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x
《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
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
“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报告认为,一个合适、有效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控制环境。
是由管理层倡导一种正直、伦理道德风气、宣传管理宗旨、经营方式和人力资源政策,使职员自觉管理其活动和履行他们的责任。
管理部门应通过文字描述和范例以及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来影响全体职员,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准。
2、风险评估。
即管理当局应对目标完成期间与企业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预见,并采取相应避险措施的管理控制。
风险评估应测定:
①风险对货币项目及对会计主题形象或信誉方面的重要性;②风险发生的概率;③如何减轻风险至可以承受的水平。
3、控制活动。
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制定的各项政策、程序和规定。
它包括:
①营业性控制,用于指导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②财务信息控制,用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和保护会计主体的财产;③合规性控制,用以将活动指向符合适用的法规、管理控制要求和坚持伦理道德。
4、信息情报传递。
是对关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事件或活动、有关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都应当加以识别、占有,并及时有序地传递给决策者和职责履行者。
它包括信息资料的传递程序和传递范围。
5、检查和评估。
是为保证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而进行的日常和定期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是内部控制内容的具体反映。
包括:
①组织规划控制。
根据相容职务分离、经营特点和明确划分责权等原则对企业总体组织机构进行设置;②授权批准控制。
经济业务处理必须经过授权才能进行。
它包括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③文件记录控制。
是保证其他控制有效性、保持效率经营和高质量信息的手段。
它包括管理文件、岗位工作说明书、方针程序手册和会计记录;④实物安全控制。
采取限制接近、定期盘点和比较记录的保护和保险等措施保护实物资产的安全;⑤职工素质控制。
是对职工在招聘、录用、培训、晋级等方面所进行的控制;⑥预算控制。
以数量、金额等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业务的详细计划;⑦业绩报告控制。
是管理当局掌握信息、加强控制的重要工具;⑧内部审计。
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
内部控制虽能达到上述目标,但也有本身的局限性。
如成本效益原则使内部控制设计对异常或未预见到的例外经济业务控制有限;管理当局滥予授权,使内部控制受到危害;执行者的串通舞弊,使内部控制失效等等。
因此,内部控制不能保证预防或察觉所有舞弊,它只能提供“合理保证”。
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已逐渐为经营者所重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逐渐成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
同时,现代审计所采用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外在压力。
而且,我国会计、审计理论工作者在借鉴西方已有的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又为内部控制实务提供了理论指导。
但基于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只初见端倪于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即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要素组成。
另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受重视和建立也为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概况
我们运用了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采访和电话问询互为补充的调查手段。
调查范围涉及生产性企业8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股份制企业2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其资产总额由640万元至17亿元不等。
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的供产销、收付款和理财各循环系统、经营环境、责权运行、内部审计设置等方面。
从回收的8份问卷情况看,股份制和合资企业态度比较诚恳,部分国有企业有意遮掩,问卷的回答过于理想化,不足为凭。
这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或知之甚少。
就筛选出的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
这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尚处较低级的阶段,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疏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等等。
我们的调查对象,有几家是中型以上的股份制和合资的生产性企业,它们的内部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在控制环境、会计责权控制和内部审计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待改进,而且这几方面在内部控制结构中均居重要地位。
本文以下将对企业在这几方面问题、原因及对策做较详尽的剖析。
由于程序控制在个企业中具体操作各有不同,且企业在这几方面的控制较为健全,在此我们不作具体阐述。
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
调查显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我们调查的这几家企业中就有两家未制订成文的内控制度,而它们的资产总额分别为2.9亿和8.9亿元人民币,这一事实反映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的重大意义。
(1)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有些国营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模式——政企合一的原则来设立。
这种机构设置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没有注意到企业组织的合理性问题。
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3)企业制度不健全。
①厂长(经理)负责制未真实落实,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例如厂长(经理)缴纳的风险数额只是象征性的,对他们无法构成压力。
多数的国营企业领导人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来,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来承担损失。
这样企业的经营者可能基于利己动机而利用职权侵吞资产或大肆挥霍。
为满足这种欲望,有些经营者不会重视内控的建设,甚至有意忽略或阻挠,反过来又加重了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习惯,形成恶性循环。
②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
雇佣人员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企业;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未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
企业职工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值得怀疑,即使设立良好的内控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管理者素质较低。
在调查的企业中,有三家国营企业的管理者素质较低,普遍未受过高等教育,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
这样低素质的管理者即使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也因他们的能力所限而无法真正地管理好企业。
对于内部控制,经营者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念、方式与风格。
2、会计责权控制方面
会计责权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包括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会计责权目标的制定与分解、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操作手段等。
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会计责权控制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机构设置尚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其弊端暴露无遗:
①服务对象不明。
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的具体运作和操纵是企业内部的事务,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
将服务对象和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必然导致服务对象模糊,而且财务灵活性干扰了会计的公允性。
②财会部门不堪重负。
应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事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包括过去、现在与将来),采用的方法特殊(如分析、考核等)。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事项必将日趋复杂,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由会计人员兼做财务,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会部门的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
③违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的对象为物流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随着理财业务量的增大,对财会部门内部不相容职务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划分不当,容易产生个人舞弊。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①业务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以及县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以上学历的也只有18.21%,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8.45%,会计人员的素质可见一斑。
②职业道德水准较低。
有些会计人员置会计的真实公允性于不顾,为迎合某些特定需要而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侵害他方合法利益。
对此,会计人员不以为耻,而以为集体谋利而备受推崇。
③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会计人员往往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会计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没有树立经营观念和市场观念,更主要的则是会计人员缺乏内在动力。
(3)责权不对等。
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责权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
而目前《会计法》要求会计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
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将会计的经济责任和义务确定得大于其实际的功能和拥有的权力,只能把会计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同时,会计人员执业规范尚未出台,会计人员的责权没有细化的标准可资参考。
会计人员应对谁负责,拥有哪些权力,承担何种义务,理论上并未明确。
实践中,会计人员目标不明,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身份不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责、权、利严重背离,导致会计执法者受打击报复而得不到保护,善于根据管理者意图搞假帐者却倍受重视,且屡禁不止。
3、内部审计方面
内部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在监督。
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
但是,纵观我国内部审计十几年来的发展,结合对企业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其存在问题如下:
(1)组建的非自愿性。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明文要求“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自此,我国内部审计迅速发展,据1990年5月8日《经济参考》报道: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已达6万余个”,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速度惊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内部审计的组建带有很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而这种过多依靠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