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090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家长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课堂.docx

《家长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课堂.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课堂.docx

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

(一):

一生不能和孩子说的13句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爸妈气急之下的几句话可能就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今天清音想要告诉大家千万不能和孩子说的几句话,父母亲们共勉。

  1。

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

你不笨!

平时多赏识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和一句简单的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2。

住嘴!

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给孩子争辩的权力,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3。

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惧怕不等于信服,学会与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的建议。

   4。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要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

  5。

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6。

你的妈妈/爸爸是个傻X(或类似)

  也许她/他真是,但是你不能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说给孩子听。

而且如果老是听你这么说,孩子就会认为这样评价一位家庭成员是很正常的。

  7。

闭嘴!

  所有人都不喜欢别人这样说自己,至于孩子,他们应对的方式是不再信任你、对你说很多。

  8。

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么时候!

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自己冷静一下,想一想这样真的好吗?

  9。

为什么你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每个人都是从试错当中积累经验的,你这样一说,孩子就没有勇气去尝试。

  10。

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

  在你告诉孩子不要跑,结果他还是在跑而且摔倒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这么想。

但是如果你这么和孩子说了,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次告诉他一些道理的机会。

  11。

你是一个坏孩子!

  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你要告诉孩子的是,这件事情是坏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12。

我数学也不好,这孩子随我。

  得了,有了你这句话,孩子的数学是好不了了。

  13。

你别弄,你弄不好,我帮你弄。

 让他们自己系鞋带、完成作业,只要教给他们,都能学得会。

如果你老是帮他们做,结果就是所有事情孩子都无法独立完成!

 

家长课堂

(二):

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育方式也应丰富多样,各有千秋。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敢让孩子做自己”,能否做到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却是不小的挑战。

  今天,慢时光就为你带来12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妈妈,分别用一个小故事讲述自己可能不同寻常的育儿方法,为培养孩子“独立、好奇、未来公民”的品格做出值得借鉴的榜样!

 “为让女儿学会自我保护,我改编了数十个童话,童话中的公主都遵守公主守则,比如白雪公主,她深知男女有别,虽然跟七个小矮人都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换衣服,她都关好门窗;她其实没有吃巫婆的苹果,因为她知道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这些守则渐渐让女儿建立起了较强的防护意识。

一次,我把她托给开精品店的妹妹照顾,妹妹临时外出送货,店里只剩女儿和一名年轻男店员,女儿便跑到隔壁一堆夫妇开的店里玩,因为‘公主最好不要跟男生单独待在一起’。

  不学孔融又如何

 “一次,我和孩子讲孔融让梨,讲完之后问孩子,如果是你,选大梨还是小梨?

小朋友说大梨。

我当时没有建议她学习孔融。

在瑞典,没有仅仅因为孩子年龄小,大孩子就必须让小孩子的说法,而是提倡个人利益公平得到满足以后的利他,注重的是利他和利己的双赢,并不提倡舍己为人和无偿奉献。

  教孩子玩电脑,而不是被电脑玩

 “电脑游戏占据小孩子的心后,我们只好和孩子约法三章——只能在周末玩游戏,每次不超过半小时等,但都无济于事,孩子竟瞒着我们半夜起来玩。

无奈之下,我开始寻找与电脑的和解,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我开始把电脑视为孩子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孩子迷外星人,我们用电脑上网找外星人图片做卡片,用画图软件帮老师做课件等。

慢慢的,电脑不再只是孩子玩游戏的玩具,他会自己去发现好玩的功能,上YouTube找喜欢的歌曲,注册邮箱和好友写信,搜索喜欢的玩具在哪个商店里有卖……只有合理的引导,才能拿让孩子真正玩电脑,而不被电脑玩。

  抽一天时间带孩子上班

 “抽一天带孩子上班无疑是让孩子零距离了解工作环境的最好机会。

我就曾带孩子去上班,由于我从事的是医药方面的研究工作,公司相对比较高科技,这正好可以让孩子开开眼界,了解平常难懂的科技和医学概念。

而劳动、责任、团结等等抽象的大概念早已融合在那些工作细节里,无须唠叨,孩子就能懂,这是孩子了解职场的第一面镜子。

  让孩子当“乞丐”

  “这是美国幼儿园里一个体验日活动,这天,孩子得穿上破旧的衣服,扮演乞丐,高年级的孩子会拿着装满食物的篮子,扮演派发粮食的人。

食物的简陋程度和现实中乞丐能够得到的差不多(当然是干净而健康的)。

食物也是限定的,如果孩子不吃那就只能饿着。

在体验难堪、感受饥饿中,孩子也能深刻学到“杜绝浪费”的真正意义。

  从小学经商不是件坏事

 “从小学经商不是件羞耻的事情,更不是不务正业。

小学在家做家务赚零花钱,中学开始送报纸、割草、送比萨,大学更是有空余时间在餐馆、公司正儿八经地打工赚钱补贴学费,这和家里是否富有没有直接关系。

我家孩子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卖爆米花、买柠檬水、参加集市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学习各种生存技能,有自信和坚强态度面对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而不仅仅是养活家长或自己那么简单。

  不要自作主张为孩子报兴趣报班

 “女儿所上的小学是英国的一所公立学校,1-3年级的体育课基本是两个内容:

足球和体操。

由于女儿此前练过芭蕾,并没有取得好成绩,我便自然把体操也排除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外,给她报了足球班。

好在她对足球非常感兴趣,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训练。

可现在想想,对体操说‘不’没有跳出成人对运动的思维定势,总觉得这个对孩子来说太难,那个不适合孩子,在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之前,我们自己就先对项目进行了筛选,隔开了很多可能性。

因此,现在孩子在进入任何一个兴趣班前,我都会让她先想清楚,不要为了满足我对某些项目的向往而接受,而必须是她自己真的感兴趣。

  孩子课后作业无需辅导

   “孩子在美国上了几年学之后,我也学着美国父母,开始不辅导孩子的课后作业,以免大人的水平和思路,掩盖了孩子的想法,甚至让孩子对我形成依赖。

我所做的,只是协助,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划定做作业的固定时间和专用空间,并且和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去探索——主要是引导孩子阅读学习大量课外知识,拓展视野。

  让孩子学写研究报告越早越好

 “最好的阅读,是读完之后亲手制作一份活灵活现的‘研究报告’。

这对一个不满8岁的孩子来说好像很难,其实不然。

在确定了研究‘杀人鲸’主题,我和孩子便开始检索资料、书写材料、打印图片、制作展板和三维实景……全家总动员,看似只能一个人窝在角落里完成的读书活动,便成了亲子协作的美好回忆。

孩子对书中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

  不要讲大道理,多讲小故事

 “大道理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这时要换一种方式,如讲一个相关的故事给孩子听。

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次嫌中文作业太多,自己又写得慢,就干脆不动笔写。

我就给她讲龟兔赛跑的故事,鼓励孩子,虽然写字像乌龟,但每多写一个字,就离目标更近一步。

女儿听了便静下心来乖乖写作业了。

简单的故事有时比直接命令效果好得多。

 

家长课堂:

99%的孩子在忍受的7个痛苦√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人,他们的兴趣和感受需要尊重,只有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不至于毫无主见。

而现在很多父母无心的做法却令孩子烦恼不已。

那么,做父母的最忌讳做什么事情呢?

孩子最大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1、有口难言

遇到事情,孩子最怕的情形是:

没有申诉的机会,若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

试想,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如果孩子除了寻求许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们挚爱的孩子将如何面对他们的生活呢?

所以,培养一个理性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远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2、家庭大作战

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婆媳关系不和,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心理上的风暴,难以招架,无能为力的孩子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这样的家庭氛围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心理阴影。

所以,构建相亲相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3、父母身教大于言教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父母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4、父母“隐身”不陪孩子

有人认为陪孩子可有可无。

其实,孩子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娱乐,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父母多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娱乐,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5、父母的不良嗜好或习惯

烟雾缭绕、酒气熏天、麻将声声,不良习惯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将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己。

不良嗜好,不仅带给家人烦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

不管那个习惯持续了多少年,还是咬咬牙戒了吧,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只有不想改的人!

  6、语言暴力

大人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要有分寸,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于父母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用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7、缺少宽容

孩子年纪还不大,思维能力和身体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闯祸远非孩子本意,但是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宽容和理解。

建议父母朋友宽容孩子无意的过失,鼓励孩子尝试心中的想法,虽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会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

 

家长课堂(四):

两妙招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

  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这样害羞的,大多数孩子其害羞的个性是天生的,并不像大多数家长想的那样是受环境影响。

但是,别担心,依然有办法让孩子在玩耍时可以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发现自我,找寻自我。

  害羞的表现

  1。

当一些陌生人靠近时,他们会紧紧抓住你的双腿不抬头看别人,不过过了几分钟后,一般情况下,内向的孩子就会慢慢抬头观察他们了,甚至有的孩子慢慢接近他们并且会触摸他们。

“慢热”这个词形容这时的孩子再恰当不过了。

  2。

在公园里,当其他孩子在一起的玩的时候,你的孩子会站在很远的地方默默注视他们。

但是如果你问他:

“你一个人不无聊吗?

”他们会说:

“看别人玩时也感觉快乐。

”不要担心,因为可能孩子再多看几十或者十几分钟就能慢慢融入他们了。

一切都看家长怎样处理,如果家长太逼迫孩子的话,孩子可能躲得更远。

   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

  天生内向的孩子一般都会让人瞧不起,所以一些被别人说成是“害羞鬼”的孩子会感到非常丢脸,而这些情感大多数是因为,孩子发现家长总是以一种不符合的方式来要求他们,就像明明天生内向的人却要表现得非常活泼外向。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内向的话,你就需要好好注意你对孩子引导或者说话的方式。

把他害羞的事情天天挂在嘴边并不明智,这更会让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你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加入孩子群。

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你应该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就是不管他们是什么样,你都可以接受并且会一直喜爱,同时你应该给他们支持,但是完全让他们脱离孩子群也并不明智,所以怎样带孩子走出害羞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各种各样害羞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爱交际的。

一个慢热的孩子做到完全解放自己和大家融为一体并不是个简单事。

不过他们一旦摆脱内向的性格,他们能很快体会到和大家在一起玩的快乐。

当孩子极其内向的话,他们也有可能完全脱离社交活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了。

  内向的孩子去上学,参加生日宴会等基本活动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的时候家长总要悉心引导,不然一旦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就不堪设想了。

家长课堂:

向孩子表达爱意的10个规则√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怎样正确地向孩子表达爱呢?

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作风。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父母中心的指导者哈丽雅特博士说,您应该准备这样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

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

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

关心您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和什么时候出去。

  4。

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

注意到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

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

耐心而且彻底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委以适当的重任。

  9。

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

尊重孩子的人格。

  哈丽雅特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条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

每一天要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

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起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

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情绪激动地对您说:

“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

”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

“你又犯什么错了?

”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

那一定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

这句话将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

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

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

“我的球队今天赢了!

”这时您应该以一个问题式的回应来说:

“你们球队得分多少?

”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

这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作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

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给他买一辆价格昂贵的电动小汽车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

您可以不给他买那辆小汽车,但您不能不让他发脾气。

因为对于还没有思想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

因此,您应该在孩子哭闹过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买,同时教给他怎样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家长课堂:

父母做错四件事孩子伤不起√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做错了四件事,那么,带来的后果可能会难以设想哦!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立场分歧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

“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

”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而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也随之诞生。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

  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

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你可以这样做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

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

孩子打人你干嘛不好好管管?

”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

“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

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

”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捂着耳朵看着面前吵得越来越凶的父母,最后“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

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

  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

  你可以这样做:

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

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

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你可以这样做: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

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

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长大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

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你可以这样做:

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

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家长课堂:

父母惩罚孩子的九大学问√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

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

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问1: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

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

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

效果律认为:

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

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问3:

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

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

  家长课堂:

(接昨天)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

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

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

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