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169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docx

关于香道的资料全

关于香道的资料整理

一什么是香?

1.香的定义。

在《说文解字》中说:

“香,气芬芳也。

”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气远闻之意。

一般的香,大多是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化果等所制成的香之原料。

常见的香料有旃檀香、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薰陆香、安息香等丰富的种类,甚至也有动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香,如龙涎香、麝香等。

香料大多出产于气候酷热的地区,由于热带地区人体容易产生体垢及恶臭,所以古来为了消除体臭,就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上,称为涂香;或是焚香料薰室及衣服,称为烧香或薰香。

随着香料的不同,也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散发香气,才能造成特别的效果,用香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燃烧、薰炙及自然散发等三种方式,而配合不同的香器使用。

如,香草、香木及作成香丸。

线香、盘香和香粉的合香,就必须以燃烧的方式,而龙脑类的树脂性香品,则必须用薰炙的方式;也就是将香放在炙热的金属或炭块上,让其散发香味。

佛教中对香的定义则更为广泛,将鼻根所嗅的一切,都统称为香。

佛教并将人类生活中这种美好的经验,重新诠释,使香超越了原始的意义,而用香来象征修行者持戒清净的戒德之香,乃至圣者具足解脱、智慧的五分法身,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芬芳。

例如,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

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在佛教中就成了供养佛菩萨重要的供品之一,甚至以香为说法譬喻、修持方法,让人依此而悟入圣道。

而香的气味能薰染真物,使环境芬芳美好的特质,也被用来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缘故,薰染如来的功德,这就是所谓的“香光庄严”。

由于香与鼻根的密切关联,古德也有以闻香而悟道者,最着名的就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

在本书中介绍香的修持法门,祈愿读者以香入道。

焚香、装香料的香器,展现了香的具体之美。

也以成香的文化中颇为独特的艺术。

无论是在种类、材质、造型与色彩的显现上,都为人类的视觉与嗅觉心灵带来极大的喜悦。

这些丰富的香器种类,主要是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型态的香焚烧或蒸薰的方式而产生。

除了实际上的用途之外,基于美观及装饰的考量,香炉的型制、炉身的造型、色彩,更是琳琅满目,配合袅袅香烟,及美好的香味,让用香的情境达到极致。

在香器的种类上,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用香的器具。

因此,在本书中也介绍了中国历代的香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香器。

2.香之功用:

中国传统香最原始最重要的作用即保健、疗病祛疾。

其味不仅芬芳,可怡养性情、净化心灵,还有清心、安神、开窍等很多的养生功能。

而合成香料无论是在气息的芳香、微妙的精神体验、养生保健等诸方面均无法与传统香料相比。

天然香料是一种成份极其复杂的混合物,有人甚至把它比喻为一个混沌系统,多种香料搭配时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合成香料还难以达到全面、准确的分析和把握。

就香气而言,即使最先进技术制作的合成香料也难脱斧凿之迹,其芳香与天然香料的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就精神体验而言,中国传统香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动”等微妙的身心体验,而现代工业香却几乎完全没有这种效果。

“有其味而无其气,有其形而无其神”,正是现代合成香料始终难以逾越的屏障。

风靡全球的法国香水,最初是因白种人身体特质和饮食习惯的关系,人体狐臭膻腥多发,香水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祛除腥臊味,净化环境。

目前,以法国香水为首的现代工业香品,在国际社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其仍然难以具备中国香自然、健康,能够赋予人身体、心灵以美妙作用的特质。

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许多化学产品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时候,往往也存在许多弊端。

因而,“绿色”、“自然”、“健康”的中国传统香必将越来越多的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另外,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和飘渺弥漫的香烟,而被视为能上达天听,传达诚心的供养之意给佛菩萨及天神等。

所以香也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供养,并发展出供香的仪轨、方法及真言、手印等。

由于香所象征的美好意含,在佛教中不但以香为重要的供养,用香来代表诸佛清净法身,或是以香来修持、说法。

3.香品的使用。

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在祭祀神明、祖先的仪式上中都有熏烧香品(古称“烧香”)的习俗。

不同的、民族、地区,敬奉不同的神明,具体的仪式规程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很相似的基本的规。

对于一些纯仪式性的程序,日常用香或许不便严格奉行,但对于这些基本的规仍然值得注意遵循:

正确的心态;适当摆放花卉、灯烛及其他供品;香品点燃后的明火,可用手轻轻扇灭,不宜吹灭;注意敬香的时间,保持相对固定的规律。

例如,阴历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节气、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等都是适宜敬香的日子(自前一天的子时之后即为次日,例如每月十四的夜11点后即为十五)。

注意敬香的地点。

祭祀场所、家中的神龛及其他清净安泰之地都是适宜敬香的地方。

注意香品的选择。

在力所能及的围,尽量使用较好的香品;尽量选用天然香料制作的熏香。

品香四件事

一:

心净、身净、香具环境净

焚香心净是一件庄严殊圣的事情,欲要达到焚香的目的与效果,净心是一件根本的事情。

心不净而焚香,是走过场、是应付,不会有好的效果,更谈不上沟通。

身净是说明对焚香的重视与恭敬。

所以焚香前要净手、净身,甚至沐浴更衣。

重视的程度越高,则效果越好。

不可怕麻烦,吃饭不是更麻烦吗?

但必须要吃,为什么?

需要!

保持环境和香具洁净就是一种修行、一种恭敬、一种功德、一种对自己的负责。

二:

香具要齐备

既要焚香、香具不可不重视,香具要如法;特别是固定的佛堂、净室必须要有固定的、规的香具。

香炉;香筒;卧炉;香插;香盘;香夹;香盒;香铲;香筷;灵灰;手炉;香斗;熏球;香囊。

三:

理香

即是在上香前要对香进行净捡,或开盘。

理香时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动作轻缓,心浮气躁会把香理坏以及破坏香的效果。

如盘香,在开盘前要用手转圈轻轻摄开盘与盘之间相粘的地方,然后再开盘,线香要选择长度相同的为好

四:

选香

焚香一定要选择好的香品,才能有好的效果。

好的香品应为纯天然的「合香」,即多种香药合成的香,这种香最好是选择传统配方的,这些配方是经过历史的验证,而且古人的配伍也十分严格,好香会一炷,有一种香的效果。

二何谓香道?

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

这是人类由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

那么香道的定义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

如果要进一步说明,就是从香料的熏点、涂抹、喷洒所产生的香气、烟形,令人愉快、舒适、安详、兴奋、感伤……等等的气氛之中,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香道知识的充实,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的一种修行法门,就叫做香道。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常常要问: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明显感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间温情少了;吃的越来越好,健康景况愈差;工作效率提高了,压力却越发沉重;熟人多了,真情少了;面对满目的高科技、高档设施,心世界却充满孤独。

人们急需得到一种具有天然品味的,与时代相呼应的精神文化的充实,香道正是能够满足这一精神需求的一种精神文化。

中国盛唐时期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熏香也成了艺术。

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经常性地聚会,争奇斗香,使得熏香艺术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传入了熏香,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开始脱离用于"美"的目的。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一种熏香盛会。

是说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而形成的一种风习。

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后在享保年间《香道条目录》一书问世后,“香道”取得了飞跃发展。

  事实上,类似日本“香道”这种香文化除了中国、日本以外,其它文明古国也曾出现过。

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实际上成为各阶层人士的集会场所,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频繁出入,成为热闹的社交活动中心。

这些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为了表现

他们的“天才”,在香气方面大做文章,香的知识成为每个到此场所的人所必备,他们谈论香就象今人谈论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

“香气鉴赏会”逐渐深化成各种各样的“香道”。

古罗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没有像中国和日本那样普及并流传下来。

  “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

正如同人们熟知的“茶道”的概念,“茶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喝茶和茶制品本身,而是通过茶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茶的文化。

  我国近代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香道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近几十年来,又由于受化学合成无所不能时代的长期统治,天然香料一直受到冷遇,香道已失去原有的风彩……但是,请不要忘记“香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应拥有和发展属于自己的“香道”文化。

  

  首先香道来自于天然,天然的芳香植物生机盎然,她的芳香伴随着呼吸沁入心扉,天然的香气成分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精神得到放松,使人的心变得宽阔与美好。

芳香植物是非常的美,她的美不单单是她的色泽,更是那种自然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做作和修饰。

与她相伴,人性会变得清纯而透明。

由于人类的智慧,芳香植物的美得到了升华,她的体蕴藏着许多美化人的肌肤的好东西,人们把它们提取出来用来清洁、健美我们的肌肤,使我们的容颜象神话般的返老还童。

  香道是充满人情味的,它告诉我们如何去享受和爱护自然的美,又启迪我们如何运用她的美去创造生活的美,天然芳香花草茶、芳香食品、芳香天然洗涤剂、芳香贴花、用芳香植物制作的各种艺术品,都让人们在美的自由空间尽情享受,尽情发挥。

  香道的“道”包含了道德、道路等含义,她向我们指明了一条芳香的道路,健康我们的身体,美化我们的肌肤,明亮我们的心灵,高尚我们的情操。

与人宽厚善良、创造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心理能力;给环境以呵护与培育,培养人与自然环境的感情,使人性得以提升。

“香道”是一种文化,她将贡献与热爱她的文化人,同时热爱她的人们会将这种文化发展下去,因为她是“香”的文化,她会随着“香”飘向万里晴空,飘向全世界。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

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

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

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以诗为证:

温庭筠·咏香诗词

博山

博山香重欲成云

锦段机丝妒鄂君

粉蝶团飞花转影

彩鸳双泳水生纹

青楼二月春将半

碧瓦千家日未曛

见说朱无限泪

岂能空为路岐分

达摩支曲

捣麝成尘香不灭

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

白头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

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

欲吹羌管先丸澜

旧臣头鬓霜华早

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

邺城风雨连天草

三香道究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呢?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

他说:

「……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

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

」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

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

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

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四香文化的历史

香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

《新唐书·仪卫志》载,当时不仅室设“蹑席、熏炉、香案”,贵妇身上也佩香具。

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可见香事活动的频繁。

又通过鉴真大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及海外。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香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

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

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

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周颂·维清》: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

“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

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

风师雨师。

”注:

“禋之言烟。

”“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疏:

“禋,芬芳之祭。

”(用《十三经注疏》本,下同。

 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

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

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

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

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第二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

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传入中国。

《说郛》卷35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

“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

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

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

”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香乘》卷二引《汉书》称:

“安息国去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树皮胶,即树脂,是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

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夫人还魂--这个传说还传到日本(见《源氏物语》)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

传说上面还有向的铭文:

“嘉此王气,崭岩若山。

上贯太华,承以铜盘。

中有兰绮,宋火青烟。

”(见《香乘》卷38)。

向为宣帝时人。

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庭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香乘》卷2引《五色线》称:

“武与诸亮书云: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为馈赠之礼品。

又《香乘》卷7引《三国志》称:

“武令云:

天下初定,吾便禁家不得熏香。

”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庭中也还是一种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

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

普及的原因有二:

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香”所取代。

“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诸香毕至矣。

”(《香乘》卷1)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

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

”(颜氏《香史序》)从而,信徒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

只不过,这时固有儒教还与释道二教时相对抗冲突,传统士人抵制特别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

这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头所讲那种局面。

明屠隆总结道:

“香之为用,其利最薄。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

谓古伴月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

谓士助情可也。

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

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香与美已融合为一,大量诗文专门写香。

兹举北宋与义(字去非,与黄庭坚、师道齐名)的《焚香》为例: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乃至形而上的追问与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难怪世事变迁而熏性是不改的了。

噫!

香已经完全渗透化到人的精神之中;这种渗透是那样的深.

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由于战乱频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幽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香文化上升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香道”。

香道也是一种文化,是精神文化,道德升华,是香文化的使用艺术。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

“道”,首见《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即为天地万物由自然而生,天地万物由自然而运化。

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变化生息均属“自然”,“自然”,是道的自性,“自然”是道的最大的和谐。

香道又是一门生活美学,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远古巫术活动有“香”,崇拜中有“香”,中有“香”,节庆中有“香”,历代帝王喜“香”,闺中妙龄爱“香”,古典名着生“香”,文人诗词颂“香”,中药百草发“香”,香包飘“香”,品茗饮酒留“香”,养生保健缘“香”……“香”有生命,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庆阳香包有寓意,有寄托,庆阳的“二十四节气香”、“春夏秋冬香”有涵,有深蕴,庆阳的种种香事活动,生活用香以及花香、酒香、中草药香的市场潜力,需求极大,都是一种资源,值得开发的精神文化资源。

香道是历史的,是生活的,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和物和人紧密相连的文化事象的行为方式。

通过民俗文化体现人文精神核,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来表现,用集体或个人的智慧、制作、技巧、艺术、艺术承传体系、思想涵等等对它进行精美的创造和承传。

是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群体中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的有突出价值的文化形态或文化表现形式、文化表现活动,和民族、民间遗产概念是相同的。

香道文化是人民承传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自然传承的历史遗迹,是许多文化遗产

的记录。

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倍地呵护和珍惜。

 文人对香文化的贡献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

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

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

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

“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

“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

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

朱熹有《香界》一诗: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

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商隐、徐铉、黄庭坚、轼、陆游等。

轼有文记: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

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

从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