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44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docx

1514第四章土壤的成分1教案

教师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5月23日星期一

课题

第1节土壤的成分

(1)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核心知识

土壤生物、土壤的空气和水

学情

分析

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的空气和水不难了解,土壤中空气和水的体积分数的计算、是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由空气、水、矿物质和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策略方法

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教具准备

实验和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生成或

评价

【引入】土壤,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

那么,土壤粒究竟有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实验】观察土壤的纵剖面(具体操作:

带领学生去学校的劳动基地挖土)

⑴首先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

⑵小动物,如蚯蚓、蜗牛、蜘蛛、蜈蚣、蝼蛄等。

⑶微生物: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一】将较干硬的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排出

一一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思考】土壤中有多少空气?

一一不同的土壤中含空气的体积分数不同,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

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

【实验二】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要求:

选择体积为5×5×5厘米干的燥土壤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

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

记做V1.

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记录所加水的体积。

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V1-V2)/V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

了解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及名称

 

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空气、水等物质,会计算土壤中空气和水的体积分数.

方法2:

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为V1,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为V,则空气的体积分数=V1/V。

2、土壤中有水

【实验三】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

结论:

土壤中有水

【思考】怎样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

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M-M1)/p),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了。

公式:

(M-M1)/pV

【练习】计算空气和水的体积分数

投影:

1、例题分析

2、学生练习(2位学生板演)

【课堂小结】

1、土壤中的生物有:

小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

2、土壤中有:

空气、水、有机质和无机盐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V空气/V土壤=(V1-V2)/V

4、土壤中水分体积分数=V水/V土壤=(M-M1)/pV

核心

知识

巩固

当堂练习

投影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作业本

板书

设计

第1节土壤的成分

(1)

1、土壤中的生物有:

小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

2、土壤中有:

空气、水、有机质和无机盐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V空气/V土壤=(V1-V2)/V

4、土壤中水分体积分数=V水/V土壤=(M-M1)/pV

教后

反思

教师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5月24日星期二

课题

第1节土壤的成分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核心知识

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土壤的形成。

学情

分析

无机盐与矿物质的关系、可溶性与不溶性无机盐的介绍是帮助学生了解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物质还有有机物和无机盐。

2、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策略方法

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教具准备

实验和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生成或

评价

【回顾引入】

提问:

1、你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2、土壤中空气和水的体积分数怎样计算?

3、土壤中还有什么?

【新课】

1、土壤中有有机物

【实验一】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

现象:

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结论:

土壤中有有机物。

说明: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物,储存在土壤中。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2、土壤中有无机盐

【实验四】

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

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

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

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

--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

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可见:

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

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

知道土壤中有有机物及来源

 

知道土壤浸出液和无机盐。

【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三、从岩石到土壤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

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1、风化:

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

热胀冷缩--骤热骤冷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促进岩石的风化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1、什么是土壤污染?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是污染物吗?

课堂小结:

1.土壤中的生物有:

小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物有:

空气、水、有机物和矿物质

3.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在自然外力、化学变化、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知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了解土壤的形成和污染防

核心

知识

巩固

当堂练习

投影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作业本

板书

设计

第1节土壤的成分

(2)

1.土壤中的生物有:

小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物有:

空气、水、有机物和矿物质

3.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在自然外力、化学变化、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教后

反思

教师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5月25日星期三

课题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核心知识

根系、根的作用、根系的分布与环境关系、根尖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学情

分析

根尖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方面

教学目标

1、能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了解根的作用,了解根系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关系。

2、理解根尖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2、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

3、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策略方法

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归纳和练习

教具准备

实物和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生成或

评价

一、引入:

1、请说说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没有土壤,植物就无固定和生长。

2、请说出植物的器官?

二、新课:

1、植物的根系:

活动:

观察不同植物的根有何不同,并填表

小结:

1)根系:

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2)直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3)须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4)不定根:

从植物的茎或叶上长出的根,

学生举例:

常见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

问题:

根的功能是什么?

--固定和吸收。

讨论:

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向性),其中水源充足、地下水位越高,根越少越浅。

2、根的吸水和失水:

问题1:

植物根的的各个部位是否都能吸水?

吸水部位又在哪里?

活动:

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现象:

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蔫现象。

结论:

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讨论:

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

--免于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

问题2:

为什么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1)根尖及特点:

从根的顶端到生根毛的部分叫根尖,是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分。

2)根尖的结构:

从下自上依次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

3)根尖不同部位的结构有何不同?

其特点与其功能有何关系?

能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了解根的作用

了解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向性)。

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活动:

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投影)

根冠: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不整齐,內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檫伤。

分生区:

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排列紧密,没有液泡,分裂能力强,分裂后成为伸表长区的细胞,使根生长。

伸长区:

细胞停止分裂,但能迅速生长,使根不断伸长,推向土层。

根毛区:

根毛是表皮细胞的突起(扩大了吸水面积),细胞壁极薄,细胞内有较大的液泡内含丰富的细胞液,内有输导组织。

植物的根毛很多(与土嚷的接触面大),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

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问题:

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例:

当作物施了过多的肥料时,作物反而发生萎蔫现象。

这表明作物体内的水分减少了。

为什么?

活动:

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现象:

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蔫,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

结论:

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

有无其它方法证明根毛确实必须在土壤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才能吸水?

一一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蔫等。

叙述: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结论: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思考:

根毛吸收的水分通过怎样的途径送到植物的各器官?

(途径图)

3、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实验:

配制四种不同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现象:

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例:

阅读和观察:

植物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后的症状

三、课堂小结:

 

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

 

知道根吸水、失水的条件

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核心

知识

巩固

当堂练习

投影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作业本

板书

设计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植物的根系:

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不定根:

2、根吸水的部位:

在根尖

3.根尖的基本结构是:

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

4、根吸水、失水的条件: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5、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氮、磷、钾元素

教后

反思

教师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5月26日星期四

课题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核心知识

植物茎的分类和识别,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

学情

分析

学生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在要系统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能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木质茎与草质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等的基本实验探究技能。

策略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和练习

教具准备

实验和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生成或

评价

一、引入:

1.提问:

植物的根有哪些功能?

--固定和吸收。

2.设问:

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

二、新课:

一)茎的结构

1、茎的分类:

按形态不同分为四类:

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按组成特点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两类。

投影:

认识四类茎的形态和特点

指出:

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和对光合作用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2、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投影)

⑴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

树皮、木质部和髓。

⑵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⑶树皮较易剥下来。

3、树皮、木质部和髓的结构和功能

1)、树皮的组成及细胞特点:

从外向内分表皮、韧皮和形成层3层

表皮:

细胞排列紧密,间隙较小,较硬,起保护作用

韧皮:

细胞呈环状排列,含有纤维(有韧性,,称为韧皮纤维)和筛管(能输导有机物)细胞

形成层:

只有2一3层扁平的细胞,呈环状排列,能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

水稻、小麦、竹子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茎具有形成层。

所以茎能加粗)

2)、木质部:

含有纤维细胞(较硬,起支持作用)和导管细胞(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3)、髓:

细胞壁较薄,能贮藏有机物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

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能区分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木质茎与草质茎

 

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思考】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它又硬又有韧性。

【读图】年轮:

1、思考:

为什么会产生年轮?

——气候变化,生长快慢发生变化。

2、讨论和分析:

为什么年轮的宽度不同?

哪年生长比较快些?

当时的气候怎样?

哪年气候比较恶劣,不适宜植物生长?

有没有连续几年的气候特别干旱或特别湿润?

数一数年轮,判断该植物的茎生长了多少年?

3、茎上颜色深浅表示什么?

年轮上的“斑点”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探究:

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

1.假设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

导管?

筛管?

髓?

2.实验设计:

取三根带叶的本质植物枝条,用刀将其削成斜面,再根据假设,进行不同的处理后,插入装有红墨水的晓烧杯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后横切上方观察。

(实验说明:

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实验现象:

木质部的中央的导管变成了红色。

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3、实验结论:

说明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自下而上进行的。

水分和无机盐从土壤→根→导管→叶、果实等。

二)有机物的运输

问题:

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了少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

那么,有机物在茎中又是怎样运输的呢?

活动:

取一棵带有较枝条和叶的本质植物,用刀将其中一枝条进行环割处理,把它放在阳光下培育,过一两个月去观察变化。

现象:

被环割枝条切口上方形成枝瘤。

结论:

叶合成的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

讨论:

割橡胶的原理和损坏树皮的后果?

课堂小结:

知道年轮的形成,能区分分春材和秋材,知直生长快慢与气候有关

 

知道植物中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组织和方向

 

知道植物中有机物运输的组织和方向

核心

知识

巩固

当堂练习

投影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作业本

板书

设计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茎的分类:

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2、茎的结构:

树皮、木质部和髓

3、树皮、木质部和髓的结构和功能

树皮:

含有纤维和筛管细胞,起保护和输导有机物的作用

木质部:

含有纤维和导管细胞,起支撑和输导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髓:

细胞壁较薄,贮藏有机物

4、形成层:

能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年轮:

分春材和秋材,生长快慢与气候有关

5、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的导管,且自下而上进行的。

6、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在树皮中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教后

反思

教师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5月30日星期一

课题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核心知识

叶的基本结构,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生理意义,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气孔的分布情况、结构及作用,植物体内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学情

分析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现象,学生基本能认识本节知识,但在时间上实验难做到。

教学目标

1、了解叶的形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知道叶的基本结构。

2、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生理意义。

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知道气孔的分布情况、结构及作用。

4、能完整地描述植物体内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策略方法

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和练习

教具准备

实验与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生成或

评价

一、引入:

我们都知道植物的根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水,据估计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需消耗四、五百斤水,这些水哪里去了?

我们都知道“水从低处留”,可在植物体内,是什么促使水从根部向茎、叶运输呢?

二、新课:

一)叶的结构

1、观察各种植物的叶的外形和大小,讨论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关系:

2、观察叶的结构:

投影

叶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由表皮(分上、下)、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

二)蒸腾作用

问题:

植物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动力来自哪里?

活动:

植物的蒸腾作用(略)

现象:

塑料袋内有水珠出现

结论:

植物的叶会向外散失水分

1、蒸腾作用: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说明:

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后,除了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大孰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空气中

2、蒸腾作用的意义:

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

⑵是根部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⑶利于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3、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活动:

将装置分别放在室内、室外、阴湿、通风的环境中10分钟,观察水柱的变化

现象:

结论:

影响蒸腾作用因素有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

 

了解叶的结构

 

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思考:

水汽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活动1:

用蓝色氯化钴纸帖在叶上、下表面

实验说明:

1、氯化钴蓝色滤纸:

水汽会使滤纸变红色。

2、实验前要用滤纸将上下表皮上的水分洗干,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选用同一张叶片,目的是进行对照,因为叶片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贴在叶表皮表面的氯化钴蓝色滤纸都会变成红色。

下表皮滤纸先变色,并且颜色会深一些。

实验结论:

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设问:

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

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

说明:

取材不能撕得太厚,否则会影响观察效果。

现象:

1、表皮细胞一般呈现不规则形状,保卫细胞呈现半月形。

2、保卫细胞里面有叶绿素,保卫细胞间有气孔。

实验:

将叶子浸入热水中观察

现象:

在叶表皮表面形成气泡。

形成气泡数目多,说明气孔就多。

结论:

气孔是叶片排出气体的门户。

课件:

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根毛一一根导管一一茎导管一一叶脉导管一一叶肉细胞一一气孔一一空气中

归钠:

课堂小结:

1.叶的结构:

叶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由表皮(分上、下)、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

2.蒸腾作用: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3.蒸腾作用的意义:

降低叶片温度,是根部吸水和导管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4.影响蒸腾作用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

5.气孔是叶片排出气体的门户。

6.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根毛一一根导管一一茎导管一一叶脉导管一一叶肉细胞一一气孔一一空气中

了解气孔的分布状况、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及变化。

知道气孔的功能

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核心

知识

巩固

当堂练习

投影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作业本

板书

设计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叶的结构:

叶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由表皮(分上、下)、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

2.蒸腾作用: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3.蒸腾作用的意义:

降低叶片温度,是根部吸水和导管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4.影响蒸腾作用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

5.气孔是叶片排出气体的门户。

6.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根毛一一根导管一一茎导管一一叶脉导管一一叶肉细胞一一气孔一一空气中

教后

反思

教师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5月31日星期二

课题

第4章植物与土壤复习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核心知识

土壤的结构验证与形成,土壤中空气与水的体积分数,植物的结构特点与作用。

学情

分析

基础知识能说,但解题时能力较弱,多分析题意引导学生理解和解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提问和讨论,巩固和加深本章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2、通过练习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