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40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财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

(2011年11月1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财政教科文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意义重大。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十一五”时期工作的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部署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全国财政收入累计30.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

在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教科文事业快速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科文事业发展和财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成绩。

  

(一)财政教科文投入大幅增长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财政教科文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入规模迅速扩大。

2006-2010年,全国财政教科文累计支出6.3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的2.48万亿元增长了1.57倍,年均增长23%,高于全国财政收入年均21.3%的增长速度。

“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教育累计支出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6%;科学技术累计支出1.37万亿元,年均增长25.2%;文化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5615.14亿元,年均增长20.9%。

  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财政教科文投入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农村文化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比如,“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由2005年的33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9亿元,增长了3.3倍;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由2005年的36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增长了1.8倍;用于农村文化的支出由2005年的3.65亿元增加到74亿元,增长了19.3倍,等等。

  

(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成绩显著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为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4%目标,财政部研究提出了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等一揽子政策措施。

按照国发22号文件精神,财政部专门印发文件,提出了加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意见。

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投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大力支持十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总的来看,各级财政部门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既努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又注重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惠及全国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

“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累计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4593亿元(不含教师工资),近1.3亿名农村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3000多万名寄宿生免除了住宿费,中西部地区12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重点工程和项目。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经费保障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公平。

2010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100.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我国在义务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着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十一五”时期,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2亿元,重点支持建设了2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约30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以及24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织培训了3万名专业骨干教师。

各地也相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中央财政改革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构建起以生均综合定额、专项拨款、绩效拨款、基本科研业务费、社会服务补偿经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体系;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设立捐赠配比资金,促进高等学校拓宽筹资渠道。

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项目,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完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地方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化解高校债务;设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并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

各地也不断完善预算拨款体系,支持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时期,坚持以财政保障为主体、多种资助措施并举的方针,建立健全了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资助手段较为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的基础上,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制度;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制度。

实施了汶川、玉树地震特别资助措施。

针对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出台了高校临时伙食补贴措施等。

各地及学校,也积极采取学费减免、绿色通道、校内资助、勤工助学等有效措施。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资助经费总额达22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6倍,年均增幅高达67.8%,每年资助约34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支持科技创新成绩突出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阶段。

各级财政部门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向科技倾斜,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

为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财政部参与制订了60项配套政策,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99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从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方面,健全完善了财政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很多具体措施,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初步形成。

  建立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新机制。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对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优化投入结构。

把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为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等。

在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基本条件保障和公益性行业科技的稳定支持力度,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初步建立了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机制,科研机构、科研基地和公益性行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推进绩效管理。

财政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了科学基金国际综合绩效评估工作,对深入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宏观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优化资源配置。

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开展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低效、封闭、重复、浪费的体制机制弊端,促进了科技资源合作共享和高效配置。

强化项目管理。

健全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许多地方也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投资、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投入方式,推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科技规划纲要》任务全面落实。

积极支持《科技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研究,“十一五”时期,共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35亿元,863计划经费345亿元。

切实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共安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292亿元,973计划经费115亿元。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特设账户,实行预算滚动管理,试行后补助支持方式,完善评审机制,建立了符合专项特点和财政管理要求、覆盖全程的经费管理制度体系。

支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大幅增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费,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

“十一五”时期,财政支持科技在解决重大瓶颈制约、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在抗震救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时期,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确保各项工程如期或提前完成了“十一五”预定目标;支持1444家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开展“文化下乡”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等。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2亿元,地方也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同时,积极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增加大遗址、全国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红色旅游和古籍保护等工作,中央财政共计安排专项资金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

文艺精品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所需经费也得到了较好保障。

  支持文化体制改革。

研究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出台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等扶持措施,保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

完善中央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研究解决文化企业出资人问题。

截至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宣传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461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12家,人民网等10家重点新闻网站完成转制任务,20个省份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

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7.2万个。

  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中央财政和20多个省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等,“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2亿元。

中央和一些省份还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有效搭建起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对创新财政支持文化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同时,制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占GDP的2.75%,比2004年高出近0.65个百分点,全国共有23家上市文化企业,总市值2040亿元。

  (五)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事业改革发展成绩可喜

  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项目的实施。

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支出达到578亿元,人均约43元,实现了中央确定的投入目标,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十一五”时期,重点支持实施了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等“三项制度”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支持实施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项目,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支持体育、防震减灾、档案等事业发展。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支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支持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

着力保障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工作,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做好应对国际国内重大地震灾害的战略储备,支持我国国际救援队实施汶川、玉树、海地地震、日本海啸等国内外救援工作。

支持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增加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提高档案保护和利用水平。

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支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开展培训、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等。

  (六)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推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明确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了事业资产从配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此外,还明确了财政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

截至目前,全国36个省份(含计划单列市)都已明确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其中31个省份的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

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也大都明确了专门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

  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产核实、资产处置、资产使用等规章制度。

各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关事业资产管理办法。

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健全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涵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和各资产管理环节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扎实推进。

完善资产配置预算报表体系和资产配置预算管理流程。

各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中增加资产相关报表,为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提供支撑,并将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有机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审工作中。

目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已经成为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审核的重要环节。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奠定基础。

  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资产清查工作。

设计开发并推广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资产动态数据库,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的修订工作。

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

  (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按照财政部党组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切实转变理念,夯实工作基础,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注重制度建设,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财政财务规章制度。

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工作,全面启动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修订工作;制定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每项专项资金都有管理制度,等等。

  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围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

坚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与结转结余资金相结合,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与部门工作职能相结合。

通过实行转移支付资金提前通知制度,提高下一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2011年中央财政教科文转移支付指标791亿元提前通知了地方,占2010年转移支付预算的61.2%。

  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强化。

按照预算执行有效性和均衡性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预算执行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率达到96.4%,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提高14.2个和8.3个百分点。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建立了中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

各地也根据实际需求,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总的看,“十一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

同时,也得益于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把握时代主题,心系大局、团结协作;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以投入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始终坚持加强管理,切实做到按规律办事、靠制度理财;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建设,铸造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是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辛勤工作的五年。

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党组,向全国从事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

  当前,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对于做好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合作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

同时,也必须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得到有效化解,欧洲债务危机更是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危机孕育和催生着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即将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迅速将创新、人才、教育等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现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以创新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

教育、科技、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但是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战略举措,也同样是新兴国家赶超跨越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将不断加快。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科文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与我国大国地位还不够相称,特别是教育和文化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迫切需要繁荣发展我国教科文事业。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教科文事业放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位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定。

大力发展教科文事业已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当前,事业资产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

按照公共财政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需要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建设和事业发展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事业资产管理新模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科学配置和有效使用。

随着“抓两基、促两化”的深入推进,大力加强事业资产管理日显重要。

事业资产规模日益庞大、资产种类日趋繁杂,需要进一步把握管理新特点,探索管理新思路、拓展管理新领域、增加管理新内容。

  由上可见,“十二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明确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做好新时期的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根据新的形势,“十二五”时期,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突出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方式,促进教科文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形式发展教科文事业格局的形成。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4%目标,支持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实施;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支持文化创作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与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教科文等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财政教科文和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更加注重增强大局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

我们要始终把各项工作放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全局中,当作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谋划和思考。

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科文事业改革发展和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站在改革发展前沿,主动研究重大问题,主动提出政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是必须更加注重完善教科文投入机制。

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公共财政投入要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并着力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要坚持依法依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经费的法定增长,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重要民生支出的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中央地方责任,实行合理分担办法。

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投入的要求,要有全局意识、战略意识,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