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
2019.08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8.26—8.30
《草原》(3)《丁香结》(3)书法
(1)
课外阅读
(1)
二
9.2—9.6
《古诗词三首》
(2)《花之歌》
(1)习作
(2)
《语文园地》
(2)
三
9.9—9.12
《七律·长征》(3)《狼牙山五壮士》(3)
书法
(1)课外阅读
(1)
9.13中秋节放假
四
9.16—9.20
《开国大典》(3)《灯光》
(1)《口语交际》
(1)《习作》
(2)课外阅读
(1)
五
9.23—9.27
《语文园地》
(2)《竹节人》(3)
《宇宙生命之谜》(3)
六
9.29—9.30
《故宫博物院》
(1)《习作》
(2)书法
(1)
10.1—10.7国庆节放假
七
10.8—10.12
《语文园地》
(2)《桥》(3)《穷人》(3)
八
10.14—10.18
《在柏林》
(1)《口语交际》
(2)《习作》
(2)
《语文园地》
(2)课外阅读
(1)
九
10.21—10.25
《夏天里的成长》(3)《盼》
(2)《习作》(3)
十
10.28—11.1
《古诗三首》(3)《只有一个地球》(3)
书法
(1)课外阅读
(1)
十一
11.4—11.8
《青山不老》
(1)《三黑和土地》
(2)
《口语交际》
(1)《习作》
(2)《语文园地》
(2)
十二
11.11—11.15
《文言文二则》(3)《月光曲》(3)书法
(1)
课外阅读
(1)
十三
11.18—11.22
《京剧趣谈》
(2)《口语交际》
(1)
《习作》
(2)《语文园地》
(2)课外阅读
(1)
十四
12.25—11.29
《少年闰土》(3)《好的故事》(3)
书法
(1)课外阅读
(1)
十五
12.2—1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习作》
(2)《语文园地》
(2)
课外阅读
(1)
十六
12.9—12.13
复习(8)
十七
12.16—12.20
复习(8)
十八
12.23—12.27
复习(8)
1 草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通过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结合画面去体会作者描写的草原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制作课件:
草原分布图;中国画欣赏图片;草原风光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准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
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使学生了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区。
3.讲述:
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一起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呈现情境,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产生“走进”大草原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提示: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读词语,拼读加点字,然后在括号里写出拼音):
绿毯( ) 陈巴尔虎旗( )
衣裳( ) 彩虹( )
马蹄( ) 豆腐( )
羞涩( )( ) 微笑( )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指导:
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例说明。
同行xínɡ:
一起行路。
同行hánɡ:
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归纳。
(板书:
景物美、人情美)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作者参观访问的“行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也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品读感悟,共同鉴赏
1.过渡:
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引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这段话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景美?
边读边作批注,想好后可以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学生交流品味。
(1)课件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先抓住“清鲜”“明朗”感受天空之美,再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2)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板书:
一碧千里)先理解“一碧千里”中“碧”的意思,然后猜测“一碧千里”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画面;联系本段第二句话,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体会并读出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图文结合,体会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
引导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妙处。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指导学生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体会草原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美。
(4)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渲染”与“勾勒”的意思,多媒体呈现“中国画”和“小丘图”,两相对比,体会比喻之妙,小丘之美。
抓住“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
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表达阅读感受。
4.以情激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1)过渡:
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不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而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了当时的感受。
请找出相关句子,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出示,引导点拨。
①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呼吸到那么新鲜、干净的空气,看到那么晴朗、明净的天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又会怎么做呢?
课件出示句子: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等到学生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感受以后引导朗读,表达愉快、赞美之情。
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
引导探究:
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
抓住关联词语“既……又……”体会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激动之情。
抓住“回味”,感受草原风光的如诗如画,让人沉醉的美景。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
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景物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
要求:
字迹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毯”字。
注意“毯”是半包围结构,先写“毛”,后写“炎”,“炎”的末笔改为点。
“毛”的竖弯钩要长,托住“炎”。
3.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写字要求时特别指出: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特殊地位,理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1.齐读课题。
2.朗读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勾勒 渲染 迂回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3.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
初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风光深深吸引了,回忆一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景?
板书:
景物美、人情美。
4.背诵第1自然段。
5.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图片激活学生对美的认知,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优美的片段。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
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学生交流。
(板书:
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
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理解“襟飘带舞”。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因为“男女老少”“各色衣裳”再加“群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在“远迎”前板书:
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
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后引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
“刚才你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
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
为什么笑个不停呢?
”在“相见”前板书:
激情。
②款待。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
在“款待”前板书:
盛情。
③联欢。
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特点。
在“联欢”前板书:
尽情。
④话别。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指导学生深情朗读。
在“话别”前板书:
深情。
板书: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
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
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
(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
3.小结:
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
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也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
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意识。
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
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
仿照课文写一写。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风光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视频,让学生一吐为快。
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累运用文中语言的实践机会,又升华了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巧用媒体,引导学生走进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多次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音乐、图片、文字融为一体,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冲击,自然而然地陶醉于草原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升华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立足文本,在诵读中“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把着力点放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上,还应关注“怎么写”和“用什么写”;不能只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上用力,还应担当起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
尤其像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读悟中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如在学习草原风光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的独到之处,揣摩比喻句的用法之妙,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内容与表达之间走几个来回,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不足之处:
第一课时内容含量较足,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引导感悟,稍显粗糙,对一些可模仿学习的小练笔也未能适时安排。
2 丁香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散文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丁香花的幽雅、香甜。
作者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开始了对人生的体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花,从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牡丹、莲花、菊花、梅花、松柏等。
引言:
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
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净的莲花,坚强乐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
丁香,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
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直观欣赏图片导入,引入创设的情境。
在感受其他花草树木的象征意义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检测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薄”的写法。
幽:
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
整个字左右匀称。
薄:
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第八笔是竖。
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
“艹”要写得宽一些,“甫”写得小一些,“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
不清楚;模糊。
笨拙:
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
形容忽然醒悟。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同时,理解重点词语,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
把练习写字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第1~3自然段:
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描写丁香花。
第4~6自然段:
由诗词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香图。
课件出示:
①城里丁香花图,②城外丁香花图,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④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词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对于找到的优美语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句有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相关的图片。
(①城里丁香花;②城外丁香花,③斗室外三颗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3.过渡: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
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美感的兴趣。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
)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
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探出”“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的,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
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
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十多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词句,作者从颜色、数量、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
)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表达出来。
)
(2)指导朗读。
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花对作者的影响。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花的品格。
在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
什么是丁香结?
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
(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
(3)理解重点语句: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
①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
将丁香结化入雨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示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人生如丁香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3)小结:
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品格。
5.引导学生交流:
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
(由“赏花”到“悟花”,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
)
设计意图:
品读重点语句,由丁香结的本义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纱》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2.小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城里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