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基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33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思维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创新思维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创新思维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创新思维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创新思维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思维基础.docx

《创新思维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思维基础.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思维基础.docx

创新思维基础

创新

创新理论

什么是创新

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

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

简而言之,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手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周期的理论。

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

它包括:

1、引入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当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创新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演进的。

特别是知识社会的到来,对创新模式、创新形态的变化进一步被研究、被认识。

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

“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7]”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打破旧的均衡而又实现新的均衡主要来自内部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是创新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

熊彼特在由创新波动引起的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的“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浪潮”的概念,即创新浪潮的后续反应,其特点是需求、物价和投资膨胀,投机行为急剧增加,并导致失误和过度投资。

由此说明了“纯模式”和资本主义实际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还认为,由于经济领域中存在多种创新活动,而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多种周期。

  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基本观点中,最基础的一点即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7]。

他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创新和发展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来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实际上强调了创新中应用的本源驱动和核心地位。

然而,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技术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随着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其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知识依赖性。

创新由易变难,逐渐成为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也无形中造成了创新与应用间壁垒的形成。

  创新在研究领域产生,随后在经过一个时间过程后在应用领域得到接受和采纳,这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更熟悉的创新扩散模式。

在创新扩散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研究工作,他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在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受创新本身特性、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创新采纳率和扩散网络形成的诸多因素。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也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认识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理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四个长波

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强化了创新扩散理论中的扩散环境,加快了扩散速度。

但当外部条件突破一定极限后,仅用扩散的视角来看待创新就显示了其局限性。

熊彼特曾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

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融合与发展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使创新进入了第四个长波。

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绝不再是从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播过程。

2007年,葛霆等人在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年相关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创新理论的七大进展[9]。

文中着重强调了价值实现在创新活动中的本源地位,认为这是衡量创新成败的基本判据。

以此为基点,替代线形模式的动态非线性交互创新模式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

而非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创新中非技术要素作用的强化也成为创新理论发展中的关注要点。

创新进一步被放置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演进的产物[2],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也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认识的重要探索。

知识社会的创新环境和创新需求

创新之所以能突破扩散理论,进入创新2.0时代,首先取决于知识社会下形成的新环境。

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网络的形成突破了知识传播传统上的物理瓶颈,人类可以利用知识网络更快捷和方便的共享和传播知识和信息;其次,知识网络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人为构建的知识壁垒和信息壁垒在如今的知识网络下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时间者开始关注知识社会的信息爆炸问题,信息可以传播不等于信息有效传播,利于知识被快速检索、理解和运用的众多知识封装技术使得知识也得以构件化和模块化,从而便于更多人利用。

上述知识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更广泛的创新群体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上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知识社会也迸发了更广泛的创新需求。

外部环境造就了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的可能,也造就了更多知识与应用场合需求碰撞的机会。

这样的碰撞就是创新活动最大的源动力,同时也印证了熊彼特创新来源于生产活动的基本观点。

因此,知识社会环境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创新2.0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创新双螺旋与创新生态

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

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2]。

正是这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创新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

  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

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类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没能形成创新双螺旋动态作用下的创新生态。

  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随着草根创新、创新民主化逐步成为常态,如何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以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对于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2.0与新环境下的科技政策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创新2.0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纯粹的概念创新和理论探讨,而是从产生之初就与实际应用和实践价值紧密结合的。

创新2.0概念的实践价值即能将国内外诸多崭新的科技创新体系规划、平台建设以及制度完善方面的尝试纳入到一套科学体系下进行探讨,把握相关实践思路的共性优势和思想火花,有助于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实践民主化的科技创新,应属于科技政策科学的研究范畴。

  科技政策科学(ScienceofSciencePolicy,SoSP)源自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是近一两年兴起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和研究者制定科学严谨的科技政策体系,理解其运行机制,并应用推动其创新成果。

进行SoSP研究的基础是正确的理解科技创新,涉及的科学问题包括:

何创新的行为基础?

如何理解技术研发、采纳与扩散?

科技创新群体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创新2.0的相关研究和探讨的恰恰是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展开的。

创新理论发展及展望

《创新2.0: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从理论沿革和模式探索的角度入手,对创新2.0概念的由来、含义及潜在影响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探讨了创新2.0实践活动的模式和制度设计。

由于创新2.0是一个新生概念,其外延和内涵在学术领域尚未达成共识。

在此背景下,该文试图将与创新2.0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纳入到一个开放的体系内进行讨论,从而引发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从多个角度对创新2.0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

  基于创新2.0的研究和实践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有大量未知领域亟待探索。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在理论层面: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创新2.0所倡导的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有利于实现创新双螺旋驱动下的创新涌现并形成全新的创新生态和扩散环境,在突破了传统创新扩散理论后,如何用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描述和解释这种创新生态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小世界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相关理论成果在创新研究领域的应用,将有助我们深刻理解这一创新生态环境;

  2)在支撑体系层面:

创新2.0的探索必然引发对传统科技管理体系的冲击,必然带动科技管理模式、科研组织方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生态环境培育方面的变革。

同时,创新2.0得以实现和长效发展的知识检索、知识封装和知识构件化技术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已经突破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传统界限,成为一个普适性的科学问题。

  3)在实践层面:

目前国内外不同角度的创新2.0模式及其创新协作分享网络的实践探索发挥了应用创新理念的优越性和前瞻性,但仍均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实证研究来不断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创新理论发展及创新2.0本身的研究和发展与它自身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样需要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知识聚集,依靠多研究主体的共同智慧探索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价值[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produckinvention)是指创造某种新产品。

它有两种形式。

  后向创新(backwardinvention)是指对老产品的翻新,把以前企业或市场中存在的某种产品形式和功能加以适当的改变,从而适合消费者现在的要求。

  前向创新(forwardinvention)是指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研发的流程图:

  技术研发流程按其逻辑性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概念、计划、开发、测试、发布。

而研发流程改进也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持续改进研发流程。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modelinnovation)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其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技术创新等。

近几年,商业模式创新在我国商业界也成为流行词汇,但仍有许多人对它究竟是什么不是很清楚。

要有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了解它兴起缘由、真正含义与特点等。

商业模式创新兴起缘由

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形态,人们关注它的历史很短,也就是10年左右。

商业模式创新引起广泛的重视,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在商业世界的普及应用密切相关。

互联网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破坏特点的媒介技术,它有许多特性,如无处不在、消除时间的局限、具有无限的虚拟容量、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等。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经济规则,标志“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使大量新的商业实践成为可能,一批基于它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

新涌现的一些企业,如Yahoo、Amazon及eBay等,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巨大发展,并成功上市,许多人也随即成为百万甚至亿万富翁,产生了强力的示范效应。

它们的赚钱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企业,于是,商业模式一词开始流行,它被用于刻画描述这些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

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企业的出现,对许多传统企业也产生深远冲击与影响。

如Amazon仅用短短几年就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零售商,给传统书店带来严峻挑战,新型商业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1998年后,美国政府也因此甚至对一些商业模式创新授予专利,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保护。

无论对准备创业的,还是在已有企业的人,这些都激励他们在这个经济变革时期,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企业赚钱的方式,思考自己企业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开始受到重视。

  到2000年前后,商业模式作为人们最初用来描述数字经济时代新商业现象的一个关键词,这时它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产业领域,被扩展到了其他产业领域。

不仅企业家、技术人员、律师和风险投资家们等商业界人士经常使用它,学术界研究人员等非商业界人士也开始研究并应用它。

随着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许多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虽然可能有很好的技术,但有由于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而破产倒闭。

而另一些尽管它们的技术最初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好的商业模式,依然保持很好的发展。

于是,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充分的认识。

人们认识到,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变的更加不确定的时代,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它的商业模式。

2003年前后,创新并设计出好的商业模式,成了商业界关注新的焦点,商业模式创新开始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能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是新时期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

商业模式创新兴起,在全球商业界,更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

如右上图中左图所示,2006年就创新问题对IBM在全球765个公司和部门经理的调查表明,他们中已有近1/3把商业模式创新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而且相对于那些更看重传统的创新,如右上图中右图所示,相对于产品或工艺创新者来说,他们在过去5年中经营利润增长率表现比竞争对手更为出色(Pohle等,2007)。

商业模式创新含义

要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

虽然最初对商业模式的含义有争议,但到2000年前后,人们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概念的核心是价值创造。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的(Timmer,1998;Linder等,2000;Rapper,2001)。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所组成(Afuah等,2005)。

商业模式的各组成部分,即其构成要素,如下表所示,大体有9个,可归为5类。

有些要素间密切关系,如核心能力和成本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果或体现,客户关系依赖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及提供渠道。

每个要素还以更为具体的若干维度表现出来,如市场类的目标客户要素,从覆盖地理范围看,可以是当地、区域、全国或者国际;从主体类型看,可以是政府、企业组织或者一般个体消费者;或者是根据年龄、性别、收入、甚至生活方式划分的一般大众市场或细分市场等等。

  表商业模式9个构成要素

  协作网络:

(价值提供中与其他公司合作关系网络)

  l合作网络

内部基础:

(提供价值的资源与活动安排)

  l企业内部价值链

  l核心能力

  成本

产品:

(价值的形态)

  l产品或服务

  l渠道

  l客户关系

收益:

(价值实现的途径)

  l收益方式

市场:

(为谁创造价值)

  l目标客户

  资料来源:

Chesbrough等(2002)、Osterwalder等(2005)、Morris等(2005)。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

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构成条件

抽象地说,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但具体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构成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叫商业模式创新企业。

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有助于加深对商业模式创新含义及构成条件的理解。

由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具体形态表现、相互间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组合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也有无数种。

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三个典型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的案例考察,看出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构成条件。

  企业1:

GrameenBank——开创微型信贷金融业务

  穆罕穆德ž尤纳斯于1976年在孟加拉国为了帮助穷人摆脱贫困而创建GrameenBank。

它的目标客户是乡村最贫困的人,特别是贫困妇女,她们所获得的贷款超过95%。

贫困妇女之所以成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因为她们没有其他资本来源选择,如传统银行贷款(在1974年,到2004年还是这样,商业银行中,妇女贷款客户不足1%),或工资收入等,她们更可能遭遇借贷困难。

贷款的额度,最初是35美元,平均为200美元,根据借款者的需求及信用水平而定。

对于这样的小额贷款,由于较高的管理成本,传统的商业银行是不开展此项业务的。

  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GrameenBank不需要抵押或担保。

GrameenBank的每个分支机构约覆盖15-22村庄,由一个分支机构经理及若干中心经理运营。

他们一道紧密了解本地经营状况,以发现并开发潜在客户。

妇女们要加入GrameenBank系统,需要形成由一个5-10人组成的借款小组,小组成员由她们自己自愿选择构成。

每个小组根据财务强弱因素对成员进行排序,并由此决定取得贷款的顺序,最迫切需要的成员先获得。

一个小组中,每次只能有一个人获得贷款,只有在上一个人清偿完以后,下一个人才能获得。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席,她只有在其他成员满足贷款条件,比如按周按时还款,最后才能获得她的贷款。

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白,由于缺乏其他资金渠道,从GrameenBank获得贷款对改善她们的处境是重要的。

如果赖帐,会影响她在村子中的声誉,因为她会使其他成员失去获得贷款的机会。

小组中同伴的支持及压力,提供给每个借款者充分的动力去履行贷款条件。

小组构成了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中心经理。

他们会定期拜访借款者,以了解贷款偿还情况,也会积极全程参与小组活动,选择借款人、批准小组成立并监督创收项目。

作为风险管理的补充机制,小组成立还必须经得分支机构经理的批准。

  早期GrameenBank可供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其他一些机构的低利息资金支持。

1983年,政府通过立法允许GrameenBank吸纳存款,它终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

尤纳斯鼓励乡村借款者也能成为存款者,这样本地富余资本能转化为当地贷款。

1995后,GrameenBank贷款资金来源中,90%来自利息收入与存款。

它成功扭转了传统金融机构从乡村吸纳储蓄,服务城市贷款的局面。

  虽然它一直赢利,但GrameenBank是个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机构,因此,它的利息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如资产回报率,1998年在不足0.1%至0.5%间波动,远低于如花旗银行同年1.84%的水平。

社会角度看,GrameenBank更是很成功的。

它所提供的贷款,已经使超过45%的借款者,数百万家庭跨越了贫困线,消除的不仅仅是贫困,也使妇女在家庭中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GrameenBank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贷款需要担保或抵押的情况,使大量乡村有潜力的穷人得到摆脱贫困所需的贷款,成为应对贫困问题的有力工具。

它的影响也超出自身之外,它的模式不仅为非赢利组织广泛模仿,一些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公司,也开展了微型信贷金融业务,形成微型信贷(microcredit)产业。

尤纳斯及其所创办的GrameenBank也因此在2006年10月,被一同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本案例资料来源:

Mainsah(2004)。

  企业2:

亚马逊——最大的网上书店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在商业世界的普及应用,创造了全新的消费环境。

看到这一点,1994年,贝索斯辞去原有工作与妻子来到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创建了亚马逊(Amazon)。

经过一年的准备,亚马逊公司作为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于1995年7月开始营业,销售图书。

在其网站分类目录上,列出了超过250万种图书。

网站是它的标志之一,它主要是面向家庭购物者设计,简单而实用,网页加载很快,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网站提供了多种了解和接触一本书的途径:

读者评论、分类浏览清单、多维搜索能力、参照以前搜索、电子邮件通知、推荐引擎等。

明显不同于在传统有实体店面的书店现场购书的方式,消费者通过“点击一次”下单,就可以在其网站上进行下单购买,亚马逊在其仓库完成配货后运送给购书者。

  从一开始,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利用互联网用户环境与条件上。

亚马逊的价值提供,直接和互联网媒介所产生的独特能力有关,如客户服务。

亚马逊网站购物篮应用功能列出预计的运送时间。

新书通知、实时运送及取消订单通知和客户互动都利用了网站和电子邮件的通信功能,与客户有更多接触,特别面向大众市场以折扣价提供产品服务时。

通过展示书时请求并发布读者评论,将读者偏好转化为差异化竞争的来源。

不仅增强写评论读者的忠诚度,而且所充当的社区功能也吸引新的读者。

  “亚马逊”这个名字取得也好,它容易记,也容易让人联想起广袤的雨林。

如同其亚马逊名称所寓意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

150万的新书及约100万的老书种类,约是一般传统书店的100倍,给读者提供大量可选择范围。

它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存货,采用的是虚拟模式,即主要和批发商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自己只实际备有其中很小一部分。

它的存货周转时间远低于传统零售书商。

1998年底,其存货每年平均周转26次,远高于传统竞争者的2.7次。

由于不需要高成本的实体书店店面,成本更低,即使给3本以上书的订单免去运费,其成本依然比传统零售商低8-10%。

  到1998年9月30日,它在全球130个国家已有超过450万客户,远高于9个月前的150万,收益中64%来自老客户。

贝索斯快速变大的企业目标,反映了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解,它正是亚马逊赖以起家的软件业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宣传,及大量投资于广告与营销,加强品牌建设。

亚马逊商业模式的另一关键方面,是其与其他商业实体的网络关系。

如供给方面,亚马逊与图书批发商Ingram密切合作。

在与小的供应商们合作时,亚马逊也能严格保护客户信息资料,哪怕采购量很少时。

所有外地运送都在亚马逊自己仓库中进行,供货商没有机会接触其客户。

  本案例资料来源:

Jordan(1999)。

  企业3:

西南航空——低成本的航空公司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到20世纪末,世界航空工业发展了一种了不起的产品服务。

几乎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乘客都可以只购买一张票,而无缝顺利飞抵世界其他地方。

这种惊人的成就,并不需要产业只由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构成,而是在数百个单个航空公司间采用一种复杂但有效的关系安排来实现。

每个航空公司投资于内部系统、基础设施及通过内部网络和乘客联系的程序,同时与其他航空公司甚至包括竞争者的网络相联。

由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CivilAviationOrganization)等所提供的全球标准与财务及技术服务,使全球网络联结成为可能。

  尽管可能使用多家公司的服务,而旅客只需与一家航空公司或旅行社打交道,就可以解决退票、时间和行程调整等问题,享受低的交易成本及相对快捷的旅行服务。

然而,在发展提供这种网络产品时,航空公司需要成本高昂的系统与基础设施来服务旅客。

该系统为所有乘客提供服务,既包括需要转乘的,也包括只需要简单点到点单程的乘客。

这些传统的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