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07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人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引发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军事: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科技:

19世纪下半期~20世纪初,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成果被应用于军事,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技术基础。

(4)思想: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战争日益迫近。

(5)导火线: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

3.过程

(1)1914~1916年

①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法、德、英相继投入战争。

②主要战线:

西线、东线和南线,西线,东线是主要战线。

③主要战役

a.马恩河战役:

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破产。

b.凡尔登战役:

持续时间最长、最惨烈。

c.索姆河战役。

(2)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

1917年4月,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集团。

②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③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

④同盟国瓦解:

德军节节败退,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投降。

⑤一战结束: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新政府签署停战协定。

4.后果

(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3)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

(4)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召开巴黎和会

内容

《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同与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的和约以及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背景

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趋激化

内容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召开,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及影响

实质

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影响

积极

使欧洲和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稳定,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消极

只是暂时调整列强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二)国际联盟

1.背景

(1)一战的惨痛教训激起了广泛的反战和平思潮。

(2)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美国企图以此支配世界。

2.成立:

1920年1月20日在日内瓦成立。

3.评价

(1)历史地位:

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的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体现的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维护世界和平,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3)消极方面:

被英法等大国所控制,成为它们维持霸权、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真正和平。

(三)《非战公约》

1.背景

(1)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寄希望于美国来保障自身安全。

①鲁尔危机迫使法国放弃极力削弱德国的政策。

②道威斯计划使美国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

③《洛迦诺公约》使法国丧失了单独制裁德国的权力,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2)美国倡议签署多边非战公约。

2.内容

(1)缔约国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2)主张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3.评价

(1)积极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②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武器。

(2)局限性:

对制止二战的发生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原因)。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史料一 一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变化比较表

类 别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8.1

1.9

186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4

2

189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2

3

1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1

4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3

导读:

英法德美力量的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史料二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

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

导读:

反映出德国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于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试图夺取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世界帝国。

史料三 “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导读:

一战爆发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

史料四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导读:

“火星”是欧洲巴尔干地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史料一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

导读:

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史料二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导读:

两大集团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史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来……希望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1年7月24日《泰晤士报》

导读:

英国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德国的宿敌法国对抗德国,以维护其所得的殖民利益。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

(1)支配世界的力量仍然是以欧洲尤其是以英法两国为主。

(2)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3)体系具有反动性。

(4)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5)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实质:

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暂时和平又充满危险的体系;是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敌视和反共反苏的体系。

史料一 巴黎和会上,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

“小心点!

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导读:

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同时也表现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敌视态度。

史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导读:

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势必引起日本的不满。

【历史钩沉】一战后期,美国参战的原因

(1)美国与西欧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不愿看到德国取得霸权。

(2)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

由于英国实行战时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几乎中断,而与协约国的贸易额却迅速上升。

(3)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国退出战争可能会使协约国战败,美国给协约国的大量贷款将付诸东流。

(4)如果协约国获胜,美国不仅可以分享胜利果实,而且还能够凭借其经济实力于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

【现实链接】国家政策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利益的变化,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热点材料】2012年10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表示,叙利亚反对派应“远离极端势力”,并称叙最大反对派组织—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将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叙利亚反对派领导力量”。

许多观察家都指出,希拉里的讲话体现了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着力点的巨大变化,即将原先“以全国委员会为核心整合反对派”,变为“疏远全国委员会,另起炉灶”。

思考:

一战前期,美国实行所谓“中立”政策,大战后期,开始对德宣战。

从美国在一战期间政策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

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不同点

背景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

美、日为争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矛盾尖锐;美、日、英三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操纵者

英、法、美

美 国

内容

签订《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

性质

分赃、反苏

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结果

形成凡尔赛体系

形成华盛顿体系

相同点

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拓展思考:

华盛顿会议上,日本为何会归还中国在山东的主权?

提示:

美国对日本不断施压,尤其是中国国内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

……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

……但是,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

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

(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

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

你是如何评价的?

解析 解题时首先要从材料的出处找出大致的时间范围,即1916年底,然后分析在此时间内战争双方面临的形势。

(1)问,要注意“引用有关文字说明”的限制,这就要求答案必须完全从材料中来,仅就德国的出发点和目的分析,不能节外生枝;第

(2)问,要读懂材料,概括出双方的不同评价,结合教材知识判断更符合实际的是哪一方;第(3)问,实际上是对双方认识的评价,这要结合教材知识,根据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来分析。

答案 

(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德国认为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

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

“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如德国觉得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时时可以对征服者进行报复……为了这些理由,所以我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统治下割给别国。

材料二 克里孟梭复文:

“假使必须对德国表示宽容,那么应该给它在海军和殖民地上得到满足,并让它扩大商业势力范围。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主要反对什么?

他的理由是什么?

(2)劳合·乔治表示反对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克里孟梭复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英法对德态度有何异同?

解析 本题以一战后欧洲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关键是对“德国觉得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时时可以对征服者进行报复”的理解;第

(2)问,结合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传统政策来回答;第(3)问,克里孟梭“给它在海军和殖民地上得到满足”是对英国的辛辣讽刺,进而表明英国只是为了自身;解答第(4)问,应联系第

(2)(3)问回答。

答案 

(1)反对法国吞并萨尔盆地。

理由是如果割占德国的领土,会使德国感到不公平,从而对征服者“进行报复”。

(2)不愿让德国过于削弱,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所致。

(3)指出劳合·乔治的计划只有利于英国。

因为德国失去殖民地,海军被解除武装,有利于英国。

(4)相同点:

都主张制裁德国,获取最大利益;不同点:

英国不愿过分削弱德国,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新人教版选修3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经济大危机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为摆脱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大战策源地形成

(1)1933年1月,德国总统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

(1)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

(2)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3)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4)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4.轴心国集团形成

(1)背景:

在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2)过程:

1936~1937年期间,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3)影响:

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1939~1941年):

纳粹德国运用“闪电战”战术,横扫大半个欧洲大陆,法国投降,意大利正式参战,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势力达到顶峰。

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第二阶段(1942~1943年11月):

这是战争的攻守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使反法西斯国家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迫使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第三阶段(1943年11月~1945年):

这是反法西斯国家实施战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时期。

苏、美、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计划及安排战后事务,先后举行了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

德日法西斯先后战败投降。

(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过程

(1)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与英国结盟。

(2)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支持。

(3)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2.影响:

把不同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团结在一起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扭转了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坚实基础。

(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胜利: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与日本投降。

2.性质:

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战争。

战争的胜利为战后基本清除德国、日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扫除两国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使之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原子能技术、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冷战

1.形成原因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

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矛盾激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尤其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形成过程

(1)美国:

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

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冷战”影响

(1)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2)美苏在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并没有兵戎相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4.“冷战”特点

(1)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特征:

美苏关系出现缓和。

(2)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美苏两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②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③美苏两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苏联提出了缓和战略。

(3)表现

①1972年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②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欧之间的关系。

2.八十年代美苏关系

(1)特征:

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2)表现:

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条列双边协议。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3.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苏联避战自保,客观上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史料一 现在,如果你翻阅一下本世纪历史的话,你可以看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对希特勒认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

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失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

……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2年12月17日发表的广播谈话

导读: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主宰世界的大国扩军备战导致的。

史料二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国际关系史》

导读:

英法两国实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史料三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英国首相张伯伦

导读:

英国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实现祸水东引的目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以及英美等国共同的敌人。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经过

(1)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

(2)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联合。

(3)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影响: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史料一 1941年8月,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

“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

导读:

丘吉尔试图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惜冒对日作战的危险。

史料二 罗斯福:

“昨天,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现在我宣布:

美国和日本帝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导读: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