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093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演练检测8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高考题组】

考点一 近代列强的侵略

1.(2018·安徽文综·T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B。

由题干材料的内容看,此时法国在华已经取得了深入内地、自由传教、在北京派驻公使等特权,这些特权取自1858年的《天津条约》,但因当时中法双方没有换文。

再由“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可知,1860年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B正确。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别是英国、日本与清政府签订的,均与法国无关,故A、C错误。

法国虽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国之一,但时间与内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故D错误。

2.(2018·上海单科·T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

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B。

《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签订的,与美国无关,故A错误;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天津条约》,故B正确;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美国无关,故C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错误。

3.(2018·四川文综·T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选D。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星条旗反映的是美国侵略者,故A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错误;图片中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正确。

考点二 中国晚清近代化

4.(2018·山东文综·T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解析】选C。

1949—1978年间,史学界盛行阶级斗争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近代前期中国的三次革命高潮,故史学界对此关注度比较高,而对戊戌变法关注度较低。

5.(2018·山东文综·T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解析】选D。

解答本题时,首先必须全面获取“举国争言洋务”“兴利之治”“银行”“邮政”“商局”及“商务大臣”等有效信息,说明中国当时面临重大社会危机,更多的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认识到学习西方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一民族觉悟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过程,由此判断D正确。

洋务派虽然大办洋务,但只是少数人在兴办,并没有达到“举国”的程度,而且业务也没有那么广泛。

6.(2018·全国卷Ⅱ·T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在世界大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社会,接受西方的外交理念。

驻外领事馆的设立,是中国外交近代化不可避免的选择,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大进步,由此可知C正确。

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中国的外交不可能出现制度性变化,也没有能力去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由此排除A、B、D。

【拓展延伸】近代前期列强侵略的特点

(1)从侵华原因上看:

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

(2)从侵华方式上看:

以军事侵略为手段,达到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目的,经济侵略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进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

(3)从侵华策略上看:

从局部宰割、妄图瓜分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4)从侵华格局上看:

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19世纪末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5)从结果和影响上看:

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

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预测题组】

1.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

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  )

A.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蛮夷之国”“未知礼义廉耻”等信息,可以看出晚清仍以天朝上国自居,以传统观念看待和认识英国。

【加固训练】

下面是部分学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表述,最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  )

【解析】选C。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考察。

A是从资本家要求获得商品市场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属于现代化史观,故A错误;B从中国和英国政教悬殊分析鸦片战争原因,属于文明史观;C从中国没有加入世界大家庭而引发战争,符合从整体考察鸦片战争原因,故C正确;D从英国对封建落后的中国抱有侵略野心出发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符合革命史观,故D错误。

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  )

A.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

B.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C.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D.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

【解析】选D。

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而不是始于被迫开埠通商,故A错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故B错误;题干只是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故C错误;从材料“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可知,这段话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故D正确。

3.《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

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

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

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

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解析】选A。

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有利于阻挡外国的商品输入,保护民族工业,故A正确;清政府“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可见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不属于国际惯例,故B错误;清政府降低出口税只能起到刺激出口的目的,故C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改订税率后清政府仍然无法掌握关税主动权,故D错误。

4.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

这反映出当时

(  )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解析】选A。

“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故A正确;“清政府派出……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说明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故B错误;1840年鸦片战争已打破闭关锁国状态,而当时是“1877年”,故C错误;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殖民利益,故D错误。

5.《俄国新闻报》说:

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

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 (  )

A.严厉惩治日本B.参与瓜分中国

C.稳定中国秩序D.策动联军侵华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得出主要是针对中国,不是惩治日本,故A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因此帝国主义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列强的主要目的是侵略中国,不是稳定中国的秩序,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发起的,故D错误。

6.“甲午战争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为历史作了不合理的注脚。

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被后人所否定,而‘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为史家美谈。

”这告诉我们 (  )

A.历史结论必须看重结果

B.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

C.历史事件总是相互联系

D.历史过程往往难以还原

【解析】选B。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封建王朝自救运动,故被后人所否定。

明治维新推翻幕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强国,故成为史家美谈,由此可见,历史评价基于价值立场,故B正确。

7.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其核心依据应是 (  )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解析】选A。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的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错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会考中国历史》部分内容介绍:

对于鸦片战争,介绍了中英双方史学界的不同观点:

“中国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应禁鸦片贸易而引起的”;英国人却称为‘贸易战争’,把战争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贸易的事件上去。

对两种观点的谁是谁非则不作分析。

依据你所学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概括指出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或看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会考中国历史》产生上述解释或看法的原因。

【解析】第一问,材料中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