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77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90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总结.docx

中医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

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0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

0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串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特别重视脉诊,其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

03、西汉·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

04、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创始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0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06、西晋·王叔和《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07、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08、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0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11、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将病因归为三类:

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12、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南宋·施发《察病指南》为诊法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13、元·敖氏《点点金》《金镜录》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后经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现存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14、金元: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

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刘昉《幼幼新书》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的重要意义。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15、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影响甚大。

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

明朝·李中梓《诊家正眼》

16、清代李延昰《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都是论脉诊的著作。

张登《伤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舌鉴辨证》载图149幅。

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

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也有一定成就。

汪宏《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辨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喻嘉言《寓意草》提出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

17、温热类疾病:

明·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薛生白《湿热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王孟英《温热经纬》

传染病诊疗:

明·卢之颐《痎疟论疏》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清:

专论白喉的著作:

《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

论述麻疹的专著:

《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

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和辨证有较详论述:

王孟英《霍乱论》、罗芝园《鼠疫约编》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

一、审察内外(整体审察) 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另一方面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地、人、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考虑。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四诊合参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

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即望、闻、问、切。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晄白、喉中痰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证候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斗争所作的高度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认识。

(二)八纲:

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三)辨证:

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四节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神

神的概念:

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滋养。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气”(生命)

狭义: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志”——精、气、神(人生三宝)。

原理:

①神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②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意义:

⒈了解精气的盛衰⒉判断病情的轻重⒊推测预后的吉凶

望神的重点:

⒈两目⒉神志⒊面色⒋形态

⒈得神(有神):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正常表现

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丰富(心);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肺脾)。

意义:

①精充气足神旺(健康无病);②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主病轻,预后好

⒉失神(无神):

是精损气亏神衰的病理表现

表现:

神志昏迷,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心);目暗精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肝肾);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肺脾);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谵语(邪陷心包,阴阳离绝)。

意义:

①正气大伤,精气大亏,主病重,预后差;②甚者邪陷心包,精气将脱

⒊少神(神气不足)即轻度失神。

表现:

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健忘,嗜睡;面色少华,暗淡不荣,两目晦滞,目光乏神;倦怠乏力,声低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00年真题)

意义:

表明正气不足,精气轻伤,机体功能低下。

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⒋假神:

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

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或原来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

(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

意义:

表明精气已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

⒌神乱:

即精神错乱或精神失常。

表现及病因病机:

①烦躁不安,谵妄神昏:

邪热客于心包,或入于肾,烦者胸中烦,神不安,多属热。

焦虑恐惧:

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一室。

多属虚证,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②癫证表现:

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病因病机:

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

③狂证表现:

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不饥,妄行不休。

病因病机:

①气郁化火,痰火扰心;②阳明热盛,邪热扰乱神明;③蓄血瘀阻,蒙蔽神明。

④痫证表现:

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病因病机:

①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②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望面色

概念:

医生观察患者面部颜色和光泽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颜色即色调的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

原理:

①面部血脉丰富,气血旺盛;②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

色与泽的意义色:

颜色,属阴、血,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脏腑的病变

泽:

光泽,属阳、气,是脏腑精气上荣而成,可反映精气的盛衰

面色分类

⒈常色概念:

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①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②脏腑功能的正常。

表现: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

①主色:

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终生不变;②客色:

因季节气候等不同而发生正常改变的面色。

⒉病色概念: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表现:

①晦暗——枯槁无泽;暴露——某种颜色异常显露。

②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③某色独见。

分类:

①善色:

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

②恶色:

五色晦暗枯槁——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气不至”。

《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

(93真题)

善色

恶色

翠羽

草兹

鸡冠

衃血

蟹腹

枳实

豕膏

枯骨

乌羽

五脏

正病正色

病色交错

附注

色生病

(吉中之顺)

病生色

(吉中小逆)

病克色

(凶中之顺)

色克病

(凶中之逆)

1.相生为吉,顺证。

色生病为吉中大顺。

病生色为吉中小逆。

2.相克为凶,逆证。

病克色为凶中顺,色克病为凶中逆。

(此表十分重要,92、93、94、95、96、97真题)

⒊五色主病

(1)青:

寒证(气滞),痛证,瘀血,惊风。

a.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气血瘀阻——脘腹剧痛——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

b.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心胸刺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c.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98真题)

d.妇女面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02真题)

e.面青颊赤——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肝火;青赤而晦暗——郁火。

【注】脾病见青色难治。

(2)赤:

热证,赤甚——实热,微赤——虚热。

a.满面通红——①阳盛之外感发热;②脏腑实热。

b.两颧潮红娇嫩——阴虚火旺,虚热。

c.“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虚阳浮越,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注】肺病见赤色难治。

(3)黄:

虚证、湿证。

黄色乃脾虚湿蕴之征象。

a.萎黄:

面色淡黄,枯槁无光——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b.黄胖:

面黄虚浮——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c.黄疸:

(阳黄):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熏蒸;(阴黄):

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d.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胃气来复,病将愈;

e.黄而枯瘦——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胃病虚寒。

f.虚胀——腹胀而面黄肌瘦。

g.臌胀——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脾虚肝郁血瘀水停。

h.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注】肾病见黄色难治。

(4)白:

寒证,虚证(气、血、阳),夺气,脱血。

(97真题)

a.里寒证剧烈腹痛、战栗——面色苍白;肺胃虚寒——面色淡白。

b.

青主寒瘀痛惊风,

赤热虚实妆戴阳,

黄主脾虚湿黄疸,

白寒阳虚气血脱,

黑寒肾虚饮痛瘀。

阳虚——①㿠白虚浮,②苍白,③晦滞;

c.阳气暴脱——突然苍白,伴淋漓冷汗;

d.气虚——①淡白,②㿠白;

e.血虚或夺血——①白而无华,②黄白如鸡皮;

【注】肝病见白色难治。

(5)黑:

寒证,肾虚,水饮,痛证,瘀血。

颧与颜黑为肾病。

(93真题)

a.面黑而干焦——肾精久耗,虚火灼阴;

b.黑而浅淡——肾病水寒;(03真题)

c.黑而暗淡,不论病之新久——阳气不振;

d.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或水饮,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99真题)

e.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肾风骨痹疼痛;

f.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瘀血;

g.口黧黑——肾绝。

【注】心病额见黑难治。

《灵枢·五色篇》:

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

即:

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

《素问·刺热篇》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望色十法(汪宏据)“浮沉分表里,清浊审阴阳,微甚别虚实,散抟辨久近,泽夭测生死。

1.浮沉:

色泽显露于皮肤的叫浮,主病在表、在腑;隐约藏于皮肤之内的叫沉,主病在里、在脏。

初浮后沉是病由表入里;初沉后浮是病自里出表。

2.清浊:

清是色泽清晰,主病在阳。

浊是色泽暗浊主病在阴。

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

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3.微甚:

微是色泽浅淡,表示正气虚。

甚是色泽深浓,表示邪气实。

自微而甚,则先虚后实;由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

4.散抟:

散是散开,疏离,其色开,多为新病、轻病,或病将解。

抟是积聚,壅滞,其色闭,多为久病、重病。

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抟的病转重。

5.泽夭:

泽是气色滋润,主生。

夭是气色枯槁,主死。

色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生机,从泽转夭为血气益衰,病趋危重。

望形体

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及姿态等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意义测知①内脏之坚脆;②气血之盛衰;③病情之轻重;④预后之吉凶

内容⒈强弱①体强表现:

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意义:

内脏坚实,气血旺盛;主病较轻,预后较好

②体弱表现:

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

意义:

内脏脆弱,气血不足,体弱多病,预后较差。

⒉胖瘦体胖能食——形盛有余。

体胖食少——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

(94真题)

胖人大腹便便,每易聚湿生痰,易患中风暴厥之证。

肥人多中风,因形厚气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暴厥。

瘦人肉削著骨,“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气液干枯,脏腑精气衰竭,无神之恶候。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易患劳嗽。

⒊畸形:

鸡胸、龟背、萝圈腿等,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

(1)桶状胸:

素有伏饮积痰——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

(2)扁平胸:

肺肾阴虚,或气阴两亏;

(3)臌胀:

单腹肿大,四肢反瘦,多为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

(4)腹肿胀——病气有余,腹消减——形气不足;

(5)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胃肠干瘪,脏腑精气衰败之恶候。

(04真题)

(6)脊骨如锯,曰脊疳——脏腑精气亏损之极。

4.体质类型

①阴脏人特点:

偏于矮胖,头圆颈短,肩宽胸厚,身体姿态多后仰

意义:

阳虚阴盛,病易寒化

②阳脏人特点:

偏于瘦长,头长形,颈细长,肩狭窄,胸狭长平坦,身体姿态多前驱

意义:

阴虚阳盛

③阴阳和平之人(平脏之人)特点无偏盛偏衰,气血调匀,得其中正,体形特点也得其中。

望姿态

概念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与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病的方法

⒈动静姿态

①坐姿:

喜伏——肺虚少气;

喜仰——多见于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等肺实气逆;(92、97真题)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

坐则神疲或昏眩,但卧不得坐——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

坐而欲起——水气痰饮;

坐卧不安——烦躁,或腹满胀痛。

②卧姿:

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阳、热、实证

卧时面常向里,身重难于转侧——阴、寒、虚证,若重病至此,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

⒉异常动作:

睑、唇、指、趾颤动——外感热病,动风先兆;或内伤杂病,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四肢或全身振颤,头独动摇,手如索物——元气已虚,或肝风内动;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阳气与阴液大伤;

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失神之危重证候;(精损气亏)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证,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

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痹证。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瘫痪;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入营血,气血虚经脉失养;

中风:

①入脏:

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②入经络,或后遗症:

神志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

③脱证:

卒倒口开,手撒遗尿;

④闭证:

卒然昏倒,牙关紧闭,两手握固;

⑤厥证:

卒然昏倒,呼吸自续。

望头面

一、望头与发:

⒈望头: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皆为畸形——禀赋所致:

或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先天大脑积水。

多伴有智能不全。

小儿囟门高突——囟填,属实证:

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所侵,以致脑髓有病

(小儿哭闹时囟门暂时突起者为正常。

小儿囟门凹陷——囟陷,属虚证:

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或先天不足

(六个月以内小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小儿囟门迟闭——解颅,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佝偻病

头摇不能自主——肝风内动,或气血虚衰。

《医学准绳六要》:

“头摇属风属火,而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属虚,因气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

2.望发:

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而精血充足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之后,或虚损患者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肾虚或血热

突然片状脱发——斑秃,属血虚受风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胃虚弱

望面部:

1.面肿:

水肿:

①阳水:

起病迅速,眼睑头面先肿;(肺失宣降)

②阴水:

起病较慢,先下肢、腹部,后波及头面;(脾肾阳虚)

抱头火丹:

头面皮肤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风热火毒上攻,每易邪毒内陷;

大头瘟:

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天行时疫。

毒火上攻。

腮肿:

①痄腮:

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喉不肿痛,但外肿而兼耳聋——温毒证;②发颐:

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热毒上攻。

2.口眼歪斜:

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风痰痹阻,多病在阳明之经。

3.特殊面容:

惊恐貌——惊风、狂犬病、瘿瘅

苦笑貌——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望颈项:

a.瘿瘤/颈瘤:

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水土有关;

b.瘰疬:

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

c.头项强直:

邪气实,温病火邪上攻(风寒袭太阳经脉);头项软弱,头重侧垂:

正气虚,肾气亏损;

d.颈脉动:

颈脉跳动明显(多见于水肿);卧则颈脉怒张——心阳虚衰、水气凌心,或心血瘀阻,肺气壅塞;

e.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二、望目原理:

五轮学说: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灵枢·大惑论》“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内容:

(1)全目色诊:

a.目眦赤——心火,目眦淡白——血亏;

b.白精赤——肺火,白精黄——湿热内盛;

c.

【注】:

本章记忆按神、色、形、态四部分记忆,并把每部分内容列纲。

(多选)

珠肿——肝火,全目赤肿——肝经风热;

d.眼胞皮红湿烂——脾火;

e.目清澈者为寒,目暗浊者为热;

f.目胞上下鲜明——痰饮,目胞色暗晦——肾虚。

【题眼】

(2)目形主病(目窠肿、目陷、眼突、眼生翳膜、胬肉攀眼、针眼、眼丹)

a.目窠肿——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面有水气色泽,为水肿初起;目胞、目窠为上下眼皮。

上下眼睑肿:

脾虚——肿势缓而宽软无力;脾热——肿势急而色红。

老年人肾气衰——下睑肿。

b.目窠内陷:

目睛下陷窠内——五脏六腑精气已衰,难治。

【题眼】

若里陷已深,视不见人,真脏脉现——阴阳离绝。

c.眼睛突起:

而喘——肺胀;颈肿眼突——瘿肿;单眼突起——恶候。

(96真题)

d.眼生翳膜(外障多实,内障多虚)

外障眼病:

翳生于黑睛,膜生于白睛——六淫邪毒,或食滞、痰火、湿热,或七情郁结,脏气虚损,或外伤;

内障眼病:

外观正常,或瞳仁变色变形,出现视力障碍——七情内伤、气血双亏,或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或外邪引动积热而发。

e.胬肉攀眼:

目眥赤脉胬肉,横布白睛,渐侵黑睛——心肺二经风热雍盛、经络瘀滞,或脾胃湿热蕴蒸、血滞于络,或肾阴暗耗、心火上炎。

f.针眼(胞睑边缘,起核如麦粒,红肿较轻)、眼丹(红肿较重,胞睑漫肿):

风热相搏客于胞睑,或由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

(3)*目态主病:

目翻上视、瞪眼直视、戴眼反折等都是危重症状。

a.横目斜视(先天者例外)——肝风内动;目睛微定——痰热内闭;【考点】(95真题)

b.昏睡露睛——脾虚清阳不升,致胞睑失养、启闭失司,常见于小儿脾胃虚弱,或慢脾风。

【题眼】(95、98真题)

c.眼睑下垂(睑废):

双睑——先天不足,脾肾双亏;单睑,或双睑下垂不一——后天脾气虚衰,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

d.开目喜明——阳证;闭目恶明——阴证。

(92、95真题)

e.目瞤:

羞明流泪——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胞轮振跳。

多因肺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

f.瞳仁扩大——肾精耗竭(濒死危象),也可见于绿风内障、中毒;

g.瞳仁缩小——肝胆火炽,或劳损肝肾、虚火上扰,或中毒。

三、望耳(肾,“宗脉之所聚”,手足少阳经布于耳,手足太阳和阳明经行于而前后。

内容:

⒈色泽:

润枯:

正常耳肉厚润泽——先天肾阴充足;耳薄干枯——先天肾阴不足。

色白:

为寒——暴受风寒,或寒邪直中;耳薄而白——肾败,见于垂危病人。

色黑:

青黑为痛—剧痛患者;耳轮干枯焦黑——肾水亏极,温病后期肾阴久耗及下消证。

色红:

耳轮红润——正常,肾气充足;红肿——少阳相火上攻,或肝胆湿热火毒上蒸;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⒉形态:

耳厚大——形盛,肾气足;耳薄而小——形亏,肾气亏。

耳肿——邪气实,少阳相火上攻;耳瘦削——正气虚,肾精亏或肾阴不足;耳轮萎缩——肾气竭绝,死症。

耳轮甲错(耳廓上出现淤斑或淤点)——久病血瘀,或有肠痈。

(08真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