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992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docx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

《生物电磁学》部分内容摘录

D

耳斯力。

范德瓦耳斯力虽然很弱,但在生命系统中起着重大作用,它决定了生物组织的分子结构。

(3)共振相互作用力。

这种共振相互作用力在生命系统中的能量转移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

(4)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力。

氢键就是在以化学键结合的一个分子中的氢原子又能与另一个分子中的负电性极强的原子,如O、F、N、Cl、S等结合而成的相互作用类型。

(5)离子—离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

(6)极化水和离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

(7)极化水和极化大分子间的亲水和疏水相互作用。

(8)分子链与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二硫键。

总结起来,如果计及被水化层包围着的两个具有相反电荷的侧基,在水化层被破坏后产生的盐键,则在生命体的成分之间是靠五种类型生物电磁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这些键包括共价键、氢键、范德瓦耳斯键、离子键、二硫键和盐键。

它们在不同情况、不同结构中出现,所以生命体是由大量生物分子通过它们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

(p1-4)

1.2生物分子的电磁特性

众所周知,蛋白质分子是由20多种不同氨基酸组成的,这种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进行。

氨基酸又是由氨基(―NH2)和羧基(―COOH)及黏附于α碳原子上的侧基(R)组成的,不同的氨基酸的侧基是不同的。

两个氨基酸分子结合在一起释放出一个水分子,靠肽键连接成一个长链,组成了蛋白质的一维结构。

常见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端都带电,一般是氨基(NH3+)带正电,羧基(COO-)带负电,特别是酸性(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碱性(精、赖和组氨酸)及极性(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与脯氨酸及谷氨酰胺)氨基酸都具有明显的电性或电化极特性。

这是由于由氨基、羧基和不同的侧基组成的20种氨基酸分子的电荷和质量都是非球形对称分布的。

其中的正、负电荷中心不是重合的,于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电偶极矩,这是它的永久偶极矩。

当众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结合在一起构成蛋白质时,这些氨基酸残基进一步极化,从而使蛋白质的偶极矩增加。

(P4)

一般的氨基酸都具有大约3.8D的平均的偶极矩,它大于水分子的偶极矩(1.81D)(p5)

每个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电偶极矩,它们是电磁场作用的靶点。

(p5)

在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氢键和酰胺键C=O是具有电特性的集团,于是它们是电磁场作用的位点。

(P7)

包含有酸性和碱性氨基酸在内的20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在生命体内是真实存在于包括有水的体液中的。

其中的极化水分子和氨基酸之间有静电相互作用,形成水化络合体,使蛋白质分子具有亲水特性。

这不但改变了这些氨基酸分子本身固有的偶极矩,也改变了体液的介电常数,从而也改变了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P7)

蛋白质和DNA都具有一定的电磁特性,同时,它们是存在于有体液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从而使整个细胞质和细胞核都具有一定电磁特性,因此,细胞质和细胞核也是电磁场作用的对象。

(P11)

1.3生物膜和生物中的微量离子的电磁特性

在每个生物真核细胞的外层都存在一个细胞膜,其内为细胞质和核,故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其厚度为7.5nm~16.5nm。

它使细胞维持一定的形状,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和防止细胞内物质无选择地逸出。

细胞膜的结构较复杂,不但膜内包含有带电的脂类分子、水和蛋白质,在膜的内外表面堆集有大量的K+、Na+和Cl-等正、负离子,而且在其上还存在不少K+和Na+与水的通道,从而也存在离子电流。

因此,细胞膜具有复杂的电磁特性,可与各种类型的电磁场相互作用,值得认真研究。

(P11-12)

1.3.2生物膜上的离子及它的静息电位及离子泵产生的电流

在生物体内的细胞膜的内外液中都存在有K+、Na+、Ca2+、Mg2+、Cl-等多种正、负离子。

(P14)

离子在膜内外沿离子通道的被动和主动转运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离子电流,从而产生一定的电磁场,这是生物体内的电磁场的一种起源机制,对此,它也是电磁场作用的一位点。

(P17)

1.3.3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上的动作电位及其传递

动作电位是在外界刺激下使细胞兴奋时产生的跨膜电位的波动。

其刺激因素(电、化、机械)使膜局部平衡暂时破坏而产生突然电压瞬间变化,可形成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

可兴奋细胞的兴奋伴随有跨膜电位的改变,但因细胞和刺激的不同,膜电位改变的速率也不一样。

这种改变会导致离子在膜上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一般来讲,细胞在刺激强度小时,膜内外的电位差会在短时间内减小,产生去极化。

但减小程度与刺激电极间的间距大小成反比,故此时细胞膜的电位极性仍是外正内负。

但当刺激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时,兴奋细胞的跨膜电位在短时间内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其去极化状态达到最大值后,在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短暂的电位变化就称为动作电位。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称为极化,若极化量减小时则称为去极化。

(p17)

生物电动势是由“可兴奋细胞”的电化学活动产生的,与机体组织结构的不对称性、通透性、离子浓度或功能的不同等因素相关。

另外,细胞膜电位瞬间改变可导致组织兴奋。

近年的研究发现,腺体细胞的分泌活动、卵和精子的受精过程、免疫细胞的可吞噬功能等都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有关。

由刺激产生的兴奋和动作电位可形成神经冲动(信号)的传递或沿肌肉(心肌)的信号传递,从而产生心、脑和肌电。

同时,在感觉系统中,当光照时可引起感受细胞中视色素的衰减和光循环,产生明视(钾)电流,处于暗处时会产生暗(钠)电流。

这些在感觉细胞上产生的电流变化经水平细胞传递到神经元细胞,从而把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引起感觉。

因此,膜上电位及电流变化是很多生物现象的基础,也是解释各种生物电、生物磁现象和效益的基础。

(P20)

1.4水的电磁特性和它的生物功能

众所周知,水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物质,它与生命的诞生和生物的生长发育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命的发育和演化。

因此,很有必要深入认识和解读水在生命中的功能和它与电磁场作用的特性。

现已证实,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具有1.80D的偶极矩,因此,它是能与各种电磁场相互作用的。

由于水在生命体中以游离水、结合水和对大分子的亲水和疏水等形式存在,则当它与电磁场作用时定会改变水分子的状态,并以热和非热效应影响自己的生物功能。

这就是包括红外光和可见光在内的电磁波的热生物效应的一个基本根源。

(P20)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生命体等级的提高,细胞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其中动物与人的细胞结构是最复杂的。

一般来讲,生物真核细胞包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在相连的细胞结构间存在大量的水,水就是整个细胞的环境。

而存在于细胞内的水,就是存在于细胞间的水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得来的。

(P21)

细胞内部的细胞核是由核质、核仁和核质膜组成的,其中包含有染色质,染色质周围的颗粒和染色质间颗粒物与基质及核液。

其核液就是由水和酶类与无机盐等组成的。

在细胞膜内和细胞核的外部之间的细胞质是由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器、溶酶体、线粒体等组成的。

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DNA以及RNA等,包括有各种酶类在内的蛋白质的质量约占20%、脂类分子约占3%、碳水化合物约占1%、无机盐约占1%及部分核酸,但75%的成分是水。

(P21)

水在细胞和有机物之中的含量是巨大的。

活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

在一般生物中含水占80%~95%的质量。

人的胚胎在第一个月份内所含将近93%的水。

大多数水分子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但在原生质中则是以游离水和结合水方式存在。

游离水是溶液中能够参与物质代谢过程的水。

而结合水是依靠氢键,能与蛋白质、DNA和一些离子等结合的水,变成原生质的一部分。

原生质中的结合水约占全部水的4.5%。

绝大部分水处于游离状态,可作细胞之中的代谢产物和相互反应的溶剂。

这两类水与细胞内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原生质的胶体物质。

(P23)

每一个液态水分子实际上都是极化的,具有一个大电偶极矩。

实测得知水分子的偶极矩为1.85D。

因此它能与电磁场相互作用。

(P23)

按照庞小峰在链状结构中建立的质子的传导理论可知,在外加磁场的洛仑兹力的作用下,质子的运动可形成环形电流元,而具有一定磁性。

众多环形分子电流之间便存在磁相互作用,并向外加电磁场的方向偏转“排齐”,从而使水分子的分布改变。

这些改变使水的介电常数、磁化率、电阻率和折射率及表面张力等不同物理特性改变。

这就是水的磁化效应。

因此,在生命体中存在的环形和长链水分子结构是电磁场作用的一个靶点。

水的磁化也被许多实验证明,它是客观存在的。

(P25)

在生物和人体组织的体液中主要有Na+和Cl-,它们的浓度为150mmol/L,这相当于体液的wt%(质量百分率)为0.9的生理盐水。

通过计算可得,在这种体液中的电导率为0.39×10-3S/m。

肝、肌肉、皮肤等中都处在包含有Na+和Cl-在内的生理盐水中,因此,当这些组织在外电磁场中就会出现这种类型的电流和电导率,于是这些生物组织不但能与电场,而且能与磁场相互作用。

(p27)

这种理论也适合于血液,如前所述,血液中存在大量水,同时还存在Fe2+、O2-、Mg2+和Na+、Cl-等,它在电场作用下可产生离子导电,也存在相应的电导率。

它是一个容积导电,这在以后会详细介绍。

因此,血液也是电场和磁场与生物体作用的对象。

(p27)

1.4.4水的生物功能

总结起来,水除了上述的可影响细胞膜的形状、影响细胞的识别和信号传导外,还具有下面几大生物功能。

(1)在生物体中的水出现的游离形式和它在极化状态所形成的离子的水合效应、生物分子的疏水和亲水性效应则是生物水存在的主要形式。

(2)水是细胞分裂、繁殖的基础。

(3)水为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条件。

(4)水为生物和大分子的构象变化提供适当的生物环境。

(5)水的循环保证了生命体发育所需要的生理温度。

(6)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顺利进行要靠一定的条件。

(7)水是生物大分子的DNA和蛋白质及细胞形成和生长的条件,即水的链状分子结构与DNA和蛋白质等的一维长链生物分子结构的形成有关。

由以上的研究可得出,水是生命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生物功能,没有水就没有生物大分子,也就没有生命。

(p29)

1.5生物组织中的质子传导特性

生物大分子的蛋白质和DNA与脂类分子以及小分子的水都是极化的,存在的局域电荷或偶极矩,但未提到它们的传导特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组织可近似认为是一种电介质。

但它们能否导电呢?

如果它们能导电,则传导的机理和载流子是什么?

这是十分有趣的问题。

显然,生物组织的导电性仍与蛋白质、DNA和生物膜相关。

前面已讲到,在生物膜中存在离子通道,从而有Na+和K+等在膜电位和外界电磁场作用下在这些离子通道中进行传导,从而产生了离子电流。

这表明,生物膜具有传导特性。

除此之外,蛋白质和水中存在着质子的传导性。

(p29)

1.5.1水的导电和磁化机理及特性

这就是氢键系统反常质子导电的物理形式及机制。

(p31)

当水被磁场作用时,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可使链中质子沿这种环状的水分子链进行传导,则这种水分子链中的环形电流就像一个小的分子电流或一个小磁针,它能与磁场作用。

这一作用可使具有磁性的水分子环形链沿着外加磁场方向逐渐有序排列起来,从而液态水就被磁化了。

(p34)

这一研究表明,占整个生命体70%~80%的水不但能与电场作用,也能同磁场或电磁场作用,磁场可改变水分子的分布,从而影响水的功能,于是会出现明显的生物效应,这是磁场的生物效应的另一种机制。

(p35)

1.5.2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的质子传导

质子能在蛋白质分子中进行传导,形成电流,则蛋白质分子也能与电磁场相互作用。

这是电磁场作用于蛋白质分子的另一类动力学机制。

(p35)

1.6生物组织中的电子传导

生物体并不是电子传导的良导体,但电子的传导确在生命系统中存在。

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和载色体就是电子的传导系统。

(p35)

1.7生物体和人体的电学特性

1.7.1生物体和人体的电磁特性

生物体或人体是具有不良导电性的活体电介质。

(p43)

1.7.2生物组织的电学特性

人体组织的阻抗值表征着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状态。

例如,人体乳房在正常情况下的电阻率与癌变情况下的电阻率相差很大,疼痛的皮肤电阻比正常时的皮肤电阻低。

(p44)

1.8生物组织的磁性特征

1.8.1生物磁性产生原因

生物组织中是否存在磁性物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肯定生物体或人体都具有一定的磁性,其产生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1)传导载流子的定向迁移或运动产生的顺磁性。

在前面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离子,如K+、Na+、Ca+和Cl-等,在细胞膜上的通道中作定向迁移,从而可产生离子电流。

在蛋白质分子和水中质子沿氢键链或环的定向运动产生质子电流,电子在线粒体、叶绿素、载色体及DNA链上的迁移都会产生一定的磁性。

(2)生物组织中的磁性元素和化合物。

生物体和人体中有13种金属元素,其中有8种为3d或4d族过渡金属离子,具有顺磁性。

生物体和人体存在大量进行氧输送的血红蛋白,进行电子传递的细胞色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含铁氧化还原素等均含有Fe原子,DNA生物合成需要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氨基酸代谢需要的谷氨酸变位酶都含有Co原子;完成磷酸转移的已糖激酶含有Mn原子;利用Fe需要的血蓝蛋白,光合作用需要的质体菁,无脊椎动物输氧需要的血青蛋白等含有Cu原子;进行嘌呤代谢的黄嘌呤氧化酶和利用硝酸的硝酸还原酶也含有Mo原子等。

这些过渡金属元素都存在不成对的d电子,它们的轨道运动会产生一定的磁场,则这些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在外加磁场中会呈现各向异性的顺磁性。

如未同氧结合的血红蛋白为顺磁性,但同氧结合后则变为抗磁性。

含有自由基或在生化反应中,如果生物大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场下分裂形成的自由基及受辐射损伤的材料都含有电子,它们的自旋和磁矩未抵消而具有一净自旋和净磁矩,从而呈现出一定的顺磁性。

含有未抵消净磁矩的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会受到沿磁场增加方向的力的作用。

所以它是顺磁性物质。

同时,许多生物组织,如肝脏、脾脏等,在外磁场作用下可产生感应磁场,从而出现磁性。

如前所述,占体重70%~80%的水,也是磁场作用的对象,在外磁场作用下可产生顺磁性,并且大多数生物组织也具有抗磁性。

它们也能与外磁场相互作用。

(p46)

生物组织存在不同的磁性,其大小已经测出。

(p46)

生物组织中的磁性成分也可以是自由的,也可是束缚的,还可形成磁偶极子,因此生物组织也是一种磁介质。

它的磁性可以通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磁化过程来认识,也可以通过测量磁性的仪器来探测。

生物磁介质中的分子或原子都有多个轨道电子。

这些电子,特别是外层价电子既可以绕核做轨道运动,也可以作自旋运动。

这两种运动同时产生动量矩和相应的磁矩。

它们的矢量和就是分子磁矩或原子磁矩,以m表示。

生物磁介质放入恒定的外磁场H中,这些磁矩受到磁场H的作用而发生取向变化,产生一个宏观的磁化强度M。

单位体积的生物磁介质磁矩之和即是它的磁化强度:

M=∑m=xH,式中x是磁介质的磁化率。

当x>0时,M的方向与H的方向一致,成为顺磁介质;当x<0时,M的方向与H的方向相反,称为反磁介质。

生物体在磁场中被磁化时,磁介质内部磁场即为外加磁场与由外磁场在磁介质因磁化而引起的附加磁化强度M之和,称为磁感强度B,可表示成

B=H+4πM=(1+4πx)H=μH,μ=1+4πx

式中:

μ称为磁介质的磁导率。

由磁导率μ和磁化率x的关系知,当x>0时,μ≈1;x<0时,μ<1;x=0时,μ=1。

对于大多数生物大分子是各向异性反磁性,少数及微量过渡族元素为顺磁性,极少数呈铁磁性。

(p47)

绝大多数生物组织只具有微弱的抗磁性,其磁化率为10-7~10-5。

因为这些材料的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已填满各电子壳层,电子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产生的磁矩互相抵消,使分子或原子的净磁矩近于零。

当它们受到外磁场作用时,电子运动受到影响而感生出弱磁矩,在不均匀磁场中这些物质在磁场减小方向受力,称为抗磁性。

如人喉正常组织的抗磁化率x为-7.16×10-6,肿瘤组织的x为-7.67×10-6;兔肝正常组织为-8.01×10-6,肿瘤组织为-8.42×10-6。

生物分子的这种抗磁性在它受磁场作用时会产生与磁场反向的运动。

一些绿色植物单细胞或其叶绿体放置于IT磁场中,当叶绿体的平面结构与磁场垂直取向时,分子的取向反应最大,与磁场平行,取向反应最小。

这种取向反应与叶绿体片层结构所含的各向异性反磁性组分相关。

固相溶菌酶在0.6T~0.8T的磁场中也表现出强反磁性。

DNA在10T的磁场中表现出取向反应,因为DNA分子是杂环多聚核苷酸链组成的大分子,是各向异性的反磁性物质,当其分子杂环平面与外磁场平行时,DNA分子的丝轴就对磁场做垂直取向。

(p47)

正常人体组织的磁化率很小。

部分原因是生物体中的游离水在外场影响时表现出弱的反磁性,x=-9×10-6。

生物体中的顺磁性离子虽有永久的偶极矩,可以抵消一部分反磁性,但这些带顺磁性离子在体内浓度非常低,作用很弱。

如施加1mT磁场于体表时,皮肤上的反磁性磁场不过100pT场强,相差10-7数量级。

(p47)

1.11血液的电磁特性

从电磁辐射的观点看问题,血液(包括淋巴液及细胞间液)是容积导体中的介质,其理化性质直接影响着它的电磁生物效应。

血浆加细胞组成血液,它的直观特点是黏、咸、腥、红。

血液中的蛋白质造成了血液的黏性。

血液黏度过高是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浆黏度一般为1.6~2.4(以水的黏度为1)。

血液中盐浓度为0.9%,相当于海水的盐浓度,故含有0.9%NaCl的溶液又称生理盐水,它常被用于静脉输运液。

蛋白有气味,其中的红色是血红蛋白中血红素(铁卟啉)的颜色。

血液的构成成分有水、电解质、蛋白、脂肪、糖、细胞等,其中电解质和血液中的蛋白质维持了血液的正常渗透压。

在正常状态时,人体血液中的水和电解质处于平衡。

若这种平衡被破坏,则需静脉输液来纠正。

电解质还组成了以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为主的缓冲质,使一般酸碱物质对血浆pH值的影响大大降低,从而使血浆的pH值始终保持在pH值为7.35~7.45。

(p61)

当细胞癌变时,表面电荷密度升高,其电泳率亦升高。

这表明,此时高密度的表面电荷对癌细胞的表面抗原起到了遮蔽作用,使癌细胞不易被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识别而杀除。

这便可能使它的分裂增殖,浸润性生长。

(p63)

第2章生物生存的电磁环境和电磁生物效应的研究

2.4电磁生物效应的研究方法及理论计算与分析法

2.4.1电磁辐射与生物或人体的作用的特点(p77-78)

(1)由于生命体是本质不同于有机与无机物的,它是非均匀的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装配(或组织)的功能,其中的每个细胞乃至整个生物体都处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平衡态之中。

生物系统是以环境为生,即它是要不断的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

电磁场既是一种物质,又具有一定能量,并是一个信息的载体。

在与一个活着的生命体或人体作用时一定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的、非平衡状态的和非线性的。

这便决定了作用结果的重复性差。

在实验研究中常采用设对照组方法,通过生物比较法,获得电磁场有关的生物效应,因此选择好参照物来研究它的生物效应,是有效的和常见的研究方法。

(2)实验表明电磁场对生物体各个部分和整个系统的作用效应是不同的,其中对生物活性强、代谢过程十分频繁和结构十分复杂的生物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生殖系统即心血管和造血系统等的作用效果大,其生物效应很明显,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3)由于生命体是活体,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成分或分子都是处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活动中。

在做实验时,最可靠的方法是活体的动物实验。

在照射后,从活体中取出其相应成分来进行测试较适合。

在具体测试时,首先用物理和电磁学方法测试生物组织或细胞与生物大分子的电磁特性及其改变特点,再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及基因技术测定产生的生物效应。

再测定和找出电磁特性改变与生物效应的量效变化关系,最终找出外加磁场与生物效应的量效关系。

目前,大都进行了前两次的研究,最后一项几乎未研究,因此至今未能确定这种量效关系。

它是研究生物磁学的真正难点。

(4)由于生命体中各个成分和部位都是有机相关的,由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研究电磁场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时,应当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即应全面考察和检测所照射的部位的所有细胞,生物分子乃至基因的改变特性,而不能仅局限在个别的细胞或分子上。

因此,要同时在原子分子层次、生物大分子层次、细胞和整体层次进行全面研究。

这种四个层次同时研究电磁生物效应的方法是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P77-78)

2.6与生物作用的电磁场的分类

电磁场或电磁波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主要用场强、频率、波长、功率密度和作用时间等参数描述它们的不同。

这些不同的电磁场与生物的作用机理和产生的生物效应也不一样,即不同场强、频率、振幅的电磁场,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同,它所作用的生物对象、作用范畴、作用的时间、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方式及交换的值等都是不相同的。

(p87-88)

第3章低频电磁场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3.4磁场对生物组织的影响

从体质来讲,磁场作用可促进组织细胞带电粒子的运动,调整生物膜的液晶结构,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代谢过程,加强组织细胞的生长。

(p101)

酶的活性中心含有微量金属磁性离子,如Fe、Co、Mn、Cr等,磁场通过对这些离子的影响来提高胆碱酯酶的活性。

在急性钝挫伤时,由于大量钾离子从损伤的细胞中逸出,局部钾离子浓度提高,使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组胺酶、激态酶等被抑制,活性降低;同时,也使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激肽、缓激肽等介质大量聚集,它们刺激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大量液体渗出。

这将压迫和刺激神经末梢及感受器,从而引起水肿和疼痛。

按照上述基理,将磁场作用于它们时可使上述酶的活性提高,致痛物质迅速水解,以促进病理状态的好转,达到症状减退甚至消失的目的。

又如,在高血压的早期,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交感神经节节前纤维处于紧张状态,大量分泌乙酰胆碱,神经节内的乙酰胆碱酯酶受到抑制,从而使神经节节后纤维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类介质。

这类介质若作用于α受体,引起大部分小动脉痉挛,以致血压升高。

若用磁场照射,可使交感神经节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原来聚集新分泌的乙酰胆碱迅速水解,节后纤维兴奋性随之降低,血压亦即下降。

因此,这些生物成分也是磁场作用的靶点。

占生物体70%~80%的水广泛分布在生物组织、血液、淋巴和体液中,许多人的实验结果证实:

不论静磁场还是交变磁场都能使水磁化,其磁化了水的许多特性,如介电常数、折射率、电导率、表面张力、黏滞性、红外紫外和可见光吸收谱、X射线衍射谱以及流变特性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具有一个饱和与记忆效应,既可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饱和状态,又可在移走磁场后的一段时间内才能消失。

庞小峰等用具有磁性的纳米Fe3O4分别加到磁化了的水和纯净水中发现,它们的X射线衍射谱是显著不同的,磁化水与Fe3O4谱线相对于纯净水Fe3O4的系统发生了移动。

显然,这是磁化水中的分子集团与纳米Fe3O4之间的特异性磁性相互作用才造成它的X射线衍射谱不同于纯净水与纳米Fe3O4的体系的值。

这充分表明,磁化了的水具有磁性,并显示了在磁化水中存在许多“分子电流”。

(p103-104)

实验表明,饮用磁处理水30天后,小鼠脾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磁处理水可能增强小鼠脾脏的生理功能;磁处理水组小鼠的吞噬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磁处理水可能明显明促进免疫低下小鼠的吞噬细胞的功能;免疫低下的对照组小鼠的白细胞数明显低于磁处理水组小鼠的白细胞数目,表明了磁处理水能很好恢复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同时,免疫低下的磁处理水组小鼠的炭沫推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免疫低下时磁处理水能促进小鼠小肠对炭沫的推进速度,即促进了肠蠕动的作用;磁处理水组小鼠的肝组织SOD活力明显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