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0091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docx

上海高考语文记类文言文教案

课前热身

平凡的咸味 

生活——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

我们通常将“酸”、“甜”放在前面。

而却将“咸”置于最后,因为它太平凡,平凡到我们都将其忽略。

然而有人却认为“酸”与“甜”,都带有一点装饰性,有时甚至可以不用而咸才是不可或缺,才是踏踏实实的生活。

在文学领域中,或许更注重的便是“咸”——才能凸显出平凡的,踏实的,真实的生活。

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有一部名叫《平凡的世界》的小说,其中描写的便是80年代黄土高坡上,一个村庄脱贫致富的故事。

他们很贫穷,吃的是干硬的黑馍馍,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住的是夏热冬寒的窑洞。

兄弟二人却要撑起一大家子的生活担子,他们只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下平凡而普通人的缩影。

他们的生活没有“甜”和“酸”,作者下的他们没有华丽的装饰,更没有华美的修饰,但他们就是那个时代中最真实的底层人民的象征,也被大多数人忽略。

他们踏实做事,认真生活,弟弟边学习边还要帮助别人——掏烟囱。

进入大城市后成为农民工,最后还深入矿洞中挖煤,与此同时,哥哥也带动全村人一同走上致富之路,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得到了尊重。

他们的生活是“咸”的,他们的生活更是踏实而平凡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充实的。

他们中曾有人说过: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

”他们踏实地生活,让生活中的“咸”变得与众不同,变得不再平凡,不带任何装饰。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写道:

“悲剧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但中国人往往都想要一个大团圆。

”然而鲁迅就不要大团圆,屈原也不愿团圆,孔尚任、白先勇不要大团圆,他们保存废墟,深化悲剧,于是便成为了更为深刻的“深沉文学”。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都有这样的“咸”,平凡而踏实的生活,却最终都没能有很好的回报,然而这恰恰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这种“咸”和悲剧的力量,使我们为之震撼。

悲剧文化源于“咸”味生活,从而带来了让人心酸的感伤。

“咸”是出于生活的真诚,然后踏踏实实地生活,从而带来了“甜”和“酸”。

拥有“咸”味的画家,得以名传千古,比如齐白石;拥有“咸”味的建筑师,得 

以流芳百世,比如丹尼尔;拥有”咸“味的雕塑家,得以流传百世,比如罗丹。

真实、踏实的咸味,的确平凡,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算平凡如“咸”,也可以成就不平凡。

 

三、阅读技法:

结合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

     

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

2012年秋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中“景”如“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情”藏“景”中,对戴氏、弘农公的称赞、颂扬含蓄有致;“志”如“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真是“有仙则灵”;“妙”如用词造句,整散结合,“水萦之若玦焉”、“望之若连舻縻舰”比喻灵动。

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

【典例1】: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

“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

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

担任潭州刺史。

  

1.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3.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4.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参考答案:

  

1.(1分)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3.(2分)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4.(3分)B  

【原文是“堂成而胜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异了”,说的并不是“戴氏堂”是东池胜景,而是“戴氏堂”使东池更胜】  

5.(3分)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参考译文】  

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

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

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

杨先生说:

“要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

”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

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

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

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槠各种树木,在池水当中种上菱芡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芡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

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

  

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

他与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界吗?

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

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得到谦虚受益的道理,他难道喜欢道家学说吗?

贤能者举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

被弘农公选中,而独自享受这个地方的美景,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

地方虽然好,再得到合适的人居住在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经过开辟而加宽了,堂还没来得及装饰就已经明艳照人了。

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抒发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每天与它们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更加高尚,文章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是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缘故。

他既然已经美在内心,又扬名于社会,我担心他超脱世间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君子说弘农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东池使得此处景致更加美好,又把东池授予合适的人,这难道不是举措行动都合于时宜吗!

从戴氏堂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扬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记下来。

【即时巩固1】:

金山区: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

柳宗元

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

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②之华。

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②是山崒③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

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④也。

然以壤接荒服⑤,俗参夷徼⑥,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

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

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

乃壁乃涂,作我攸宇⑦,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

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

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

故志之。

【注】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

②欂(bó)栌节棁(tuō)欂栌,斗拱。

棁,梁上的短柱。

③崒(zú):

险峻。

④裔:

边远的地方。

⑤荒服:

古代五服之一。

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

⑥徼(jiǎo):

边界。

⑦攸宇:

安适的房屋。

2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3分)

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3分)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也B.耳C.矣D.者

25.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以为叹”相呼应。

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26.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

五、12分

22.(3分)说明建亭的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

(时间、地点和简朴各1分)

23.(3分)画线句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1分),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

(1分)(句式和手法写到一点就给1分)

24.(1分)C

25.(2分)D

26.(3分)本文通过叙写茅草亭建造的起因、经过、简朴特点(1分),描绘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以及率友登山的乐趣(1分),赞美了柳宗元二兄的德政,同时表达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观点(或为自己能使马退山彰名而欣慰。

)(1分)

文言文二《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参考译文:

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

倚靠着险要的高丘,顺应着山势地形,没有华丽的斗拱和梁上短柱。

(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

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需,绵延几十近百里,山尾盘卧在荒远的角落中,山头直接插入宽阙的溪流中,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深绿怪异的形状,美丽盘绕,色彩错杂如绣,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

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

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

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所以政通人和,政通人和所以有更多闲暇时间。

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

(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

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

(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

(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

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

所以写下这篇记。

(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

     “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

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

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

有些文章会做出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比如《病梅馆记》重在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喻体,本体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来发现。

  

四、答题技巧:

  

《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还有针对主旨内容以及语言特点的鉴赏评价。

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可能在山水游记中出现,不过就近年上海高考命题来看侧重于考察这类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以及对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

面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察,如果掌握了此类文章的文体知识、阅读技法,就会迎刃而解。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这类文章主要有:

2009年春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息壤记》,2010年春考试题中描写樟树滩上大樟树的《古樟记》,2010年秋考题中描写九疑山的《九疑山图记》,2012年秋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

题型主要有加点字解释、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简述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选文的寓意(还会提示有几方面)、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

至于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察,与文体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这里不再赘述,而作为主要出题方向的文章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类题目,都是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

下面主要在上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主要内容理解、评价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

 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

  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

       

(二)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

 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

  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

  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

     

(三)艺术特色分析,评鉴具体。

 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

 首先,结构角度:

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

 其次,写作手法:

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

 最后,语言特点:

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

【典例2】: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①士会:

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

糟粕。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之B.其C.则D.以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答案】D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考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答案】B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探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考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答案】A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

【考点】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解析】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论证方法2分,分析2分)

2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考点】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解析】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答案】第③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每点1分) 

【《进学斋记》译文】   

古代的君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因此他修养品德无时无刻不在进步。

每天鸡鸣的时候就起床,到了暮夜的时候就休息。

离家外出,就到官府治理百姓,或事奉师友、应对宾客,回到家就事奉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家人,教导自己的孩子和僮仆,无时无刻不学习待人处事的礼节。

观察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道理,以推究道德的微妙之处,不曾有片刻的停止,因此他们的品德每天都在进步而不会停止。

  

古代的君子,饮食、游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

士会吃饭时向人请教切割骨肉的方法,那么在饮食之时未尝不在学习。

曾皙在舞雩台吹风唱着歌回家,那么在游览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

曾子生病,换掉大夫才能享用的精美席子,那么生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啊。

现在所说的求学的人,既抄袭那些表面文章,又窃取其中的糟粕,与古人相比,真是应该感到羞愧啊。

二十岁做了官,那么就在二十岁时放弃学习;壮年做了官,就在壮年时放弃学习。

因此后代的君子大概在做官数年后,于言语笑貌、感官享受等方面玩味研习之时,他与刚开始追求进取以儒士自称的人相比,在学习上差别本来已经太大了。

   

元丰乙丑年,我在咸平做官,把住所的西屋加以修理,就着旧屋的结构加以完善。

将这间屋子打扫翻新后,于是取来《诗经》、《尚书》、古代史书摆放屋子里,夏天时就把门打开,到冬天就把门堵住,早晚呆在屋中。

我是个懒惰的人,因此借鉴古人的方法,给屋子起名为“进学”,并且写了这篇文章,希望早晚以此警诫自己。

【即时巩固2】:

【浦东新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2分)

逊斋记

(元)欧阳玄

①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圣门高第,固尝有如是之问矣。

近代有行之者,司马君实之类是也。

□人之一生,苟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则其生平精神、心术、凡见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则焉。

故虽一言也而可胜用哉!

君实之于实,自为儿时至于相天下,终始惟一言也,然则守约之道,顾不至当欤?

②吴君礼逊,佳子弟也,学殖之务,尤孜孜焉。

尝请于予曰:

“吾于逊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逊以自号,何如?

”余曰:

“旨哉言乎!

非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夫逊也者,吾党之士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也。

在《礼》“入学鼓箧①”,即以逊为先。

《说命》亦曰:

“惟学逊志。

”盖吾之于道,慊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

谦以受道,抑以从人,兹非入门之第一义乎?

夫子曰:

“义以为质,而逊以出之。

”义之在人,犹物之有干也。

然辞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则严者愈严,而义有不可直遂者矣。

婉辞足以达意,愉色足以致和,兹非出门之第一程乎?

③今吾礼逊学道,则犹升堂而望入室者也。

(甲)涉世则积跬步,而至千里者也。

(乙)虽然,逊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

(丙)信以成之,则如君实之守其实而后可也。

(丁)孟子曰:

“孟施舍②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

”吾于是亦云。

[注]①入学鼓箧:

击鼓召集学士,令打开书箱,拿出书来学习的一种仪式。

②孟施舍:

人名。

传说是一勇士。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盖B.则C.且D.然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士子追求一言终身行之以求圣门高第。

B.但得一言,则人之精神心术等皆有所依凭。

C.若人得一合道之言,则生平行事皆可胜用。

D.司马光从儿时至于相天下,始终坚守“逊”。

23.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3分)

24.下面的句子是第③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2分)

舍逊何所循而进,何所赍而行哉!

A.甲B.乙C.丙D.丁

25.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4分)

【答案】21.(1分)A

22.(2分)C

23.(共3分)比喻论证1分,以树比人,阐明义对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1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1分。

24.(2分)B

25.(共4分)作者先以“可以终身行之”之言开端,切入话题,引出本文要讨论的“逊”(1分);接着阐述“逊”对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

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1分),以及如何才能做到“谦逊”(1分);最后进一步阐明,君子学道光做到“逊”不够,还必须做到“信”,呼应开头(1分)。

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参考译文:

有一个字,可以终身遵照它去做的吗?

孔子的弟子,曾经有这样的疑问。

近代有践行“一言”的人,司马光这一类人就是这样。

因为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与道相合的字,那么他的精神、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一切显现在他的行为中的东西,没有什么不以此为准则。

因此,虽然只是一个字,也完全够用了啊!

司马光对于“实”,从他小时候开始一直到担任宰相,始终践行这一个字。

既然这样,那么这种简易可行的方法,难道不是很恰当吗?

吴礼逊,是一个很优秀的后生。

学问上的事,他十分勤勉。

曾经向我请教说:

“我对于字,十分向往却未能到达这样的境界,仍然以‘逊’给自己命名,怎么样?

”我说:

“这个字好啊,不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字却可以终身践行它的字吗?

”逊,是我们读书人进入圣门学习的第一美德,离开圣门经历世事的第一规范。

在《礼》中,有“入学鼓箧”的仪式,就把逊作为根本。

《说命》也说:

“谦逊好学。

”因为我们对于道,不满足的样子如同什么都不知道,而后别人告诉我使我得以明白;谦卑的样子如同什么也不能胜任,而后别人告诉我使我得以胜任。

通过对人谦逊来接受道,通过克制自己来遵从他人,这难道不是进入圣门的第一美德吗?

夫子说:

“君子将义作为根本,又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

”义对于人的价值,如同躯干对于物的价值一样。

但是,如果一个人说出的话不委婉和顺,表现出的神色不和悦,那么原本严肃的事情就显得更严肃,从而义就不能顺利实现了。

委婉的言辞足够用来表达心意,和悦的神色足够用来使人事和顺,这难道不是离开圣门经历世事的第一规范吗?

如果我们秉持谦逊的态度,学道就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

经历世事就能积累点滴,到达更远的境界。

如果舍弃谦逊的态度,我们又依照什么来前进,怀着什么来前行呢?

尽管这样,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它,又不可以不依靠忠诚守信来成就它。

依靠忠诚守信来成就它,就如同司马光坚守他的“实”而后才能成事一样。

孟子说:

“孟施舍的养勇,只是保持一股无所畏惧的气势,又不如曾子的方法简易可行。

”我对此表示认同。

【典例3】: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