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818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运动复习题.docx

构造运动复习题

构造运动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运动或地壳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产生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2.岩层:

由某一岩性组成,与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

3.节理:

岩石受力破裂后,其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产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称为节理

4.劈理:

劈理是一种由潜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5.整合接触:

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没有缺失,新老层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岩石性质与古生物演变连续而渐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6.假整合接触:

新老层产状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形成一个沉积间断面,即不整合面,新老地层时代不连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

7.不整合接触:

新老层产状不一致,其间以不整合面隔开,新老地层时代不连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二、是非题

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V

2、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V

3、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

4、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

它。

"

5、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6、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7、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8、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

次沉积间断。

V

9、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

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V

三、选择题

1、倾角小于45°的逆断层称()。

A、逆掩断层B、冲断层C、倾向断层D、地垒

2、世界上最长的地堑之一的东非裂谷顺走向长达多少公里?

()

A、60kmB、600kmC、6000kmD、16000km

3、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下列哪种条件促进岩石的塑形变形。

()。

A、应力迅速增长到一个高的水平

B、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岩石变形

C、虽然有水,但颗粒之间几乎不含水

D、上覆沉积物使得岩石受到很大的围压而且时间很长

4、造陆运动与下列哪种现象有较大的关系()。

A、全球性海平面变化B、泥石流

5、断层的上盘是指()。

A、断层相对向上运动的一盘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C、相对向上滑动的一盘D、断层主动一盘

答案:

ACDAB

四、填空题

1、岩石变形最重要的动力是(构造运动);岩石变形的基本类型是(褶皱变形)和(断裂变形)两种;(褶皱)和(断裂)是岩石变形的主要依据。

2、施加给岩石的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岩石会产生破裂,沿破裂面两侧

的岩块有明显滑动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3、正断层通常是由于(张力)力所引起;逆断层通常是由于(挤压)力所引起;走滑断层通常是由于(剪切)力所引起。

4、以平行的正断层为边界,中央下降呈现为长的槽形构造者称(地堑);中央隆起者则称为(地垒)。

5、由于断层的运动沿着断层面两侧的岩层产生弯曲,这种构造称为(牵引)构造;使断层面附近的岩石破碎从而形成(断层角砾)岩。

6、将褶皱大致平分的一个假想的面称(轴面),该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做(轴线)、它的方向代表了褶皱的(延伸)方向。

7、当褶皱轴面大致呈水平状态时,这种褶皱称为(平卧)褶皱,这种褶皱两翼地层层序一定是一翼(正常翼)而另一翼则为(倒转翼)。

8、地壳局部岩层相对四周的岩层向上隆起而形成的圆形构造叫做(穹隆),它在(石油)勘探中具有特殊意义。

五、问答题

1、构造运动的形式有哪几种,又分别叫什么运动?

66

1垂直运动:

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即垂直于地表)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上升的下降,其作用的结果使地壳形成大面积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

2水平运动:

指地壳物质沿着大地水准面的切线方向运动,即大致平

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通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并使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或拉伸,进而造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形成褶皱山脉或凹陷、岛弧、海沟等。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2、阐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地形倒置的形成机理?

72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常常被侵蚀掉成为

谷地,而向斜槽部则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保存下来成为山岭。

3、在野外工作中如何确定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的存在?

82

首先不整合指的是地层存在缺失平行不整合就是缺失两侧的地层相互平行,角度不整合指的是缺失地层两个地层存在一定的角度关系(即不平行).主要通过看有没有明显的分化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分化壳即为平面不整合。

有明显的断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不整合面上的岩性和古生物都有显著的特征。

4、岩层的产状要素有哪些,产状类型有哪些?

68-69

⑴产状要素

1走向:

表示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具体用方位角表示,走向有两个,方向相反,即相差180°。

2倾向:

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

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与走向之间

的交角为90°。

3倾角:

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程度。

⑵产状类型

1水平岩层:

指岩层上下两个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2倾斜岩层:

原始形成的水平岩层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岩层产状发

生变动,使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有一定的夹角,形成了倾斜岩层。

3直立岩层: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垂直或基本垂直的岩层

4倒转岩层:

岩层遭受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受到挤压的岩层层序发生倒转,使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与正常的岩层层序正好相反。

5、如何确定褶皱构造的存在?

83

在沿岩层倾斜方向上,观察同一时代的地层是否对称重复出现,若是,则可判定存在褶皱构造。

然后进一步对比核部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如果核部岩层老于两侧则为背斜,新于两侧则为向斜。

6、在野外确定一条断层是否存在有哪些标志?

84①断层面的特征②构造不连续③断层的伴生构造④地层的重复与缺失⑤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⑥地貌、水文标志

7、由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出露与褶皱造成的地层重复有何异同?

85

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是一种顺序重复,褶皱造成的地层重复是一种对称重复。

8、断层和角度不整合都会造成地层缺失,如何区别?

85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缺失在不整合面上具有风化侵蚀面存在,且其分布是区域性的;断层造成的地层缺失不存在风化侵蚀面,且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断层两侧。

9、如何确定断层的性质和成因?

86

识别出断层之后,应测定断层面产状、明确断层上下盘和断盘相对运动方向,以便确定断层性质,进而测定或分析其规模和组合关系。

确定断盘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中地层的新老关系、擦痕和阶步、羽状节理、断层两侧的小褶皱及断层角砾岩。

明确了断盘相对运动方向就能判断断层的性质(如正断层、逆断层)和成因(如拉张力、挤压力)。

10、何谓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有何区别?

105转换断层指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

区别:

①如果是平移断层,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两侧的洋中脊将会越离越远;但如果是转换断层,虽然洋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

②如果是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而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中脊轴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③转换断层中相互错动段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把洋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最重要区别)。

11、简述横剖面上褶皱的形态分类、褶皱的组合分类。

74;75

⑴形态分类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褶皱可分为以下五种:

①直立褶皱②倾斜褶皱③倒转褶皱④平卧褶皱⑤翻卷褶皱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形态,,褶皱可分为以下四种:

①圆弧褶皱②尖棱褶皱③箱状褶皱④挠曲

⑵组合分类

1复式褶皱:

是由规模较大的褶皱两翼岩层内形成系列弯曲的次一级褶皱。

2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的紧闭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组合。

12、如何区别张节理与剪节理?

76

1张节理的产状不稳定,延伸不深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多条节理常侧列出现;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张节理节理面粗糙不平,常呈锯齿状,没有或很少擦痕;剪节理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和镜面。

3张节理在胶结不太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即使切穿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剪节理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一般切割砾石和胶结物。

4张节理多两壁张开,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常常呈楔形、扁豆形、梳状结构等;剪节理两壁一般紧闭或壁距较小,较少被矿物充填,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5张节理组合可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形成追踪“X”型节理或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或呈放射状或同心圆状组合形状形式;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共轭X型节理系。

X节理发育良好时,可将岩石切成菱形或棋盘格式。

如果一组节理发育而另一组不太发育,则形成一组平行延伸的节理。

不论是X型节理或一组平行节理,节理往往成较好的等间距排列。

13、板块边界有几种类型?

它们各具有哪些地球物理特征?

104⑴离散(拉张)型板块边界:

又称生长边界,为两个相互分离板块之间的边界。

在大洋中表现为洋中脊,在大陆上表现为大裂谷。

板块边界受到拉伸、引张作用,边界线常呈锯齿状,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和高热流为特征。

⑵汇聚(挤压)型板块边界:

也称消亡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所伴随的是洋壳消亡和大陆碰撞。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类型。

⑶平错(剪切)型板块边界:

在此类边界上,两侧板块平行于边界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增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但也可以在大陆上出现,即可与分离型的洋中脊相伴,也可与俯冲型的海沟相邻。

14、何谓地槽与地台,二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9;100地槽代表地壳上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基本特征:

平面呈长条状巨厚的沉积建造构造变形强烈岩浆活动

频繁而强烈区域变质作用显著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地台是地壳上自形成后未再遭受强烈的构造变动上午相对稳定地区是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

基本特征:

平面形态呈面状展布沉积建造厚度较小构造变动简单岩浆活动不显著为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沉积矿产资源丰富。

15、论述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108-110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可分为五大块:

⑴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整个过程都是受构造运动控制的,板块的相互运动是控制沉积环境的主要构造因素。

⑵板块的构造与岩浆活动,世界火山分布同全球板块边界分布基本一致,全球火山主要分布与板块俯冲带,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而转换断层缺乏岩浆活动。

⑶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在离散型板块边界的洋中脊附近,由于岩浆不断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因而有较高的地热梯度与热液作用。

⑷板块构造和地质活动地震带的分部类型及成因都与板块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⑸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造山带是岩石圈型边界上的重要地质标志,也是板块俯冲碰撞的直接产物。

⑹板块构造与地标地质作用地表地形轮廓的形成即演变受构造运动的制约,与板块活动关系密切,而且板块活动也能引起地表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气候的变迁。

板块构造复习题

、是非题

1、沿板块的汇聚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2、软流圈可能有一种缓慢的对流运动。

3、热柱是从地幔深部上升的热而较轻的物质柱体。

4、热柱可能是夏威夷群岛等持续长时间火山作用的原因。

V

二、选择题

1、下列哪种现象通常不会沿洋中脊出现。

()

A、安山岩喷发B、玄武岩喷发C、浅源地震D、高热流值

2、下列哪个外来语名词不是古大陆的名称?

()

A、特提斯B、泛大陆C、冈瓦纳D、劳亚

3、在岩石圈板块的离散边界上是以哪种性质的断层作用为特征。

()

A、正断层B、冲断层C、逆断层D、走滑断层

4、在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边界上是以哪种性质的断层作用为特征。

()

A、正断层B、逆冲断层C、平移断层D、转换断层

5、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是很高的,每年约多少距离。

()

A、6mB、6cmC、6mmD、60m

答案:

AAABB

三、填空题

1、在(1912)年德国年青气象学家(魏格纳)在他的著作(海陆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说。

2、魏格纳在他的学说中提出所有的陆地曾在(200Ma以前是连结在一起的,叫做(泛大陆)的统一陆块。

3、泛大陆200Ma以后开始解体形成两个大陆,北部的叫(劳亚),南

部的称为(冈瓦纳)大陆,两大陆之间发育形成(特提斯)古海相隔。

5、板块的离散边界是(拉张)力作用的地方;而汇聚边界则以(挤压)力为标志。

6、沿着板块的离散边界火山活动总以(玄武质)熔岩的喷发为其特征;而沿着汇聚边界的火山活动则以(安山质)熔岩喷出为特征。

8、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和最年青的山脉、目前仍以很大的速度抬升着,它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的结果。

9、喜马拉雅山是两大板块碰撞缝合后形成的山链,这种古板块边界亦称(地缝合线)。

10、地磁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中地磁极的南、北极处在不断交替之中,有的时期地磁南、北极方向与现在一致;有的时期则相反。

前一种情况称为(正向),后者则称为(反向)。

五、问答题

1、试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

102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大陆被泛大洋包围。

在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这个超级大陆逐渐分解,经过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大陆在漂移时因受到洋底阻挡,前方褶皱形成山脉,在大陆漂移后方,因脱落留下一些残块而形成岛屿。

2、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104

该学说认为,海底洋壳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的动力来自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对流使地球深部的物质沿大洋中脊裂谷处不断上涌,涌出的熔浆向洋中脊两侧扩散,逐渐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同时把先形成的洋壳向两侧推移,所以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带。

洋壳不断向两侧增生并缓慢地向海沟方向移动,当到达海沟时,由于重力等的作用,便沿着斜坡向陆壳之下俯冲下沉,熔融后重新回到地幔,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幔物质循环。

3、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Lepichon)将全球分为哪几大板块?

105太平洋板块,亚欧(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何谓威尔逊旋回?

106

加拿大的威尔逊注意到大洋开启和闭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盆地的演化过程归纳为胚胎、幼年、成年、衰退、结束及遗痕等六个阶段。

其中,前三个阶段显示大洋的张开和生成,后三个阶段代表大洋的收缩和关闭。

因此,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

5、地槽和地台的发展有何差异?

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99-101联系:

二者都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下降阶段,第二阶段为上升阶段,地槽转化形成的稳定区不时地在进行缓慢的升降运动,上部分可以变成陆地,下降部分可以导致海侵形成地表浅海或者内陆凹陷。

地台逐步整体缓慢回海相变为陆相。

差异:

由于地台内部升降运动的差异性,导致其在内部结构上又不统一性,根据地台沉积盖层好构造运动的特点,可分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

①地盾是地台上由于该区域长期稳定上升,处于隆起的剥蚀区,使得褶皱基底直接出露地表,形成单层结构的盾行地块。

②台背斜总体上呈宽阔而平缓的隆起结构,平面比较薄③台向斜是地台上相对凹陷区,沉积盖层厚度大,但褶皱边宽,总体呈矩形向斜。

④沉积带是在地台边缘长期强烈下降,大量接受来自两侧隆起区的巨厚堆积物。

地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地震:

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发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

二、是非题

1、P波和S波的速度随岩石物理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V

2、地球上没有一块地方完全没有地震活动。

V

3、地震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记录的P波和S波的震幅计算出来。

V

4、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V

5、地震的震中分布可以告诉我们岩石圈活动的有关信息。

V

6、七十年代我国强震频繁,说明地震活动有活动期和平静期之分V

7、地震台站接收到远处发生地震后的信息:

首先是P波的突然出现,其次是振幅稍大的S波,最后是高振幅的表面波。

V

三、选择题

1、地震波离开震中后其传播速度不取决于下列哪一个因素?

()

A、地震的震级B、震源深度C、介质的刚性D、介质的密度

2、在里希特震级表中,六级地震比四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能量要大多少?

()。

A、大50%B、大4倍C、大20倍D、大1000倍

3、仅仅根据一个地震台记录下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可以精确确定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

()。

A、发震时间B、地震的位置C、震级D、烈度

4、通常引起强震的原因是下列因素中的哪一种?

()。

A、岩浆活动B、滑坡和山崩

C、构造作用D、潮汐力诱导的应力释放

5、深源地震一般不在软流圈中出现,除非与板块有关连时,这是因为()。

A、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仅仅沿着俯冲带出现

B、软流圈由橄榄石或类似的物质组成

C、软流圈太硬而易于破裂

D、软流圈不仅软而且可以产生塑性变形

6、地震初动研究表明张性断裂更经常出现在()。

A、俯冲带中B、垂直错断俯冲带的构造中C、洋中脊D、转换断层

答案:

ADACDC

四、填空题

1、大多数地震是由脆性地壳岩石发生(断裂)时产生的,地震释放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进行的。

2、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最后记录到的是(表面波)波;说明(P)波比其它形式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

3、我国有案可查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是公元1668年发生在(郯城)的()级的地震;全世界目前所知发生最大震级()级的地震是(1960)年在南美洲(智利)。

4、度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强度常用(里希特)级表示;而衡量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常采用(地震烈度)表。

6、世界上地震分布最多的地带是(环太平洋),此带每年发生的浅源地震约占全世界浅源地震总数的(80)%;中源地震占(90)%;深源地震几乎占(100)%。

7、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类地震按成因属(构造地震)地震,此类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

8、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称为(海震),它可以激起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海浪称为(海啸)。

五、问答题

1、地震有哪些类型?

93

1构造地震:

指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90%。

2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

3陷落地震:

也叫塌陷地震,是地表或地下岩石突然发生大规模的崩塌或陷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导致的地震。

4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

2、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94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系地震带

4、列举我国的8个地震区?

94

①东北地震区②华北地震区(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③华中地震区④华南地震区(东南沿海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⑤新疆地震区(新疆,甘肃,宁夏)⑥青藏高原地震区(西藏、云南、四川)⑦台湾地震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⑧南海地震区其中大地震主要分布在②④⑤⑥⑦五个地震区

6、我国比较活跃的地震带主要有哪几个?

95①都城—营口地震带②东南沿海地震带③天山地震带④喜马拉雅山地震带⑤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⑥阿尔金—祁连山地震带⑦台湾地震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