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79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docx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

旅游地理学的不同称谓

TouristGeography    Geography ofRecreationandTourism

RecreationGeography    GeographyofTourism

     

二、研究内容

▪旅游客体——旅游地

Ø如何能成为旅游地,资源禀赋;如何开发、保护、满足旅游者需求;如何宣传;如何让旅游者满意、提高停留时间、提高重游率等;旅游影响研究……

▪旅游主体——游客

Ø成为游客的条件、游客的需求(时空差异)、客流模式

▪通道——媒介:

交通、网络、旅行社等等

▪环境

Ø居民态度、居民参与;利益相关者

Ø自然、社会、经济等影响与反影响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Ø60年代前

Ø二战之前

Ø各科学者开始研究旅游,主要是地理学家

Ø研究结果:

导游材料、旅行指南,最有价值:

旅游的土地利用

Ø代表人物:

麦克默里(美),30’初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旅游地理学开世之作。

 

Ø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

Ø研究结果:

比战前广泛,但工作零散,无系统,

Ø代表人物:

科波克,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确定接触自然美地区的研究;克莱门特,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旅游开发潜力的研究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60年代中以后

▪70中以前

Ø研究者大量参与,主动参与

Ø研究结果:

多样化。

Ø研究领域: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和区域的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的影响研究。

Ø代表成果:

《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TourismResearch),1974,英语国家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研究刊物

Ø70年代中至80年代

Ø相继出版一批有份量的专著:

Ø旅游地理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架构。

Ø旅游地理学发展迅速,得益于五六十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

国外旅游地理学ﻫ的发展趋势

|各国学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差别,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理论和实用研究各不偏废。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二、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阶段

▪旅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地理的早期著作《山海经》、《穆天子传》、《西域风土记》、《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

▪旅游地理学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

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

2、国内旅游地理主体发展方向:

▪第一,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

1旅游者Traveler; Invader;Tourist ;Visitor;Excursionist

2.1 需要和动机

●动机motive

¡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动机→行为

●实现一定目的←行动←原因。

●行为是外在表现

●动机是内在过程

●需要need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正负诱因

●例:

追求——想谈恋爱——爱的需要

需要和动机比较

●需要——动机——行为,动机产生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更宽泛,动机更具体

●产生行为的动力:

¡内动力:

动机——旅游动机

¡外动力:

外在诱因——口碑、从众、旅游地信息、交通条件等

¡中间条件:

认识、学习过程

(1)马斯洛的需要阶段理论

●五个阶段

—生理 未满足,不受其他需要刺激

—安全防止被剥夺,获得自由

—社会(社交) 归属 爱情

—(受)尊重

—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需要阶段理论

●理论假设

—需要由最低层次上升到最高层次

—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上升到更高一层次

—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则不再诱发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阶段理论——评述

●不足

¡次序颠倒—— 英雄范例 

¡ 方法不科学

¡需要系统的复杂性

●行为受需要间的相互作用

●主导需要

(2)旅游动机及种类

●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

心情、身体、精神、经济

●麦金托什:

 身体健康、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声望

(3)旅游行为的激发

●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1)互补性   2)替代性    3)可达性

1)互补性

●旅游地与客源地互补

●无-有;城市-农村;平原-高原;冬-春(春节,海南游)

●————互补性表现在:

旅游资源空间、时间的分布不均匀性

2)替代性

●C替代B的原因:

距离

¡绝对距离:

直线距离,道路长度

¡相对距离:

交通条件影响下的往来时间;感知距离。

3)可达性——可以抵达的特性

●一般指:

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连接

●可达性越高,即目的地越容易抵达,越易成行,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作用越强

●游客认为旅游地可以抵达的特性,影响可达性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游客感知的:

●l距离——距离越远,可达性越差;感知距离——

●l交通条件——交通条件越好可达性越好,但也不一定,过好的交通条件,影响停留时间

●lﻩ游客感知的抵达耗费的时间

●l感知的旅游地的价值越大,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作用越强。

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基本层次提高层次 专门层次  相互关系

(一) 旅游者决策行为

3.1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基本原则:

最大效益原则

●感知环境

●旅游偏好

最大效益原则

●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下,获得最大的旅游效益。

——感知效益,因人而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小旅游时间比  T行/T游

●旅游地未定时——就近原则

●旅游地确定后——最快捷原则

¡最大信息收集量——通过旅游获得的信息,异地文化知识、风土人情、土特产等

●因此,会选择旅游地与客源地差异度大的旅游地、有名的旅游地

感知环境

●在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就是感知环境。

包括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旅游环境:

旅游地的性质;旅游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

●感知距离:

心理感应距离、客观距离

¡世博

¡圣元优博

¡——对旅游产品来说,强调品牌

旅游偏好

●受年龄性别、居住环境、职业、学历等影响

旅游者空间行为

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1)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二、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1)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2)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影响需求的要素

Ø旅游客源地:

●客源地总体水平、旅游者个人情况: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

Ø旅游目的地:

●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Ø第一手资料

Ø第二手资料

季节性强度指数

Ø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越接近0越均匀。

ØXi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

地理集中指数

ØG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

Ø Xi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Ø T  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

Øn 为客源地总数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趋势外推模型  结构模型仿真模型 定性模型 引力模型

ØCrampon克朗蓬,第一个清楚的证明了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有用性

Ø基本模型为:

引力模型的不足

|模型无约束,也就是说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

|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

|解决的方法:

发展有确定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

缺少情报资料和历史数据时

Ø其他方法难以进行分析和预测时

Ø——特尔菲法

工作步骤

第一步 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第二步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第一轮调查表中详细介绍课题内容、背景和有关材料,请专家就事件可能的实现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

“背对背”

第三步回收第一轮问卷,整理结果

●中位数,

●中间四分数:

中位数两旁包含50%总预测数的范围

第四步反馈,专家修订预测。

重复第三步,直至绝大多数预测在中位数附近。

第五步结论整理

评价类型

Ø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

体验性评价  技术性评估 综合性评估

一、一般体验性评价

定性评估

特点:

[1]评价项目简单[2]多由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

[3]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4]评价目的多着眼于推销和宣传

例如:

中国十大名胜、“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二、美感质量评估

专业性质的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大都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用目的。

这类评价一般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视觉美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关于自然风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个学派:

(1) 专家学派

(2)心理物理学派(3)心理学派(4) 现象学派

专家学派

Ø强调形式美原则、生态学原则,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

Ø评价工作由少数专业人员完成,经验

Ø代表人物利顿

Ø如表5.5

●结合专家法、层次分析法等

心理物理学派

Ø最为成熟的森林风景评价

Ø基本思想:

P85

Ø该学派的风景质量评估分为四个方面的工作:

●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以照片或幻灯为工具,获得公众对于所展示的风景的美感评价

●确定构成所展示风景的基本成分

●建立风景质量与风景基本成分之间的相关模型

●将所建立的数量模型用于同种类型风景的风景质量评估。

心理学派

Ø又称 认知学派

Ø 阿普尔顿,了望-庇护理论

Ø卡普兰夫妇——风景信息的观点

Ø乌尔里克

Ø侧重于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难以大规模的应用于风景质量评估的量化研究

现象学派

Ø又称经验学派

Ø代表人物——洛温萨尔

Ø从心理角度,分析某种风景价值所产生的环境和背景

Ø不适于风景评价

Ø但可用于解释风景偏好的原因,及心理引导、细分市场开发等

气候适宜性评价

Ø影响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质量;——对旅游客体的影响:

①作为环境;②作为旅游客体,冰雪旅游、滨海游

Ø影响人的体感舒适度——对旅游主体的影响

●气候——观赏性活动——体感舒适度

●气候——运动性旅游活动——直接影响旅游活动质量

Ø对主体体感舒适度的影响:

●奥利佛,1987,温度-湿度指数和风寒指数评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特吉旺,1966,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

•舒适指数:

温度和湿度

•风效指数:

温度和风速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Ⅰ旅游地生命周期

•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 

•克里斯塔勒,1963,在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

也说,1939年E.Gilbert的《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

•C.Stansfield,1978,在研究美国大西洋城旅游发展时也提出类似概念

•被学者公认并被广泛应用,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W.Butler),1980,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系统阐述。

•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介绍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开始研究,研究时间比国外晚了将近30年。

阶段划分及特征

•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1963,研究了地中海沿岸旅游乡村的演化过程,认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课分为三个阶段:

发掘阶段、增长阶段和衰退阶段

•巴特勒,1980,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人文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6个阶段。

同时总结了各阶段的特征。

阶段特征

•1.ﻩ探查阶段explorationstage

•●少量的探险者偶然地光顾,没有公共设施

•2.ﻩ参与阶段involvementstage

•●当地居民提供简便的旅游基本设施

•●确定的客源市场开始出现

•●开始有了旅游季节,广告也开始出现

•●迫使政府、旅游机构改善交通和旅游设施

阶段特征

3.发展阶段 development stage

●旅游设施得到发展,促销力度得到加大

●外地对旅游业的控制加大,(旅游投资增加,多来自外地)

阶段特征

4.ﻩ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stage

●游客增长率下降,但总量增长

●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联系

●加大市场宣传:

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和延长旅游季节,广告无处不在

●常住居民,特别是没有参与旅游的居民,会对大量涌入的游客不满

●成熟的客源市场已经形成

●本地一些陈旧老化的旅游设施已降为次等设施

●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出现界限分明的娱乐、商业区

阶段特征

5.ﻩ停滞阶段stagnationstage

●旅游者数量及旅游容量达到顶峰

●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来。

●旅游地形象已定型并广为人知,但不再时兴

●接待设施过剩,其转手率较高

●为刺激复苏,增加“人造”吸引物

阶段特征

6.ﻩ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declineorrejuvenationstage

●旅游者被吸引至新的旅游地

●旅游设施逐渐被非旅游设施所取代,本地居民能以低价购买旅游设施,本地居民接入旅游业的程度大大增加。

●旅游地变成了旅游贫民区或是完全没有了旅游活动

复苏——旅游地的吸引发生根本变化

●采用适当的措施,如重新定位旅游吸引物,改善环境等,则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兴

复苏的5种情况,见p108

理论评价

•1.ﻩ落实到具体的旅游地,6个阶段不一定完整、不一定连续

•2.该理论不能用于预测旅游地未来发展

•3.ﻩ适于解释旅游地发展过程

•4.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框架去分析各种不同旅游地的具体生命周期特点及规律,剖析形成这些具体的生命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内在因素,从而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

•发展阶段显著;巩固和停滞期;接衰退,并在低位维持

原因分析

洞穴的封闭性资源的广布性景观的雷同性旅游功能开发的单一性

应对策略

•1)对拟开发溶洞的选择要慎重,要考虑溶洞禀赋、市场腹地、同类型产品的空间竞争、不同类产品的协作

•2)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开发。

提高参与度。

探险、体育竞技等

•3)已开发的溶洞,应预见到衰退期的到来,防止发展期的过度建设,采取措施扩大市场份额

•4)加强区域合作,与不同类旅游地协作

RBD、CBD的区别和联系

●RBD:

服务于旅游者

¡位置:

城市中心、传统旅游点附近

●CBD:

城市的中心商业区

¡城市中心、低价高地段

● 但是:

!

!

¡CBD 也能服务于游客,因此CBD 和RBD常重合 

¡位置:

偏远的RBD,Business的功能往往难发挥,如华侨城

城市RBD的类型

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新城文化旅游区

新城文化旅游区

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

|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

|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

|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

|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

|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四主题公园分类

●--微缩景观类:

深圳锦绣中华、北京世界公园;

●--民俗景观类:

深圳中华民俗村、昆明云南民族村;

●--仿古建筑类:

杭州宋城;

●--影视城(基地)类:

涿州中国影视城;

●--动物景观类:

野生动物园;

●--主题游乐类:

深圳欢乐谷、松花江冰雪大世界

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经济发展水平;城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决者行为

旅游环境容量

▪又称旅游容量、旅游承载力

▪1963年,拉佩芝,首次提出旅游环境容量概念

基本容量

旅游心理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的生态容量

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非基本容量

▪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Ø极限容量:

最大旅游承受能力。

达到即为饱和

■季节性饱和、非季节性饱和(供给不足)

Ø合理容量:

旅游最适容量、旅游最佳容量

■经验归纳

非基本容量

▪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

非基本容量

▪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关联的容量概念

Ø景点容量:

游人活动基本单元的容纳能力

Ø 景区容量:

各景点容量+道路容量

Ø旅游地容量:

各景区容量+道路容量

Ø区域旅游容量:

区域内旅游容量

三、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

▪饱和与超载

Ø 周期性——危害大;偶发性—— 影响易于消除

Ø长期性—— 旅游供给不足,严格旅游分流和管理;短期性—— 包括周期性和偶发性

Ø空间整体性;局部性——最常见,最隐蔽

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消极影响

▪践踏后果;对水体的影响;噪声;设施影响;噪声 ;空气;等等

饱和与超载的应对措施

▪影响旅游需求

▪提高旅游供给能力,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

Ø 局部性饱和超载:

客流疏导和限制;增加供给 

Ø全局性饱和超载:

影响需求、增加供给(最根本)、利用介入机会

 第九章旅游交通

一、概述

▪旅游交通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内的交通。

——三个层次不一定出现在一次活动中

|特点:

 高质量是现代旅游交通的特点,也是构成旅游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质量要求一是安全运行;二是正点运行;三是各个层次之间的旅游交通连接性好;四是设备舒适;五是经济。

二、交通运输类型

▪交通运输构成:

路线、站和港、运输工具

▪类型:

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旅游交通

1航空

▪成本高、能耗大、受天气影响大

▪快速、可跨越各种天然障碍

▪400-500km以上,大量使用

▪跑道至少3000m,热带、高原,适当延长

▪适宜平原地区

2铁路

▪轨道交通火车、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

▪运量大、运价低、气候影响小、安全系数高、环境污染小

▪固定成本高——铁路造价高——为了旅游建铁路不合适

▪是国内长距离旅游交通骨干

▪高速铁路、轻轨

3公路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随时停留;投资少、占地少、施工期短、见效快;

▪不足:

运载量小、速度不如火车、运费高、受气候影响大。

▪适于短途、短期旅游。

4水路

▪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

▪不足:

速度、准时性、连续性、灵活性

▪应对:

提高速度;增加游乐设施

5 特种旅游交通

▪旅游区内专门交通工具,电动车

▪景区内某些特殊路段,为了游客安全或节省体力而设置的交通工具。

缆车、渡船

▪带有娱乐、特种欣赏意义的工具。

轿子、马车等

第十一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经济影响 环境影响   社会影响

▪旅游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无形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不稳定的出口产品

▪旅游与收支平衡

▪旅游与就业

▪旅游与税收

▪旅游与经济结构

旅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过分依赖旅游业

▪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建筑污染

▪带状发展和蔓延

▪基础设施超负荷

▪与本地居民隔离

▪交通堵塞

旅游对区域社会影响

▪居民态度

▪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

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新殖民主义

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文化发展的不可逆和永续性

▪文化的真实性问题

▪旅游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物质形式

•文化的非物质形式 

▪文化优越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