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97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纲要

●发展心理学:

广义上指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狭义上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里年龄特征。

●论述: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2.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为代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3.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4.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

辐合论的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这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

5.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决定论。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除皮亚杰外还有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及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6.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格塞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实质上成熟优势论还是偏向于遗传决定论或内因论。

●心理活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有阶段的,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

⑴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⑵乳儿期(1个月——1岁);

⑶婴儿期(1岁——3岁);

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

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⑻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发展的主动性:

哲学上源于内源论,对发展持机体论的观点,认为人是一个有内在发展倾向不断成长的主题。

●发展的被动型:

哲学上源于外源论(如洛克的白板说),对发展持机体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像机器一样对环境做出反应。

●关键期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可接受程度最高,也就是说某种行为或能力的发展存在一个最敏感、最适宜的时期,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或能力丧失。

●简答: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

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0~4岁形象、视觉发展关键期

5岁左右数字、音乐学习关键期

●通常心理学上采用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以及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

●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i,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简答:

横断研究的优势?

1.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

2.样本容易选择和控制;

3.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款。

●举例说明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优势?

为了避免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的缺点,又能取两者所长,人们设计了几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如要研究3~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岁、6岁和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

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岁、9岁和12岁,6岁组合9岁组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由原来需要的十年减为四年。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

反射行为;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视觉偏爱。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

●在个体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看同样的两个物体须花同样长的时间,看不同的物体所花的时间就不同。

这样就可以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的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

●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也即视觉偏爱。

●新生儿视觉调节能力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据一些研究认为,视刺激在两英尺范围之内,眼睛的晶体的功能发挥最好,视刺激的理想焦点是在距眼睛的8英寸处。

多数研究表明,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

●简答:

测定婴儿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有?

1.视觉偏爱法

2.记录脑电活动

3.去习惯法

4.配色法

●据我国的实验证实,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有听觉反应。

吉布森和瓦尔克精心设计了一种“视崖”实验,实验表明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

这个实验表明,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还不能由此判断深度知觉是先天的。

●简答:

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的时期,他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细致性

4.观察的概括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地方,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简答:

皮亚杰对思维的机制是如何解释的?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乃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2.同化和顺应。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思维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思维发展阶段的依据。

●所谓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运算,而是指心理运算,指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操作。

●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是思维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表象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初步的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成人),抽象的逻辑思维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的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进行思维,所以这一阶段称象征思维阶段。

所谓思维的守恒性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思维的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协调。

●简述: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的特点?

1.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使它们具有了运算的资格

2.思维的可逆性指思维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以朝另一个方形进行

3.思维的守恒性

4.幼时学生还不能通过假设来推理,不能脱离具体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信息加工系统有些方面并不随着年龄而变化。

①复述,年幼儿童很小像年龄大的儿童那样复述材料,所以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不如成人多。

②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信息块就是将被记忆的材料组织起来的一种组织方式。

年龄大的儿童和成人可能找出表中所列各个词之间的结构关系。

年幼的儿童不会使用这种组织的策略。

③元记忆,年幼儿童不会自发的使用精巧的复述基数或组织策略,只有一些初步的记忆技术。

④信息加工的水平,年幼儿童倾向于浅水平的信息加工。

⑤提取,提取是探究并得到记忆中信息的能力。

⑷元认知(对认知的认识),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①计划,是经常使用的执行过程。

②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③监控学习,是持续地追踪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并相应地调节自己学习的策略。

④控制分心和焦虑,儿童能按照任务的要求抵制分心,集中注意力,控制遇到困难时上升的焦虑。

⑤评定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监控学习过程,还能确定什么时候他们已经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要有好的解决方法的期望。

●句子产生的阶段分为?

1.不完整句:

单词句、电报句

2.完整句:

简单结构句、复杂结构局

3.复合句:

连词的使用

●电报句是指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

●简答:

语言获得的理论包括:

1.环境论,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2.姆斯基的先天决定论:

3.主要观点:

人类语言是一个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不可能直接交给认知未成熟的儿童;人类先天就有一种语言获得装置它是一种学习语言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模块

4.乔姆斯基理论的证据: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听、说的语言能力;无论世界的语言结构具有怎样的文化差异,儿童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龄达到一定的语言发展阶段,语言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时间表;语言具有特种属性,动物无法掌握抽象的,有规则的语言系统。

●分析:

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物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

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利,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这两种智力发展的模式不一样,流体智力在青春期后开始缓慢下来,较早地表现衰退;而晶体智力发展较迟,在青春期仍在上升,并保持其水平直至老年。

流体智力的测量是一句关于一些排除文化差异因素的特殊判断或推理以及某些知觉合操作等测验来进行的。

测量流体智力因素的测验可算为“文化均等测验”。

晶体智力的测验是依据关于词汇、一般知识以及社会情境适应等问题来进行的。

晶体智力是传统的智力测验的主要组成部分。

●简答:

常见的智力测验有:

1.比纳—西蒙量表,比纳合西蒙是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首创者;发表论文《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方》为1905年量表,博爱扩30个测验项目;1908年他俩修订了1905年量表,增加测验项目为59个;智龄(MA)以儿童得到正确项目的数量相应于某一实足年龄一半儿童得到的正确项目数为依据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发表的《斯坦福—比纳量表》共90个项目

3.推孟的贡献有三:

(1)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从而增加了量表的信度;

(2)扩充成人组的测验;(3)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作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比纳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

智力的三个特性:

方向性、目的性、批判性

●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的智力结构理论包括:

二因素说、多因素说、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

二因素说是斯皮尔曼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活动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这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g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是某一智力活动所特与的。

多因素说是塞斯顿(L.L.Thurston)首先运用群因素的理论在多种智力活动中辨认出七群基本因素,他称之为“基本智能”,这七种基本因素包括:

⑴言语理解(V),这是主要因素,如阅读理解、言语类比、重组句子、言语推论和寓言比喻等。

⑵词的流畅(W),如字谜、押韵或在给定的类中说出事物的名称。

⑶计数(N),迅速而正确的计算简单算术和处理数字的能力。

⑷空间关系(S),有关于固定空间或几何图形关系的知觉;有想象物体位置的变换能力。

⑸联想记忆(M),主要是配对的机械记忆,也有关于时序或空间位置的记忆。

⑹知觉速度(P)快速和正确的辨别物体图像细节及异同。

⑺推理(R)包括归纳和演绎推理,以及发现事物的规则,填补数系和算术推理。

●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辨析)?

卡特尔(R.B.Cattell)运用因素分析从塞斯顿的七个基本智能中又分析出两种性质的智力,一种称为流体(Fluid)智力,一种称为晶体(Crystallized)智力。

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的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⑴测验项目的选择,测验项目的选择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智力的理论。

⑵标准化,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⑶常模的制定,常模是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

⑷测验的信度,对测验客观评价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特定情况下的测验信度和效度的确定。

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组被是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或者同一组被试经过一次测验,而后用一个等同形式的测验再测一次,两次得分的一致性。

⑸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最重要的问题是它的效度。

如一个测验真正能准确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东西,这个测验就谓之有效,或说这个测验效度高。

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价一个编制好的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指标。

●效度可以归纳为: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关联效度

⑴内容效度所探讨的是测题取样的代表性问题,而结构效度在智力测验上所研究的是智力的结构与测验的测值对应的程度的问题。

⑵准确关联效度又可称为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它是以测验分数和效度准则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

●常见的智力测验有:

⑴比纳——西蒙量表,比纳和西蒙是智力测验常模表的首创者。

⑵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简称S—B量表)

⑶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韦氏量表主要特点:

⑴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

⑵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WISC—R测题简介:

⑴常识;⑵类同;⑶算术;⑷词汇;⑸理解;⑹数字广度;⑺图画补缺;⑻图片排列;⑼积木图案;⑽物体拼图;⑾译码;⑿迷津

婴儿的智力测验,测量未学会说话的婴儿的智力是困难的,主要的原因有:

⑴婴儿没有掌握语言,主试不可能向他们提出测量他们的思维或推理能力的问题,婴儿也不可能根据主试的要求作出反应,唯一的办法是观察婴儿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⑵婴儿的行为范围有限,往往局限于感觉机能、基本姿势的控制水平、动作协调水平。

⑶主试无法控制他们的动机。

⑷由于上述原因,婴儿智力测验的效度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儿童四岁时测得的智力分数对后期有较可靠的预测性,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学前(4岁左右)正是言语机能充分发展的时期,而言语机能的完善与否将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⑴因素分析的性质在智力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智力结构理论。

⑵智力房展的因素分析离不开年龄的维度。

⑶在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智力发展是,所要处理的是若干个测验分数的矩阵,而不是一个分数矩阵。

⑷因素数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⑸因素比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⑹在一定因素中,因素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⑺综上所述,从应用和理论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应该抛弃一般因素的观点。

承认既有一般因素又有多种不同性质的群因素,并且承认他们可能存在的发展变化,似乎更可以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更适当的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实验证据和更合理的途径来检验、协调和发展这些智力因素理论。

●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

⑴智商的稳定性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

⑵智商的分布与智力的分类,智商分为九类,82%的儿童属于中上、中等、中下,两极端的甚少,但他们都需要给予特殊的教育、咨询。

●对两极的儿童的表述包括:

⑴智力优异方面:

心理与身体特征;在游戏方面;家庭背景、性别、出生次序;成人对智力优异儿童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⑵智力缺陷方面:

智力程度;社会适应。

●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影响怯生的因素包括:

⑴父母是否在场。

⑵环境的熟悉性。

⑶陌生人的特点。

⑷抚养者的多少。

⑸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⑹婴儿接受的刺激。

●儿童期情绪障碍括:

1.沮丧,沮丧的儿童看上去很悲伤,他们自己也说很伤心,容易哭,感到孤独和悲观。

2.社会退缩,社会退缩的儿童不敢与其他儿童交往,感到害羞或害怕。

3.焦虑反应,有严重焦虑的青少年会突然感到害怕,仿佛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青少年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综合症有两种表现形式:

⑴缺乏情感,有一种空虚感,彷佛是遗弃了儿童期的自我却未能以发展着的承认自我取代它。

⑵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儿童的许多行为和心理问题可以划入两个范畴:

⑴内化综合症,如过度沮丧、焦虑、痛苦、社会退缩、自我贬低;

⑵外在化综合症,包括过度活动,自我控制差,攻击性强,犯罪等。

●佛洛伊德是19世纪末维也纳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形成:

⑴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方面,即伊底(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⑵伊底是佛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⑶自我介于现实世界与伊底之间。

⑷佛洛伊德把“伊底”和“自我”关系比作是马和骑士的关系。

⑸超我是自我的一部分,与具有执行功能的自我本身相对,是一种监督的自我。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

这种力量,或者说一种能量、一种冲动,佛洛伊德把它称为“里必多(Libido)”。

●人格发展经过的五个性心理发展阶段:

⑴口唇期:

这个时期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旦是获得快感的中心。

⑵肛门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

⑶性器期:

里必多这时集中投放生殖器部分,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和显露生殖器以及性幻想。

同时出现了“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在佛洛伊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⑷潜伏期(5、6岁):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

男女儿童的界限已很清楚,常常分开做游戏,甚至互不往来。

⑸生殖器(12—20岁):

●简评佛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⑴佛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⑵佛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

⑶佛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

⑷佛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在佛洛伊德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埃里克森(E.H.Erikson),192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受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与培养。

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⑴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

⑵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

⑶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

●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的情况:

一是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拒斥的儿童往往是缺乏主见、尊重权威、高度认同的。

二是同一性混乱。

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

●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认为,男女两性认知差异发展的年龄倾向是:

男女两性在学龄前的差异不明显,尤其是乳婴儿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性别横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⑴性别认同(2—3岁)

⑵性别稳定期(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⑶性别一致性(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男女在智力方面的区别包括:

⑴语言方面,女孩获得的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

⑵感知方面,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至少从青春期起是这样的。

⑶记忆方面,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

⑷思维。

男女儿童从幼时起思维活动就各有其特点。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络。

●依恋的测量包括哪几种情况:

在以下三种情景中,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得最明显:

⑴依恋对象最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

⑵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

⑶有依恋对象在旁,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

●依恋类型:

⑴A类型:

回避的(avoidant)。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

⑵B类型:

安全的(securelyattached)。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

⑶C类型:

反抗的(resistant)。

反抗性依恋的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塞尔曼(Selman)曾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

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⑶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⑷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⑸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塞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角色采择分成四个阶段:

⑴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

⑵Ⅰ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

⑶Ⅱ阶段,自我反省(8—10岁)

⑷Ⅲ阶段,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

●游戏在幼儿的心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哪些?

⑴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

⑵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想象性游戏中,儿童学会了解别人,还可以实践一下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

⑶游戏还可以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在没有成人的威胁下,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的冲突。

●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阶段(皮亚杰):

前道德判断阶段(1.5岁—7岁),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是在论阶段(5—10岁)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在前习俗水平,儿童基本上按行动的结果判断是非。

在阶段1,儿童对是否的定义,是说一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应该服从规则;在阶段2,儿童发展了简单的交互的道义。

在习俗道德水平,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

在阶段3,儿童最初可能强调做一个“自己和他人眼光中的好人”,意思是有良好的动机,表现出对别人关心。

在阶段4,社会观点取得了优先地位。

在后习俗或原则水平(阶段5和阶段6),人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考虑过合接受了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