更需要生活的支持。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进学生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第十五册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的话题是运动精神。

在备课时我就预感到学生会喜欢本单元的话题,果然在上课中许多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非常投入,积极回答问题。

有个男同学突然说起了多哈亚运会我国的某某选手表现非常棒。

我就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多哈亚运会的知识,并能用英语表述出来。

我原本就是想让学生能用所学语言表述出一两句就可以了。

没想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能用英语说出我意想不到的句子和文章来。

课下,我和同学们聊天,他们说:

“非常喜欢看体育节目,经常在电视中看到比赛的得分和比赛的一些介绍都是用英文,当时就很好奇,并没有去查去问。

老师留了作业后,我们特别留意,并积极去查看字典,上网搜集,问问老师和同学。

觉得这样学英语即不累又很有收获”。

当听到孩子们真实的语言,看到他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

我就问他们,能不能把我们知道的这些有关体育的内容以档案形式做出来呢?

他们都高兴的说:

“没问题”。

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拿出那一张张精彩的档案作业,我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

自那以后,我特别关注新闻和学生们喜欢的话题.不时地留一些结合实际的作业,比如:

填表格,画画,找数据,画图,调查报告等。

学生们很喜欢做,并且有成就感。

同时还把学的知识得以应用。

他们的兴趣越来越高,有时我没有留此方面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